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衛星英文Galilean moons)係指由伽利略喺1610年1月首次發現嘅四個木星衛星木衛一木衞二木衞三木衞四,佢哋亦都係木星嘅衛星入面最大嗰四個。

伽利略衛星同木星大紅斑嘅大細比較,四粒衛星由上而下依序係木衛一木衞二木衞三木衞四
哈勃太空望遠鏡喺2015年1月24號影嘅木星,此時有五顆衛星同時發生凌木星嘅現象,包含三顆伽利略衛星——木衞二木衞三木衞一。兩幀影像相隔約42分鐘

歷史 編輯

發現 編輯

伽利略改進咗佢嘅望遠鏡,令佢嘅望遠鏡可以放大20倍[1],令伽利略可以更加清楚噉觀察天體。喺1609年12月到1610年1月期間,伽利略觀察緊木星,並發現咗伽利略衛星[2][3]

1610年1月7號,伽利略喺一封信入面第一次講到木星嘅衛星,當時佢只係睇倒三粒衛星,佢覺得佢哋係木星附近嘅恆星。喺1610年1月8號到1610年3月2號,佢繼續觀察呢啲天體,唔單只發現咗第四粒天體,仲發現佢哋唔係恆星,而係圍住木星轉嘅衛星[2]

伽利略嘅發現證明望遠鏡好重要,佢可以用來發現唔夠光嘅天體。佢嘅發現更加證明咗地心說係錯嘅,唔係得地球有衛星,其他行星都有[4],之後,伽利略接受咗日心說[2]

中國天文學家席澤宗話喺公元前362年,周朝諸侯國齊國天文學家甘德發現咗木衛三,比伽利略早近廿個世紀[5]

命名 編輯

伽利略最初將佢嘅發現稱為「 Cosmica Sidera 」,以紀念Cosimo II de' Medici英文Cosimo II de' Medici, Grand Duke of Tuscany。喺Cosimo嘅建議下,伽利略將名稱改為「 Medicea Sidera 」,以紀念美第奇四兄弟。呢個發現喺1610年3月喺威尼斯出版嘅 Sidereus Nuncius 宣布,距離首次觀測唔到兩個月。

喺伽利略發現伽利略衛星之後冇耐,Simon Marius喺開普勒嘅建議下以宙斯神嘅戀人個名命名佢哋:埃歐、歐羅巴、加尼美德同卡利斯托,記喺佢嘅 Mundus Jovialis 入面,喺1614年出版[6]

伽利略堅決拒絕用Marius個名,並因此發明咗到而家都仲用緊嘅編號方案,同正確嘅月球名平行。呢啲數字從木星向外延伸,因此埃歐、歐羅巴、加尼美德同卡利斯托分別係木衛一、木衞二、木衞三同木衞四[6]。伽利略喺佢嘅筆記簿入面用咗呢個系統,但從未真正發表過。編號名(木衛x)一直用到20世紀中葉,當其他木星衛星被發現嗰陣,Marius個名被廣泛使用[6]

軌道共振 編輯

除咗離木星比較遠嘅木衞四之外,其他三個都有同木星軌道共振(木衛三轉一圈,木衛二轉兩圈,木衛一轉四圈),而呢四粒衛星都有同木星潮汐鎖定

睇埋 編輯

編輯

  1. Van Helden, Albert (March 1974). "The Telescop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s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n behalf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65 (1): 38–58. doi:10.1086/351216. JSTOR 228880.
  2. 2.0 2.1 2.2 Galilei, Galileo, Sidereus Nuncius. Translated and prefaced by Albert Van Helden. Chicago &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14–16
  3. Galilei, Galileo (1610). The Starry Messenger (PDF). Venice. ISBN 0-374-37191-1. 原先內容歸檔 (PDF)喺2012-02-07. 喺2013-11-26搵到. On the seventh day of January in this present year 1610....
  4. "Satellites of Jupiter". The Galileo Project. Rice University. 1995.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2-02-11. 喺9 August 2007搵到.
  5. Zezong, Xi, "The Discovery of Jupiter's Satellite Made by Gan De 2000 years Before Galileo", Chinese Physics 2 (3) (1982): 664–67.
  6. 6.0 6.1 6.2 Marazzini, C. (2005). "The names of the satellites of Jupiter: from Galileo to Simon Marius". Lettere Italiana. 57 (3): 39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