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語言學當中,元音裂化vowel breaking, vowel fracture[1])或者雙元音化diphthongization)係單元音變成雙元音或者三元音音變

種類 編輯

元音裂化可能無條件,又可能有條件。可能係由於其他聲音嘅存在、又或者重音,或者乾脆冇乜特別方式噉觸發。

同化 編輯

有時,元音裂化係當中雙元音化嘅一類子類來指代嗰種同化過程(assimilatory process)或者話諧同過程(harmonic process),其中有後尾元音或者輔音觸發到前頭雙元音化嘅。

喺嗰種情況下,原始純元音通常會裂化成兩柵,其中第一柵戥原始元音匹配,第二柵戥個觸發佢嘅元音或者輔音性質諧同。譬如,如果後尾個元音或者輔音(譬如,軟齶音或者咽音),噉第二柵可能會變/u/(後元音),如果後面個元音或者輔音喺前(譬如硬齶音 ),噉第二柵可能會變/i/(前元音)。

所以嚴格來講,元音裂化可以着睇作係同化嘅一例,元音俾後尾個元音或者輔音同化。

無條件 編輯

元音斷開有時唔係同化嘅,即嘸係着鄰近個音觸發。英語元音大轉移就係呢種情況,其中所有/iː//uː/變嗮成雙元音。

重音 編輯

元音裂化有時僅衹喺重讀嘅音節當中發生。譬如,僅衹喺重音位置,通俗拉丁語/ɛ//ɔ/先正裂化。

高頂出位 編輯

内文:高頂出位

裂化同樣係高頂出位(元音高化到極限之後啲變化)啲結果嘅其中一種,係因爲調音器官返到發音初始狀態而成嘅[2]

編輯

粵語 編輯

内文:晚清粵語

廣州話 編輯

晚清(1800年以降)粵語廣州話喺分韻撮要音系孤、幾、諸三韻發生咗有條件嘅裂化,冇咗原有嘅押韻條件。啲裂化嘅具體先後與及個「孤」韻舊音讀乜樣有爭詏[3][4][5][6]。呢度取「孤」/u/「幾」/i/「諸」/y/:

值得留意返嘅係,喺《初學粵音切要》(1855)入面,諸韻 ü 裂化出嘅 üy 戥分韻魁韻(蟹一合[註 1])oey、雖韻(止蟹三合)ooey都唔同,但轄字好少,衹有「須、取、疽、聚」字。後尾就併入雖韻。

其他地方粵語 編輯

廣府片嘅粵語似某啲方言喺莞寶片四邑片高陽片[7]吳化片欽廉片[8][9]勾漏片當中嘅都有裂化現象。有啲係類似晚清廣州話噉喺分韻孤、幾、諸三韻有多過或者少過廣州話嘅、唔同形式嘅裂化;有啲裂化現象係唔類似於晚清裂化喺音韻同埋時間上嘅。

英語 編輯

英語歷史上,元音裂化係非常之常見嘅音變,按逆推時間順序至少出現過三次(有啲變體有埋第四次):

美國南部英語 編輯

元音裂化係美國南部英語「南部拖音」("Southern drawl")嘅特徵,之中短啲嘅前元音產生有滑音從[j]開始,跟尾落到schwa音: pat [pæjət]pet [pɛjət]pit [pɪjət][10]

元音大轉移 編輯

元音大轉移當中啲長元音/iː uː/變成雙元音,成現代英語/aɪ aʊ/

  • 古英語īs >現代英語ice /aɪs/
  • 古英語hūs >現代英語 house /haʊs/

中古英語 編輯

中古英語早期,元音/i/插入到前元音同後面/h/(呢度意指發音[ç])之間,/u/插入到後元音同後面嘅/h/(呢度意指發音[x])之間。

呢個係上高講過嘅狹義「元音裂化」亦即係「同化裂化」嘅典型示例:原始元音裂化成同化似第二個輔音嘅雙元音,喺硬齶音之前/i/喺軟齶音之前係/u/

古英語 編輯

古英語裏便,發生有兩種形式嘅諧同元音裂化:裂化同縮回與及後突變。

喺史前古英語當中,h前面或者r,l +另一個輔音前面(僅衹短元音)、另外有時w 前面(僅衹某啲短元音),重音下啲短、長前元音i,e,æ裂化同縮回變成拼寫成io,eo,ea嘅短、長雙元音: [11]

  • 原始德語 *fallan > 盎格魯弗里斯蘭 *fællan >古英語 feallan 「fall」
  • PG *erþō > OEeorþe 「地球」
  • PG *lirnoːjan > OE liornan 「學習」

喺史前晚期嘅古英語當中,如果兩音節之間夾住嘅輔音有某種性質,喺後尾後元音影響下,「後突變」(back mutation)令到前便音節啲短元音i, e, æ 變成短雙元音io, eo, ea。個具體性質睇在唔同方言而有差,個觸發後突變或者阻止後突變嘅輔音嘅。

古挪士語 編輯

古挪士語原始日耳曼語強調嘅短e成規律噉變成ja或者(喺u之前) ,但係喺w,r,l之後除外。譬如:

根據一啲學者嘅講法, [12] e 嘅雙元音化係無條件嘅音變,而另一啲學者就講到係有epenthesis [13]或者umlaut[14]

德語同依地話 編輯

喺過渡到早期新高地德語過程當中,高地德語嘅長元音發生有裂化: /iː yː uː//aɪ̯ ɔʏ̯ aʊ̯/依地當中雙元音化又影響到長啲嘅中元音:

/ɛː oː øː iː yː uː//ɛɪ̯ ɔɪ̯ ɛɪ̯ aɪ̯ aɪ̯ ɔɪ̯/

  • MHG êwic → NHG ewig, 依地文אייביק‎‎ 「永遠」
  • MHG hôch → NHG hoch, 依地文הויך‎‎ 「高」(英文high
  • MHG schœne → NHG schön, 依地文שיין‎‎ 「好」(英文sheen
  • MHG snîden → NHG schneiden, 依地文שנײַדן‎ 「切」(英文snithe
  • MHG vriunt → NHG Freund, 依地文פֿרײַנד‎‎ 「友」」(英文friend
  • MHG hût → NHG Haut, 依地文הויט‎ 「皮」(英文hide

呢種變化最早開始於12世紀喺上巴伐利亞地區,直到16世紀先影響到摩扎法蘭克話(Moselle Franconian)。種變化冇影響到亞勒曼方言或者Ripuarian方言,之照舊保有原始嘅啲長元音。

喺依地話當中,雙元音化唔僅適用於MHG啲長元音,而且適用於希伯來話詞語(喺重音節節當中)或者斯拉夫語詞語/ɛː oː/ 音:

蘇格蘭蓋爾語 編輯

蘇格蘭蓋爾語當中經常見有以下啲元音裂化現象,唔同方言之間有多有少:古愛爾蘭語 →蘇格蘭蓋爾語 同埋古愛爾蘭語 →蘇格蘭蓋爾語 [15] 。特別係啲中央方言嘅元音裂化率更高。

羅曼語 編輯

好多羅曼語都經歷過元音裂化。處於重音位置嘅通俗拉丁語開元音e /ɛ/o /ɔ/法國話意大利話當中衹喺開音節裂化,而喺西班牙話就開同埋閉音節都裂化。加泰隆話當中幾乎冇元音裂化,其中/ɛ//ɔ/僅衹喺硬齶輔音之前變成雙元音:拉丁語 coxa '髀',octō '8',lectum '牀' > 古加泰隆話 */kuoiʃa/,*/uoit/,*/lieit/。三元音當中嘅中間元音,發展到後尾就丟失咗:現代加泰隆話 cuixa,vuit,llit(cf.葡萄牙語coxa,oito,leito)。葡國話當中完全冇元音裂化。裂化嘅結果喺唔同語言之間有差:eo 變成西班牙話ieue,意大利話ieuo與及法國話ieeu /ø/

下表裏便,啲有裂化嘅單詞以粗體標示:

音節形狀 拉丁語 西班牙語 法國話 意大利話 葡國話 加泰隆話
petram, focum piedra, fuego pierre, feu pietra, fuoco pedra, fogo pedra, foc
festam, portam fiesta, puerta fête, porte festa, porta festa, porta festa, porta

羅馬尼亞話 編輯

通常講嘅羅曼語裂化,羅馬尼亞語當中衹有 /ɛ/,因爲冇/ɔ/

  • 拉丁pellis > 羅馬尼亞 piele「皮膚」

喺重讀中或者開元音之前,重音eo裂化成eaoa

  • 拉丁porta > 羅馬尼亞 poartă「門」
  • 拉丁語flōs (詞幹 flōr-)>羅馬尼亞 floare「花」

有時,一隻單詞連續經歷過兩種裂化:

  • 拉丁語petra > 早期羅馬尼亞話 pietră > 羅馬尼亞話 piatră 「石頭」(其中ia源自假設嘅 *iea )

喺硬齶輔音後,啲雙元音由羅曼裂化同埋羅馬尼亞裂化產生嘅又再變過。

魁北克法語 編輯

魁北克法語啲長元音通常喺最屘一隻音節裏便雙元音化。

  • tard [tɑːʁ][tɑɔ̯ʁ]
  • père [pɛːʁ][paɛ̯ʁ]
  • fleur [flœːʁ][flaœ̯ʁ]
  • fort [fɔːʁ][fɑɔ̯ʁ]
  • autre [oːtʁ̥][ou̯tʁ̥]
  • neutre [nøːtʁ̥][nøy̯tʁ̥]
  • pince [pɛ̃ːs][pẽɪ̯̃s]
  • onze [ɔ̃ːz][õʊ̯̃z]

原始印歐語 編輯

一啲學者[16]認爲,原始印歐語(PIE)i,u希臘語亞美尼亞語與及吐火羅語之前出現過元音裂化,但其他印歐語保留有單元音:

但係呢項假設未得到廣泛採用。

睇埋 編輯

編輯

  1. 現代廣州話按照聲母分過,脣音同埋個別字(「攰」之類)ui,其他冚唪唥歸落雖韻eoi。

編輯

 

  1.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2000 b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 朱曉農 (2004). . . 5: 440–451.
  3. 麥耘 (2008). . .
  4. 彭小川 (2004). . 稿: 15.
  5. 彭小川 (2004). . 稿.
  6. 罗言发 (2017). 广. . 2: 347–357.
  7. 翁砺锋 (2012). (論文). 暨南大学.
  8. 陆波 (2006). 广西 [Study on the phonology of Qinlian dialect in Qinzhou of Guangxi] (論文). Guangxi University.
  9. 林欽娟 (Sep 2010). [On Lingshan Dialect]. . 24 (3).
  10. Kathryn LaBouff, Singing and Communicating in Englis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268.
  11. Robert B. Howell 1991. Old English breaking and its Germanic analogues (Linguistische Arbeiten, 253.). Tübingen: Max Niemeyer
  12. J. Svensson, Diftongering med palatalt förslag i de nordiska språken, Lund 1944.
  13. H. Paul, "Zur Geschichte des germanischen Vocalismus", Beiträge zur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Sprache und Kultur 6 (1879) 16-30.
  14. K. M. Nielsen, Acta Philologica Scandinavica 24 (1957) 33-45.
  15. Martin John Ball, James Fife (1993). The Celtic Languages. p. 152. ISBN 9780415010351.
  16. F. Normier, in: Zeitschrift für vergleichende Sprachforschung 91 (1977) 171-218; J.S. Klein, in: Die Laryngaltheorie und die Rekonstruktion des indogermanischen Laut- und Formensystems, Heidelberg 1988, 257-279; Olsen, Birgit Anette, i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menian linguistics, Cleveland's State University, Cleveland, Ohio, September 14–18, 1991, Delmar (NY) 1992, 129-146; J.E. Rasmussen, in: Selected Papers on Indo-European Linguistics, Copenhagen 1999, 442-458.
  • 特里·克勞利。 (1997) 《歷史語言學概論》。第三版。牛津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