公孫瓚(—199年),字伯珪,係東漢末期人,幽州遼西令支人[1],曾經做到前將軍,封易侯。

公孫瓚
公孫瓚喺後世嘅畫像
東漢 前將軍、易侯
?年
199年
活躍時期 ?~199年
仔女 公孫續
遞啲名
伯珪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公孫瓚係豪族出身,但係因為佢亞媽出身低微,所以只做到書佐。後尾佢因為美貌、聲音洪亮同埋才智而受到太守侯某賞識,仲娶咗侯某個女。公孫瓚喺侯某嘅幫助下同劉備同埋劉德然一齊拜盧植做先生。[2]公孫瓚後尾喺太守劉其嗰度做嘢。劉其因為犯法而被發配去交州嘅日南,公孫瓚扮成士兵沿途護送,途中劉其俾朝廷赦免咗。公孫瓚返嚟之後因為呢件事而俾舉孝廉,做咗遼東屬國嘅長史[3]

攻打外族 編輯

公孫瓚擔任長史期間曾經用幾十個騎兵做低幾百個鮮卑騎兵,升為涿令。光和年間,因要要討伐涼州嘅盜賊而俾授與都督行事傳[4]。後尾因為做低漁陽張純同埋遼西烏丸丘力居等有功而升做騎都尉[5]。烏丸貪至王帶人投降公孫瓚,公孫瓚又升做中郎將,封都亭侯[6]。公孫瓚曾經組織過一班擅射嘅騎兵,佢哋只騎白馬,自稱自己做「白馬義從」。[7]

逐鹿河北 編輯

公孫瓚曾經叫佢上司劉虞唔好派兵幫袁術,佢驚俾袁術怪罪,因此派自己嘅細佬公孫越帶千幾人去幫袁術[8]孫堅喺陽城之戰俾袁紹部下周昂做低咗,公孫越亦都俾流矢射死咗,公孫瓚因此好憎袁紹[9]。袁紹將自己勃海太守嘅印綬送畀公孫瓚嘅細佬公孫範,諗住搞好雙方嘅關係[10]。初平二年(191年),公孫範派勃海兵幫公孫瓚做低青州黃巾軍[11],公孫瓚升做奮武將軍,封薊侯。佢羅列袁紹嘅十大罪狀,冀州好多官員都投降公孫瓚。公孫瓚自行任命三州嘅刺史嚴綱做冀州刺史,田楷做青州刺史,單經兗州刺史,並且自行設置各地嘅地方長官[12]。之後佢喺同年嘅冬天同袁紹發生界橋之戰,但俾袁紹嘅手下麴義做低,嚴綱被擒殺,公孫瓚同佢細佬走返去薊[13]。初平三年(192年),公孫瓚喺龍溱同袁紹開戰,但俾袁紹做低,公孫瓚走返幽州[14]。之後袁紹派手下崔巨業領兵圍攻故安,但係打唔落嚟,撤退嗰陣喺巨馬水俾公孫瓚派嘅三萬人做低,死咗七八千人[15]

殺害上司 編輯

佢成日討伐外族,違反咗佢身為漢室宗親上司劉虞嘅親外族對策,加上佢之前暗中建議袁術佔用劉虞嘅支援同扣留佢個仔劉和,加深咗佢同劉虞嘅唔啱[16]。劉虞最後實在忍唔住,帶兵十萬攻打公孫瓚[17],結果俾公孫瓚做低咗,之後仲俾公孫瓚搵借口殺咗[18]。劉虞生前有人望同有愛心,呢事激嬲咗佢嘅屬下鮮于輔佢哋推舉閻柔做烏桓司馬,起兵攻打幽州,喺潞河北部做低咗公孫瓚嘅部將鄒丹,殺咗鄒丹同埋佢嘅四千幾人,烏桓峭王借兵俾劉虞亞仔劉和,佢哋聯合袁紹派嚟嘅援軍,喺鮑丘做低公孫瓚軍,殺咗二萬幾人,公孫瓚只好匿入易京城入面固守。[19]

敗亡 編輯

公孫瓚攞到幽州之後,為咗發展自己嘅勢力,迫害當地嘅好多名士同埋富商,加上佢重用劉緯臺、李移子同埋樂何當嚟啲小人[20],導致好多喺過去信任佢嘅手下離開咗佢嘅陣營。公孫瓚之後因為一首童謠話:「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因此喺興建咗一座叫易京嘅城堡[21]。係被袁紹做低好多次之後,公孫瓚更加強化易京嘅守備,之後匿係入面唔肯出嚟,仲拒絕救援先前派出去各地戍守嘅部將,導致佢哋全部俾袁紹軍做低曬。建安四年(199年),袁紹親自帶領大軍攻打公孫瓚,公孫瓚匿喺易京嗰度唔敢出嚟,並且派佢亞仔公孫續聯絡黑山軍嘅首領張燕,準備做低包圍自己嘅袁紹軍[22]。然而件事被袁紹知道咗,袁紹用火光引誘公孫瓚出嚟,公孫瓚喺城樓上見到亮起火光,即刻帶兵出城,結果當場中伏,最終俾袁紹軍做低,公孫瓚匿返入去易京入面唔再出嚟[23]。袁紹派人用崛隊道到城落面,並且放火燒咗城牆底部嘅木柱(地基),城牆因此倒塌[24][25]。公孫瓚見到城牆都冇咗,認為自己已經無力回天,於是殺咗自己嘅老婆之後自殺[26]

部下 編輯

  • 嚴綱:公孫瓚嘅冀州刺史,喺界橋之戰被袁紹部將麴義臨陣斬殺。
  • 田楷:公孫瓚嘅青州刺史,曾經喺巨馬水之戰嗰時做低麴義,後尾同劉備一齊到徐州救援陶謙。
  • 單經:公孫瓚嘅兗州刺史。
  • 鄒丹:公孫瓚嘅漁陽郡太守,喺潞河被閻柔做低咗。
  • 關靖:長史,喺易京之戰前勸公孫瓚唔好攻打袁紹。易京之戰嗰陣後悔自己先前嘅勸阻搞到輸咗,於是同袁紹軍決戰戰死。
  • 劉備:平原令,同田楷一齊抗擊袁紹,後尾同田楷到徐州救援被曹操攻打嘅陶謙,之後改投陶謙。
  • 趙雲:帶領義軍加入公孫瓚,曾經同劉備一齊駐守平原,後尾話要幫亞哥奔喪而離開。
  • 田豫:東州縣令,王門叛變嗰陣親自上陣鬧王門,鬧到王門羞愧退兵。
  • 王門:叛變後帶住袁紹俾嘅萬餘兵馬攻打東州,被縣令田豫鬧到退兵。
  • 范方:喺公孫瓚嘅指示下帶領部隊支援劉岱,後尾劉岱聽咗程昱嘅意見而親近袁紹,范方俾公孫瓚叫咗返去。
  • 季雍:公孫瓚嘅鄃縣縣令。一開始幫袁紹做嘢,後尾背叛袁紹加入公孫瓚嘅陣營。之後袁紹派部將朱靈將佢做低。
  • 文則:建安四年初(199年),黑山賊帥張燕領兵十萬嚟救公孫瓚。援兵未到,公孫瓚就派部將文則到約定點火為號,佢喺途中被袁紹軍俘虜,袁紹因此喺約定點嗰度埋伏公孫瓚。
  • 李邵:鉅鹿太守,公孫瓚討伐袁紹嗰時投靠公孫瓚,俾董昭用計殺咗。
  • 孫伉:同李邵一齊被董昭用計殺害。
  • 張吉:公孫瓚嘅部將,董昭利用佢散佈假情報,搞死李邵同埋孫伉。
  • 劉緯臺(算命佬),李移子(賣布嘅人),樂何當(小商販):公孫瓚嘅契弟。
  • 公孫紀:劉虞部將,因為同公孫瓚同姓而被佢當成兄弟咁對待。所以佢爆咗劉虞嘅計劃俾公孫瓚知,令公孫瓚有機會反殺劉虞。

參考 編輯

引用 編輯

  1.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也。
  2.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為郡門下書佐。有姿儀,大音聲,侯太守器之,以女妻焉,遣詣涿郡盧植讀經。
  3.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後復為郡吏。劉太守坐事徵詣廷尉,瓚為御車,身執徒養。及劉徙日南,瓚具米肉,於北芒上祭先人,舉觴祝曰:「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詣日南。日南瘴氣,或恐不還,與先人辭於此。」再拜慷慨而起,時見者莫不歔欷。劉道得赦還。瓚以孝廉為郎,除遼東屬國長史。
  4.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光和中,涼州賊起,發幽州突騎三千人,假瓚都督行事傳,使將之。
  5.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瓚將所領,追討純等有功,遷騎都尉。
  6.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屬國烏丸貪至王率種人詣瓚降。遷中郎將,封都亭侯
  7.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注引《英雄記》: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簡其白馬數千匹,選騎射之士,號為「白馬義從」。一日胡夷健者常乘白馬,瓚有健騎數千匹,多乘白馬,故以號焉。
  8.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瓚既諫劉虞遣兵就袁術,而懼術知怨之,乃使從弟越將千餘騎詣術自結。
  9.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術遣孫堅屯陽城拒卓,紹使周昂奪其處。術遣越與堅攻昂,不勝,越為流矢所中死。瓚怒曰:「余弟死,禍起於紹。」遂出軍屯磐河,將以報紹。
  10.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紹懼,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範,遣之郡,欲以結援。
  11.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範遂以勃海兵助瓚,破青、徐黃巾
  12.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以嚴綱為冀州,田楷為青州,單經為兗州,置諸郡縣。
  13.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紹軍廣川,令將麴義先登與瓚戰,生禽綱。瓚軍敗走勃海,與範俱還薊
  14. 《後漢書·卷七十四·袁紹劉表列傳》:三年,瓚又遣兵至龍湊挑戰,紹復擊破之。瓚遂還幽州
  15.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紹遣將崔巨業將兵數萬攻圍故安不下,退軍南還。瓚將步騎三萬人追擊於巨馬水,大破其觿,死者七八千人。
  16.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初,公孫瓚知術詐,固止虞遣兵,虞不從,瓚乃陰勸術執和,使奪其兵,自是與瓚仇怨益深。
  17.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四年冬,遂自率諸屯兵觿合十萬人以攻瓚。
  18.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瓚誣虞欲稱尊號,脅訓斬虞。
  19.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虞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都尉鮮于銀等,率州兵欲報瓚,以燕國閻柔素有恩信,共推柔為烏丸司馬。柔招誘烏丸、鮮卑,得胡、漢數万人,與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北,大破之,斬丹。袁紹又遣麴義及虞子和,將兵與輔合擊瓚。瓚軍數敗,乃走還易京固守。
  20.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注引《英雄記》:寵遇驕恣者,類多庸兒,若故卜數師劉緯臺、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等三人,與之定兄弟之誓,自號為伯,三人者為仲、叔、李,富皆巨億,或取其女以配己子,常稱古者曲周、灌嬰之屬以譬也。
  21. 《英雄記》:先是有童謠曰:「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瓚以易當之,乃築京固守。
  22.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建安四年,紹悉軍圍之。瓚遣子求救於黑山賊,复欲自將突騎直出,傍西南山,擁黑山之眾,陸梁冀州,橫斷紹後。
  23.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紹侯者得其書,如期舉火。瓚以為救兵至,遂出欲戰。紹設伏擊,大破之,復還守。
  24.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紹為地道,突壞其樓,稍至中京。
  25. 《英雄記》:袁紹分部攻者掘地為道,穿穴其樓下,稍稍施木柱之,度足達半,便燒所施之柱,樓輒傾倒。
  26.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瓚自知必敗,盡殺其妻子,乃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