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氏盤
散氏盤,係中國西周晚期一件青銅器。因為有重要歷史價值,同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盤合稱「晚清四大國寶」。散氏盤又叫做散盤,因為上面銘講散氏而名。同樣原因,又叫夨人盤。
外表
編輯盤高有20厘米,直徑50厘米,上面有十九行口文,一共三百五七隻字。盤邊盤底有夔紋,用三隻浮雕獸首間開,高圈足上面有獸面紋。銘文字同字之有暗直線界開。盤本來係裝水,不過呢度盤最後就變咗做散國宗器。
銘文
編輯銘文講散國同夨國爭土地,夨人過散國境搶嘢,咁散人就搵周王告狀。周王要夨人賠田地畀散人。而且要立約承諾唔會再犯,否則就罰金同其他個斷交。周王派埋史正仲農來,睇住兩邊官員劃好界,將張圖交畀兩做證。咁散人唔放心,就將呢件事寫響個盤上面做證。
流傳
編輯根據清朝中葉張廷濟《清儀閣題跋》同埋陳介祺《簠齋積古金文》等資料,散氏盤係喺清聖祖康熙年間出土,地點係陝西鳳翔。發現地點係散國範圍之內,即係大散關同大散嶺嘅東面。喺1809年(清仁宗50歲大壽嗰一年),由江南鹽運使阿林保進貢畀皇帝,之後一直響紫禁城。1949年就移到去臺灣,家下同毛公鼎、宗周鐘一齊留響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