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治內閣係一個包括多個由首相任命嘅政府部門嘅官方體制。好多成員係高級嘅政府大臣,佢哋多數都被人叫做政府部門大臣」。內閣嘅正式成員將會失去原有嘅議會席位。

喺傳統嘅憲法理論同埋英國體制嘅政府,內閣係行政體制下一個最重要嘅決策圈子。呢種解釋原本表達嚟自立憲主義者貝華德,做決策話事人嘅程度會明顯咁下降。


內閣組成

編輯

內閣大臣話就係由英國君主全權任命或罷免,但佢哋同各政府部門嘅權責同資源分配,亦屬首相酌情權。雖然傳統上,首相響內閣中份屬同輩中嘅大佬Primus inter pares(First among equals),實際上,首相係內閣同政府阿頭,有權委任、罷免閣員,同埋制訂內閣議程。

超過一個職位有調動,都可以叫做內閣改組,通常例牌嘅內閣改組都會喺夏天做。內閣裏面受薪大臣嘅數目受《1975年部長及薪金法》嘅管制,通常內閣大臣嘅數目介乎21至24個左右,而家內閣閣員嘅數目係23個。

首相嘅團結程度視乎嗰陣政治氣候同個人作風係點啦。首相或者經內閣常任秘書長派內閣會議議程。喺英國憲制程序,內閣係英國樞密院屬下委員會;所以佢哋就可以喺個名後面加「閣下」兩隻字喇。

近代歷史上,內閣大臣都係下議院議員咁滯。而家嘅內閣大臣都係由下議院議員擔任,冇上議院議員做內閣大臣;最上次係2003年艾美絲勳爵英國國際發展大臣;同埋楊大衛做過教育大臣及貿易工業大臣

呢排,英國首相畀非國會議員定期出席內閣會議,例如1997至2003年期間嘅唐寧街10號通訊主管金理德(Alastair Campbell)。

內閣會議

編輯

內閣會定期召開內閣會議,通常係每個禮拜嘅星期四朝早,理論上會喺內閣會議上討論政府重要政策同埋做決定。會議時間嘅長短取決於首相嘅風格以及整個政治嘅情況,𠵱近代嘅風氣,內閣會議大概開30分鐘就結束。會上主要喺宣讀各個政策委員會嘅政策建議,加以確認,內閣會議內部已經好少有討論。首相通常每個禮拜要向女王匯報一次。

內閣有多個專門處理各種政策嘅委員會,包括常設嘅政策委員會,或者因應特殊需要而設立以解決特別問題嘅特別委員會。有時候除咗國務大臣,國務次官都可以係呢啲委員會嘅成員。政府內部嘅聯繫同行政工作,以至內閣同委員會嘅會議嘅安排,主要靠內閣辦公室下一個細小嘅秘書處負責執行。

好多首相都有所謂嘅「廚房內閣」(Kitchen cabinet),廚房內閣裏面都係首相嘅親信,成員可以包括佢自己最信任嘅內閣大臣,私人顧問同埋幕僚。呢種響內閣之外建立政治心戰室嘅政治技倆,喺戴卓爾夫人時代開始出現,到貝理雅時代發揮至極。據報導,好多甚至幾乎所有重要決定都係響內閣會議開會已經拍板。前國際發展大臣商雅麗同前文化、媒體及體育大臣冼敏治都提出過呢個講法。2004年7月,《巴特勒勳爵調查報告》(Bulter Review)批評貝理雅傾向繞過官式程序嘅「梳化政府」文化會削弱正規情況下,內閣官員喺獲得充份資料而做集體決定嘅能力[1][2]

同國會嘅關係

編輯

內閣向國會問責存在兩樣關鍵性憲政習俗:集體內閣問責制同個人問責制;佢哋起源於議會主導原則嘅國會內,執政黨議員成為內閣大臣事實。集體內閣問責制意指全內閣需要承擔全體決策嘅後果;當國會通過不信任動議時,全內閣各位大臣都要辭職(做返普通國會議員)。邏輯上,幾位有分歧嘅內閣大臣,例如2003年反對向伊拉克發動戰爭態度嘅郭偉邦,會預期請辭。

個人部長責任意指各位內閣大臣需要承擔屬下部門決策嘅後果。由於政府公務員隊伍嘅匿名及固定性,政府部門任何嚴重疏忽即時令有關大臣請辭。或許出人意外地,由於平民派傳媒對政府部門失職唔係大新聞,以及對明確證據少受影響等原因,事實上個人部長因政府部門嚴重疏忽嘅理由而請辭係非常罕見。 The closest example in recent years is perhaps Estelle Morris who resigned as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in 2002 of her own volition (following severe problems and inaccuracies in the marking of A-level exams). The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this convention is followed are of course not possible to strictly define, and depend on many other factors. 如果某位大臣聲望因個人醜聞而敗壞(例如1992年David Mellor身為文化遺產大臣搞婚外情),通常因短暫傳媒及反對黨壓力下而辭職。普遍地,由於英國一個民主政制國家,同其他國家相對比下,貪污喺英國係非常罕見。其中原因係由於政黨紀律制度嘅強勢,令所屬國會議員無能力受到外界以金錢而影響。

內閣大臣可喺英國國會兩院任何一院內,以書面或口述形式提出問題同動議(即時質詢,interpellation)。內閣大臣一定要親身或經過下屬答覆其他議員提出嘅問題。書面答覆過常由一名資深公務員明確及詳細地以書面回答;並以口述答覆,刊登喺英國國會議事錄內。英國國會下可以遣散某內閣大臣,但國會下議院有能力決定全體執政內閣嘅命運。如果國會兩院通過不信任動議後,信任需要解散國會然後選出新國會全體執政內閣辭職後至恢復。

英國國會制度中,由於執政黨內嘅國會議員組成內閣,行政機關唔係同立法機關分離。此外,行政機關有幾種理由傾向支配立法機關:

  • 最高票者當選(First-past-the-post)嘅選舉制度(傾向執政黨以大票數執政)
  • 黨鞭(Government Whip)權力(督促本黨議員出席投票,支持黨政策)
  • 薪水票(Payroll vote)(執政黨內閣大臣如果投票時反對政府,會喪失大臣職位及政府人工)

首相對內閣環繞有效討論、行政權力上支配立法議移嘅操控能力等結合效果,令英國首相嘅權力比作為一位行政主導首長。The relative impotence of Parliament to hold the Government of the day to account is often cited by the UK media as a justification for the vigour with which they question and challenge the Government.

家陣內閣

編輯

喺2010年5月12號英女王確認嘅內閣名單係咁︰

職位 做嗰個人
首相
第一財政大臣[3]
公務員事務部長[4]
甘民樂
副首相
樞密院議長(特別職務為政治及憲制改革)
克萊格
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 夏偉林
財政大臣
第二財政大臣[5]
歐思邦
司法大臣
大法官
祈淦禮
內政大臣 文翠珊
國防大臣 夏文達[6]
商業創新及技能大臣 祈維信
就業及退休保障大臣 施志安
能源及氣候變化事務大臣 禤傑思
衛生大臣 凌士禮
教育大臣 高文浩
社區及地方政府大臣 白高志
運輸大臣 en:Justine Greening[7]
環境食物及鄉郊事務大臣 施珮文
國際發展大臣 麥俊高
北愛爾蘭事務大臣 彭德森
蘇格蘭事務大臣 艾德禮
威爾斯事務大臣 紀卓琳
文化、奧運會、媒體及體育大臣 侯俊偉
財政部首席秘書 羅德偉
上議院議長
蘭卡斯特公爵領地事務大臣
施瑞德勛爵
不管部國務大臣 韋倩婷女男爵
非內閣主體人員,但不時參加內閣會議
內閣辦公室部長兼財政部立計長 麥浩德
內閣辦公室國務大臣 利凱輝
商業創新技術部國務大臣(大學及科學) 韋力生
下議院議長兼掌壐大臣 楊佐義爵士
財政部國會秘書兼下議院國會議員領袖 麥樂賢
檢察總長 葛偉富

影子內閣

編輯

反對黨會組成影子內閣(家陣嘅反對黨係工黨),針對內閣入面每位大臣,都整一個影子大臣相對應

國務大臣

編輯

雖然都係叫「大臣」,但多咗「國務」兩個字,職權有天淵之別。「國務大臣」呢個中文翻譯稱呼所指嘅職級,其實就係喺香港回歸前慣稱嘅「次官」。

港英年代,Minister of State原本譯做「次官」。喺中英談判期間,香港傳媒一直係咁稱呼呢個級別嘅英國官員。當年中英雙方曾經講到官職譯名問題,北京認為Minister of State譯作「國務大臣」,英方接納咗呢個建議,於是香港回歸後,英國官方中文翻譯一律稱Minister of State做「國務大臣」。至於回歸前譯做「常務秘書」嘅Permanent Secretary,以及之前譯做「政務秘書」嘅Parliamentary Under-secretary of state,就分別改為「常務次官」及「政務次官」。

一系列名稱同翻譯嘅背後,其實牽涉到英國議會政治制度:代表多數民意嘅執政黨議員,負責組成政府、出任內閣首相、大臣職位、制訂國策、指揮政治中立嘅文官系統(Civil servant)去執行。但係政府亦會有一啲政治任命(如任命國務大臣及政務次官),去協助各個大臣做決策;簡單咁講,英國政府部長分三級,最高級係內閣大臣,其次順序係國務大臣、政務次官。至於文官體系,部門最高級別文官係常務次官。香港目前嘅政治制度,都參考咗英國,喺特首同司長局長之下,設有副局長,至於負責執行嘅最高級文官,就係常任秘書長。

英國國務大臣唔係內閣成員,但可能因應政府唔同需要而出席內閣會議。以商業創新及技能部為例,部門大臣係祈維信,而家有3名國務大臣同3名政務次官,其中負責大學及科學嘅國務大臣韋力生有份出席內閣會議。部分國務大臣唔止隸屬一個部門。葛霖擔任貿易及投資國務大臣,除聽命於祈維信,重要向外相夏偉林匯報[8]

參攷

編輯
  1. 斯發表署名文章指出美國和世界如今更加安全原著喺2004年12月26號歸檔。喺2011年7月10號搵到
  2. At-a-glance: Butler report
  3. 首席財政大臣通常係由首相自動擔任
  4. 文官大臣通常是由首相自動擔任
  5. 第二財政大臣通常係由財政大臣自動擔任
  6. 夏文達接任英國國防大臣 http://hk.news.yahoo.com/夏文達接任英國國防大臣-195200600.html
  7. Philip Hammond appointed Defence Secretary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politics/conservative/8828305/Philip-Hammond-appointed-Defence-Secretary-as-Liam-Fox-resigns.html
  8. 控主席葛霖新職中文譯名誤導 實任"次官"原著喺2016年3月4號歸檔。喺2011年7月10號搵到

出面網頁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