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媒
大眾傳播媒體,簡稱大眾傳媒或傳媒,係指任何傳播資訊畀公眾嘅工具。電影、電視、電台、印刷品(書、雜誌、報紙),甚至互聯網網站,都係傳媒嘅常見例子。

定義嘅問題
編輯喺20世紀後期,大眾媒體可以分類做八個大眾媒體行業:書、互聯網、雜誌、電影、報紙、電台、錄音同埋電視。20世紀後期同埋21世紀初期,數碼通訊科技嘅爆發,令到一個問題變得突出:邊啲媒體形式應該分類做「大眾媒體」?例如,將手提電話同埋電子遊戲納入定義度係咪啱,係有爭議嘅。喺2000年代初期,一種叫做「七大眾媒體」嘅分類開始用。[1] 根據推出嘅次序,佢哋係:
印刷品(書、小冊子、報紙、雜誌、海報等等),由15世紀後期開始 錄音(黑膠碟、磁帶、錄音帶、卡帶、CD 同埋 DVD),由19世紀後期開始 電影,由1900年左右開始 電台,由1910年左右開始 電視,由1950年左右開始 互聯網,由1990年左右開始 手提電話,由2000年左右開始
每種大眾媒體都有自己嘅內容類型、創意藝術家、技術人員同埋商業模式。例如,互聯網包括 網誌、Podcast、網站 同埋喺通用發行網絡之上建立嘅各種其他科技。第六同埋第七種媒體,互聯網同埋手提電話,通常統稱做數碼媒體;而第四同埋第五種,電台同埋電視,就叫做廣播媒體。有人認為電子遊戲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獨特嘅大眾媒體形式。[2]
雖然電話係一種雙向通訊設備,但係大眾媒體係向一大群人傳播資訊。此外,電話已經轉變為配備互聯網連接嘅手機。問題就嚟喇,咁樣係咪令到手機變成一種大眾媒體,定係只係一種用嚟連接大眾媒體(互聯網)嘅設備?
電子遊戲可能都喺度演變成一種大眾媒體。電子遊戲(例如,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MMORPG),好似《RuneScape》)為全球數百萬用戶提供咗共同嘅遊戲體驗,並且向佢哋所有用戶傳達相同嘅訊息同埋意識形態。用戶有時會透過喺線上玩嚟分享體驗。但係,撇除互聯網唔講,當電子遊戲玩家單獨玩遊戲嗰陣,佢哋係咪真係分享緊共同嘅體驗,就值得懷疑。同一個從來冇同你一齊玩過嘅朋友詳細討論電子遊戲嘅情節係有可能嘅,因為個體驗對大家嚟講都係一樣嘅。咁樣嘅話,問題就係,呢種係咪一種大眾傳播嘅形式?[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特徵
編輯劍橋大學嘅社會學家 John Thompson 已經確定咗大眾傳播嘅五個特徵:[3]
「包含生產同埋發行嘅技術同埋制度方法」——喺大眾媒體嘅歷史入面,由印刷到互聯網,呢一點都好明顯,每一種都適用於商業用途
涉及「商品化 符號形式」——因為材料嘅生產取決於佢製造同埋銷售大量作品嘅能力;正如電台依靠出售廣告時間,報紙都係因為同樣嘅原因而依靠版面
「資訊生產同埋接收之間嘅獨立語境」
佢「接觸到同生產者相比,時間同埋空間上『好遠』嘅人」
「資訊發行」——「一對多」嘅通訊形式,產品大量生產,然後傳播畀大量受眾
大眾 vs. 主流同埋另類
編輯「大眾媒體」呢個詞有時會畀人錯誤噉當做「主流媒體」嘅同義詞。主流媒體同另類媒體嘅區別在於佢哋嘅內容同埋觀點。另類媒體都係「大眾媒體」嘅渠道,因為佢哋用嘅科技能夠接觸到好多人,即使受眾通常都細過主流媒體。
喺日常用語入面,「大眾」呢個詞唔係指有特定數量嘅人接收到產品,而係指啲產品原則上可以畀好多受眾接收。[3]
大眾媒體嘅形式
編輯廣播媒體
編輯廣播內容嘅順序叫做節目表。隨住所有科技上嘅努力,都發展出咗好多術語同埋俚語。[4]
電台同埋電視節目係透過頻帶發行嘅,喺美國受到高度監管。呢啲監管包括確定頻帶嘅寬度、範圍、許可、用嘅接收器同埋發射器類型,以及可接受嘅內容。
有線電視節目通常會同電台同埋電視節目同時廣播,但係受眾就比較有限。透過編碼訊號同埋要求喺個別接收者嘅位置安裝有線轉換器,有線電視重可以實現基於訂閱嘅頻道同埋隨選付費服務。
一個廣播機構可以透過幾個頻道(頻率)同時廣播幾個節目,例如 BBC One 同埋 Two。另一方面,兩個或者更多機構可以共用一個頻道,每個機構喺一日嘅固定時間入面用佢,好似 卡通頻道/Adult Swim 噉。數碼電台同埋數碼電視都可以傳輸多工節目,將幾個頻道壓縮到一個 合奏入面。
當廣播係透過互聯網進行嘅時候,通常會用「網絡廣播」呢個詞。喺2004年,當好多科技結合起嚟產生 Podcast 嘅時候,出現咗一種新嘅現象。Podcast 係一種異步廣播/窄播媒體。Adam Curry 同埋佢嘅同事,「Podshow」,係 Podcast 嘅主要倡導者。
電影
編輯「電影」呢個詞包含咗作為單獨項目嘅電影,以及成個領域。個名嚟自 攝影膠片(又叫做 膠片),喺歷史上係記錄同埋展示電影嘅主要媒體。電影重有好多其他名,好似「motion pictures」(或者淨係「pictures」同埋「picture」)、「the silver screen」、「photoplays」、「the cinema」、「picture shows」、「flicks」同埋最常見嘅「movies」。
電影係透過用攝影機 錄製 人同埋物件,或者透過用 動畫 技術或者 特效 嚟製作佢哋。電影包含一系列嘅單獨幀,但係當呢啲影像快速連續噉放映嗰陣,就會產生運動嘅錯覺。幀之間嘅閃爍係睇唔到嘅,因為一種叫做 視覺暫留 嘅效應,即係眼睛喺來源移除之後,會將視覺影像保留一秒嘅一小部分時間。重有一個相關嘅係,咩嘢引起咗運動嘅感知:一種心理效應,叫做 β運動。
電影已經成為一種重要嘅藝術形式。佢哋娛樂、教育、啟發同埋鼓舞受眾。任何電影都可以成為全球性嘅吸引力,尤其係加上 配音 或者 字幕 嚟翻譯原文嘅話。[5]
電子遊戲
編輯電子遊戲 係一種電腦控制嘅遊戲,其中 顯示器,好似螢幕或者電視機,係主要嘅回饋設備。「電腦遊戲」呢個詞都包括淨係顯示文字或者用其他方法,好似聲音或者震動,作為佢哋主要回饋設備嘅遊戲。重一定要有某種 輸入設備,通常係 按鈕/搖桿 組合(喺街機遊戲上面)、鍵盤同埋滑鼠/軌跡球 組合(電腦遊戲)、控制器(遊戲機 遊戲),或者上面任何一種嘅組合。此外,重有用過更加深奧嘅設備嚟做輸入,例如,玩家嘅動作。通常都有規則同埋目標,但係喺更加開放式嘅遊戲入面,玩家可以喺虛擬宇宙嘅範圍入面自由噉做任何佢哋想做嘅嘢。
喺日常用語入面,「街機遊戲」係指設計成喺一種場所入面玩嘅遊戲,喺嗰度顧客要逐次付費嚟玩。 「電腦遊戲」或者「PC遊戲」係指喺個人電腦上面玩嘅遊戲。 「遊戲機遊戲」係指喺專門設計嚟做呢種用途嘅設備上面玩嘅遊戲,同時連接標準電視機。 「電子遊戲」(或者「videogame」)已經演變成一個統稱,包含咗上面講嘅所有遊戲,以及為任何其他設備製作嘅任何遊戲,包括但不限於,高級計算機、手提電話、PDA 等等。
錄音同埋重現
編輯錄音同埋重現 係 電 嘅或者機械嘅重新創造或者放大 聲音,通常係 音樂。呢個過程涉及使用 音響設備,好似咪高峰、錄音設備同埋揚聲器。由早期用純粹機械技術發明 留聲機 開始,呢個領域已經隨住電子錄音嘅發明、78轉唱片 嘅大量生產、鋼絲錄音機,跟住係 錄音機、LP 唱片 嘅發明而發展。卡式錄音帶 喺1960年代嘅發明,跟住係索尼嘅 Walkman,大大推動咗音樂錄音嘅大量發行,而 數碼錄音 同埋 CD 喺 1983 年嘅發明,就為堅固性同埋質量帶嚟咗巨大嘅改進。最新嘅發展喺 數碼音頻播放器 方面。
專輯係一系列相關嘅錄音,通常以商業形式一齊發行畀公眾。
唱片專輯 呢個詞起源於 78 RPM 留聲機 唱片 係一齊放喺一本類似相簿嘅書入面。第一張叫做「專輯」嘅唱片合集係 柴可夫斯基 嘅《胡桃夾子組曲》,喺 1909 年 4 月由 Odeon Records 發行,一套四張唱片。[6][7] 零售價 16 先令——大約等於而家嘅 £15。
音樂影片(又叫做 promo)係一段 短片 或者 影片,附帶完整嘅音樂作品,最常見嘅係 歌曲。現代音樂影片主要係製作同埋用嚟做營銷工具,旨在推廣音樂錄音嘅銷售。雖然音樂影片嘅起源可以追溯到好耐之前,但係佢哋喺 1980 年代開始興盛,當時 音樂電視 嘅形式係基於佢哋。喺 1980 年代,「搖滾影片」呢個詞成日用嚟形容呢種娛樂形式,雖然呢個詞已經唔常用。
音樂影片可以容納所有電影製作風格,包括 動畫、真人 電影、紀錄片,同埋非敘事性嘅 抽象電影。
互聯網媒體
編輯互聯網(又簡單噉叫做「the Net」或者冇咁精確噉叫做「the Web」)係一種更加互動嘅大眾媒體,可以簡要噉描述為「網絡嘅網絡」。具體嚟講,佢係全球性嘅、公眾可以訪問嘅互連 電腦網絡 網絡,佢哋用標準嘅 互聯網協定 (IP) 透過 封包交換 傳輸 數據。佢由數百萬個較細嘅國內、學術、商業同埋政府網絡組成,佢哋一齊攜帶各種 資訊 同埋服務,好似 電郵、網上聊天、檔案 傳輸,以及 超連結 嘅 網頁 同埋 全球資訊網 嘅其他文檔。
同啲常見嘅用法相反,互聯網同埋全球資訊網唔係同義詞:互聯網係 電腦網絡 嘅互連系統,透過 銅 線、光纖 電纜、無線 連接等等連接起嚟;全球資訊網係內容,或者係 超連結 同埋 URL 連接嘅互連「文檔」。全球資訊網可以透過互聯網訪問,以及好多其他服務,包括電子郵件、檔案分享 同埋下面描述嘅其他服務。
喺 20 世紀末,全球資訊網嘅出現標誌住第一個時代,喺呢個時代,大多數人都可以擁有規模可以同大眾媒體相媲美嘅曝光途徑。任何有 網站 嘅人都有潛力接觸到全球受眾,雖然為高水平嘅 網站流量 提供服務仍然相對昂貴。點對點 技術嘅興起可能已經開始令到頻寬成本變得可管理嘅過程。雖然已經有大量嘅資訊、影像,同埋評論(即係「內容」)提供咗,但係通常好難確定網頁入面包含嘅資訊嘅真實性同埋可靠性(喺好多情況下,係自我發布嘅)。互聯網嘅發明重令到突發新聞喺幾分鐘之內傳遍全球。呢種即時、去中心化通訊嘅快速增長,通常被認為好有可能會改變大眾媒體以及佢同社會嘅關係。
「跨媒體」意思係透過唔同嘅媒體渠道發行相同嘅訊息。喺新聞行業入面,一個類似嘅概念表達為「融合」。好多作者都理解跨媒體出版係指能夠同時喺 印刷品 同埋網絡上發布,而唔需要手動轉換。越來越多嘅 無線 設備具有互不相容嘅數據同埋螢幕格式,令到實現「一次創建,多次發布」嘅目標變得更加困難。
互聯網正喺度快速噉變成大眾媒體嘅中心。所有嘢都喺度透過互聯網變得可以訪問。人們唔使拎起報紙,或者睇10點鐘新聞,而係可以登入互聯網嚟攞佢哋想要嘅新聞,喺佢哋想要嘅時候攞。例如,好多打工仔喺坐喺辦公桌嗰陣,都會透過互聯網聽電台。
甚至 教育系統 都依賴互聯網。老師可以透過發送一封電子郵件嚟聯絡成個班級。佢哋可能有網頁,學生可以喺嗰度攞到班級大綱或者功課嘅副本。有啲班級有班級網誌,學生需要每週發帖,學生嘅貢獻會被評分。
網誌(網絡日誌)
編輯網誌,都已經變成一種普遍嘅媒體形式。網誌係一個網站,通常由個人維護,定期發布評論、事件描述,或者互動媒體,好似影像或者影片。條目通常以倒序時間順序顯示,最近嘅帖子顯示喺最頂部。好多網誌提供關於特定主題嘅評論或者新聞;其他網誌嘅功能就更加似個人嘅線上日記。一個典型嘅網誌結合咗文字、影像同埋其他圖形,以及去其他網誌、網頁,同埋相關媒體嘅連結。讀者以互動形式留言嘅能力係好多網誌嘅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網誌主要係文字嘅,雖然有啲網誌專注於藝術(藝術網誌)、相片(相片網誌)、素描網誌、影片(影片網誌)、音樂(MP3 網誌)同埋音頻(Podcast),都係更廣泛嘅社交媒體網絡嘅一部分。 微網誌 係另一種網誌形式,佢由帖子非常短嘅網誌組成。
RSS 訂閱
編輯RSS 係一種用於聯合發行新聞同埋類似新聞網站內容嘅格式,包括好似 《Wired》 呢啲主要新聞網站、好似 Slashdot 呢啲以新聞為導向嘅社區網站,同埋個人網誌。佢係 Web 訂閱格式嘅一個系列,用嚟發布頻繁更新嘅內容,好似網誌條目、新聞標題,同埋 Podcast。一個 RSS 文檔(叫做「訂閱」或者「網絡訂閱」或者「頻道」)包含來自相關網站嘅內容摘要,或者全文。RSS 令到人們可以以自動化嘅方式跟蹤網站,呢種方式可以導入到特殊程式或者過濾顯示入面。
Podcast
編輯Podcast 係一系列數碼媒體檔案,透過訂閱發行喺互聯網上面,用於喺可攜式媒體播放器同埋電腦上面播放。Podcast 呢個詞,好似廣播噉,可以指內容系列本身,或者指佢嘅聯合發行方法;後者又叫做 Podcast 發行。Podcast 嘅主持人或者作者通常叫做 Podcast 製作人。
流動媒體
編輯手提電話 喺 日本 喺 1979 年推出,但係直到 1998 年,當第一個可下載嘅鈴聲喺芬蘭推出之後,先至變成大眾媒體。好快,大多數形式嘅媒體內容都喺手提電話、平板 同埋其他可攜式設備上面推出,而家喺流動設備上面消費嘅媒體總價值遠遠超過互聯網內容,喺 2007 年價值超過 310 億美元(來源 Informa)。流動媒體內容包括價值超過 80 億美元嘅流動音樂(鈴聲、回鈴聲、真音、MP3 檔案、卡拉OK、音樂影片、音樂串流服務等等);價值超過 50 億美元嘅流動遊戲;以及各種新聞、娛樂同埋廣告服務。喺日本,手機書非常受歡迎,以至於十本最暢銷嘅印刷書入面有五本最初係以手機書嘅形式發行嘅。
同互聯網類似,流動設備都係一種 互動媒體,但係覆蓋範圍就更加廣泛,喺 2007 年年底有 33 億手機用戶,而互聯網用戶就有 13 億(來源 ITU)。好似互聯網上面嘅電郵噉,流動設備上面嘅頂級應用程式都係個人訊息服務,但係 SMS 文字訊息就畀超過 24 億人用緊。實際上,所有互聯網服務同埋應用程式都存在,或者喺流動設備上面有類似嘅同類,由搜尋到多人遊戲到虛擬世界到網誌都係。流動設備有幾個獨特嘅優勢,好多流動媒體專家聲稱,呢啲優勢令到流動設備成為比電視或者互聯網更強大嘅媒體,首先係流動設備係永久攜帶同埋永遠連接嘅。流動設備有最佳嘅受眾準確性,而且係唯一一種具有內建支付渠道嘅大眾媒體,每個用戶都可以用,唔需要信用卡或者 PayPal 帳戶,甚至冇年齡限制。流動設備通常叫做第七大眾媒體,以及第四螢幕(如果計埋電影院、電視同埋電腦螢幕)或者第三螢幕(只計電視同埋電腦)。
印刷媒體
編輯雜誌
編輯雜誌 係一種期刊 刊物,包含各種文章,通常由 廣告 或者讀者購買資助。
雜誌通常 每週、雙週、每月、雙月 或者 季刊 出版,封面日期 早過實際出版日期。佢哋通常用 塗布紙 彩色印刷,並且用 軟皮封面 裝訂。
雜誌分為兩大類:消費者雜誌同埋商業雜誌。實際上,雜誌係 期刊 嘅一個子集,同埋科學、藝術、學術或者特殊興趣出版社出版嘅期刊唔同,後者係僅限訂閱嘅,更貴,發行量狹窄,而且通常冇乜或者冇廣告。
雜誌可以分類為:
綜合興趣雜誌(例如《Frontline》、《India Today》、《The Week》、《The Sunday Times》等等)
特殊興趣雜誌(女性、運動、商業、潛水 等等)
報紙
編輯報紙 係一種 刊物,包含新聞同埋資訊以及廣告,通常印喺叫做 新聞紙 嘅廉價紙張上面。佢可能係綜合性或者特殊興趣嘅,最常見嘅係每日或者每週出版。報紙最重要嘅功能係向公眾通報重要事件。[8] 本地報紙會向本地社區通報資訊,並且包含嚟自本地企業同埋服務嘅廣告,而全國性報紙就傾向於專注喺一個主題上面,例如《華爾街日報》,佢哋提供關於金融同埋商業相關主題嘅新聞。[8] 第一份印刷報紙喺 1605 年出版,即使面對嚟自電台同埋電視呢啲科技嘅競爭,呢種形式都蓬勃發展。但係,互聯網嘅最新發展對佢嘅商業模式構成咗重大威脅。喺大多數國家,付費發行量都喺度下降,而佔報紙收入絕大部分嘅廣告收入,正喺度由印刷轉移到線上;但係,有啲評論員指出,從歷史上嚟睇,好似電台同埋電視呢啲新媒體並冇完全取代現有嘅媒體。
互聯網已經挑戰咗新聞界作為資訊同埋觀點嘅另一個來源,但係都為報紙機構提供咗一個新嘅平台嚟接觸新嘅受眾。[9] 根據 世界趨勢報告,喺 2012 年至 2016 年之間,除咗 亞洲同埋太平洋 地區之外,幾乎所有地區嘅印刷報紙發行量都持續下降,喺亞洲同埋太平洋地區,少數特定國家嘅銷售額大幅增長,抵消咗 日本 同埋 大韓民國 呢啲歷史悠久嘅亞洲市場嘅跌幅。最值得注意嘅係,喺 2012 年至 2016 年之間,印度 嘅印刷發行量增長咗 89%。[10]
戶外媒體
編輯戶外媒體係一種大眾媒體嘅形式,包括廣告牌、標誌、喺商業大廈/物件(好似舖頭/巴士)入面同埋出面擺放嘅招貼、飛行廣告牌(飛機拖住嘅標誌)、飛船、空中寫字、AR 廣告。好多商業廣告商喺運動場入面賣廣告嗰陣都會用呢種形式嘅大眾媒體。煙草同埋酒精製造商廣泛噉使用廣告牌同埋其他戶外媒體。但係,喺 1998 年,美國同埋煙草行業之間嘅《總體和解協議》禁止咗香煙嘅廣告牌廣告。喺 1994 年芝加哥一項研究入面,Diana Hackbarth 同埋佢嘅同事揭示咗煙草同埋酒精廣告牌點樣集中喺貧困社區。喺其他市中心,酒精同埋煙草廣告牌喺非裔美國人社區嘅集中程度遠遠高過喺白人社區嘅集中程度。[11]
用途
編輯大眾媒體包含嘅唔止係新聞,雖然有時會畀人噉樣誤解。佢可以用於各種用途:
宣傳,包括商業同埋社會關注。呢個可以包括 廣告、營銷、宣傳、公共關係 同埋 政治 通訊。
娛樂,傳統上透過 演戲、音樂 同埋 電視節目 嘅表演以及輕鬆嘅閱讀;自 20 世紀後期以來,重透過 電子遊戲。
公益廣告 同埋緊急警報(可以用嚟做政治工具,向公眾傳達宣傳)。[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涉及大眾媒體嘅職業
編輯新聞業
編輯新聞業 係收集、分析、驗證同埋呈現關於 時事、潮流、議題同埋人物嘅 資訊 嘅學科。從事新聞業嘅人叫做 記者。
以新聞為導向嘅新聞業有時會畀人形容為「歷史嘅第一份草稿」(歸功於 Phil Graham),因為記者經常記錄重要事件,喺短時間內製作新聞報導。雖然新聞機構喺時間壓力之下要搶先報導新聞,但係佢哋通常都會喺發布之前 編輯 同埋 校對 佢哋嘅報導,遵守每個機構嘅準確性、質量同埋風格標準。好多新聞機構都聲稱自己有令政府官員同埋機構向公眾負責嘅光榮傳統,但係媒體評論家就提出咗關於令新聞界本身向專業新聞業標準負責嘅問題。
公共關係
編輯公共關係 係管理組織同埋佢嘅主要公眾之間嘅通訊,以建立、管理同埋維持其正面形象嘅藝術同埋科學。例子包括:
公司 用營銷公共關係嚟傳達關於佢哋生產嘅產品或者提供畀潛在客戶嘅服務嘅資訊,以支持佢哋嘅直接銷售努力。通常,佢哋會支持短期同埋長期嘅銷售,建立同埋擦亮公司嘅品牌,以獲得強大、持續嘅市場。
公司重用公共關係作為一種工具嚟接觸立法者同埋其他政治人物,尋求有利嘅稅收、監管同埋其他待遇,佢哋可能會用公共關係嚟將自己描繪成開明嘅僱主,以支持人力資源招聘計劃。
非營利組織,包括學校同埋大學、醫院,以及人類同埋社會服務機構,用公共關係嚟支持意識宣傳計劃、籌款計劃、員工招聘,以及增加對佢哋服務嘅惠顧。
政治人物用公共關係嚟吸引選票同埋籌集資金,當喺投票箱入面成功嗰陣,就會推廣同埋捍衛佢哋嘅在職服務,著眼於下一次選舉,或者喺佢哋嘅職業生涯結束嗰陣,著眼於佢哋嘅遺產。
出版業
編輯出版 係一個行業,關心 文學 或者 資訊 嘅生產——令資訊可以畀公眾睇到嘅活動。喺一啲情況下,作者可以係自己嘅出版商。
傳統上,呢個詞係指印刷作品嘅發行,好似 書 同埋 報紙。隨住數碼資訊系統同埋 互聯網 嘅出現,出版嘅範圍已經擴大到包括 網站、網誌 等等。
作為一門 商業,出版包括報紙、雜誌、書、文學作品、音樂作品、軟件 以及處理資訊嘅其他作品嘅開發、營銷、生產,同埋 發行。
出版喺 法律概念 上都好重要;(1)作為向世界正式通知重要意圖嘅過程,例如,結婚或者破產,以及;(2)作為能夠聲稱 誹謗 嘅必要前提;即係話,被指控嘅 文字誹謗 必須已經發布。
軟件出版
編輯軟件發行商 係 軟件行業 入面嘅一個 出版 公司,介於 開發者 同埋 發行商 之間。喺一啲公司入面,呢三個角色入面嘅兩個或者全部都可能會結合起嚟(而且,實際上可能係由一個人擔任,尤其係喺 共享軟件 嘅情況下)。
軟件發行商通常會從開發者嗰度授權軟件,並帶有特定嘅限制,好似時間限制或者地理區域。授權條款差異好大,而且通常係秘密嘅。
開發者可能會用發行商嚟接觸更大或者外國嘅市場,或者避免專注喺營銷上面。或者發行商可能會用開發者嚟創建軟件,以滿足發行商已經確定嘅市場需求。
基於互聯網嘅職業
編輯網絡紅人 係任何喺互聯網上面成名嘅人,無論佢係喺社交媒體網站上面創建內容,定係喺網誌平台上面創建帖子,並且透過贊助同埋廣告呢啲方式從中獲得收入。其中一個例子係 YouTuber,佢係一個 社交媒體影響者,並且喺社交媒體平台 YouTube 上面創建內容。
歷史
編輯大眾媒體嘅歷史可以追溯到戲劇喺各種古代文化入面表演嘅日子。呢係第一次有種媒體形式「廣播」畀更廣泛嘅受眾。已知最早有日期嘅印刷書係喺公元 868 年喺中國印刷嘅《金剛經》,雖然好明顯書喺更早之前就已經印刷咗。活字印刷術喺 1041 年喺中國發明。但係,由於識字能力喺中國大眾入面傳播得好慢,而且嗰度紙張嘅成本相對較高,最早嘅印刷大眾媒體可能係大約 1400 年嘅歐洲 流行版畫。雖然呢啲版畫生產咗好多,但係早期嘅例子保存得好少,甚至大多數已知喺大約 1600 年之前印刷嘅版畫都冇保存落嚟。「大眾媒體」呢個詞係隨住印刷媒體嘅創建而創造出嚟嘅,印刷媒體係作為大眾媒體嘅第一個例子而聞名,正如我哋今日使用嘅噉。呢種媒體形式喺中世紀嘅歐洲開始。
約翰內斯·古騰堡 印刷機嘅發明令到書籍嘅大規模生產席捲全國。佢喺 1453 年用 活字印刷 喺 印刷機 上面印刷咗第一本書,一本拉丁文聖經。印刷機嘅發明催生咗一啲最早嘅大眾傳播形式,透過令到書籍同埋報紙嘅出版規模遠遠大過以前嘅規模。[12][13][14] 呢個發明都改變咗世界接收印刷材料嘅方式,雖然書籍喺嗰之後至少一個世紀入面仍然太貴,真係唔可以叫做大眾媒體。報紙由大約 1612 年開始發展,第一個英文例子喺 1620 年;[15] 但係佢哋直到 19 世紀先至直接接觸到大眾受眾。第一批高發行量嘅報紙喺 1800 年代早期喺倫敦出現,好似《泰晤士報》,並且係由高速旋轉蒸汽印刷機嘅發明,以及允許大規模跨越廣闊地理區域發行嘅鐵路實現嘅。但係,發行量嘅增加,導致嚟自讀者嘅回饋同埋互動減少,令到報紙變成一種更加單向嘅媒體。[16][17][18][19]
「the media」呢個詞組喺 1920 年代開始使用。[20] 「大眾媒體」嘅概念通常局限於印刷媒體,直到二戰後,電台、電視同埋影片推出為止。影音設施變得非常受歡迎,因為佢哋既提供資訊又提供娛樂,因為色彩同埋聲音吸引咗觀眾/聽眾,而且對於普通公眾嚟講,被動噉睇電視或者聽電台比主動噉閱讀更容易。近年嚟,互聯網成為最新同埋最受歡迎嘅大眾媒體。資訊已經透過網站變得容易獲得,並且透過搜索引擎變得容易訪問。一個人可以同時做好多活動,好似玩遊戲、聽音樂同埋社交網絡,無論身在何處。雖然其他形式嘅大眾媒體喺佢哋可以提供嘅資訊類型方面受到限制,但係互聯網包含咗 人類知識總和 嘅好大部分,透過好似 Google 圖書 呢啲嘢。現代大眾媒體包括互聯網、手提電話、網誌、Podcast 同埋 RSS 訂閱。[21]
喺 20 世紀,大眾媒體嘅增長係由 科技 驅動嘅,包括允許大量複製材料嘅科技。物理複製技術,好似 印刷、唱片壓製同埋電影複製,令到可以以低價將書籍、報紙同埋電影複製畀大量受眾。電台 同埋 電視 第一次實現咗資訊嘅電子複製。大眾媒體具有線性複製嘅經濟性:一件作品可以賺錢。Riel 同埋 Neil 理論嘅一個例子。與銷售嘅副本數量成 比例,而且隨住銷量嘅上升,單位成本下降,進一步提高利潤率。喺大眾媒體入面可以賺到巨額財富。喺民主社會入面,媒體可以為 選民 提供關於政府同埋企業實體嘅問題嘅資訊(睇 媒體影響)。有啲人認為 媒體所有權集中 對民主構成威脅。[22]
併購
編輯喺 1985 年至 2018 年之間,大約宣布咗 76,720 宗交易喺媒體行業入面。加埋總值大約 56,340 億美元。[23] 大眾媒體行業入面已經出現咗三波主要嘅併購浪潮(2000 年、2007 年同埋 2015 年),而就數量而言,最活躍嘅年份係 2007 年,大約有 3,808 宗交易。美國係媒體併購入面最突出嘅國家,喺前 50 宗交易入面,有 41 宗嘅收購方嚟自美國。
影響同埋社會學
編輯
有限效果理論 認為,因為人們通常會根據佢哋已經相信嘅嘢嚟選擇同邊啲媒體互動,所以媒體施加嘅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階級主導理論 認為,媒體反映同埋投射咗控制媒體嘅少數精英嘅觀點。
文化主義理論 結合咗其他兩個理論,並且聲稱人們同媒體互動,從佢哋接收到嘅影像同埋訊息入面創造出自己嘅意義。
喺 2012 年,一篇文章聲稱,90% 嘅所有大眾媒體——包括 無線電廣播 網絡同埋節目、視像新聞、體育娛樂,以及其他——都係由六間主要公司(通用電氣、新聞集團、迪士尼、維亞康姆、時代華納同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擁有嘅。[24] 根據 Morris Creative Group 嘅講法,呢六間公司喺 2010 年嘅收入超過 2000 億美元。好多公司之間嘅多樣性喺度醞釀緊,但係佢哋最近合併組成咗一個精英集團,佢哋有權力控制故事嘅敘述,並且改變人們嘅信仰。喺我哋生活喺入面嘅新媒體驅動時代,營銷嘅價值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高,因為佢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嚟實施。廣告可以說服消費者購買或者避免購買特定嘅產品。一個社會接受咩嘢,可以由媒體畀佢幾多關注同埋咩類型嘅關注嚟決定。
紀錄片《麥胖報告》描述咗好似 麥當勞 呢啲公司喺過去點樣畀人起訴,原告聲稱,係佢哋嘅閾下同埋潛意識廣告「迫使」佢哋購買產品。1950 年代嘅芭比娃娃同埋肯娃娃有時會畀人引用做現代社會入面女性迷戀苗條同埋男性迷戀健碩嘅主要原因。《九一一襲擊事件》之後,媒體廣泛報道咗呢件事,並且揭露咗奧薩瑪·本·拉登對襲擊事件嘅罪責,呢啲資訊係佢哋畀當局告知嘅。呢個塑造咗公眾輿論,支持反恐戰爭,以及後嚟嘅伊拉克戰爭。一個主要嘅擔憂係,由於大眾媒體嘅呢種極端權力,描繪唔準確嘅資訊可能會導致巨大嘅公眾關注。Matthew P. McAllister 喺佢本書《美國文化嘅商業化》入面話:「一個發達嘅媒體系統,向佢嘅公民提供資訊同埋教育,有助於民主向佢嘅理想狀態邁進。」[11]
喺 1997 年,J. R. Finnegan Jr. 同埋 K. Viswanath 確定咗大眾媒體嘅三個主要影響或者功能:
知識鴻溝: 大眾媒體會影響知識鴻溝,原因包括「內容嘅吸引力程度、資訊渠道嘅可訪問性同埋渴望程度,以及一個社區入面嘅社會衝突同埋多樣性數量」。 議程設定: 人們會因為媒體集團選擇畀公眾消費嘅嘢嘅選擇性性質,而喺思考議題嘅方式上面受到影響。喺 2000 年紐約參議員選舉之前公開披露自己患有前列腺癌之後,紐約市市長魯迪·朱利安尼(喺媒體嘅幫助下)引發咗公眾意識入面對呢種癌症嘅巨大優先級提升。原因係新聞媒體開始報導前列腺癌嘅風險,反過嚟又促使公眾更加意識到呢種疾病以及篩查嘅必要性。媒體能夠改變公眾思考同埋行為方式嘅能力,已經喺其他場合發生過。喺 1970 年代中期,當時嘅總統夫人貝蒂·福特同埋當時嘅副總統夫人 Happy Rockefeller 都確診患上乳腺癌。J. J. Davis 表示,「當風險喺媒體入面突出顯示嗰陣,尤其係詳細噉突出顯示嗰陣,議程設定嘅程度好可能會基於公眾嘅憤慨同埋威脅感被激發嘅程度」。當想要設定議程嗰陣,框架可以對大眾媒體機構非常有用。框架涉及「喺組織關於一個議題嘅公共話語入面發揮領導作用」。媒體受到報導平衡願望嘅影響,而由此產生嘅壓力可能嚟自具有特定政治行動同埋倡導立場嘅團體。Finnegan 同埋 Viswanath 話,「團體、機構同埋倡導者競爭嚟識別問題,將佢哋推上公共議程,並且象徵性噉定義議題」(1997 年,第 324 頁)。 感知培養: 媒體曝光喺一段時間內塑造受眾感知嘅程度,叫做培養。電視係一種普遍嘅體驗,尤其係喺好似美國呢啲地方,以至於佢可以形容為一種「同質化媒介」(S. W. Littlejohn)。但係,呢種效應通常唔單止係電視嘅結果,而係基於社會經濟因素。長時間接觸電視或者電影暴力可能會影響觀眾,以至於佢哋主動噉認為社區暴力係一個問題,或者反過嚟認為佢係合理嘅。但係,由此產生嘅信念好可能會根據人們居住嘅地方而有所唔同。[11]
自 1950 年代以來,當電影院、電台同埋電視開始成為大多數人口嘅主要或者唯一資訊來源嗰陣,呢啲媒體就變成咗大眾控制嘅中心工具。[25][26] 當一個國家達到 高水平嘅工業化 嗰陣,國家本身就「屬於控制通訊嘅人」。[27]
大眾媒體喺塑造公眾對各種重要議題嘅看法方面發揮住重要作用,既透過喺佢哋入面發放嘅資訊,又透過佢哋對呢啲資訊嘅詮釋。[25] 佢哋喺塑造現代文化方面都發揮住巨大作用,透過選擇同埋描繪一組特定嘅信仰、價值觀同埋傳統(一種完整嘅生活方式)作為現實。即係話,透過描繪對現實嘅某種詮釋,佢哋會塑造現實,令到現實更加符合嗰種詮釋。[26] 大眾媒體喺傳播民眾騷亂活動方面都發揮住關鍵作用,好似反政府示威、暴動同埋總罷工。[28] 即係話,電台同埋電視接收器嘅使用,令到城市之間嘅騷亂影響唔單止取決於城市嘅地理位置,重取決於大眾媒體發行網絡入面嘅距離。[28]
種族主義同埋刻板印象
編輯
大眾媒體來源,透過好似框架同埋議程設定呢啲理論,可以影響一個故事嘅範圍,因為特定嘅事實同埋資訊會畀人突出顯示 (媒體影響)。呢個可以直接同個人點樣看待特定人群相關聯,因為一個人接收到嘅唯一媒體報導可能非常有限,並且可能唔反映成個故事或者情況;報導故事通常係為咗反映特定嘅觀點,以針對特定嘅人口群體。[29]
根據中央康涅狄格州立大學政治學同埋非裔美國人研究講師 Stephen Balkaran 嘅講法,大眾媒體喺白人美國人點樣看待非裔美國人方面發揮咗巨大作用。媒體專注於犯罪、吸毒、幫派暴力同埋其他形式嘅反社會行為背景下嘅非裔美國人,導致公眾對非裔美國人產生咗扭曲同埋有害嘅看法。[30] Balkaran 喺佢 1999 年嘅文章《大眾媒體同埋種族主義》入面話:「媒體喺延續呢種歷史壓迫嘅影響,以及促成非裔美國人繼續作為二等公民嘅地位方面,發揮咗關鍵作用。」呢個已經導致白人美國人唔確定非裔美國人嘅真正本質究竟係咩。儘管由此產生咗 種族分歧,但係呢啲人無可否認係美國人呢個事實,「引起咗對白人價值體系嘅懷疑」。呢個意思係,一啲美國人入面存在一種有啲「令人不安嘅懷疑」,就係佢哋嘅白色美國畀黑色影響污染咗。[30] 大眾媒體,以及 宣傳,傾向於加強或者向公眾介紹 刻板印象。
倫理問題同埋批評
編輯缺乏本地或者特定主題嘅關注係對大眾媒體嘅一個常見批評。大眾 新聞媒體 渠道通常會選擇報導國內同埋國際新聞,因為佢哋需要迎合廣泛嘅人口群體,並且對佢哋嚟講係相關嘅。因此,佢可能會忽略好多有趣或者重要嘅本地新聞,因為佢哋根本唔會引起佢哋大多數觀眾嘅興趣。
「大眾」呢個詞暗示住媒體產品嘅接收者構成咗廣闊嘅被動、無差別嘅個人海洋。呢個係一種同早期一啲對「大眾文化」同埋 大眾社會 嘅批判相關聯嘅影像,呢啲批判普遍認為,大眾傳播嘅發展對現代社會生活產生咗主要嘅負面影響,創造咗一種平淡而同質嘅文化,呢種文化娛樂咗個人,但冇挑戰佢哋。[3] 但係,互動式數碼媒體亦都被認為挑戰咗早期廣播媒體嘅唯讀範式。[3]
自 1950 年代以來,喺已經達到 高水平工業化 嘅國家入面,電影院、電台同埋電視嘅大眾媒體喺政治權力入面發揮住關鍵作用。[27]
當代研究表明,媒體所有權集中 嘅程度越來越高,好多媒體行業已經高度集中,並且畀少數幾間公司支配住。[31]
批評
編輯當大眾媒體嘅研究開始嗰陣,媒體只係由大眾媒體組成,呢個係一個同 21 世紀經驗嘅社交媒體帝國非常唔同嘅媒體系統。[32] 考慮到呢一點,有人批評大眾媒體已經唔存在,或者至少佢唔再以佢曾經存在嘅形式存在。原始形式嘅大眾媒體會對普通公眾將會接觸到嘅關於「新聞」嘅內容進行過濾,喺社交媒體社會入面,呢樣嘢就變得更加難做到。[33]
理論家 Lance Bennett 解釋話,除咗近期歷史入面嘅少數重大事件之外,對於一個大到可以標籤為大眾嘅群體嚟講,透過相同嘅大眾生產媒體,觀睇相同嘅新聞係唔常見嘅。[34] Bennett 對 21 世紀大眾媒體嘅批判認為,喺今日,一群人接收到唔同嘅新聞報導、嚟自完全唔同嘅來源更加常見,因此,大眾媒體已經畀人重新改造咗。正如上面討論嘅噉,當記者決定咩嘢會唔會印刷嗰陣,過濾器會應用於原始嘅大眾媒體。
社交媒體 係由大眾媒體轉變為新範式嘅一個重要貢獻者,因為透過社交媒體,咩嘢係大眾傳播,咩嘢係 人際傳播 都會混淆。[35] 人際/小眾傳播係資訊同埋特定類型資訊嘅交流。喺呢種形式嘅傳播入面,較小嘅人群會消費新聞/資訊/觀點。相反,原始形式嘅大眾媒體唔受類型限制,而且佢正畀大眾消費緊。
睇埋
編輯註釋
編輯- ↑ Sashwat Yogi "Role Of Media In Social Awareness (A Review Stud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Reviews 1.1 (2013): 71–73, online.
- ↑ "All the world's a game". The Economist. 10 December 2011. 原先內容歸檔喺27 June 2013. 喺28 June 2013搵到.
- ↑ 3.0 3.1 3.2 3.3 Thompson, John (1995). The Media and Modern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6–28, 74. ISBN 978-0-8047-2679-5.
- ↑ 睇 廣播術語表。
- ↑ David Bordwell, Kristin Thompson, and Jeff Smith,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McGraw-Hill, 1993.
- ↑ "Recording Technology History". 原著喺12 March 2010歸檔.
- ↑ "Chronomedia: 1909". www.terramedia.co.uk. 原先內容歸檔喺2 December 2006. 喺15 November 2006搵到.
- ↑ 8.0 8.1 Pavlik, John; McIntosh, Shawn (2017). Converging Media: A New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75. ISBN 978-0-19-027151-0.
- ↑ World Trends in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Media Development Global Report 201/2018. UNESCO. 2018. p. 202. ISBN 978-92-3-100242-7. 原先內容歸檔喺13 December 2021. 喺28 May 2018搵到.
- ↑ Campbell, Cecilia. 2017. "World Press Trends 2017". Frankfurt: WAN-IFRA.
- ↑ 11.0 11.1 11.2 "Mass Media". eNotes.com. 原先內容歸檔喺7 April 2020. 喺25 June 2019搵到.
- ↑ Splichal, Slavko (2006). "In Pursuit of Socialized Press". 出自 Berry, David; Theobald John (編). Radical mass media criticism: a cultural genealogy. Black Rose Books. p. 41. ISBN 978-1-55164-246-8.
- ↑ Ramey, Carl R. (2007). Mass media unleashed: how Washington policymakers shortchanged the American public. Rowman & Littlefield. pp. 1–2. ISBN 978-0-7425-5570-9.
- ↑ Galician, Mary-Lou (2004). Sex, love & romance in the mass media: analysis & criticism of unrealistic portrayals & their influence. Psychology Press. p. 69. ISBN 978-0-8058-4832-8.
- ↑ "Concis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Newspaper Since 1620". British Library. 原著喺3 October 2008歸檔.
- ↑ Newhagen, J.E. (1999). ""The role of feedback in assessing the news on mass media and the Internet"". 出自 Kent, Allen (編).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Volume 65. CRC Press. p. 210. ISBN 978-0-8247-2065-0.
- ↑ Nerone, John (2006). "Approaches to Media History". 出自 Valdivia, Angharad N. (編). A companion to media studies. Wiley-Blackwell. p. 102. ISBN 978-1-4051-4174-1.
- ↑ Pace, Geoffrey L. (1997). "The Origins of Mass Media in the United States". 出自 Wells, Allen; Hakenen, Ernest A. (編). Mass media & society.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p. 10. ISBN 978-1-56750-288-6.
- ↑ Corey Ross, Mass Communications, Society, and Politics from the Empire to the Third Rei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on Germany
- ↑ Briggs, Asa & Burke, Peter (2010). Social History of the Media: From Gutenberg to the Internet. Polity Press. p. 1. ISBN 978-0-7456-4495-0.
- ↑ Bhattacharyya, Ajanta. "History of Mass Media". Buzzle.com. 歸檔時間5 October 2011. 喺26 November 2011搵到.
{{cite web}}
: CS1 maint: unfit URL (link) - ↑ Elliot D. Cohen, 編 (2005). News Incorporated: Corporate Media Ownership And Its Threat To Democracy. Prometheus Books. ISBN 1-59102-232-0. [未記頁數]
- ↑ "M&A by Industries". N&A Statistics (美國英文). Institute for Mergers, Acquisitions and Alliances (IMAA). 原先內容歸檔喺3 November 2020. 喺25 June 2019搵到.
- ↑ "6 Corporations Control 90% Of The Media in America". Morris Creative Group (美國英文). 15 June 2012. 原著喺6 December 2019歸檔. 喺21 November 2019搵到.
- ↑ 25.0 25.1 Lorimer and Scannell (1994) pp. 26–27
- ↑ 26.0 26.1 Vipond (2000) p. 88
- ↑ 27.0 27.1 Eco (2014), p. 135: "Not long ago, if you wanted to seize political power in a country, you had merely to control the army and the police. Today it is only in the most backward countries that fascist generals, in carrying out a coup d'etat, still use tanks. If a country has reached a high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whole scene changes. The day after the fall of Khrushchev, the editors of Pravda, Izvestiia, the heads of 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were replaced; the army wasn't called out. Today a country belongs to the person who controls communications."
- ↑ 28.0 28.1 Braha, Dan (31 October 2012). "Global Civil Unrest: Contagion, Self-Organization, and Prediction". PLOS ONE. 7 (10): e48596. Bibcode:2012PLoSO...748596B. doi:10.1371/journal.pone.0048596. PMC 3485346. PMID 23119067.
- ↑ Powers, Shawn; el-Nawawy, Mohammed (December 2009). "Al-Jazeera English and global news networks: clash of civilizations or cross-cultural dialogue?". Media, War & Conflict. 2 (3): 263–284. doi:10.1177/1750635209345185. S2CID 144850273.
- ↑ 30.0 30.1 Balkaran, Stephen (October 1999). "Mass Media and Racism". The Yale Political Quarterly. 原著喺24 November 2011歸檔. 喺28 November 2011搵到.
- ↑ Downing, John, 編 (2004). The Sage Handbook of Media Studies. Sage. p. 296. ISBN 978-0-7619-2169-1.
- ↑ Turner, Graeme (November 2016). "2015 Henry Mayer Lecture: critical media studies and the re-invention of the media".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161 (1): 101–108. doi:10.1177/1329878x16659549. S2CID 151648889.
- ↑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Plan (EDP): Photovoltaics. Department of Energy. 1977. Template:ProQuest.
- ↑ Bennett, Lance (2011).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ews" (PDF). News: The Politics of Illusion (第9版). Pearson. p. 237. ISBN 978-0-205-08241-4. 原先內容歸檔 (PDF)喺3 August 2020. 喺17 January 2019搵到.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Super Bowl and national crises such as 9/11 or the invasion of Iraq, it makes little sense to talk about a mass media audience any longer, at least one defined by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gathering around televisions and watching the same information fed from a few sources. In just one decade, between 1993 and 2004, the percentage of people who regularly watched network TV news dropped 34 percent.
- ↑ Turner, Graeme (2015). Re-Inventing the Media (英文). Routledge. ISBN 978-1-317-38147-1.
引用錯誤 <ref>
tag with name "Arguing for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mass media scholarship" defined in <references>
is not used in prior text.
引用錯誤 <ref>
tag with name "buzzle" defined in <references>
is not used in prior text.
<ref>
tag with name "dictionary" defined in <references>
is not used in prior text.引用作品
編輯Eco, Umberto (2014) [1967]. Travels in Hyperreality: Essays. Waever, William翻譯. San Diego: HMH. ISBN 978-0-547-54596-7.
Lorimer, Rowland & Scannell, Patty (1994). Mass communications: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pp. 26–27. ISBN 978-0-7190-3946-1.
Riesman, David and Gitlin, Todd and Glazer, Nathan (1950) The Lonely Crowd, preview at google books
Vipond, Mary (2000). The mass media in Canada. James Lorimer & Company. p. 88. ISBN 978-1-55028-714-1.
來源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Blanchard, Margaret A. (1998). History of the mass media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encyclopedia. Fitzroy Dearborn. ISBN 978-1-57958-012-4.
Bösch, Frank. Mass Media and Historical Change: Germany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1400 to the Present (Berghahn, 2015). 212 pp. online review
Cull, Nicholas John, David Culbert and David Welch, eds. Mass Persuasion: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1500 to the Present (2003) 479 pp; worldwide coverage
Dauber, Cori Elizabeth. "The shots seen 'round the world: The impact of the images of Mogadishu on American military operations." Rhetoric & Public Affairs 4.4 (2001): 653–687
Folkerts, Jean and Dwight Teeter, eds. Voices of a Nation: A History of Mass Media in the United States (5th Edition, 2008)
Fourie, Pieter J. Media Studies: Media History, Media and Society (2008)
Graber, Doris A., and Johanna Dunaway. Mass media and American politics (CQ Press, 2017)
Martin, James B. (2002). Mass Media: a bibliography with indexes. Nova. ISBN 978-1-59033-262-7.
Paneth, Donald, ed. The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journalism (1983) online
Ross, Corey. Mass Communications, Society, and Politics from the Empire to the Third Rei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448 pp, on Germany
Vaughn, Stephen L., e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Journalism (2007) online
Wilke, Jürgen (2011). Media Genres. Institute of European History.
出面嘅連結
編輯The Media: Carriers of Contagious Information
The Evolution of Global Mass Media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 February 2023.
Template:Media culture Template:Communication studies Template:Telecommun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