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

(由生態系跳轉過嚟)

生態系統sang1 taai3 hai6 tung2英文ecosystem)係指兩個或者以上嘅生物物種一齊住喺一個大致固定嘅區域,並且同佢哋周圍環境當中嘅冇生命物體(例如岩石呀噉)互動而形成嘅群落(community)[1]

珊瑚礁(上)、熱帶雨林(中)同埋一隻邊捉三文魚(下);呢啲咁多唔同嘅系統冚唪唥都算係生態系統。

一個生態系入面有生命同冇生命嘅組成部件之間會係噉交換物質能量,形成一個循環性嘅統一整體[2]:喺多數嘅地球生態系當中,能量都係以太陽光嘅形式進入生態系嘅,植物會吸太陽光做光合作用養分維生,跟住食草動物會食植物,食肉動物會食草食性動物,而呢啲過程造成嘅死屍排泄物等嘅廢料會由分解者負責分解,令啲養分返去泥土等嘅地方,等植物有得攞嚟用-形成一個循環[3]

定義 編輯

睇埋:生命

一個系統冇話要有幾大先可以算係生態系,只要一個區域有多過一種生物彼此之間以及同環境之間互動,佢哋形成嘅系統就算係一個生態系:例如成個森林可以係一個生態系,一個池塘仔都可以算係一個生態系;而喺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有時一樖大嘅可能就係一個生態系-樖樹有多種動物住咗喺裏面,而且佢哋成世都唔會離開樖樹,彼此之間係噉互動;不過生態系可以有邊界,生態系嘅邊界一般係由於環境喺邊界嗰度有突然變化造成嘅,例如一個,個湖邊界外面冇水體,搞到湖入面嗰啲(離開咗水會好快死嘅)生物離開唔到個湖;而除咗水體邊界之外,常見嘅生態系邊界仲包括咗沙漠嘅邊界同埋有返咁上下高嘅呀噉[4]

邊界 編輯

當然生態系統嘅邊界唔係絕對嘅,有好多生物可以越過邊界生存,例如青蛙可以喺水入面參與一個生態系統,亦可以上岸參與第個生態系統。

物種互動 編輯

食物鏈 編輯

内文:食物鏈

環境分類 編輯

海洋 編輯

沙漠 編輯

數學模型 編輯

保育 編輯

生態系係動態系統(dynamic system),會係噉有變化但整體維持大致平衡,而呢啲平衡可以受好多因素侵擾[5]:地球有好多地質活動,長遠會令地理慢慢改變,例如水體同沙漠嘅邊界會變[6],而喺呢啲嘢發生嗰陣,某啲物種可能會走入去自己未去過嘅生態系,甚至變成入侵性物種(invasive species),喺生存能力上打低個生態系原有嘅物種,甚至可能搞到後者絕種[7];除咗自然變化之外,人為變化亦都會影響生態系,人有時會為咗開採資源而破壞環境,例如為咗木材而大規模斬樹,搞到住喺樹林入面嘅動物流離失所,而全球暖化亦都擾亂咗唔少生態系,例如海水變暖搞到好多種(需要啲水啱溫度先至生到嘅)珊瑚面臨威脅[8]。有唔少生態學上嘅研究指,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下降會對人類嘅健康造成負面影響[9],所以廿一世紀初嘅社會開始睇重「生態系要點保育」嘅相關議題[10]

人類活動係造成生態系統失衡嘅最主要因素。農業活動就係人類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創造自己嘅人為生態系統嘅例子,人類開墾荒地,破壞原有生態系統,原有嘅物種無法繼續生存,人類種植自己需要嘅莊稼,隨之而嚟嘅係害蟲同食害蟲嘅動物,以及為咗避免被人類鋤草而生長,同莊稼形狀非常相似嘅雜草,呢啲物種形成一個新嘅生態系統,人為生態系統如果離開人類活動就無法繼續存在落去,如果人將農田荒廢,好快就會重新產生新嘅生態系統,即雜草遍地,或者會沙漠化,但唔會自動恢復到原有嘅生態系統。

有時人類活動造成物種嘅長距離遷移,亦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人類預計唔到嘅破壞,老鼠烏蠅隨住人類散布到全世界,人類只係隨住興趣帶去澳洲嘅32對仔,令澳洲嘅生態系統幾乎造成毀滅性嘅災難。目前外來物種紫莖澤蘭大米草水葫蘆等已經開始對中國大陸嘅生態系統造成威脅,同時隨住商品進入嘅美國白蛾等新類型害蟲亦開始適應新環境。

人類活動造成嘅環境污染又會喺物質同能量兩方面破壞生態系統嘅平衡,有啲係會造成永久性嘅破壞。

人類目前已經認識到生態系統平衡被破壞嘅後果,正致力圖幫助生態系統恢復平衡,但呢啲都需要付出大量資金同能量,恢復比破壞重要難好多,而唔會有經濟上嘅回報,所以一般經濟實體唔會自動去做呢啲嘢,需要政府同埋志願者嘅投入,亦需要輿論同教育嘅促進。

睇埋 編輯

註釋 編輯

編輯

  1. Hatcher, Bruce Gordon (1990). "Coral reef primary productivity. A hierarchy of pattern and process".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5 (5): 149–155.
  2. Odum, E.P. (1971). Fundamentals of Ecology (3rd ed.) New York: Saunders.
  3. Chapin, F. Stuart; Pamela A. Matson; Harold A. Mooney (2002). Principle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Ecology. New York: Springer. p. 10.
  4. Strayer, D. L., Power, M. E., Fagan, W. F., Pickett, S. T., & Belnap, J. (2003). A classification of ecological boundaries (PDF). BioScience, 53(8), 723-729.
  5. Chapin, F. Stuart; Pamela A. Matson; Harold A. Mooney (2002). Principle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Ecology. New York: Springer. p. 281-304。
  6. Chapin, F. Stuart; Pamela A. Matson; Harold A. Mooney (2002). Principle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Ecology. New York: Springer. p. 11-13.
  7. Davis, M. A., & Thompson, K. (2000). Eight ways to be a colonizer; two ways to be an invader: a proposed nomenclature scheme for invasion ecology (PDF). Bulletin of 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81(3), 226-230.
  8. Hoegh-Guldberg, O. (1999). Climate change, coral bleaching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s coral reefs (PDF). 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 50(8), 839-866.
  9. Sala, Osvaldo E.; Meyerson, Laura A.; Parmesan, Camille (2009). Biodiversity change and human health: from ecosystem services to spread of disease. Island Press. pp. 3-5.
  10. Sahney, S.; Benton, M. J (2008). "Recovery from the most profound mass extinction of all time" (PDF).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5 (1636): 759-765.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