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黨爭北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因執行王安石變法所引發嘅一場黨爭。

舊黨領袖司馬光,新黨領袖王安石

宋神宗力圖改革宋仁宗慶曆新政以來留低嘅弊端,拜王安石宰相,開以新政,叫做王安石變法。新政雖切中時弊,但實行上出咗啲問題,而且得罪朝中保守派大臣嘅既得利益,受到舊黨極力反對。舊黨中唔少有影響力嘅人物,如韓琦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王安石唯有晉用呂惠卿曾布章惇韓絳等新人,予以抗衡。

黨爭最初因為政見唔同而起,後來演變成排除異己嘅奪權之爭。新黨支持王安石嘅新政,舊黨反對新政。兩派官吏互相攻擊,黨爭期間變法時興時廢,一得勢就貶斥另一派士大夫。王安石同司馬光死後,黨爭依然持續。最終新黨因皇帝支持而贏咗,但造成北宋政局唔穩定,都對北宋嘅政治產生頗大影響。先後持續五十幾年,最終導致北宋滅亡。

經過

編輯

最初爭論只係書生意氣之爭,司馬光批評王安石變法嘅理由之一係南人唔可以當政,曾輕言:『閩人狡險,楚人輕易,今二相皆閩人,二參政皆楚人,必將引鄉黨之士,天下風俗,何由得更淳厚!』[1]由於新、舊兩黨更迭執政,王安石曾兩度退職,新政時行時廢,臣民無所適從。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在位十八年嘅宋神宗病逝,宋哲宗即位,喺宣仁聖烈皇后主導下,以司馬光專權,因帶有個人情緒嘅報復,致力於盡罷新法,所謂「元祐更化」,恢復「祖宗舊制」,前後歷時九年,呢個時期改革派人士幾乎全招迫害貶職。蔡確章惇等被貶至嶺南(今廣東一帶),開啟北宋貶官至嶺南嘅先例。

元祐元年(1086年)王安石同司馬光相繼病逝,守舊派繼續掌握大權,黨爭仍無止息,朝廷分裂成正反兩黨,得勢舊黨又分成三派:

洛黨朱光庭賈易等攻擊蘇軾誣衊宋仁宗不如漢文帝宋神宗不如漢宣帝,以為係對先皇不敬。呢個時候呂陶上官均挺身而出為蘇軾辯護,史稱蜀洛黨爭。到呢個時候黨爭只淪為意氣之爭,終使朝綱不振,政風日壞。

元祐九年(1094年),宣仁聖烈皇后病逝,宋哲宗親政,章惇汴京,拜尚書省僕射門下侍郎,恢復宋神宗嘅新法,史稱「紹述」,意為繼承父業,除曾布翰林學士,晉張商英為右正言。

章惇當政期間,對元祐諸臣大肆清洗,以『抵毀先帝、變易法度』嘅罪名,剝奪咗司馬光呂公著等人嘅贈官諡號,絕大部分嘅舊黨黨人都被流放罷黜,貶到嶺南等蠻荒地區,又企圖追廢宣仁太后,為哲宗所止。但喺公家事務上,章惇甚為正派,未曾以官爵私其親信。

宋徽宗即位後,臨朝聽政嘅向太后將章惇則以罪貶逐於外,改用韓忠彥、曾布為宰相,試圖化解黨爭,但黨爭已經係無可化解。徽宗親政後,起用蔡京,恢復新法,但係蔡京奸到出汁,同太監童貫等勾結,立「元祐黨人碑」,將司馬光等309人定為奸黨,碑上有名者同佢哋子孫永遠冇得做官,皇家子女亦不得同名單上諸臣後代通婚;結果忠良盡去,國事不堪聞問,加速北宋覆亡。

影響

編輯

余英時講:『黨爭係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中一個重要嘅構成部分。』[2],又講『喺熙寧變法以前,皇帝係超越於黨爭之上嘅;但喺神宗同王安石「共定國是」以後,皇帝事實上已經同以宰相為首嘅執政派聯成一黨,唔再具有超越嘅地位。』[3]

參考

編輯
  1. 《續資治通鑑·卷六十七》
  2. 《朱熹嘅歷史世界》,第374頁。
  3. 《朱熹嘅歷史世界》,第376頁

睇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