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橋 (哈爾濱)
45°47′4.9″N 126°40′20″E / 45.784694°N 126.67222°E 太平橋(粵拼:taai3 ping4 kiu4)係位於哈爾濱嘅橋,喺道外區馬家溝河上,條橋連接兩岸嘅新濱街、太平大街。作爲週邊地區最早嘅橋,太平橋係附近一帶嘅地名來源,而家併入咗道外區嘅太平區個名就係源自呢條橋[1]。
概況
編輯現時嘅太平橋總長39米,闊13.4米,其中兩邊人行道闊1.5米,橋面鋪方磚石而人行道鋪柏油路面,磚石面積386.1平方米,而人行道面積54.6平方米,橋上護欄係木造嘅,長40.9米[2]。
太平橋南啲嘅位置度有東風橋,東風橋經常畀人誤會係太平橋,因爲而家東風橋取代咗太平橋交通要道嘅地位,於是呢條水泥橋攞咗風頭,畀人誤認做出名嘅太平橋[2]。
史
編輯太平地區原本好荒涼,係墳地,當地歌仔唱死人重多過生人,後來有陸、劉、李、周四姓開荒,形成咗啲村[2]。當時馬家溝河無橋又唔易過,每年開春積雪一融,河水暴漲就會切斷兩邊交通,分隔咗太平地區同傅家店,啲村民過去傅家店買嘢做嘢唔方便,於是攞條粗繩綁幾嚿木板做浮橋[3]。
1908年,住喺阿什河東岸三棵樹屯嘅陸家第二代人陸廷禎發起募捐,用舊木樁、唔規則嘅木板喺馬家溝河下游(當時叫溝子沿)度搭咗條簡易木橋。爲咗慶賀當地第一條橋,亦爲咗祈願出入平安、生活太平,唔使再受水災、瘟疫、官匪騷擾,啲人將條橋起名做太平橋[2][3]。
1921年,濱江縣劃定圈河、太平橋一帶做商埠,於是逐漸演變出鎮墟,過橋嘅人越來越多,成爲緊要嘅交通節點。1929年個鎮起名做太平橋鎮,開始成爲地名[3]。1933年太平橋地區由濱江劃畀哈爾濱管,設立太平區。
1959年,太平區政府根據啲人嘅意願,拆咗舊木橋,原地起新橋,即係而家嘅樣。遞年嘅1960年,南邊規模更大嘅東風橋落成,取代咗太平橋樞紐地位[2]。
雖然太平區併入到道外區,但太平橋作爲地名重用緊。比如附近嘅街市太平橋菜市場,又比如太平橋火車站及太平橋地鐵站,其中地鐵站實質離東風橋更近,亦即啲人誤會嘅「太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