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係泛指所有人作為人類一份子所固有嘅權利。呢個權利並唔係由君王、統治者或政府賜予嘅;權利係人與生俱來,甚至係喺社會或者政治制度出現之前人類已經擁有既權利。人權背後嘅價值觀,係強調每個人都有天賦嘅人格尊嚴同埋價值,每個人都係生而平等既,應該受到社會上其他人嘅尊重,而其他人冇權去剝奪呢個權利。但係人權嘅具體定義,同埋點樣去保障人權,唔同人都有唔同嘅理解,所以有幾大嘅爭議,甚至引發到好嚴重嘅衝突。不過《世界人權宣言》喺1948年發表嘅人權宣言,標明咗30條人權嘅定義。

人權與公民權宣言
内文:人權史
 
美國獨立宣言喺1776年7月4號由大陸會議批准

好多推動人權運動嘅基本諗法,都係喺第二次世界大戰同埋猶太人大屠殺嘅事件之後發展出嚟嘅,[1] 最終喺1948年聯合國大會喺巴黎通過咗世界人權宣言[2]

古代人冇現代人對普世人權嘅概念。[3] 不過,喺某種意義上,呢個概念已經存在咗幾個世紀,雖然唔係以今日嘅方式存在。[3][4][5][6]

人權論述嘅真正先驅係自然權利嘅概念,佢最初係作為中世紀自然法傳統嘅一部分出現嘅。喺歐洲啟蒙時代期間,佢朝住新方向發展,約翰·洛克弗朗西斯·哈奇森同埋讓-雅克·布爾拉馬奇等哲學家都有參與,並且喺美國革命法國大革命嘅政治論述中佔據顯著地位。[1] 從呢個基礎出發,現代人權論據喺20世紀後半葉興起,[7] 可能係對奴隸制、酷刑、種族滅絕同戰爭罪行嘅一種反應。[1]

中世紀自然法傳統深受聖保羅嘅著作,以及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嘅影響,例如聖希拉里·德·普瓦捷聖安布羅斯聖奧古斯丁[8] 奧古斯丁係最早審視人類法律合法性嘅人之一,並且試圖根據智慧同良知,而唔係由凡人任意強加嘅嘢,嚟定義自然產生嘅法律同權利嘅界限,以及如果啲人有冇義務遵守唔公正嘅法律[9]

庫魯坎·富加》係馬里帝國西非嘅憲法。佢喺13世紀組成,係最早嘅人權憲章之一。佢包括「生命權同埋維護身體完整性嘅權利」,以及對婦女嘅重要保護。[10][11](p334)

喺16同17世紀,西班牙經院哲學強調法律嘅主觀視野:薩拉曼卡學派嘅成員路易斯·德·莫利納、多明戈·德·索托同弗朗西斯科·德·維多利亞,將法律定義為對自己嘅道德權力。雖然佢哋同時堅持法律作為客觀秩序嘅觀念,但佢哋聲稱存在某啲自然權利,提到咗同身體相關嘅權利(生命權、財產權)同埋精神相關嘅權利(思想自由權、尊嚴)。法學家巴斯克斯·德·門查卡從個人主義哲學出發,喺傳播術語 iura naturalia 方面起咗決定性作用。呢種自然法思想得到咗同美洲文明接觸嘅支持,以及喺卡斯蒂利亞就征服嘅正當理由,特別係土著人民嘅性質而進行嘅辯論。通常認為,喺卡斯蒂利亞對美洲嘅殖民統治中,應用咗一啲措施,其中存在人權思想嘅萌芽,呢啲措施喺1550年同1551年舉行嘅著名巴利亞多利德辯論中得到咗辯論。薩拉曼卡學派嘅思想,尤其係通過弗朗西斯科·德·維多利亞,亦都促進咗歐洲自然法嘅發展。

從呢個基礎出發,現代人權論據喺20世紀後半葉興起。[7]大憲章》係一份最初喺1215年頒布嘅英國憲章,佢影響咗普通法嘅發展,以及好多後來同人權相關嘅憲法文件,例如1689年嘅《英國權利法案》、1789年嘅《美國憲法》同埋1791年嘅《美國權利法案》。[12]

17世紀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喺佢嘅著作中討論咗自然權利,將佢哋定義為「生命、自由同埋財產(property)」,並且認為呢啲基本權利唔可以喺社會契約中被放棄。喺1689年嘅英國,英國《權利法案》同埋蘇格蘭《權利要求》各自宣布一系列壓迫性嘅政府行為係非法嘅。[13] 18世紀發生咗兩場重大革命,分別喺美國(1776年)同法國(1789年),導致咗《美國獨立宣言》同埋法國《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嘅誕生,兩者都闡明咗某啲人權。此外,1776年嘅《弗吉尼亞權利法案》將一啲基本嘅公民權利同埋公民自由編纂成法律。

180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法國國民議會喺1789年8月26號批准嘅人權和公民權宣言

托馬斯·潘恩約翰·斯圖爾特·密爾黑格爾等哲學家喺18同19世紀擴展咗普遍性嘅主題。1831年,威廉·勞埃德·加里森喺一份叫做《解放者》嘅報紙上寫道,佢正試圖招募讀者加入「偉大人權事業」,[14] 因此,「人權」呢個詞語可能喺潘恩嘅《人權論》同埋加里森嘅出版物之間嘅某個時間開始使用。1849年,一位同時代嘅人亨利·戴維·梭羅喺佢嘅論文《論公民不服從嘅義務》中寫到咗人權,呢篇論文後來對人權同公民權利思想家產生咗影響。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戴維·戴維斯喺佢1867年對埃克斯·帕特·米利根案嘅意見中寫道:「通過法律嘅保護,人權得到保障;撤銷呢種保護,佢哋就會任由邪惡嘅統治者或者激動嘅人民嘅喧囂擺佈。」[15] 喺20世紀嘅進程中,好多團體同運動都以人權嘅名義成功實現咗深刻嘅社會變革。喺西歐同北美,勞工工會促成咗法律嘅制定,賦予工人罷工權,確立最低工作條件,並禁止或者監管兒童勞工女權運動成功為好多女性爭取到咗投票權。好多國家嘅民族解放運動成功驅逐咗殖民勢力。其中最有影響力嘅係聖雄甘地印度獨立運動嘅領導。長期受壓迫嘅種族同宗教少數群體喺世界好多地方取得咗成功,其中包括民權運動,以及最近代表美國婦女同少數族裔嘅各種身份政治運動。[16]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嘅成立、1864年嘅《利伯法典》同埋1864年嘅第一部《日內瓦公約》為國際人道法奠定咗基礎,喺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得到咗進一步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

編輯

國際聯盟喺1919年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嘅凡爾賽條約談判而成立。國際聯盟嘅目標包括裁軍、通過集體安全防止戰爭、通過談判外交解決國家之間嘅爭端,以及改善全球福祉。佢嘅憲章中規定咗一項任務,即促進後來被納入《世界人權宣言》嘅好多權利。國際聯盟有任務喺西歐殖民勢力嘅好多前殖民地從殖民地過渡到獨立國家嘅過程中,向佢哋提供支持。國際勞工組織作為國際聯盟嘅一個機構而成立,而家係聯合國嘅一部分,佢亦都有任務促進同保障後來被納入《世界人權宣言》(UDHR)嘅某些權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編輯

世界人權宣言

編輯
 
「佢唔係一項條約... [將來,佢] 好有可能成為國際大憲章。」[17] 1949年,埃莉諾·羅斯福世界人權宣言合影。

世界人權宣言》(UDHR)係聯合國大會喺1948年通過嘅一份非約束性宣言,[18] 部分係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事件嘅回應。《世界人權宣言》敦促成員國促進一啲人權、公民權利、經濟同社會權利,聲稱呢啲權利係「世界自由、正義與和平嘅基礎」嘅一部分。呢份宣言係首次國際法律努力,旨在限制國家嘅行為,並確保佢哋按照權利義務二元性嘅模式,履行對公民嘅義務。

《世界人權宣言》由人權委員會成員起草,埃莉諾·羅斯福擔任主席,佢哋喺1947年開始討論《國際人權法案》。委員會成員冇立即就呢樣法案嘅形式,以及應唔應該強制執行,或者點樣強制執行達成一致意見。委員會繼續起草《世界人權宣言》同埋配套條約,但係《世界人權宣言》好快成為咗優先事項。[19] 加拿大法律教授約翰·漢弗萊同法國律師勒內·卡森分別負責咗大部分跨國研究同埋文件嘅結構,其中宣言嘅條款係對序言總體原則嘅解釋。卡森對文件進行咗架構,將尊嚴、自由、平等同埋博愛嘅基本原則納入前兩條,隨後依次係關於個人嘅權利;個人之間以及個人同群體之間關係嘅權利;精神、公共同政治權利;以及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卡森認為,最後三條將權利置於限制、義務以及佢哋要實現嘅社會同政治秩序嘅背景下。[19] 漢弗萊同卡森希望《世界人權宣言》中嘅權利通過某啲途徑具有法律約束力,正如序言第三款所反映嘅那樣:[19]

《世界人權宣言》嘅一部分係由國際人權專家委員會研究同撰寫嘅,其中包括嚟自各大洲同埋所有主要宗教嘅代表,並參考咗聖雄甘地等領導人嘅意見。[20] 納入公民及政治權利同埋經濟、社會同文化權利,係基於基本人權係不可分割嘅,並且所列嘅唔同類型權利係密不可分嘅假設。[19][21] 雖然喺通過宣言時,冇任何成員國反對呢個原則(宣言獲得一致通過,蘇聯集團種族隔離南非同埋沙特阿拉伯棄權),但係呢個原則後來受到咗重大挑戰。[21] 關於「普遍」一詞嘅問題,宣言唔適用於國內歧視或者種族主義。[22] 亨利·J·理查森三世認為:[23]

喺起草聯合國憲章同埋《世界人權宣言》時,所有主要政府都盡咗最大努力,通過國內同國際法已知嘅所有手段,確保呢啲原則只具有國際適用性,並且唔對嗰啲政府施加喺國內實施嘅法律義務。所有人都默認意識到,對於佢哋自己受到歧視嘅少數族裔嚟講,如果能夠喺法律上聲稱可以強制執行呢啲影響廣泛嘅權利,將會產生政治炸彈式嘅壓力。

喺《世界人權宣言》構思之後唔耐就爆發嘅冷戰,突顯咗關於喺宣言中同時納入經濟同社會權利以及公民權利同政治權利嘅分歧。資本主義國家傾向於強烈強調公民權利同政治權利(例如結社自由同言論自由),並且唔願意納入經濟權利同社會權利(例如工作權同埋加入工會嘅權利)。社會主義國家更加重視經濟權利同社會權利,並且強烈主張將佢哋納入其中。[24] 由於喺納入哪些權利方面存在分歧,並且由於一啲國家拒絕批准任何包括對人權嘅某些具體解釋嘅條約,儘管蘇聯集團同埋一啲發展中國家強烈主張喺《統一決議》中納入所有權利,《世界人權宣言》中規定嘅權利被分成咗兩份獨立嘅公約,允許各國採納一啲權利並減損其他權利。雖然呢樣嘢令到公約得以創建,但係佢否定咗所有權利都係相互關聯嘅擬議原則,呢個原則對於《世界人權宣言》嘅一啲解釋嚟講至關重要。[24][25] 雖然《世界人權宣言》係一份非約束性決議,但係佢而家被認為係國際習慣法嘅核心組成部分,喺適當嘅情況下,國家司法機構同埋其他司法機構可以援引佢。[26]

人權條約

編輯

喺1966年,《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CCPR)同埋《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CESCR)獲得聯合國通過,佢哋共同令到《世界人權宣言》中包含嘅權利對所有國家具有約束力。[a] 佢哋喺1976年先生效,當時佢哋獲得咗足夠數量嘅國家嘅批准(儘管實現咗唔包括經濟權利或者社會權利嘅公約《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美國直到1992年先批准《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27] 《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承諾155個締約國致力於向個人授予經濟、社會同文化權利(ESCR)。

國際層面已經提供咗好多其他條約(法律文件)。佢哋通常被稱為「人權文書」。其中一啲最重要嘅係:

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1948年通過,1951年生效)unhchr.ch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CERD)(1966年通過,1969年生效)unhchr.ch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1981年生效)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CAT)(1984年通過,1984年生效)[28]

兒童權利公約》(CRC)(1989年通過,1989年生效)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 UNICEF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6 April 2019.

保護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員權利國際公約》(ICRMW)(1990年通過)

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ICC)(2002年生效)

包括環境權利

編輯

喺2021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正式承認「享有清潔、健康同埋可持續嘅環境」係一項人權。[29] 喺2024年4月,歐洲人權法院歷史上首次裁定,瑞士政府因為冇採取足夠有力嘅行動嚟阻止氣候變化,而侵犯咗人權。[30]

班團體同埋運動喺20世紀嘅進程中,都以人權嘅名義成功實現咗意義深遠嘅社會變革。喺西歐同北美,勞工界工會促成咗法律嘅制定,賦予工人罷工權,確立最低工作條件,並禁止或者監管兒童勞工女權運動成功為好多女性爭取到咗投票權。好多國家嘅民族解放運動成功驅逐咗殖民勢力。其中最有影響力嘅係聖雄甘地印度獨立運動嘅領導。長期受壓迫嘅種族同宗教少數群體喺世界好多地方取得咗成功,其中包括民權運動,以及更加近期多樣化嘅身份政治運動,為咗美國嘅婦女同埋少數族裔發聲。[31]

疏仕

編輯
  1. 1.0 1.1 1.2 Gary J. Bass (book reviewer), Samuel Moyn (author of book being reviewed), 20 October 2010, The New Republic, The Old New Thing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12 September 2015.. Retrieved 14 August 2014
  2. Simmons, Beth A. (2009). Mobilizing for 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Law in Domestic Politics (英文).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23. ISBN 978-1139483483.
  3. 3.0 3.1 Freeman (2002), pp. 15–17.
  4. Sutto, Marco (2019). "Human Rights Evolution, A Brief History". The CoESPU Magazine. 2019 (3): 18–21. doi:10.32048/Coespumagazine3.19.3. 原先內容歸檔喺6 March 2023. 喺6 March 2023搵到.
  5. "A Short History of Human Rights". 原先內容歸檔喺6 March 2023. 喺6 March 2023搵到.
  6.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A Short History". 原先內容歸檔喺14 March 2023. 喺6 March 2023搵到.
  7. 7.0 7.1 Moyn (2010), p. 8.
  8. Carlyle, A. J. (1903). A History of Medieval Political Theory in the West.第1卷.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p. 83. 原先內容歸檔喺8 June 2016.
  9. "Augustine on Law and Order — Lawexplores.com".
  10. Adewale, Adeyinka; Schepers, Stefan (2023), Adewale, Adeyinka; Schepers, Stefan (編), "Pre-colonial Political Order in Africa", Reimaging Africa: Lifting the Veil of Ignorance (英文), Cham: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pp. 9–38, doi:10.1007/978-3-031-40360-6_2, ISBN 978-3-031-40360-6, 喺2024-10-05搵到
  11. Frontiers of Language and Teaching, Vol.2: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nternational Online Language Conference (IOLC 2011) (英文). Universal-Publishers. ISBN 978-1-61233-559-9.
  12. Hazeltine, H. D. (1917). "The Influence of Magna Carta on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出自 Malden, Henry Elliot (編). Magna Carta commemoration essays. BiblioBazaar. ISBN 978-1116447477.
  13. "Britain's unwritten constitution". British Library. 原先內容歸檔喺8 September 2021. 喺27 November 2015搵到. The key landmark is the Bill of Rights (1689), which established the supremacy of Parliament over the Crown ... providing for the regular meeting of Parliament, free elections to the Commons, free speech in parliamentary debates, and some basic human rights, most famously freedom from 'cruel or unusual punishment.
  14. Mayer (2000), p. 110.
  15. "Ex Parte Milligan, 71 U.S. 2, 119. (full text)" (PDF). December 1866. 原著 (PDF)喺7 March 2008歸檔. 喺28 December 2007搵到.
  16. Crenshaw, Kimberle (1991). "Mapping the Margins: Intersectionality, Identity Politics, a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of Color". Stanford Law Review. 43 (6): 1241–1299. doi:10.2307/1229039. ISSN 0038-9765. JSTOR 1229039.
  17. Eleanor Roosevelt: Address to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2 June 2017. 1948年12月10號喺法國巴黎
  18. (A/RES/217, 10 December 1948 at Palais de Chaillot, Paris)
  19. 19.0 19.1 19.2 19.3 Glendon, Mary Ann (July 2004). "The Rule of Law in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2 (5). 原著喺20 July 2011歸檔. 喺7 January 2008搵到.
  20. Glendon (2001).
  21. 21.0 21.1 Ball & Gready (2007), p. 34.
  22. 保羅·戈登·勞倫, "First Principles of Racial Equality: History and the Politics and Diplomacy of Human Rights Provisions in the United Nations Charter", Human Rights Quarterly 5 (1983): 1–26.
  23. Henry J. Richardson III, "Black People, Technocracy, and Legal Process: Thoughts, Fears, and Goals", in Public Policy for the Black Community, ed. by Marguerite Ross Barnett and James A. Hefner (Port Washington, N.Y.: Alfred Publishing, 1976), p, 179.
  24. 24.0 24.1 Ball & Gready (2007), p. 35.
  25. Littman, David G. (19 January 2003). "Human Rights and Human Wrongs". National Review. 原先內容歸檔喺11 January 2008. 喺7 January 2008搵到. The principal aim of the 1948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UDHR) was to create a framework for a universal code based on mutual consent. The early yea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were overshadowed by the division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Communist conceptions of human rights, although neither side called into question the concept of universality. The debate centered on which "rights" –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 were to be included among the Universal Instruments
  26. Ball & Gready (2007), p. Template:Pn.
  27. Ball & Gready (2007), p. 37.
  28. "Convention against Torture". OHCHR. 10 December 1984. 原先內容歸檔喺27 March 2013. 喺14 August 2021搵到.
  29. "Access to a healthy environment, declared a human right by UN rights council". United Nations. 8 October 2021. 喺21 April 2024搵到.
  30. Sharp, Alexandra. "Swiss Women Win Landmark Climate Victory". Foreign Policy. 喺21 April 2024搵到.
  31. Crenshaw, Kimberle (1991). "Mapping the Margins: Intersectionality, Identity Politics, a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of Color". Stanford Law Review. 43 (6): 1241–1299. doi:10.2307/1229039. ISSN 0038-9765. JSTOR 1229039.


引用錯誤 <ref> tags exist for a group named "lower-alpha", but no corresponding <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tag wa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