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廈威利轉寫bkaʼ-shag, 藏文拼音:བཀའ་ཤག་)或譯「噶沙」,係噶倫辦理政事嘅地方,舊時曾經係西藏嘅行政中心[1]。喺藏語又叫做第巴雄威利轉寫sde pa gzhung, 藏文拼音:སྡེ་པ་གཞུང་,「第巴政府」)、博雄威利轉寫bod gzhung, 藏文拼音:བོད་གཞུང་,「西藏政府」)[2]。呢個機構喺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成立。噶廈駐地喺拉薩大昭寺,長官係噶倫,跟達賴喇嘛(事實上係西藏攝政)指示做嘢。1912年清朝滅亡之後,駐藏大臣等等清朝官員返返去漢地。十三世達賴喇嘛返入西藏掌握軍政實權。之後由1912年到1959年期間,噶廈成為事實上嘅西藏政府。

噶廈駐地大昭寺
位於達蘭薩拉嘅流亡噶廈

1959年,十四世達賴喇嘛流亡去印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廢除噶厦,籌備建立西藏自治區。有啲噶廈官員亦都跟住達賴喇嘛流亡咗去印度。同一年,十四世達賴喇嘛喺達蘭薩拉成立西藏流亡政府,個流亡政府嘅內閣就叫做噶廈。

背景 編輯

西藏第五世達賴喇嘛在位嘅時候,經過長時間內戰成功一統西藏,由1642年開始實行政教合一英文Tibetan dual system of government嘅雙頭政治制度[3]

康熙末年清廷入到西藏驅逐準噶爾入侵之後,西藏世俗政事由清廷任命嘅幾位噶倫負責。雍正年間阿爾布巴之亂平定之後,清廷命令噶倫頗羅鼐總理西藏嘅政務,受到駐藏大臣制約。喺頗羅鼐執政期間,當局形容佢嘅表現係「克盡忠誠,實心效力」,得到朝廷信任。到乾隆四年(1739年),因為招攬、撫平巴勒布三部(依家尼泊爾加德滿都谷地嗰邊)停戰有功,頗羅鼐晉封多羅郡王,成為清代權勢最大嘅西藏王公。乾隆十二年(1747年)頗羅鼐病死,朝廷封佢第二個仔珠爾默特那木札勒繼承郡王爵,同時兼顧噶倫事務。珠爾默特那木札勒「素不信奉達賴喇嘛,心懷仇隟」,表面上服從駐藏大臣,但暗中聯絡蒙古準噶爾部,等機會出兵反叛。乾隆十四年(1749年),珠爾默特那木札勒殺死佢大哥珠爾默特策布登,控制住阿里。乾隆十五年(1750年),駐藏大臣傅清、拉布敦因為形勢,誘殺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同佢同一派嘅卓呢爾(官名)羅卜藏札什就殺咗嗰兩個駐藏大臣。跟住清廷就派四川總督策楞帶兵入藏平息叛變[4]

歷史 編輯

西藏1751年廢除攝政職位,由噶廈取代[3]

根據《清史稿》等等漢文史料記載,珠爾默特那木札勒之亂之後,策楞上奏善後事宜十三條,對西藏嘅政治制度進行改革。為避免權力集中喺一個人嘅手上,朝廷唔再向西藏噶倫頒授札薩克爵位,防止世襲貴族擅自越權[5]乾隆皇帝決定扶植朝廷冊封嘅第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削弱西藏噶倫、札薩克台吉等世俗官員嘅權力[6][7][8]。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朝正式頒行《西藏善後章程》十三條,規定噶倫有四個人,一定要喺公所(噶廈)度辦理政事。「查舊例噶隆會辦事件,原有噶沙之公所衙門。自頗羅鼐後,各噶隆竟不赴公所,俱於私宅辦事。……今噶隆業已照例補放,自應遵照舊例,遇有應辦事件,俱赴公所會辦。」章程擴大咗駐藏大臣嘅職權,並且第一次正式規定達賴喇嘛嘅世俗權力。之後,西藏嘅政治權力由噶倫俗官系統轉入達賴喇嘛僧官系統手上,噶廈就成為咗達賴喇嘛屬下嘅辦事機構。噶倫嘅權力被大大削減,到清代終結為止,噶倫專權嘅情況冇再出現。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軍喺廓爾喀之役之後,福康安奏請頒行《欽定藏內善後章程》,更加細化噶廈嘅職權。清末宣統年間,駐藏大臣聯豫推行新政,趙爾豐喺川邊、康、衛地區主持改土歸流,噶廈權力一度受到削弱。

但西藏獨立運動人士採納嘅說法,同漢文史料嘅說法有好大出入。夏格巴·旺秋德丹喺佢嘅《西藏政治史》入面講到,因為攝政一個人手上權力太過大,1751年,當時43歲嘅第七世達賴喇嘛取消攝政職位,由「噶廈」嚟管理西藏政府。達賴喇嘛成為西藏嘅精神同政治領袖[6][7][9];1750年之後,中國冇再任命西藏王,默認達賴喇嘛對西藏(唔包括康巴、安多、拉達克)嘅主權[5]

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拉薩發生咗驅逐漢人嘅水鼠年騷亂,駐藏大臣撤出西藏返到漢地。十三世達賴喇嘛由印度返去西藏,發出水牛年文告,宣佈解除同清朝嘅關係。之後,雖然北洋政府改設西藏辦事長官一職,其後嘅國民政府又設立蒙藏委員會駐拉薩辦事處,但實際上喺整個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中央政府都無力影響西藏內部事務,中共學者亦指出「中央政府同西藏地方嘅關係極為不正常」。噶廈成為西藏嘅最高行政機構,直屬達賴喇嘛。第五世熱振呼圖克圖執政同埋達札活佛攝政嘅時期,噶廈嘅權力達到頂點,實際上成為西藏政府。

1959年3月西藏騷亂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廢除噶廈官制,並喺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達賴喇嘛帶領一部分噶廈成員逃走到隆子宗,最後駐留喺印度北部嘅達蘭薩拉,建立西藏流亡政府。西藏流亡政府嘅噶廈係最高行政機關,由一位首席噶倫同唔超過七位嘅噶倫組成[10]

管轄區域 編輯

清代噶廈嘅管轄區域並唔包括依家西藏自治區嘅全部地方。清代乾隆後期,噶厦管轄前藏、後藏、同埋阿里嘅大部分宗、谿卡,仲有布噜克巴不丹)、哲孟雄(依家嘅錫金)嘅小部份地區。西藏東北嘅霍爾三十九族隸屬於夷情章京、當雄嘅達木蒙古由駐藏大臣衙門直接管轄。後藏日喀則附近嗰十幾個宗同埋喺藏區各地遊牧嘅班禪就由班禪額爾德尼商上管轄。前藏東部嘅波密、白馬崗(依家嘅墨脫)一帶就由波密土王管轄。喀木地區嘅察木多(昌都)、乍丫(察雅)等地由當地呼圖克圖各自管轄。阿里以西嘅拉達克由拉達克王管轄。

噶廈官制 編輯

  • 噶倫:四人,係噶廈嘅長官,綜合處理藏區事務。乾隆十六年規定噶倫包括三俗一僧,正三品。西藏嘅日常行政事務,由噶倫擬定後呈送駐藏大臣、達賴喇嘛批准施行。
  • 商卓特巴(phyag-mdzod-pa)[11]:三人,四品,掌管庫務。
  • 代本(mdav-dpon)[11],舊譯「戴琫」:六人,四品,統領西藏各處藏兵。手下有五品如琫十二人,六品甲琫二十四人,七品定琫一百二十人。
  • 拉薩尼倉(lha sa gnyer tshang),又叫做拉尼(lha gnyer)、業爾倉巴:五品,掌管糧務。
  • 協爾幫(bsher-dpang)[11]:二人,五品,掌管刑名。
  • 雪德巴(zhol-sde-pa),舊譯碩第巴,簡稱雪尼(zhol gnyer):二人,五品,管理布達拉宮
  • 達本(rta dpon),舊譯「達琫」:二人,六品,管理馬厰。
  • 噶廈辦事大仲譯:二人,六品
  • 卓尼爾(mgron gnyer)[2]:二人,六品
  • 噶廈辦事小仲譯:二人,七品
  • 管門第巴:三人
  • 管糍粑第巴:二人
  • 管草第巴:一人
  • 管柴第巴:二人
  • 管帳房第巴:二人
  • 管牛羊厰第巴:三人

下屬機構 編輯

  • 譯倉,藏語叫「仲譯」(威利轉寫drung-yig, 藏文拼音:དྲུང་ཡིག,舊譯「中譯」),即係秘書處,設有五品僧官「仲譯欽波」四人,實際上直屬達賴喇嘛,並且保管達賴喇嘛嘅印鑑。噶廈的公文要經過譯倉鈐印之後先能夠生效。
  • 商上(威利轉寫rtsis-khang, 藏文拼音:རྩིས་ཁང་),藏語叫「仔康」,掌管財政、稅務,係「喇嘛庫藏出納之所」。長官係「孜本」(威利轉寫rtsis-dpon, 藏文拼音:རྩིས་དཔོན་,舊譯“仔琫”)。三人,四品。
  • 列空(威利轉寫las-khungs, 藏文拼音:ལས་ཁུངས),意思即係「局」。好似雪巴列空、寳藏局等。
  • 朗孜廈(舊譯朗仔轄),係拉薩嘅城市管理機構、司法機構,兼負責噶廈監獄,位于大昭寺北。

西藏流亡政府嘅噶廈 編輯

1959年,十四世達賴喇嘛流亡到印度達蘭薩拉之後成立西藏流亡政府。喺達蘭薩拉,達賴喇嘛重新成立咗噶廈呢個機構,相當於西方國家嘅內閣。噶廈曾經直屬達賴喇嘛領導之下,直到2011年先結束呢個局面。

西藏流亡政府嘅噶廈同西藏流亡議會、最高司法委員會分別係行政、立法、司法機構,實行三權分立

由1960年開始到而家,西藏流亡政府有過十四屆噶廈。噶廈由一位噶倫赤巴同幾位噶倫組成,呢兩個職位分別相當於總理同埋部長。2012年9月,噶倫赤巴改名做司政[12]

參考 編輯

引用 編輯

  1. Melvyn C. Goldstein; Gelek Rimpoche (January 1989).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13-1951: 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 14. ISBN 978-0-520-06140-8.(英文)
  2. 2.0 2.1 (PDF). 原著 (PDF)喺2021-01-10歸檔. 喺2019-04-18搵到.
  3. 3.0 3.1 "Chhos Srid Gnyis Ldan" (PDF). Bulletin of Tibetology. V (3): 13–27. 1968-11-12. 原著 (PDF)喺2011-10-07歸檔. 喺2010-10-18搵到. {{cite journal}}: |first= missing |last= (help)(英文)
  4. 史稿·卷312 –透過維基文庫.
  5. 5.0 5.1 Rolf Alfred Stein英文Rolf Stein (1972年). Tibetan Civiliz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85–88. ISBN 978-0-8047-0901-9.(英文)
  6. 6.0 6.1 "His Holiness the Seventh Dalai Lama, Kelsang Gyatso". Namgyal Monastery: Personal Monastery of 14th Dalai Lama. 2009-12-18. 原著喺2011-07-14歸檔. 喺2010-10-18搵到.(英文) 引用錯誤 Invalid <ref> tag; name "Namgyal" defined multiple times with different content
  7. 7.0 7.1 Thubten Samphel-Tendar (2004年). The Dalai Lamas of Tibet. 達賴喇嘛序. New Delhi: Roli & Janssen. p. 101. ISBN 978-0893469184.(英文) 引用錯誤 Invalid <ref> tag; name "Samphel" defined multiple times with different content
  8. Shakabpa, Tsepon W. D. (1967年). Tibet, a Political Histo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 150. ISBN 978-0961147419. 原著喺2015-05-16歸檔. 喺2014-12-28搵到.(英文)
  9. Shakabpa, Tsepon W. D. (1967年). Tibet, a Political Histo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 150. ISBN 978-0961147419. 原著喺2015-05-16歸檔. 喺2014-12-28搵到.(英文)
  10. 內閣--噶廈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2年9月11號,.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11. 11.0 11.1 11.2 西. 原著喺2019-05-02歸檔. 喺2019-04-18搵到.
  12. "Tibetan Parliament changes 'Kalon Tripa' to 'Sikyong'". 原著喺2019-05-02歸檔. 喺2019-04-12搵到.

來源 編輯

睇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