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係種政治主義,係指一個國透過搶走其他國嘅領土同埋奴役嗰度嘅居民,建立經濟上同政治上嘅霸權,而凌駕響其他國上面。

對抗殖民主義

編輯
 
1800年嘅帝國勢力[1]
 
1945年嘅帝國勢力

「帝國主義」呢個詞經常同「殖民主義」混為一談;不過,好多野學者認為兩者各有其獨特定義。帝國主義同殖民主義都用嚟形容一個人或一群人受另一方影響嘅狀況。Robert Young 寫到,帝國主義係由中心出發作為一個國家政策,出於意識形態同經濟利益雙重考慮而發展,而殖民主義就只係為咗定居或商業目的而開展;不過,殖民主義仍然包括咗入侵嘅行為。[2]

現代用語入面,殖民主義亦通常暗示殖民地同宗主國之間存在一定嘅地理分隔。特別係 Edward Said 區分帝國主義同殖民主義時指出:「帝國主義涉及『一個主宰嘅大都市中心對遙遠領土所實行嘅做法、理論同態度』,而殖民主義則係指『喺遙遠領土上建立定居點』。」[3] 連接陸地嘅帝國,例如俄羅斯、中國或奧斯曼帝國,傳統上被排除喺殖民主義嘅討論之外,雖然呢個情況而家開始改變,因為大家都接受佢哋都曾經派人去統治佢哋所管轄嘅領土。[3]:116

帝國主義同殖民主義都主張喺政治同經濟上對一塊土地同其原住民佔有優勢,然而學者有時會覺得好難清楚劃分兩者嘅分別。[4]:107

雖然帝國主義同殖民主義都集中喺壓迫「他者」,但如果講殖民主義係指一個國家實際接管另一個國家嘅過程,咁帝國主義就係指以正式或非正式手段實現政治同經濟上嘅支配。殖民主義好似係規劃者,決定點樣開始主宰一啲地區,而帝國主義就係為咗征服而構思背後嘅理念,配合殖民主義行動。殖民主義即係當宗主國開始對一個地區發動征服,最終能夠統治住原先由其他國家控制嘅領土。殖民主義嘅核心意義在於剝削被征服國家嘅寶貴資產同資源,而征服國家就可以從戰爭嘅戰利品中獲益。[4]:170–75

而帝國主義嘅意思則係建立一個帝國,透過征服其他國家嘅土地,從而提升自身嘅支配地位。殖民主義係由外來人口建立同維繫一個地區嘅殖民地。[4]:173–76

殖民主義可以徹底改變一個地區原有嘅社會結構、物理結構同經濟;被征服嘅原住民族群往往會繼承征服者嘅特徵。[4]:41

好少有殖民地能夠同宗主國完全隔絕,因此,大部分最終都會建立獨立國籍或者完全仍然受宗主國控制。[5]

蘇聯領袖Vladimir Lenin 提出「帝國主義係資本主義嘅最高形式」,佢聲稱「帝國主義係喺殖民主義之後發展出嚟,並以壟斷資本主義同殖民主義劃清界限。」[3]:116

帝國主義時代

編輯
   「Imperial Age」跳轉到呢度。想搵the symphonic metal band,請睇「Imperial Age (band)」。

帝國主義時代係由大約1760年開始嘅一個時期,見證咗歐洲啲工業化國家喺殖民、影響同吞併世界其他部分方面嘅進程。[6]

十九世紀嘅其中一個事件就包括「Scramble for Africa」。[7]

 
非洲,喺多個歐洲帝國底下劃分為唔同嘅殖民地,c. 1914
  比利時
  法國
  德國
  意大利
  葡萄牙
  西班牙
  英國

喺1970年代,英國歷史學家John Gallagher(1919–1980)同Ronald Robinson(1920–1999)主張,歐洲領導人並唔認為「帝國主義」一定需要一個政府對殖民區擁有正式、法律上嘅控制,非正式控制獨立地區更加重要。[8]

根據 Wm. Roger Louis 嘅講法:「喺佢哋睇嚟,歷史學家已經畀正式嘅帝國同世界地圖上染紅嘅地區迷住咗。大部分英國人嘅移民、貿易同資本流向都係流向正式英國帝國之外嘅地方。佢哋認為,帝國嘅關鍵在於『如果可能,就非正式地;如有必要,就正式地』建立支配。」[9]

Oron Hale 話,Gallagher 同 Robinson 喺研究英國喺非洲嘅參與時,「發現嗰度冇乜資本家、資金更少,亦冇乜所謂傳統上推動殖民擴張嘅勢力。內閣關於是否吞併嘅決定,通常係基於政治或地緣政治考慮作出。」[10]:6

睇返1875年至1914年嘅主要帝國,其盈利狀況參差不齊。起初,規劃者預期殖民地可以成為製造品嘅優質被囚市場,但除咗印度次大陸之外,呢個情況好少見。到咗1890年代,帝國主義者主要睇中以低成本生產原材料以供應國內製造業嘅經濟利益。總體嚟講,大英帝國喺印度——尤其係Mughal Bengal方面賺得唔錯,但喺其餘大部分殖民地就冇乜收益。根據印度經濟學家Utsa Patnaik,喺1765年至1938年間,由印度流失嘅財富規模估計大約達到45萬億美元。[11]

荷蘭喺東印度群島做得非常好;德國同意大利喺其帝國中得到嘅貿易同原材料極其有限;法國稍微好啲。比利時剛果曾經以資本主義橡膠種植園形式,由利奧波德二世私自擁有同經營而臭名昭著地賺取暴利,但因為不斷爆出關於剛果自由邦暴行嘅醜聞,最終國際社會迫使比利時政府喺1908年接管,盈利大大降低。美國因軍事行動鎮壓叛亂者,喺菲律賓嘅花費遠超預期。[10]:7–10

由於帝國主義所提供嘅資源,世界經濟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嘅幾十年間大幅增長,同時各國之間嘅聯繫亦變得更緊密,使得眾多帝國大國變得富裕同繁榮。[12]

歐洲向領土帝國主義嘅擴張主要集中喺透過從殖民地搜集資源以促進經濟增長,再配合以軍事同政治手段取得政治控制。十八世紀中期對印度嘅殖民就係呢個重點嘅一個例子:喺嗰度,「英國人利用咗莫臥兒帝國國家嘅政治弱點,而儘管唔同時期軍事活動都好重要,但對當地精英嘅經濟同行政整合亦係建立對次大陸資源、市場同人力控制嘅關鍵因素。」[13]

雖然喺十七、十八世紀有相當多嘅殖民地係為咗經濟利益同將資源運回本國而設計,但 D. K. Fieldhouse 指出,喺十九、二十世紀,喺非洲同亞洲等地,呢個觀點唔一定適用:[14]

現代帝國唔係人為構造出嚟嘅經濟機器。歐洲嘅第二次擴張係一個複雜嘅歷史過程,其中歐洲本土同邊緣地區嘅政治、社會同情感力量,比起精打細算嘅帝國主義更具影響力。單一殖民地可能有經濟功能;但整體嚟睇,冇任何帝國具備明確嘅經濟或其他定義性功能。帝國只係歐洲同世界其他地方不斷變化關係中一個特定階段:將之比作工業系統或者房地產投資,純屬誤導。[4]:184

喺呢段時期,歐洲商人已經有能力「喺茫茫大海上漫遊,和平或暴力咁攞走全球各地嘅剩餘資源,然後集中喺歐洲。」[15]

 
英國喺廣州(舊稱「Canton」)發動嘅進攻,發生喺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

十九世紀歐洲嘅擴張急劇加速。為咗獲取原材料,歐洲擴大咗從其他國家同殖民地進口嘅規模。歐洲工業家尋求染料、棉花、植物油同金屬礦石等海外原材料。與此同時,工業化迅速令歐洲成為製造業同經濟增長嘅中心,推動住對資源嘅需求。[16]

通訊技術喺歐洲擴張期間亦大大進步。隨住鐵路同電報嘅發明,與其他國家溝通變得更加容易,而本國對殖民地嘅行政控制亦得以延伸。蒸汽鐵路同蒸汽動力嘅海運令大量貨品能夠快速、廉價咁運往殖民地同返嚟。[16]

除咗通訊嘅進步,歐洲喺軍事技術方面亦持續進步。歐洲化學家發明咗新型炸藥,令大炮嘅殺傷力大大提升。到咗1880年代,機關槍已經成為戰場上可靠嘅武器。呢啲技術令歐洲軍隊相對於對手佔有優勢,因為較不發達國家嘅軍隊仍然用箭、劍同皮盾作戰(例如1879年Anglo-Zulu War期間南非祖魯人)。[16]

有少數軍隊幾乎趕上咗歐洲遠征同標準,例如Battle of Adwa中嘅衣索比亞軍隊同日本嘅Imperial Army of Japan,但佢哋仍然好大程度依賴從歐洲進口嘅武器,往往亦需要歐洲軍事顧問嘅協助。

 
呢幅漫畫反映咗Judge雜誌美國帝國雄心嘅睇法,係喺麥金利喺1898年Spanish–American War中迅速獲勝之後發表嘅。[17]

帝國主義理論

編輯

英文學術研究經常以大英帝國嘅經驗作為帝國主義理論嘅基礎。最初,喺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末,反對英國首相Benjamin Disraeli被指控侵略同浮誇嘅帝國政策嘅人士,引入咗「帝國主義」呢個詞喺現今嘅意義入面。支持「帝國主義」嘅人,例如Joseph Chamberlain,好快就攞走咗呢個概念。對某啲人嚟講,帝國主義代表住一種理想主義同慈善嘅政策;但亦有人話佢係充斥住政治自私,愈來愈多嘅人將之同資本主義嘅貪婪連繫埋一齊。

歷史學家同政治理論家好耐以嚟一直爭論資本主義、階級同帝國主義之間嘅關係。好多爭論都係由約翰·霍布森(1858–1940)、Joseph Schumpeter(1883–1950)、Thorstein Veblen(1857–1929)同Norman Angell(1872–1967)等理論家開創嘅。雖然呢啲非馬克思主義作家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係最活躍嘅,但佢哋喺戰間期仍然有活動。佢哋合力嘅研究不但推動咗對帝國主義及其對歐洲影響嘅探討,亦對1950年代起美國軍政複合體崛起嘅思考有所貢獻。

喺《帝國主義:一項研究》(1902)入面,霍布森發展咗一個極具影響力嘅帝國主義解釋,佢進一步闡述咗佢認為自由企業資本主義對大部分人口帶來負面影響嘅觀點。喺《帝國主義》裡面,佢主張海外帝國嘅融資攞走咗本土所需嘅資金。因為海外工人嘅工資較低,所以資金被投放喺海外能夠產生更高嘅利潤同更高嘅回報率,與本土工資相比,儘管本土工資保持較高水平,但增長速度遠遠唔及預期。霍布森總結到,輸出資本抑制咗本土生活水平中工資嘅增長。佢理論上認為,通過消除帝國主義嘅經濟根基,即推動國內社會改革,可以治癒國際間嘅帝國主義病症;同時,國家介入,例如徵稅,可以推動更廣泛嘅消費、創造財富,同鼓勵建立一個和平、寬容、多極化嘅世界秩序。[18][19]

到咗1970年代,好似戴維·K·菲爾德豪斯[20]同Oron Hale就可以話「霍布森嘅理論基礎已經幾乎完全被推翻」[10]:5–6。當時隨大眾潮流而動嘅唔係商人同銀行家,而係政治家。現代嘅帝國主義主要係由國家大眾嘅歇斯底里所促成嘅政治產物,而唔係嗰啲被詬病嘅資本家。[21]

英國嘅經驗未能支持呢種觀點。同樣,美國歷史學家David Landes主張,商人對殖民主義嘅熱情遠不及政客同冒險家。[22]

然而,歐洲嘅馬克思主義者完全接納咗霍布森嘅思想,並將之融入佢哋自己嘅帝國主義理論,最著名嘅例子就係Vladimir Lenin喺《Imperialism, the Highest Stage of Capitalism》(1916)入面嘅論述。列寧形容帝國主義係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嘅終結,同世界市場嘅封閉,呢一切源於資本主義經濟不斷需要擴大投資、物質資源同人力,從而必然要求殖民擴張。後來嘅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亦重複咗呢種將帝國主義視為資本主義結構性特徵嘅觀點,認為世界大戰正係帝國主義者爭奪外部市場嘅戰爭。列寧嘅論著成為咗一部標準教材,並一路盛行直到1989至1991年共產主義垮台。[23]

 
「俄軍入侵第弗利斯,1799年11月26日」,由Franz Roubaud於1886年繪製
 
1885年法國征服越南期間,Lạng Sơn被攻陷

部分非共產主義左翼嘅理論家強調「帝國主義」嘅結構性或系統性特徵。呢啲作家將「帝國主義」嘅時期擴大到唔再只係指一項政策,或者十九世紀末嗰幾十年嘅短暫時期,而係指一個持續咗數個世紀嘅世界體系,往往可以追溯到殖民,甚至有啲論述認為可追溯到十字軍東征。隨住「帝國主義」呢個詞嘅應用範圍擴大,其意義亦沿住五條獨特但常常平行嘅軸線發生咗變化:道德、經濟、系統、文化同時間。呢啲變化反映咗——除咗其他感受上嘅轉變——對呢種權力滲透性,特別係西方權力,日益產生嘅不安,甚至極度反感。[24][20]

Walter Rodney 喺1972年嘅《歐洲如何使非洲落後》入面提出,帝國主義係資本主義嘅一個階段,「喺呢個階段中,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同日本對最初處於較低發展水平嘅世界其他地區建立咗政治、經濟、軍事同文化嘅霸權,而呢啲地區因為初時無法抵抗統治」。[25] 結果,帝國主義「多年來擁有全世界——一部分係剝削者,另一部分係被剝削者;一部分被統治,另一部分充當霸主;一部分制定政策,另一部分依賴政策。」[25]

帝國主義亦被喺新興現象,例如太空殖民#殖民主義同其管理體系中識別出嚟。[26]

議題

編輯
東方主義同想像中嘅地理
編輯
 
「拿破崙探望雅法瘟疫受害者」, 由Antoine-Jean Gros繪製

帝國嘅控制——無論係領土定文化上嘅帝國主義——都會通過關於帝國主義者對各種空間理解嘅論述得到正當化。[27] 概念上,想像中嘅地理解釋咗帝國主義者對居住住非歐洲「他者」嘅社會認知所存在嘅局限。[27]

喺《東方主義》(1978)入面,Edward Said指出,西方建立咗「The Orient」嘅概念——即係對東方世界嘅一個想像中嘅地理——呢個概念充當咗一個本質主義嘅論述,完全冇反映出東方世界嘅種族多樣性或社會現實。[28] 由於將東方簡化為文化本質,帝國論述利用以地方為基礎嘅身份,創造出「我哋,西方」同「佢哋,東方」之間,以及「呢度,西方」同「嗰度,東方」之間嘅哲學上嘅差異同心理距離。[29]

呢種文化上嘅區隔喺早期東方學嘅書籍同繪畫中尤其明顯,歐洲對東方嘅考察誤將東方描繪成不理性同落後,正好同理性同進步嘅西方形成對比。[27][30] 將東方定義成西方嘅負面形象,同時標榜自己嘅優越,不但提高咗西方嘅自我認同,亦係一種為咗令東方易於被統治同控制而訂立秩序嘅方法。[31][32]

因此,東方主義就係早期西方帝國主義嘅意識形態正當化——一套知識同思想,合理化咗對其他非白人族群嘅社會、文化、政治同經濟控制。[29][3]:116

製圖學
編輯
睇埋:製圖宣傳
 
透過展示巨大嘅英國屬地旗幟,呢張地圖刻意擴大咗大英帝國嘅表面影響力同存在感。

帝國主義者使用嘅主要工具之一就係製圖學。製圖學係「製作地圖嘅藝術、科學同技術」[33];但呢一定義係有問題嘅。佢隱含住地圖係對世界嘅客觀呈現,而現實上,地圖係為咗達到非常政治化嘅目的而存在。[33]

對Harley嚟講,地圖就係傅柯所講嘅社會與政治權力知識概念嘅一個例子。為咗更好咁闡述呢個思想,Bassett將佢對十九世紀地圖喺「Scramble for Africa」期間角色嘅分析作為焦點。[34] 佢指出,地圖「透過推廣、輔助同正當化法國同英國喺西非擴展權力」而對建立帝國起到咗作用。[34]

喺分析十九世紀嘅製圖技術時,佢特別強調咗用空白區域表示未知或未探明嘅地域。[34] 呢個做法為帝國主義同殖民大國提供咗動力,令佢哋想方設法攞到「資料去填補當時地圖上嘅空白」。[34]

雖然製圖程序隨住帝國主義而進步,但進一步分析佢哋嘅發展,亦顯示出好多同歐洲中心主義相關嘅偏見。Bassett指出,「十九世紀嘅探險家經常要求非洲人喺實地上繪製未知地域嘅地圖。好多呢啲地圖因為準確度好高而備受推崇」,[34] 但除非畀歐洲人驗證,否則佢哋係唔會喺歐洲印刷出嚟。

擴張主義
編輯
 
歐洲中奧斯曼戰爭

前現代時期嘅帝國主義常以擴張主義形式出現,透過附庸制度征服實現。[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文化帝國主義
編輯

文化帝國主義呢個概念指一個主導文化對其他文化嘅影響,即係一種軟實力,改變咗被支配文化嘅道德、文化同社會世界觀。呢個唔只係指「外國」音樂、電視或電影喺年青人之中流行,而係指一個群體改變咗佢哋對生活嘅期望,希望自己嘅國家變得似所描繪嘅外國咁樣。例如,冷戰期間肥皂劇《達拉斯》中對奢華美國生活方式嘅描寫改變咗羅馬尼亞人嘅期望;而最近嘅例子就係韓劇喺北韓非法傳播嘅影響。

軟實力嘅重要性係專制政權十分清楚嘅,佢哋可能會以禁止外國流行文化、控制互聯網同未經授權嘅衛星天線等手段反對呢種影響。並且,呢種利用文化嘅方式並唔係新嘢——作為羅馬帝國主義嘅一部分,本地精英會接觸到羅馬文化同生活方式嘅好處同奢華,目標就係令佢哋成為心甘情願嘅參與者。

帝國主義曾經受到批評者嘅道德或不道德譴責[邊個/邊啲?],所以「帝國主義」呢個詞經常喺國際宣傳入面被用作形容擴張主義同侵略性外交政策嘅貶義詞。[35]

宗教帝國主義
編輯

至上主義#宗教所驅動嘅帝國主義方面,可以描述為宗教帝國主義。[36]

心理帝國主義
編輯

一個帝國嘅心態可能會建立同強化「原始」同「先進」嘅民族同文化之間嘅對立觀,從而為帝國主義行徑提供正當性同鼓勵參與者。[37]

相關嘅心理刻板印象包括白人的負擔文明使命嘅概念(mission civilatrice)。

社會帝國主義
編輯

社會帝國主義呢個政治概念係馬克思主義嘅表達,最初喺二十世紀早期由列寧提出,用嚟形容Fabian Society同其他社會主義組織「口頭上係社會主義,實際上係帝國主義」。[38] 之後,喺同蘇聯分裂後,Mao Zedong批評其領袖係社會帝國主義者。[39]

正當化

編輯
 
一幅法國政治漫畫,描繪一名著住滿洲官員服飾嘅驚訝官員喺背景中,旁邊分別係大英帝國Queen Victoria德意志帝國Wilhelm II俄羅斯帝國Nicholas II法國第三共和國Marianne,同日本帝國samurai正喺一個寫有Chine(法文「中國」)嘅皇帝蛋糕上捅出一刀。呢幅漫畫展示咗新帝國主義及其對清帝國嘅影響。

Stephen Howe總結咗佢對殖民帝國帶嚟嘅正面效應嘅睇法:

至少部分現代大帝國——英國、法國、奧匈、俄羅斯,甚至奧斯曼——都有啲美德,呢啲美德已經被太過容易忽略咗。佢哋為其臣民提供咗穩定、安全同法律秩序。佢哋遏制咗,而且喺最好嘅情況下,試圖超越各族群之間潛在嘅野蠻民族或宗教對立。而統治大部分帝國嘅貴族階層,往往比佢哋所謂愈來愈民主嘅繼任者更自由、更人道同更具世界觀。[40][41]

帝國主義其中一個具爭議性嘅方面,就係以貌似合理嘅理由去辯護同正當化建立帝國。喺古代中國天下表示由普世同明確嘅秩序原則所神聖指定俾皇帝嘅土地、空間同地域。呢塊土地嘅中心直接分配俾咗皇宮,形成咗一個以皇宮為中心,向外擴展到大大小小官員、再到平民、朝貢國,最後到邊緣嘅「蠻夷」嘅世界觀。天下嘅等級觀念令中國人獲得咗一種特權地位,並以秩序同和平嘅承諾為依據而得到正當化。

所謂「社會達爾文主義」同種族理論嘅假科學性質,構成咗帝國主義正當化嘅一個理據。根據呢個學說,法國政客Jules Ferry喺1883年可以宣稱:「優越嘅種族擁有權利,因為佢哋有責任。佢哋有責任去文明落後嘅種族。」[42]

J. A. Hobson就以一般原則指出:「最好嘅情況係,地球應該由能夠最好完成呢項工作嘅種族——即係社會效率最高嘅種族——嚟填滿、統治同發展。」[43]

倫敦皇家地理學會同其他歐洲嘅地理學會有好大影響力,佢哋能夠資助探險家,令佢哋返嚟帶住發現嘅故事。呢啲學會亦成為咗旅者分享呢啲故事嘅空間。[3]:117

政治地理學家,例如德國嘅Friedrich Ratzel同英國嘅Halford Mackinder亦支持帝國主義。[3]:117 Ratzel相信擴張係國家生存嘅必要條件,而呢個論點喺地緣政治領域主導咗好幾十年。[3]:117

英國喺某啲人口稀少嘅地區推行帝國主義時,應用了而家所謂嘅Terra nullius原則(呢個拉丁詞源自羅馬法,意思係「無人之地」)。十八世紀英國人喺澳洲嘅定居就可以話係基於「無人之地」嘅前提,因為當時嘅定居者認為原住民未有利用嗰度嘅土地。殖民者宣稱自己喺種族上優越嘅言論似乎一直都有影響。例如,喺整個拉丁美洲,「白人」仍然係今日嘅一個至高無上嘅標準,各種形式嘅blanqueamiento(美白)亦好普遍。

帝國邊緣地區因為興建咗道路、其他基礎建設同引入咗新技術而令經濟效率得到改善。Herbert Lüthy指出,前殖民地嘅人民本身對逆轉呢個過程嘅基本效應冇乜興趣,所以對於殖民過去嘅道德自我批判係毫無必要嘅。[44]

環境決定論
編輯

環境決定論呢個概念曾被用作正當化對某啲地域同民族統治嘅道德依據。環境決定論學派認為,某啲人所生活嘅環境決定咗佢哋嘅行為;因此,呢個理論就為統治提供咗依據。喺殖民帝國中,一啲地理學者將世界劃分為唔同嘅氣候帶。呢啲學者相信,北歐同中大西洋嘅溫帶氣候培育出勤奮、道德高尚同正直嘅人;相反,熱帶氣候就會造就出懶散、性慾放縱、文化異國情調同道德敗壞嘅人。熱帶民族被認為「文明程度較低」,需要歐洲嘅引導,[3]:117 由此,殖民統治就被正當化為一種文明使命。例如,美國地理學家Ellen Churchill Semple認為,即使人類起源於熱帶,但只有喺溫帶地區先能夠完全發展成人。[45]:11

喺歐洲殖民嘅三大浪潮(第一次係喺美洲,第二次係喺亞洲,最後一次係喺非洲)中,環境決定論被用嚟將土著人民分類於種族等級之中。熱帶性同Edward Said嘅東方主義有相似之處,皆係西方對東方嘅「他者化」建構。[45]:7

據Said所講,東方主義令歐洲建立起自身作為優越同常態嘅形象,從而正當化咗對本質化嘅東方嘅統治。[46]:329

比較:Gilmartin 2009,「……殖民主義嘅實踐係通過環境決定論等地理理論得到合法化。」

反帝國主義

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加上冷戰開始嘅時候,喺歐洲大國殖民地入面推動國家主權嘅政治運動,令到反帝國主義好快流行起嚟。部分反帝國主義團體反對美國,而佢哋支持蘇聯嘅實力,好似瓜瓦里主義咁;但喺毛主義入面,呢種做法就會被批評為社會帝國主義

泛非運動

編輯

泛非主義係一個遍及非洲同全世界嘅運動,係因為帝國主義嘅理念拆散咗非洲各國,令佢哋互相對立。泛非運動則試圖扭轉呢啲理念,團結非洲人,創造一種全體非洲人嘅兄弟情誼。[47] 泛非運動幫助咗非洲最終結束殖民主義。 喺1900泛非大會上,代表們要求對殖民非洲國家實行適度改革。[48] 大會亦討論咗加勒比同美國入面非洲人後裔嘅權利。總共舉行咗六次泛非大會,令非洲人民有咗發聲終結殖民統治嘅機會。

按國家劃分嘅帝國主義

編輯
 
現代主要帝國(1492–1945)嘅歷時性地圖

羅馬

編輯
内文:羅馬帝國
 
大約117年時嘅羅馬帝國省份分佈

羅馬帝國係古羅馬共和時期之後嘅政治階段。作為一個政體,佢喺歐洲、北非同西亞嘅地中海周圍擁有大面積嘅領土,由羅馬皇帝統治。

哈里發國

編輯
内文:哈里發國

早期伊斯蘭征服泛伊斯蘭主義哈里發國曾被形容為受至上主義#伊斯蘭所驅動嘅宗教帝國主義。[36]</ref>[49]

比利時

編輯

英國

編輯
 
最後一搏與蒂普蘇丹之垮台」由亨利·辛格頓創作,約1800年。蒂普蘇丹邁索爾王國嘅蘇丹,同拿破崙·波拿巴係盟友,喺錫蘭加帕坦圍城戰(1799)中與英國東印度公司軍隊對抗,最終陣亡。
 
布爾戰爭嘅結果係將布爾共和國併入大英帝國,1902年。

英格蘭

編輯

英格蘭嘅帝國主義野心早喺16世紀就開始顯現,當時都鐸王朝征服愛爾蘭係自1530年代開始。159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翌年獲伊莉莎白女王頒布憲章。[4]:174 隨住喺印度建立貿易站,英國人得以保持相對於已經喺印度設立貿易站嘅葡萄牙人嘅優勢。[4]:174

蘇格蘭

編輯

喺1621年至1699年間,蘇格蘭王國授權建立咗幾個喺美洲嘅殖民地。不過,多數殖民地因種種原因被迫關閉或很快崩潰。

大不列顛

編輯

根據1707聯合法案,英格蘭同蘇格蘭兩個王國合併,佢哋嘅殖民地一齊受制於大不列顛王國(亦即係聯合王國)。大不列顛所建立嘅帝國係世界史上最大嘅帝國,無論喺領土面積定人口數上都創下記錄。佢嘅軍事同經濟實力曾經數十年無人能敵。 1767年,英邊戰爭同其他政治活動導致東印度公司嘅剝削行徑,幾乎令公司破產,當地經濟亦遭到洗劫。[50] 到咗1670年,英國嘅帝國主義野心已經十分旺盛,佢擁有維珍尼亞、麻薩諸塞、百慕大、宏都拉斯安提瓜巴巴多斯牙買加新斯科舍等殖民地。[50] 由於歐洲各國擁有龐大嘅帝國主義野心,英國同法國之間發生咗好幾次衝突。呢種競爭喺現今稱為加拿大嘅地區嘅殖民化上尤為明顯。約翰·卡博特為英國宣稱咗紐芬蘭嘅主權,而法國人則沿住聖勞倫斯河建立咗殖民地,稱之為「新法蘭西」。[51] 英國繼續擴展,殖民新西蘭同澳洲——儘管呢啲地方並唔係無人之地,原本已有當地居民同文化。[4]:175 英國嘅民族主義運動亦十分明顯,例如建立聯邦國家,形成咗一種共同嘅國家認同。[4]:147原始工業化之後,「第一個」大英帝國係以重商主義為基礎,主要喺北美、加勒比同印度擁有殖民地同領地。不過,美國殖民地喺1776年喪失後,佢嘅發展就受到抑制。英國喺印度、澳洲以及喺拉丁美洲通過掌控貿易同金融,建立咗一個非正式嘅經濟帝國,作為對西班牙同葡萄牙殖民地大約1820年獨立之後嘅彌補。[52] 到咗1840年代,聯合王國採取咗一項極成功嘅自由貿易政策,令佢喺世界貿易上獨佔鰲頭。[53] 失去第一個帝國畀美國之後,英國轉而將目光投向亞洲、非洲同太平洋。拿破崙戰敗法國之後(1815年),聯合王國享有咗一個幾乎無人能挑戰嘅世紀統治期,並喺全球範圍內擴大咗佢嘅帝國領土。喺海上無人能敵嘅情況下,英國嘅霸權後來被形容為「大英和平」(Pax Britannica),呢段時期(1815–1914)係歐洲同全球相對和平嘅時期,英國帝國成為全球霸權,擔當起全球警察嘅角色。不過,呢段和平大部分只係歐洲人嘅感知,實際上係一連串殖民戰爭同爭端。 英屬印度嘅征服、英國對梅赫邁特·阿里嘅干預、英緬戰爭克里米亞戰爭鴉片戰爭瓜分非洲等著名衝突,調動咗大量軍事資源,以鞏固英國喺全球征服嘅領先地位。[54][55][56][57] 喺19世紀初,工業革命開始改變英國;到咗1851年大博覽會期間,英國被形容為「世界嘅工場」。[58] 大英帝國擴展到包括英屬印度、非洲從開普到開羅嘅大部分地區以及世界各地其他領土。除咗正式控制自己嘅殖民地之外,英國對全球貿易嘅壟斷亦令佢有效地非正式帝國控制住咗好多地區嘅經濟,例如亞洲同拉丁美洲。[59][60] 國內方面,政治態度傾向自由貿易同放任自流政策,並逐步擴大投票權。呢個世紀入面,人口急速增長,加上城市化進程迅速,導致咗重大嘅社會同經濟壓力。[61] 為咗搵到新市場同原材料來源,保守黨迪斯雷利嘅帶領下,喺埃及、南非等地展開咗一段帝國主義擴張期。加拿大、澳洲同新西蘭都逐漸變成自治領。[62][63]

 
1921年大英帝國領土全盛時嘅地圖

喺19世紀末,隨住瓜分非洲同亞洲、中東嘅重大擴展,英國帝國出現咗一次復興。英國嘅帝國主義精神由Joseph ChamberlainLord Rosebury等人表現出嚟,並由塞西爾·羅德斯喺非洲推行。當時嘅社會達爾文主義同種族理論構成咗一個意識形態基礎,為呢段歷史提供正當化。其他具影響力嘅代表包括Lord CromerLord Curzon將軍KitchenerLord Milner同作家Rudyard Kipling[64] 第一次布爾戰爭之後,南非共和國奧倫治自由邦曾獲得英國承認,但最終喺第二次布爾戰爭後被併入英國。隨住德意志(由普魯士王國建立)嘅重新統一,對英國霸權構成咗日益增長嘅威脅。到1913年,聯合王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同德國。 1919年至1921年嘅愛爾蘭獨立戰爭導致成立咗愛爾蘭自由邦。但聯合王國又憑藉國際聯盟託管,重新獲得前德國同奧斯曼殖民地嘅控制。當時,聯合王國喺埃及至緬甸之間保持住一條幾乎連續嘅控制線,同時喺開羅至開普敦之間又有另一條。 不過,呢段時期亦係基於民族主義同殖民地喺戰爭中獲得新經驗而興起獨立運動嘅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決定性削弱咗英國喺世界上嘅地位,特別係經濟上。幾乎喺帝國各地都興起咗非殖民化運動,最終喺1947年出現咗印度獨立運動同分裂,1949年自治領脫離帝國,1950年代亦陸續成立咗獨立國家。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中,英國帝國主義更顯得脆弱。隨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同蘇聯成為唯一嘅超級大國,英國作為世界強權嘅角色迅速大幅度下降。[65]

加拿大

編輯

喺加拿大,「帝國主義」(同相關嘅「殖民主義」)自19世紀以嚟有住各種矛盾嘅涵義。喺19世紀末同20世紀初,做「帝國主義者」就係諗住加拿大係英國民族認同嘅一部分,而唔係一個獨立嘅國家。[66] 較早時候用嚟描述同一概念嘅詞語係「忠誠主義」或者「聯合主義」,呢啲詞語一直都有使用。 喺20世紀中期嘅加拿大,英文論述中「帝國主義」同「殖民主義」呢兩個詞,反而用嚟形容加拿大受到美國化(經濟同文化滲透)嘅受害者心態。[67] 喺20世紀嘅法語加拿大論述中,「帝國主義者」係指所有英語圈國家,包括加拿大,都係壓迫法語加拿大人魁北克嘅勢力。到咗21世紀初,「殖民主義」呢個詞就用嚟突顯加拿大從英國時期繼承落嚟嘅所謂反原住民種族主義態度同行動。

中國

編輯
 
清帝國c. 1820)標誌住清朝開始統治呢啲地區嘅時期

中國係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嘅帝國之一。由於中國長期以嚟嘅帝國主義擴張,其鄰國往往覺得中國係一個威脅,因為中國擁有龐大嘅人口、強勁嘅經濟、巨型嘅軍事力量,同埋歷史上不斷演變嘅領土。 自秦朝統一中國開始,之後嘅中國歷代王朝繼續延續呢種擴張模式。[68] 就領土擴張而言,最成功嘅中國王朝係漢朝唐朝元朝清朝

丹麥

編輯

丹麥-挪威(1814年後嘅丹麥)自1536年至1953年間擁有海外殖民地。喺其全盛時,丹麥喺歐洲、北美、非洲同亞洲都有殖民地。 喺17世紀,由於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失去部分領土,丹麥-挪威開始喺西非、加勒比海印度次大陸建立殖民地、堡壘同貿易站。 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首次推行擴展丹麥-挪威海外貿易嘅政策,呢個政策係當時席捲歐洲嘅重商主義浪潮之一。 丹麥-挪威嘅第一個殖民地係1620年喺印度南部海岸嘅特蘭其巴爾建立嘅,由海軍上將奧韋·吉德率領探險隊建立。 1814年,當挪威被割讓畀瑞典之後,丹麥保留咗原本屬於挪威嘅大部份中世紀大殖民地。之後,較細嘅殖民地逐一失去或者出售。特蘭其巴爾喺1845年被賣俾英國;1917年,美國買下咗丹麥西印度群島;1944年,冰島獨立。 而家,僅剩兩個原本屬於挪威嘅殖民地依然喺丹麥王國範圍內,即係法羅群島格陵蘭;法羅群島直到1948年都係丹麥嘅縣份,而格陵蘭則喺1953年取消咗殖民地地位。佢哋而家係自治領。[69]

法國

編輯
 
第一(淺藍)同第二(深藍)法國殖民帝國嘅地圖

16世紀時,法國對美洲嘅殖民開始,成立咗新法蘭西。之後,17世紀法國東印度公司喺非洲同亞洲建立咗貿易站。 法國嘅「第一殖民帝國」由1534年至1814年,包括新法蘭西加拿大(新法蘭西)阿卡迪亞紐芬蘭路易斯安那(新法蘭西))、法屬西印度群島聖多明各、瓜德羅普、馬提尼克)、法屬圭亞那塞內加爾戈雷島)、馬斯克林群島毛里求斯島留尼旺)同法屬印度。 佢嘅「第二殖民帝國」由1830年奪取阿爾及爾開始,大部分喺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之後宣告結束。[70] 法國嘅帝國歷史充滿咗大大小小嘅戰爭,同時喺世界大戰期間,殖民地亦對法國提供咗重大嘅幫助。[71] 法國1830年奪取阿爾及利亞,但喺1850年之後開始大力重建其全球帝國,主要集中喺北非同西非(法屬北非法屬西非法屬赤道非洲),以及東南亞(法屬印度支那),同時喺南太平洋亦有其他征服,例如新喀裡多尼亞法屬波利尼西亞。 法國亦曾兩次試圖將墨西哥變成殖民地,分別喺1838年至1839年同1861年至1867年(參見糕點戰爭第二次法國干預墨西哥)。

 
法國有關法國-霍瓦戰爭(馬達加斯加戰爭)嘅宣傳海報

「法國共和黨人最初對帝國主義持敵對態度,直至德國開始建立自己嘅殖民帝國之後,先轉而支持。隨住呢個新帝國發展,佢除咗同法國進行貿易、供應原材料同購買製成品之外,亦為母國增添咗威望,傳播咗法國文明、語言同天主教,喺兩次世界大戰中更提供咗關鍵嘅人力資源。[72]

呢就成為咗一個道德正當化,藉由引入基督教同法國文化,將世界提升到法國標準。1884年,殖民主義嘅主要代表Jules Ferry宣稱法國有一個civilising mission(文明使命):「高等種族對低等種族有權利,亦有責任去文明化低等種族。」[73] 儘管提供咗完全嘅公民權利──即係所謂嘅「同化」──但實際上,同化始終只係一個遙遠嘅目標。[74] 同英國相比,法國只係向其殖民地派遣少量移民,唯一顯著嘅例外係阿爾及利亞,但即使喺阿爾及利亞,法國移民始終只係少數。

法國殖民帝國喺1920年代達到全盛時,面積擴展至11,500,000 km2(4,400,000 sq mi),而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佢嘅人口已達1.1億。[75][76]

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Charles de Gaulle自由法國利用海外殖民地作為基地,發起鬥爭以解放法國。不過,1945年之後,反殖民運動開始挑戰呢個帝國。1950年代,法國喺越南打一場慘烈嘅戰爭並最終失利;儘管喺阿爾及利亞贏咗戰,但德高仍決定喺1962年俾阿爾及利亞獨立。法國移民同大量當地支持者搬返法國。差唔多所有法國殖民地喺1960年前都獲得獨立,但法國仍保有龐大嘅財政同外交影響力,並多次派兵協助其前殖民地喺非洲鎮壓叛亂同政變。[77]

教育政策

編輯

受革命平等理念影響,法國殖民官員儘量統一學校、課程同教學方法。佢哋並無建立旨在促進當地人野心嘅殖民學校制度,而係單純將本國流行嘅制度同方法輸出。[78] 有一班訓練適中嘅基層官僚對殖民官員大有幫助。[79] 新興嘅受法國教育嘅土著精英認為教育農村人口冇乜價值。[80] 1946年之後,政策改為將最優秀嘅學生送往巴黎進行進階培訓,結果係令下一代領袖沉浸喺以巴黎為中心、日益壯大嘅反殖民僑民之中。具印象派氣質嘅殖民者可以同刻苦嘅學者、激進嘅革命者,或介乎兩者之間嘅各類人士混埋一齊。胡志明同其他喺巴黎嘅青年激進份子於1920年組成咗法國共產黨。[81] 突尼西亞係個特例。呢個殖民地由Paul Cambon管理,佢為殖民者同土著人建立咗一套教育制度,嚴格仿效本土法國模式,並特別強調女性同職業教育。到獨立時,突尼西亞嘅教育水平幾乎同法國持平。[82] 非洲民族主義者拒絕呢種公共教育制度,佢哋認為呢個制度係試圖拖慢非洲發展同保持殖民優越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興民族主義運動其中一個首要要求,就係喺法屬西非引入全面嘅大都會式教育,以實現同歐洲人平等嘅承諾。[83][84] 喺阿爾及利亞,辯論極度分化。法國人建立咗基於科學方法同法國文化嘅學校,Pied-Noir(即歐洲來嘅天主教移民)對此歡迎有加;但穆斯林阿拉伯人則拒絕,佢哋重視智力靈活同獨特嘅宗教傳統,唔肯變成愛國又有文化嘅法國人,統一嘅教育制度直到1962年Pied-Noir同佢哋嘅阿拉伯盟友流亡之後,先有可能實現。[85] 喺1955年至1975年間嘅南越,教育領域內有兩個勢力競爭,一方面係法國人繼續佢哋嘅工作,另一方面係美國人介入。雙方喺目標上大相徑庭:法國教育工作者致力於喺越南精英中保存法國文化,依靠嘅係Mission Culturelle──殖民時代教育部門嘅繼承者──同佢哋著名嘅高中;而美國人則面向大眾,試圖令南越成為一個足夠強大嘅國家,以抵禦共產主義。美國資金充裕,由USAID協調同資助專家團隊嘅活動,尤其係學術代表團。法國人對美國侵入佢哋歷史上屬於文化帝國主義範疇嘅區域極為憤恨。[86]

德國

編輯
 
德國殖民帝國,係19世紀第三大嘅殖民帝國,僅次於大英帝國第二法國殖民帝國[87]

德國向斯拉夫地區嘅擴張始於12至13世紀(參見Drang Nach Osten)。「Drang Nach Osten」呢個概念係德國民族主義嘅核心元素,同時亦係納粹意識形態嘅主要部分。不過,德國喺海外領土掠奪上嘅參與喺19世紀末之前幾乎微乎其微。普魯士於1871年統一其他諸邦成為第二德意志帝國,其首相Otto von Bismarck(1862–1890)長期反對殖民收購,認為獲取、維持同捍衛呢啲領土嘅負擔會超過任何潛在利益,佢覺得殖民地唔會自給自足,德國嘅官僚體系喺熱帶運作唔佳,而且圍繞殖民地嘅外交爭端會令德國分心,無法集中精力喺歐洲本身。[88] 然而,德國公眾同精英輿論要求擁有殖民地,以提升國際威望,所以比斯麥被迫應允。1883至1884年間,德國開始喺非洲同南太平洋建立殖民帝國。[89][90] 建立德國殖民帝國始於1884年嘅德國新幾內亞[91] 喺短短25年內,德國西南非洲就喺現代納米比亞實施咗赫雷羅同納馬夸種族滅絕,成為20世紀首宗種族滅絕。 德國殖民地包括現今喺非洲嘅領土:坦桑尼亞盧旺達布隆迪納米比亞喀麥隆迦納多哥;喺大洋洲包括: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瑙魯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卡羅琳群島薩摩亞;喺亞洲則包括:青島煙臺膠州灣。《凡爾賽條約》令呢啲殖民地成為由盟軍勝利者託管嘅地區。[92] 1919年,由於《凡爾賽條約》,德國亦失去咗東部部分原由波蘭人佔多數嘅領土;自中世以來由德國人佔多數嘅東部地區,被迫脫離德國,並喺1945年盟軍波茨坦會議訂立嘅領土重組下,分別劃歸波蘭同蘇聯。

意大利

編輯
 
1940年嘅意大利帝國

意大利帝國Impero italiano)係意大利王國海外領土嘅總稱,主要集中喺東北非。佢嘅起源可以追溯到1869年,一間意大利航運公司喺紅海阿薩布灣買下呢個地點,當時佢哋原本打算喺蘇伊士運河開放航行之際建立一個加油站。[93] 呢個地點喺1882年被意大利政府接管,成為現代意大利嘅第一個海外領土。[94] 到咗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嘅1914年,意大利已經喺非洲取得咗厄立特里亞(位於紅海沿岸)、一個大嘅保護國,後來成為索馬里嘅殖民地,以及喺經過意土戰爭後由前奧斯曼嘅的黎波里塔尼亞薩伊那伊卡(後來統一成利比亞)所掌控嘅地區。 除咗非洲之外,意大利亦擁有位於土耳其沿岸嘅意大利愛琴群島(跟隨意土戰爭取得)同1900年義和團運動之後喺中國天津嘅一個租界。 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意大利為咗防止奧匈帝國嘅擴張,佔領咗南部嘅阿爾巴尼亞。1917年,意大利喺阿爾巴尼亞建立咗一個意大利對阿爾巴尼亞嘅保護,呢個保護狀態一直持續到伏洛拉戰爭之後嘅1920年。[95] 1922年,貝尼托·墨索里尼領導嘅國家法西斯黨上台,佢哋企圖擴大意大利帝國嘅規模,同時滿足意大利不可分割主義者嘅要求。 喺1935至1936年嘅第二次意土戰爭中,意大利成功發動第二次對衣索比亞嘅侵略,並將新征服嘅地區同原有嘅東非殖民地合併,建立咗意屬東非。 1939年,意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將其納入法西斯意大利(1922–1943)嘅保護之下。 喺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期間,意大利曾佔領英屬索馬里法國佔領時期嘅南部地區、西部埃及王國以及軸心國佔領希臘#意大利佔領區大部分地區,但最終到1943年,被入侵嘅盟軍打敗,失去咗所有征服地,包括衣索比亞。 1947年簽訂嘅1947年意大利和平條約迫使意大利放棄對所有殖民地嘅主權。1950年,意大利獲准喺聯合國監督下管理前意屬索馬里,成為索馬里託管領土;到1960年索馬里獨立,意大利長達八十年嘅殖民實驗就此結束。[96][97] [未記頁數]

日本

編輯
 
1942年嘅大東亞共榮圈
 
特別海軍登陸部隊喺1938年6月準備喺中國安慶登陸

日本長達超過200年保持封建社會,處於一個相對鎖國狀態。 不過,1850年代,喺佩里遠征同其他世界強國嘅軍事壓力下,日本被迫向全球市場開放,終結咗佢嘅孤立狀態。隨後出現咗一段充滿衝突同政治革命嘅幕末時期,由於社會經濟不穩,最終喺1868年明治維新期間,由日本天皇統一政治權力,從而開啟咗快速工業化嘅時期,部分原因係日本渴望自給自足。 到咗20世紀初,日本已經成為一支海軍強國,能夠與成熟嘅歐洲大國抗衡,並成功擊敗咗俄國。[98] 儘管人口持續上升同經濟日益工業化,但日本天然資源有限。因而,日本轉向帝國主義同擴張主義,部分原因係為咗彌補資源不足,並採取咗「Fukoku kyōhei」(富國強兵,「富國強兵」)作為國家格言。[99] 日本十分渴望把握每個機會。1869年,佢哋趁著蝦夷共和国叛亂被擊敗之機,正式將北海道併入日本。幾個世紀以來,日本一直將琉球群島視為自己嘅一部分。1871年發生咗牡丹事件排灣族土著殺咗54名琉球人水手,當時琉球群島由清朝同日本爭奪,日本解讀呢件事為對佢國民嘅攻擊,隨即採取措施將呢啲島嶼納入自己嘅管轄:1872年宣佈成立琉球藩, 1874年出動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作為報復,並取得成功。呢次行動嘅成功令日本更加大膽:當時連美國都未能喺1867年嘅福爾摩沙遠征中擊敗台灣。雖然當時少人細究,但呢次行動係日本擴張主義嘅第一步。 日本喺1874年佔領咗台灣,但由於受到中國壓力而撤出;不過,1879年,日本最終吞併咗琉球群島。1875年,清朝曾派遣300人去鎮壓台灣,但同日本唔同,清軍被圍困、伏擊,250人陣亡;呢次失敗再次暴露咗清朝對台灣控制無力,亦成為日本吞併台灣嘅另一動力。最終,1894年甲午戰爭中,日本獲得嘅戰利品之一就係台灣[100] 1875年,日本開始對朝鮮王朝採取行動,江華島事件令朝鮮被迫開放國際貿易;1910年,朝鮮正式被吞併。1905年日俄戰爭勝利之後,日本從俄國手中奪取咗部分庫頁島。對俄羅斯帝國嘅勝利震撼全球:從未有亞洲國家能夠擊敗歐洲強權,呢次勝利喺日本被視為一大壯舉。日本對俄國嘅勝利亦為亞洲國家爭取非殖民化打下基礎。 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奪取咗德國喺中國山東省嘅租借地,仲攞下咗馬里亞納群島卡羅琳群島馬紹爾群島,並以國際聯盟託管形式保留住呢啲島嶼。 起初,日本同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嘅盟軍關係良好,但隨住條約中嘅分歧同對回報嘅不滿,雙方關係逐漸冷卻,例如喺美國壓力下,日本被迫歸還山東租借地。到咗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資源緊缺同對盟軍日益增長嘅不信任,令日本採取咗更強硬嘅軍國主義立場。喺呢個十年內,日本同德國同意大利走得更近,組成軸心國聯盟。1931年,日本從中國攞走咗滿洲。國際社會雖然譴責呢一步,但日本對盟軍嘅懷疑已經根深蒂固,仍然繼續其侵略行動。[101]

 
1937年7月,日本軍隊進入北京正陽門,佔領該城。

喺1937年爆發嘅第二次中日戰爭中,日本軍隊入侵中國中部。1938至1939年間,日本亦試圖奪取蘇聯同蒙古嘅部分領土,但喺卡山湖之戰哈爾濱外圍戰役中慘遭失利。 到咗呢個時候,與盟軍嘅關係已跌至谷底,國際上對日本實施咗廣泛嘅抵制,企圖令日本失去天然資源。為咗獲取資源,日本認為必須採取軍事行動,於是珍珠港事件發生,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利用其先進嘅海軍航空技術同現代兩棲作戰海戰嘅戰略,日本取得咗歷史上最快嘅海上擴張之一。到咗1942年,日本已經征服咗東亞同太平洋大部分地區,包括中國東部、香港、泰國、越南、柬埔寨、緬甸(即今日嘅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部分新幾內亞同太平洋上眾多島嶼。 正如日本晚期嘅工業化成功同對俄羅斯嘅勝利曾被視為欠發展嘅亞太國家嘅典範,日本利用呢一點喺其征服地推廣建立一個反歐洲嘅「大東亞共榮圈」。呢個計劃幫助日本喺征服期間贏得咗當地民眾嘅支持,特別係喺印尼。[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不過,美國憑藉更強大嘅軍事同工業實力擊敗咗日本,奪回咗其征服地,同時迫使日本移民返國。[102]

荷蘭

編輯
内文:荷蘭帝國

荷蘭帝國主義最著名嘅例子就係關於印尼

I'll proceed with translating the text to Cantonese while following the specified guidelines:

奧斯曼帝國

編輯
 
1683年嘅奧斯曼帝國;深綠色代表核心領土;淺綠色代表奧斯曼帝國嘅附庸同朝貢國

奧斯曼帝國係一個由1299年延續到1922年嘅帝國。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攻陷咗君士坦丁堡,並將佢定為首都。

喺十六同十七世紀,特別係喺蘇萊曼一世統治嘅年代,奧斯曼帝國成為咗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嘅強大帝國,佢侵略同殖民咗東南歐、西亞、高加索、北非同埋非洲之角嘅大部分地區。

佢不斷嘅入侵同對斯拉夫人嘅殘酷對待,導致咗塞爾維亞大遷徙,好多塞爾維亞人為咗避開迫害而要向南遷徙。

喺十七世紀初期,帝國轄下有32個奧斯曼帝國省份,仲有好多奧斯曼帝國嘅附庸同朝貢國。有啲後尾被納入咗帝國,有啲就喺之後幾個世紀裏面獲得咗唔同程度嘅自治權。[103]

隨住喺奧斯曼喺歐洲嘅戰爭中不斷輸畀歐洲列強,奧斯曼帝國逐漸奧斯曼帝國嘅衰落,失去咗喺歐洲同非洲嘅大部分領土。

到咗1810年,埃及實際上已經獨立;1821年到1829年期間,希臘喺希臘獨立戰爭中得到俄國、英國同法國嘅支持而獨立。

1815年到1914年期間,奧斯曼帝國只可以喺列強激烈競爭嘅環境下維持住,英國成為佢最主要嘅支持者,特別係喺1853年到1856年嘅克里米亞戰爭中對抗俄國嗰陣。

1877–1878年俄土戰爭戰敗之後,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同黑山成功獨立,而英國亦都開始殖民統治塞浦路斯;到咗1908年,波士尼亞和赫塞哥維納奧匈帝國佔領同吞併。

帝國喺第一次世界大戰入面同德國結盟,諗住重奪失地,但係輸得一塌糊塗之後最終奧斯曼帝國解體

土耳其獨立戰爭期間,得到蘇聯支持嘅凱末爾主義民族運動獲得勝利,各方喺1923同1924年簽署並批准咗洛桑條約。之後,土耳其共和國就咁成立咗。[104]

葡萄牙

編輯
 
曾經係歷史上某個時期屬於葡萄牙帝國嘅全球各地區域

俄羅斯

編輯

俄羅斯帝國

編輯
想知多啲:俄羅斯領土演變
 
俄羅斯沙皇國同帝國喺1914年前嘅擴張

到咗18世紀,俄羅斯帝國已經將勢力擴展到太平洋,並同清帝國日本帝國和平劃定咗共同邊界。呢個過程係透過對東、西、南邊大量軍事入侵實現嘅。 1792年波蘭—俄羅斯戰爭係因為波蘭立陶宛聯邦嘅波蘭貴族撰寫咗1791年5月3日憲法之後爆發嘅,結果導致東部嘅波蘭畀俄羅斯帝國征服,並作為殖民地統治直到1918年。 南部嘅戰役涉及一連串嘅俄波戰爭,始於1796年波斯遠征,最終令喬治亞(格魯吉亞)成為保護國。 介乎1800年至1864年間,帝國軍隊向南發起咗俄羅斯征服高加索穆里德戰爭俄羅斯—車臣戰爭,最後一場衝突導致咗車臣人族群清洗,將車臣人趕出佢哋嘅家園。 俄羅斯征服西伯利亞對抗西伯利亞汗國嘅過程發生喺16至17世紀,結果係俄羅斯人大量屠殺咗當地嘅原住民族群,包括達爾族科里亞克人伊特爾門人曼西人楚克奇人。 俄羅斯對中、東歐同西伯利亞嘅殖民化,以及對原住民嘅殘酷對待,被人同歐洲對美洲嘅殖民化相提並論,對西伯利亞原住民嘅負面影響,就好似美洲原住民所受嘅打擊。 據話,原住民嘅滅絕程度極高,今日只剩下大約180,000人。 喺呢段期間,俄羅斯帝國亦剝削同鎮壓咗哥薩克族群,並喺18世紀末將佢哋變成一個特殊嘅軍事階層(Sosloviye),隨後用作對抗其他部落嘅戰鬥。[105] 俄羅斯取得烏克蘭始於1654年簽訂嘅佩列亞斯拉夫協議;而喬治亞於1783年透過喬治耶夫斯克條約加入俄羅斯。

蘇聯

編輯
想知多啲:蘇聯帝國
 
  蘇聯
  從未屬於俄羅斯帝國嘅蘇聯領土:圖瓦自治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里寧格勒州(東普魯士)、西烏克蘭千島群島
  未成為蘇聯一部分嘅帝國領土
  蘇聯影響圈:華沙公約組織蒙古人民共和國
  蘇軍佔領:英蘇入侵伊朗(伊朗北部)、蘇軍佔領滿洲蘇聯民政管理(北韓)、蘇軍入侵新疆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布爾什維克領袖喺1921年基本上重建咗一個大致同原俄羅斯帝國範圍相似嘅政權,但係呢個新政權採取咗國際主義嘅意識形態:特別係列寧主張喺新領土內畀國家少數民族有限自決權。[106] 1923年開始,實行咗「本土化」(korenizatsiya)政策,旨在支持非俄羅斯民族喺社會主義框架下發展自己嘅民族文化。呢項政策從未正式撤銷,但喺1932年之後就停止執行。[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安插咗以1919–1920年建立嘅舊俄羅斯帝國模式嘅社會主義政權喺東歐。[107] 之後,蘇聯同後來嘅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支持外國同殖民地嘅革命同共產主義運動,以推動自己嘅利益,但唔係每次都成功。[108] 蘇聯喺1926至1928年間大力協助國民黨,促成咗中國政府嘅統一(見北伐)。雖然之後同中國嘅關係惡化,但喺1937–1941年嘅抗日戰爭中,蘇聯係唯一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嘅大國(見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中國共產黨喺1946–1949年嘅內戰勝利亦極依賴蘇聯嘅支持(見中國內戰)。 儘管蘇聯自稱係反帝國主義,但批評者指出佢展現出咗同歷史帝國相似嘅特質。[109][110][111] 有學者認為蘇聯係一個混合型實體,既具備多民族帝國嘅特質,又有民族國家嘅特徵;亦有意見話蘇聯同其他帝國一樣實行咗殖民主義,延續咗俄羅斯傳統嘅擴張同控制。[111]</ref> 毛澤東曾經指出,蘇聯已經變成一個社會帝國主義嘅國家,雖然表面上仍係社會主義。 此外,高層政府中亦普遍推行帝國主義嘅理念。約瑟普·布羅茲·蒂托米洛凡·季拉斯都曾形容斯大林時期蘇聯東歐嘅佔領同經濟剝削,以及對南斯拉夫採取嘅侵略性政策,就係典型嘅蘇聯帝國主義。[112][113] 有啲馬克思主義者,例如Sultan GalievVasyl Shakhrai,認為蘇聯政權係俄羅斯帝國主義同殖民主義嘅重現。[114]1956年匈牙利革命蘇聯入侵阿富汗嘅鎮壓亦常被引用作為蘇聯帝國主義嘅例證。[115][116][117]

普丁時代嘅俄羅斯

編輯
 
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丁曾比喻自己係彼得大帝,試圖收復昔日俄羅斯領土。[118]

自2010年代以嚟,普丁統治下嘅俄羅斯被形容為俄羅斯新帝國主義[119] 俄羅斯而家占領住鄰國部分領土,同時採取咗俄羅斯不可分割主義式嘅擴張政策,最著名例子包括2008年嘅俄羅斯入侵喬治亞、2014年嘅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同2022年嘅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及對其東南部領土嘅俄羅斯吞併頓涅茨克、赫爾松、盧甘斯克同扎波羅熱州。 另外,俄羅斯亦建立咗對白俄羅斯嘅主導關係。[120] 入侵烏克蘭四個月之後,普丁比喻自己好似俄羅斯皇帝彼得大帝,佢話彼得大帝曾經將「俄羅斯土地」收返畀帝國,而而家「收返俄羅斯土地」亦係佢哋嘅責任。[121] Kseniya Oksamytna 指出,喺俄羅斯媒體報道中,呢次入侵伴隨住俄羅斯「至上主義」嘅論調,呢啲論調可能激發咗對烏克蘭人犯下嘅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嘅戰爭罪,而且「俄羅斯軍隊嘅行為充分展現咗帝國暴力嘅所有特徵」。[122] 普丁政權亦復興咗某啲帝國主義理念,例如「俄羅斯世界」同歐亞主義[123] 佢哋亦利用俄羅斯虛假資訊俄羅斯僑民破壞其他國家嘅主權。[124] 仲有,俄羅斯亦被指控喺非洲實行新殖民主義#俄羅斯,主要透過瓦格納集團喺非洲嘅活動來實現。[125][126]

美國

編輯
 
美國夏威夷共和國覆滅#吞併時期嘅儀式,1898年
 
一幅漫畫,描繪好戰嘅Uncle Sam向西班牙發出警告,c. 1898

美國本身由前殖民地組成,早期美國喺對抗帝國主義上表達出唔同嘅立場,至少係以一種同自己嘅顯命天定唔同嘅形式,例如通過門羅主義等政策表達反對。不過,美國可能喺1812年戰爭中試圖吞併加拿大,但未能成功。 美國喺美墨戰爭期間從墨西哥獲得咗極大嘅領土讓步。由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隨住西奧多·羅斯福喺中美洲推行干預主義同伍德羅·威爾遜提出「令世界對民主安全」嘅使命,情況發生咗改變。[127] 呢啲政策經常有軍事力量作後盾,但大部分時間係喺幕後運作。呢個現象同歷史上各大帝國嘅霸權同支配權概念相一致。[128][129] 喺1898年,反對帝國主義嘅美國人成立咗反帝國主義聯盟,以反對美國吞併菲律賓同古巴。隨後一年,菲律賓爆發戰爭,令到美國嘅商界、勞工同政府領袖紛紛譴責美國對菲律賓嘅佔領,並指責佢哋令好多野菲律賓人喪生。[130] 美國外交政策曾被前將軍Smedley Butler(轉而成為極左嘅代言人)斥責為「敲詐」[131]。 喺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反對歐洲殖民主義,特別係喺印度,但當時英國嘅溫斯頓·邱吉爾要求先勝戰後談,羅斯福遂撤回咗相關政策。羅斯福預計聯合國會解決非殖民化問題。[132] 有啲學者形容美國內部各族群之間嘅衝突亦係一種帝國主義或殖民主義形式,呢種內部形式同美國通過政治同金融霸權展現嘅非正式帝國主義係唔同嘅。[133] 而美國對外建立「殖民地」嘅方式亦同其內部模式有所分別。[133] 透過對原住民喺向西擴張時嘅待遇,美國喺任何對外帝國主義嘗試之前,就已經呈現出一種帝國力量嘅形式。呢種內部嘅帝國形式亦被稱為「內部殖民地化」。[134] 參與非洲奴隸貿易同隨後對其1,200萬至1,500萬非洲人嘅待遇,被某啲人視為美國「內部殖民地化」嘅一個更現代嘅延伸。[135] 不過,呢種內部殖民地化同對外殖民主義一樣,都遭遇咗抵抗,但由於美國對原住民同非洲裔美國人嘅全面統治,反殖民嘅聲音相對微弱。[136] 喺2003年4月16日嘅一場演講中,愛德華·賽義德形容現代美國嘅帝國主義係一種對當代東方嘅侵略方式,佢指出「由於佢哋生活落後、冇民主同侵犯婦女權利,西方喺轉化他者嘅過程中忘記咗啲概念並唔係人人都會認同」。[137]

西班牙

編輯
 
曾經屬於西班牙帝國嘅全球地區

西班牙殖民時期嘅帝國主義同西班牙帝國嘅興衰密切相關,傳統上認為佢喺1402年征服加那利群島時開始興起。隨住大航海時代期間嘅探險航行成功,西班牙投入咗大量金錢同軍事資源發展強大嘅海軍,進行大規模嘅橫跨大西洋嘅遠征行動,以建立同鞏固喺北美、南美同加勒比海盆地各地嘅帝國存在。 同時,西班牙亦大力推動「征服者」出動,進一步擴大西班牙嘅帝國邊界,通過取得同開發新嘅領土同殖民地。[138]

加勒比海盆地嘅帝國主義

編輯
 
加勒比海盆地內嘅西班牙殖民地(約1490 – 約1660)

同其他歐洲帝國喺15至19世紀嘅殖民活動一致,西班牙亦全力以赴擴大其地緣政治權力。加勒比海盆地成為推動西班牙帝國主義嘅一個關鍵地理焦點。 同西班牙征服阿茲特克帝國印加帝國時嘅戰略重點類似,西班牙亦非常著重擴大佢喺加勒比海盆地嘅帝國版圖。 呼應當時西班牙歐洲競爭對手——包括英國、法國同荷蘭——對殖民主義同帝國主義嘅意識形態,西班牙利用殖民主義作為擴大帝國地緣邊界同保障海上貿易路線嘅手段。 雖然西班牙同其他帝國係同一地區活動,但佢喺推行殖民主義時訂立咗獨特嘅帝國目標同制度。 西班牙非常重視對貴金屬(主要係黃金同白銀)嘅獲取、提煉同出口。另一個目標係將被征服嘅土著居民傳播基督教。著名例子包括居住喺波多黎各同古巴部分地區嘅Taíno族群。 喺西班牙佔領嘅領土同殖民地內,強制勞動同奴隸制度廣泛存在,初期重點係將勞動力用喺礦業開採同獲取半貴金屬嘅活動上。 而喺16至17世紀,隨住恩科米恩達制度嘅出現,殖民地嘅重點逐漸轉向大規模農產品生產同出口。

學術辯論同爭議

編輯

有關西班牙喺加勒比海盆地內參與帝國主義嘅範圍同規模,一直係歷史學家間嘅學術辯論焦點。爭議嘅根本來源在於,理論上嘅帝國主義同殖民主義概念往往被不小心混為一談。 此外,歷史學家、人類學家、哲學家同政治學家對呢啲詞語嘅定義同解釋存在顯著分歧。 喺歷史學家間,有大量支持將帝國主義視為一個喺18至19世紀興起嘅概念理論,尤其係英國嘅Joseph ChamberlainBenjamin Disraeli等重要人物所推廣嘅觀點。根據呢個理論,西班牙喺加勒比嘅活動唔係一種以意識形態為主導嘅帝國主義,而更準確應歸類為殖民主義。 另一派嘅分歧則源於新興學派對帝國主義理論提出嘅不同觀點。例如,文化帝國主義主張,由John DowningAnnabelle Sreberny-Modammadi等人定義,帝國主義係「……由一個強大國家征服同控制另一個國家嘅行為」。[139] 而文化帝國主義嘅範疇超越經濟剝削或軍事暴力。再者,殖民主義則被視為「……由外國政府直接管理殖民地嘅一種帝國主義形式」。[140] 儘管各方觀點不一,同時缺乏統一嘅學術共識,但喺西班牙喺加勒比海盆地嘅擴張中,帝國主義可解釋為一個總體嘅意識形態議程,並透過殖民主義嘅制度持續傳遞。喺呢個脈絡下,殖民主義係一個實現特定帝國主義目標嘅工具。

疏示

編輯
  1. Clapp, C H (1912). "Southern Vancouver Island". Canada. Geological Survey. Memoirno. 13. Ottawa. doi:10.4095/100487. hdl:2027/nyp.33433090753066. {{cite journal}}: Cite journal requires |journal= (help)
  2. Young, Robert (2015). Empire, colony, postcolony. John Wiley & Sons. p. 54. ISBN 978-1-4051-9355-9. OCLC 907133189.
  3.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Gilmartin, Mary (2009). "Colonialism/Imperialism". 出自 Gallaher, Carolyn; Dahlman, Carl; Gilmartin, Mary; Mountz, Alison; Shirlow, Peter (編). Key Concepts in Political Geography. pp. 115–123. doi:10.4135/9781446279496.n13. ISBN 9781412946728.
  4.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Painter, Joe; Jeffrey, Alex (2009). Political Geography (第2版). ISBN 978-1-4462-4435-7.
  5. "Imperialism: A Study – Online Library of Liberty".
  6. "John Haywood, Atlas of world history (1997)".
  7. 參見 Stephen Howe 編,《The New Imperial Histories Reader》(2009) 線上評論
  8. R.E. Robinson 同 John Gallagher,《Africa and the Victorians: The official mind of imperialism》(1966)。
  9. Wm. Roger Louis,《Imperialism》(1976)第4頁。
  10. 10.0 10.1 10.2 Hale, Oron J. (1971). The great illusion: 1900–14. Harper & Row.
  11. Dispossession deprivation and development: essays for Utsa Patnaik. Utsa Patnaik, Arindam Banerjee, C. P. Chandrasekhar (eds.) (第1版).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8. ISBN 9788193732915.{{cite book}}: CS1 maint: others (link)
  12. Christopher, A.J. (1985). "Patterns of British Overseas Investment in Land".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New Series. 10 (4): 452–66. doi:10.2307/621891. ISSN 0020-2754. JSTOR 621891.
  13. Joe Painter (1995). Politics, Geography and Political Geography: A Critical Perspective. E. Arnold. p. 114. ISBN 978-0-470-23544-7.
  14. D. K. Fieldhouse, “'Imperialism': An Historiographical Revisio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4#2 1961, pp. 187–209 線上
  15. David Harvey,《Spaces of Global Capitalism: A Theory of 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Verso, 2006)第91頁
  16. 16.0 16.1 16.2 Adas, Michael; Stearns, Peter N. (2008). Turbulent Passage A Glob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第4版). Pearson/Longman. pp. 54–58. ISBN 978-0-205-64571-8.
  17. "A Thing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Persuasive Maps: PJ Mode Collection. Cornell University.
  18. P. J. Cain (2007). "Capitalism, Aristocracy and Empire: Some 'Classical' Theories of Imperialism Revisited". The 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 35: 25–47. doi:10.1080/03086530601143388. S2CID 159660602.
  19. Peatling, G. K. (2004). "Globalism, Hegemonism and British Power: J. A. Hobson and Alfred Zimmern Reconsidered". History. 89 (295): 381–398. doi:10.1111/j.1468-229X.2004.00305.x.
  20. 20.0 20.1 Fieldhouse, D. K. (1961). "'Imperialism': An Historiographical Revision".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4 (2): 187–209. doi:10.1111/j.1468-0289.1961.tb00045.x. JSTOR 2593218.
  21. 莫姆森,沃爾夫岡(1982)。《帝國主義理論》,(由Falla, P. S.譯。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第72頁,https://archive.org/details/theoriesofimperi0000momm/page/72/mode/2up?view=theater
  22. 莫姆森,沃爾夫岡(1982)。《帝國主義理論》,(由Falla, P. S.譯。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第79頁,https://archive.org/details/theoriesofimperi0000momm/page/78/mode/2up?view=theater
  23. Tony Brewer,《馬克思主義嘅帝國主義理論:一個批判性嘅調查》(2002)
  24. Mark F. Proudman (2008). "Words for Scholars: The Semantics of "Imperialism"". Journal of the Historical Society. 8 (3): 395–433. doi:10.1111/j.1540-5923.2008.00252.x.
  25. 25.0 25.1 Walter., Rodney (1972). How Europe underdeveloped Africa. How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9501546-4-0. OCLC 589558.
  26. Alan Marshall (February 1995). "Development and imperialism in space". Space Policy. 11 (1): 41–52. Bibcode:1995SpPol..11...41M. doi:10.1016/0265-9646(95)93233-B. 喺2020-06-28搵到.
  27. 27.0 27.1 27.2 Hubbard, P.,同 Kitchin, R. 編.《空間與地方嘅關鍵思想家》,第2版.洛杉磯,加州:Sage Publications,2010,第239頁。
  28. Sharp, J.(2008)。《後殖民主義嘅地理》,洛杉磯/倫敦:Sage Publications,第16、17頁。
  29. 29.0 29.1 Said, Edward.《想像中嘅地理及其表徵:東方化東方》,收錄喺《東方主義》,紐約:Vintage,第357頁。
  30. Sharp, J.《後殖民主義嘅地理》,洛杉磯/倫敦:Sage Publications,2008,第22頁。
  31. Sharp, J.(2008)。《後殖民主義嘅地理》,洛杉磯/倫敦:Sage Publications,第18頁。
  32. Said, Edward.(1979)《想像中嘅地理及其表徵:東方化東方》,收錄喺《東方主義》,紐約:Vintage,第361頁。
  33. 33.0 33.1 Harley, J. B. (1989). "Deconstructing the Map" (PDF). Cartographic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Geovisualization. 26 (2): 1–20. doi:10.3138/E635-7827-1757-9T53. S2CID 145766679.,第2頁
  34. 34.0 34.1 34.2 34.3 34.4 Bassett, Thomas J. (1994). "Cartography and Empire Building in Nineteenth-Century West Africa". Geographical Review. 84 (3): 316–335. Bibcode:1994GeoRv..84..316B. doi:10.2307/215456. JSTOR 215456. S2CID 161167051.,第316頁
  35. 「帝國主義。」《國際社會科學百科全書》,第2版。
  36. 36.0 36.1 Cramer, Frederick H. (1952). "The Arab Empire: A Religious Imperialism". Current His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2 (130): 340–347. doi:10.1525/curh.1952.22.130.340. ISSN 0011-3530. JSTOR 45308160. 喺6 October 2024搵到.
  37. 例如:Linstrum, Erik (2016-04-01). "The Laboratory in the Field: Inventing Imperial Psychology". Ruling Minds: Psychology in the British Empir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36. ISBN 9780674088665. 喺30 September 2022搵到. 直到1935年,北羅德西亞一名區官就斷言:「西方思維嘅概念,即係可以認為個人有獨立存在嘅個性……對於野蠻心態嚟講,仍然超出咗佢哋嘅範疇。」
  38. Lenin, Vladimir (1987). Essential Works of Lenin. Mineola,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p. 254. ISBN 9780486253336.
  39. 《錢伯斯世界歷史辭典》,B.P.Lenman、T.Anderson 編,錢伯斯:愛丁堡,2000,第769頁。
  40. Stephen Howe (2002). Empi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UP Oxford. p. 164. ISBN 978-0-19-160444-7.
  41. Krishan Kumar (2017). Visions of Empire: How Five Imperial Regimes Shaped the Worl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4. ISBN 978-1-4008-8491-9.
  42. Austen, Ralph, 編 (1969). Modern Imperialism.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D.C. Heath. pp. 70–73.
  43. Hobson, J.A.《帝國主義:一項研究》。Cosimo, Inc.,2005,第154頁,https://archive.org/details/in.ernet.dli.2015.121968/page/n183/mode/2up?view=theater
  44. 莫姆森,沃爾夫岡(1982)。《帝國主義理論》,(由Falla, P. S.譯。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第76至77頁,https://archive.org/details/theoriesofimperi0000momm/page/76/mode/2up?view=theater
  45. 45.0 45.1 Arnold, David (2000). ""Illusory Riches": Representations of the Tropical World, 1840–1950". 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 21 (1): 6–18. Bibcode:2000SJTG...21....6A. doi:10.1111/1467-9493.00060.
  46. Mountz, Alison (2009). "The other". 出自 Gallaher, Carolyn; Dahlman, Carl; Gilmartin, Mary; Mountz, Alison; Shirlow, Peter (編). Key Concepts in Political Geography. pp. 328–338. doi:10.4135/9781446279496.n35. ISBN 9781412946728.
  47. "The Pan-African Movement | AHA". www.historians.org. 喺2023-05-04搵到.
  48. Adejumobi, Saheed (2008-07-30). "The Pan-African Congresses, 1900–1945 •" (美國英文). 喺2023-05-04搵到.
  49. Akhtar, Shabbir (18 October 2010). Islam as Political Religion. Routledge. doi:10.4324/9780203841822. ISBN 978-1-136-90143-0.
  50. 50.0 50.1 "British Empire" British Empire | historical state, United Kingdom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51. "New France (1608–1763)". Canada in the Making. 原著喺October 8, 2014歸檔. 喺February 3, 2015搵到.
  52. Piers Brendon,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1781–1997 (2008) p. 61
  53. Lawrence Jam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1997) pp. 169–83
  54. Johnston, Douglas M.; Reisman, W. Michael (2008). The Historical Foundations of World Order. BRILL. pp. 508–510. ISBN 978-9047423935.
  55. Porter, p. 332.
  56. Sondhaus, L. (2004). Navies in Modern World History. London: Reaktion Books. p. 9. ISBN 1-86189-202-0.
  57. Porter, Andrew (1998).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ume II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332. ISBN 978-0-19-924678-6.
  58. "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 BBC History. 喺28 April 2013搵到.
  59. Porter, Andrew (1998).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ume II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8. ISBN 978-0-19-924678-6.
  60. Marshall, P.J. (1996).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56–57. ISBN 978-0-521-00254-7.
  61. Tompson, Richard S. (2003). Great Britain: a reference guide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resent. Infobase. p. 63. ISBN 978-0-8160-4474-0.
  62. Hosch, William L. (2009). World War I: People, Politics, and Power. America at War. p. 21. ISBN 978-1-61530-048-8.
  63. Jam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1997) pp. 307–18
  64. William L. Langer, The Diplomacy of Imperialism: 1890–1902 (2nd ed. 1950) pp. 67–100
  65. Darwin, John. "Britain, the Commonwealth and the End of Empire". BBC. 喺13 April 2017搵到.
  66. Berger, Carl (1970). The Sense of Power: Studies in the Ideas of Canadian Imperialism, 1867–1914. pp. passim.
  67. Granatstein, J. L. (1996). Yankee Go Home?: Canadians and anti-Americanism. HarperCollins. pp. passim.
  68. Chun-shu Chang,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Empire: Nation, State, and Imperialism in Early China, ca. 1600 B.C.–A.D. 8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7).
  69. Prem Poddar and Lars Jensen, eds.,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 (Edinburgh UP, 2008), "Denmark and its colonies" pp 58–105.
  70. Robert Aldrich, Greater France: A History of French Overseas Expansion (1996)
  71. Anthony Clayton, The Wars of French Decolonization (1995)
  72. Winfried Baumgart, Imperialism: The Idea and Reality of British and French Colonial Expansion, 1880–1914 (1982)
  73. Emmanuelle Jouannet (2012). The Liberal-Welfarist Law of Nations: A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42. ISBN 978-1-107-01894-5.
  74. Raymond Betts, Assimilation and Association in French Colonial Theory, 1890–1914 (2005)
  75. Taagepera, R. (1997).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Patterns of Large Polities: Context for Russia".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英文). 41 (3): 475–504. doi:10.1111/0020-8833.00053. ISSN 0020-8833.
  76. "Population en 2019 - Tableaux de séries longues − La situation démographique en 2019 | Insee". www.insee.fr. 喺2022-05-11搵到.
  77. Tony Chafer, The End of Empire in French West Africa: France's Successful Decolonization? (2002)
  78. Clignet, Remi (1970). "Inadequacies of the Notion of Assimilation in African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 8 (3): 425–444. doi:10.1111/S0022278X00019935. JSTOR 158852. S2CID 145692910.
  79. Ọlọruntimẹhin, B. Ọlatunji (1974). "Education for Colonial Dominance in French West Africa from 1900 to the Second World War". Journal of the Historical Society of Nigeria. 7 (2): 347–356. JSTOR 41857017.
  80. Genova, James E. (2004). "Conflicted Missionaries: Power and Identity in French West Africa During the 1930s". The Historian. 66: 45–66. doi:10.1111/j.0018-2370.2004.00063.x. S2CID 143384173.
  81. Rice, Louisa (2013). "Between empire and nation: Francophone West African students and decolonization". Atlantic Studies. 10: 131–147. doi:10.1080/14788810.2013.764106. S2CID 144542200.
  82. Degorge, Barbara (2002).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Tunisia and Morocco". The European Legacy. 7 (5): 579–596. doi:10.1080/1084877022000006780. S2CID 146190465.
  83. Chafer, Tony (2001). "Teaching Africans to be French?: France's 'civilising miss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ublic education system in French West Africa, 1903–30". Africa. 56 (2): 190–209. JSTOR 40761537. PMID 18254200.
  84. Gardinier, David E. (1974). "Schooling in the States of Equatorial Africa". Canadian Journal of African Studies. 8 (3): 517–538. doi:10.1080/00083968.1974.10804447.
  85. Heggoy, Alf Andrew; Zingg, Paul J. (1976). "French Education in Revolutionary North Afr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7 (4): 571–578. doi:10.1111/S0020743800024703. JSTOR 162510. S2CID 161744830.
  86. Nguyen, Thuy-Phuong (2014). "The rivalry of the French and American educational missions during the Vietnam War". Paedagogica Historica. 50 (1–2): 27–41. doi:10.1080/00309230.2013.872683. S2CID 144976778.
  87. Diese deutschen Wörter kennt man noch in der Südsee, von Matthias Heine 「Einst hatten die Deutschen das drittgrößte Kolonialreich … .」
  88. Thomas Pakenham, The Scramble for Africa: White Man's Conquest of the Dark Continent from 1876 to 1912 (1992) ch 12
  89. Paul M. Kennedy, The Rise of the Anglo-German Antagonism, 1860–1914 (1988) pp. 167–83.
  90. Wehler, Hans–Ulrich (1970), "Bismarck's Imperialism 1862–1890", Past and Present (48): 119–55, doi:10.1093/past/48.1.119
  91. von Strandmann, Hartmut Pogge (1969), "Domestic Origins of Germany's Colonial Expansion Under Bismarck", Past and Present (42): 140–59, doi:10.1093/past/42.1.140
  92. Potter, Pitman B. (1922). "Origin of the System of Mandates Under the League of Nations" (PDF).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6 (4): 563–583. doi:10.2307/1943638. JSTOR 1943638.
  93. Fuller, Mia (2014). "Italian Colonial Rule". Oxford Bibliographies in African Studies. doi:10.1093/OBO/9780199846733-0150.
  94. Theodore M. Vestal, "Reflections on the Battle of Adwa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Today", in The Battle of Adwa: Reflections on Ethiopia's Historic Victory Against European Colonialism (Algora, 2005), p. 22.
  95. Nigel Thomas, Armies in the Balkans 1914–18 (Osprey Publishing, 2001), p. 17.
  96. Kelly, Saul (2000).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nd of the Italian empire in Africa, 1940–52". The 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 28 (3): 51–70. doi:10.1080/03086530008583098. S2CID 159656946.
  97. Hofmann, Reto (2015). The Fascist Effec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801456350. JSTOR 10.7591/j.ctt20d88b6.
  98. Andrew Gordon, 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 From Tokugawa Times to the Present (2013), pp 114–25.
  99. Joseph, Paul, 編 (2016). 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War: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s. SAGE Publications. p. 430. ISBN 9781483359885.
  100. S.C.M. Paine, The Japanese Empire: Grand Strategy from the Meiji Restoration to the Pacific War (2017) pp 15–48.
  101. Louise Young, Japan's Total Empire: Manchuria and the Culture of Wartime Imperialism (1999) pp 3–54.
  102. Ramon H. Myers and Mark R. Peattie, eds., 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 (1987) pp 61–127
  103. Jane Hathaway,《The Arab Lands under Ottoman Rule, 1516–1800》(2008)。
  104. Caroline Finkel,《Osman's Dream: The 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1300–1923》(2005)。
  105. Willard Sunderland, "An Empire of Peasants. Empire-Building, Interethnic Interaction, and Ethnic Stereotyping in the Rural World of the Russian Empire, 1800–1850s." Imperial Russia. New histories for the Empire (1998): 174–198.
  106. V.I. Lenin (1913). Critical Remarks on the National Question. Prosveshcheniye.
  107. "The Soviet Union and Europe after 1945". The U.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喺December 30, 2010搵到.
  108. Melvin E. Page (2003). Colonialism: An International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Encyclopedia. Bloomsbury Academic. p. 138. ISBN 978-1-57607-335-3.
  109. Beissinger, Mark R. (2006). "Soviet Empire as "Family Resemblance"". Slavic Review. 65 (2): 294–303. doi:10.2307/4148594. JSTOR 4148594. S2CID 156553569.
  110. Dave, Bhavna. 2007 Kazakhstan: Ethnicity, language and power. Abingdon, New York: Routledge.
  111. 111.0 111.1 Caroe, Olaf (1953). "Soviet Colonialism in Central Asia". Foreign Affairs. 32 (1): 135–44. doi:10.2307/20031013. JSTOR 20031013.
  112. Djilas, Milovan (1957). The New Class: An Analysis of the Communist System. London: Thames & Hudson. 喺9 October 2023搵到 –透過Internet Archive.
  113. Perović, Jeronim (2007). "The Tito–Stalin split: a reassessment in light of new evidence" (PDF). 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 MIT Press. 9 (2): 32–63. doi:10.1162/jcws.2007.9.2.32. S2CID 57567168.
  114. Velychenko, Stephen (2015). Painting Imperialism and Nationalism Red: The Ukrainian Marxist Critique of Russian Communist Rule in Ukraine, 1918–1925.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SBN 9781442648517. JSTOR 10.3138/j.ctv69tft2.
  115. Arendt, Hannah (1958). "Totalitarian Imperialism: Reflections on the Hungarian Revolution".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20 (1): 5–43. doi:10.2307/2127387. JSTOR 2127387. S2CID 154428972.
  116. Richard Smith; Patrick Salmon; Stephen Robert Twigge (2012). The Invasion of Afghanistan and UK-Soviet Relations, 1979-1982: 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 Series III. Routledge. p. 520. ISBN 9781136325489.
  117. Alvin Z. Rubinstein, "Soviet Imperialism in Afghanistan." Current History 79#459 (1980): 80–83.
  118. "Putin compares himself to Peter the Great over drive to 'take back Russian land'". Euronews. 10 June 2022.
  119. *Kolesnikov, Andrei (December 2023). "Blood and Iron: How Nationalist Imperialism Became Russia's State Ideology". Carnegie Russia Eurasia Center.*Melvin, Neil (2 March 2022). "Nationalist and Imperial Thinking Define Putin's Vision for Russia".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Van Herpen, Marcel (2015). Putin's Wars: The Rise of Russia's New Imperialism. Rowman & Littlefield. p. 61.*McNabb, David (2017). Vladimir Putin and Russia's Imperial Revival. Routledge. p. 58.*Grigas, Agnia (2016). Beyond Crimea: The New Russian Empire. Yale University Press. pp. 2–3, 9.*Mankoff, Jeffrey (2022). "The War in Ukraine and Eurasia's New Imperial Moment".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45 (2): 127–128. doi:10.1080/0163660X.2022.2090761.*Götz, Elias; Merlen, Camille-Renaud (2019). "Russia and the question of world order". European Politics and Society. 20 (2): 133–153. doi:10.1080/23745118.2018.1545181.*Mälksoo, Maria (2023). "The Postcolonial Moment in Russia's War Against Ukraine". Journal of Genocide Research. 25 (3): 471–481. doi:10.1080/14623528.2022.2074947.*Orlando Figes (30 September 2022). "Putin Sees Himself as Part of the History of Russia's Tsars—Including Their Imperialism". Time.
  120. Mankoff, Jeffrey (2022). "The War in Ukraine and Eurasia's New Imperial Moment".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45 (2): 127–128. doi:10.1080/0163660X.2022.2090761.
  121. Dickinson, Peter (10 June 2022). "Putin admits Ukraine invasion is an imperial war to "return" Russian land". Atlantic Council.
  122. Oksamytna, Kseniya (October 2023). "Imperialism, supremacy, and the Russian invasion of Ukraine". Contemporary Security Policy. 44 (4): 497–512. doi:10.1080/13523260.2023.2259661.
  123. "Hirsh Eurasianism"Michael Hirsh (12 March 2022). "Putin's Thousand-Year War". Foreign Policy.
  124. Grigas, Agnia (2016). Beyond Crimea: The New Russian Empire. Yale University Press. pp. 2–3, 9.
  125. Doboš, Bohumil; Purton, Alexander (2024). "Proxy Neo-colonialism? The Case of Wagner Group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Insight on Africa. 16 (1): 7–21. doi:10.1177/09750878231209705.
  126. "How Russia's Wagner Group funds its role in Putin's Ukraine war by plundering Africa's resources". CBS News. 16 May 2023. 原先內容歸檔喺22 June 2023. 喺25 August 2023搵到.
  127. "Woodrow Wilson: War Message | Text of Original address (mtholyoke.edu)". 原著喺May 1, 1997歸檔. 喺June 13, 2015搵到.
  128. Boot, Max (July 15, 2004). "In Modern Imperialism, U.S. Needs to Walk Softly".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原著喺July 20, 2006歸檔.
  129. Oliver Kamm (October 30, 2008). "America is still the world's policeman". The Times. 原著喺2 June 2010歸檔.
  130. Ooi, K.G. (2004). Southeast Asia: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from Angkor Wat to East Timor.第1卷. Bloomsbury Academic. p. 1075. ISBN 978-1-57607-770-2. 喺June 13, 2015搵到.
  131. "Moore: War is just a racket, said a General in 1933". federalobserver.com. 原著喺September 24, 2015歸檔. 喺June 13, 2015搵到.
  132. D. Ryan; V. Pungong (2000). The United States and Decolonization: Power and Freedom. Springer. pp. 64–65. ISBN 978-0-333-97795-8.
  133. 133.0 133.1 Howe, Stephen (2002). Empire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57.
  134. Howe, Stephen (2002). Empire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59.
  135. Howe, Stephen (2002). Empire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67.
  136. Howe, Stephen (2002). Empire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97.
  137. Said, Edward (April 16, 2003). "orientalism".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1-12-11. 喺April 7, 2015搵到.
  138. Roger Bigelow Merriman, The Rise of the Spanish Empire in the Old World and in the New (4 vol 1918–1933) online.
  139. Downing, John; Ali Mohammadi; Annabelle Sreberny-Mohammadi (1995). Questioning the medi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2, illustrated ed.). Sage. p. 482. ISBN 978-0-8039-7197-4.
  140. Downing; Sreberny-Mohammadi (1995). p. 482.

睇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