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
棒球(粵拼:paang5 kau4)係一種團體球類運動。法定比賽人數最少係九個人。打棒球要用球棍同埋手套。比賽中,兩隊輪流攻守:當進攻球員成功跑返本壘,就可以攞一分。九局入面得分高嗰隊就贏波。

歷史
編輯棒球嘅起源係有幾個講法。或來自14世紀流傳於英國嘅Stoolball,或17世紀嘅板球。17世紀嘅一本書就記載咗一班人打緊好似棒球嘅波。
1834年美國波士頓出咗本運動書,介紹棒球運動,不過佢無寫明規則。1845年以前,棒球喺美國嘅發展唔係好清。1846年,有第一場有正式紀錄嘅棒球比賽:紐約Knickerbockers對紐約九人(New York Nine);比賽地點係紐約Elysian球場。1865年南北戰爭打完後,南方嘅美國人有機會接觸棒球,棒球喺美國流傳更廣泛。1869年,第一支職業球隊成立,隊名係辛辛那提紅襪[1](即係今時今日嘅辛辛那提紅人)。1870年以前冇一支球隊可以擊敗佢哋。美國亦有打英式棒球,有唔同嘅規則,比較似板球。
打法
編輯棒球分為攻守兩方,進攻一方會派出一名球員進行擊球,只要佢成功擊球嘅話,就有機會上壘,如果上咗壘嘅球員成功返到本壘,就可以得分,進攻一方如果有三名球員出局嘅話,咁就為之完成一局(inning),即係話兩隊都有三個球員出局嘅話,整個局都視為完成。而安排作防守嘅球員,都要依照比賽前定咗嘅排序輪流擊球(除咗投手可以唔使上陣),否則有可能當作犯規。
球員位置
編輯喺比賽開始前,各準備進攻同防守球員再企好相應嘅位置先開始比賽,一場棒球比賽上陣球員係九個人,分別係投手、捕手、內野手嘅一壘手、二壘手、游擊手、三壘手以及外野手嘅左外野、中外野同右外野。此外重有指定擊球手,喺大多數嘅棒球比賽中代替投手擊敗球,不過美國職棒大聯盟中國家聯盟以及日本職棒嘅中央聯盟投手都要擊球。
防守
編輯投手:投手係比賽中最重要嘅人物,假如投手唔投球,比賽唔可以繼續,投手會企喺投手丘投球,喺投球前,位置固定,將個波掟畀捕手以及等擊球手擊球,此外投手亦可以將個波掟畀內野手,牽制試圖偷壘嘅球員。一般而言有所謂嘅正選投手同後援投手,由於棒球比賽通常係連續幾日進行,投手通常會抖幾日先會出場。
捕手:捕手就好似場內教練咁,指揮野手防守,要有靈活頭腦,反應要快,傳波亦要準,防止有人盜壘進行阻殺,唔係淨係負責接投手掟出嚟嘅波,要做好多功課,引導投手配球,另外如果同投手冇良好嘅協調,好有可能會漏接,令進攻嗰一方有上壘嘅機會,係投手以外,體力消耗較高嘅球員。以前一般捕手嘅進攻能力比其他球員低(唔計投手),但近代亦出現唔少打擊成績好嘅捕手。
內野手:一壘手、二壘手同三壘手企喺壘包,只以壘手企喺壘包度,接波快過上壘者,可以直接將球員截殺出局。重有一名內野球員遊擊手,會企喺二壘手同三壘手或者係一壘手同二壘手之間,遊擊手視乎進攻球員嘅擊球習慣決定企位,佢負責填補壘包上嘅空位。
外野手:一場比賽入面總共有三名外野手,分別係左外野、中外野同右外野,外野場地較大,因此有較大機會出現漏接嘅情況,職責係盡快掟返個波到內野,減少對方得分機會、截殺高飛球甚至係全壘打。
進攻
編輯當隊伍成為進攻球隊嘅時候,球員嘅其中一名球員會企喺擊球區準備擊球,而下一個擊球嘅球員會喺準備區準備擊球,呢種稱之為on deck。如果擊球一方因為成功擊球打到安打或四個壞球而上壘後,喺壘嘅球員可以喺投球期間進行偷壘或等待第二位擊球員成功擊球再上壘。喺進攻嘅時候,現時世界上大部份嘅比賽以指定擊球手代替投手擊敗,佢哋唔使做防守。
不過如果擊球手因為被三振出局、截殺等,就當係一個球員出局,假如有球員繼續上壘,比賽仍然繼續。喺單局中三個球員出局後,嗰局當作打完。基本上喺三個球員出局前該局比賽仍然繼續,直到有三名球員出局為止。
完結比賽
編輯一般嚟講,如果喺第九局下半局賽果唔係平手,比賽會結束,喺以下嘅情況之下比賽會提前結束:
- 第九局上半局,進攻嘅一方無法將比分追平或反超前。
- 第九局下半局,進攻嘅一方取得反超前嘅比分,咁嘅話,唔使三個球員出局就完成比賽。
- 雙方比分差距太大,但落後嗰隊係一分都冇,第五局以前落後15分或第七局以前落後11分。
- 比賽因為天雨或者係其他情況令到比賽唔能夠進行嘅關係,比賽中打足相當嘅局數,可以一場完成嘅比賽,不過喺美國職棒大聯盟,中斷嘅比賽會喺第二日繼續打。
如果進入加時賽嘅話,就一定要分出勝負先可以完成,不過有啲比賽會喺指定嘅局賽仍未分出勝負嘅話,就當作打和。
策略
編輯棒球比賽入面,無論賽前定係比賽進行時嘅策略決定,通常都圍繞住一個基本事實:一般嚟講,右手打擊嘅打者對左手投手比較有優勢,而左手打擊嘅打者對右手投手更加有優勢。[2] 如果一位經理知道佢嘅球隊入面有幾個左手打擊嘅打者,而對方會派出一位左手先發投手,佢可能會選擇用右手替補打者嚟應戰。
喺比賽嘅後段,當後援投手同代打出場時,雙方經理通常會不斷調整,試圖通過換人嚟創造有利嘅對位:守方經理嘗試安排同手投手同打者對戰,而攻方經理就試圖安排相反嘅對位。當球隊喺比賽後段領先時,經理可能會將一位先發位置球員換走,尤其係嗰啲可能唔會再輪到打擊嘅球員,換上防守更加出色嘅球員,呢種換人叫做防守替補。[3]
戰術
編輯投球與防守
編輯喺棒球比賽入面,幾乎每一次攻防戰術決定都同選擇投球有關。[4] 通過握球同出手嘅方式,投手可以令棒球喺接近打者嘅時候,向左右或者向下偏移,從而製造唔同類型嘅投球。[5] 基本嘅四種投球類型包括直球、變速球(或者稱為慢速球),以及兩種變化球——曲球同滑球。[6]
投手有唔同嘅拿手投球種類。傳統上,喺每一次投球之前,捕手會用手勢向投手示意應該投乜嘢類型嘅球,以及佢嘅大致垂直或者水平位置。[7] 如果投手唔同意選擇,可以搖頭拒絕暗號,捕手會改用其他投球暗號。
當有跑者喺壘上,並且領先離壘時,投手可能會嘗試牽制球,即快速將球拋畀守壘員,以控制跑者嘅離壘距離,甚至希望直接標殺跑者。[8] 不過,牽制球嘅過程有一系列規則限制投手嘅動作,一旦違規,裁判可能會判投手犯規,令壘上跑者可以自由前進一壘。[9] 如果預計跑者會嘗試盜壘,捕手可能會要求投手投外角球,方便捕手企起身快速將球傳到壘上。[10]
面對打者偏向某一邊打擊嘅習慣,守備球隊可能會使用守備偏移戰術,將守備球員集中喺場地嘅左邊或者右邊。當跑者喺三壘並且準備衝本壘時,內野手可能會前壓防守,增加接殺跑者嘅機會,雖然咁樣會提高滾地球穿過內野嘅風險。[11]
打擊與跑壘
編輯當一壘有跑者時,基本嘅進攻戰術包括選擇是否嘗試盜壘。打跑戰術有時候會用,當打者係一位技術嫻熟嘅碰擊打者,跑者喺投球同時起跑,吸引游擊手或者二壘手移向二壘,喺內野創造一個空隙,方便打者將球打穿。[12]
犧牲觸擊係讓打者專注輕輕擊球,令球慢慢滾進內野,從而讓跑者前進到得分位置,同時打者自己被封殺出局。如果打者係一位速度快嘅跑者,亦可能會嘗試短打安打。
當三壘有跑者時,犧牲短打可以令跑者回本壘得分,呢種情況稱為擠壓戰術。[13] 如果三壘跑者喺出局數少於兩出局時,打者可以集中擊出高飛球,即使被接殺,都可以讓跑者標壘得分——呢種情況下,成功嘅打者會記為犧牲高飛球。[11]
為咗增加打者透過保送上壘嘅機會,經理有時會指示喺打數領先(即壘球數多於好球數)嘅打者不揮棒下一球。如果下一球係好球,打者只係損失一次好球數;但如果係壞球,打者可能會因此保送上壘,收益更大。[14]
裝備
編輯喺防守時,所有球員會穿上手套。同樣地,進攻嘅時間會使用球棒擊球。但係最初嘅棒球比賽,係冇用手套,後來因為隨住發展,球員先至用手套。喺正式嘅比賽中內野手、外野手同投手用嘅手套有所不同,因為要遷就個波嘅來勢。
至於球棒方面,長度唔可以長過107cm,而球棒闊度就唔可以長過7cm。喺業餘棒球比賽,可以用金屬製造嘅球棒。不過職業棒球比賽中,球員剩係可以用木製嘅球棒。
棒球場
編輯同其他球類運動唔同,棒球場嘅規格並冇固定嘅長度,當然棒球聯盟會設計限制。內野方面,會有一個標準嘅規格,例如投手嘅位置離本壘約18米。至於外野就較為寬鬆。外野嘅圍牆以及觀眾席最少離本壘250呎。左右外野嘅距離為325呎以上,中外野為400呎以上,而且冇規定兩邊一定要平等[15] 由於球規冇規定圍牆嘅高度,因為好似波士頓紅襪主場芬威球場有23呎高,因以綠色怪物為名。
統計同用語
編輯一般喺比賽中,常見嘅棒球用語係:
好球(Strike):當個波掟入三振區或者係擊球手揮棒落空,當作一個好球。當係三個好球,就係三振。
壞球(Ball):當個波掟唔中三振區,或個波先落地再由捕手接住,當作一個壞球,如果累積四個壞球,球員可以自由上一壘。
三振(Strike three):投手掟出三個好球(擊球手未出局)。
三振出局(Strike Out):投手掟出三個好球,令到擊球手出局。
出局(Out):當時有幾多個人出局。如果比賽出現三人出局嘅情況,嗰局就即刻完。
安打(Hit):擊球手成功因擊球而上壘,但呢個係唔計算因防守球員失誤而成功上壘嘅情況,如果球員成功上到二壘就係二壘安打。
全壘打(Home Run):如果個波飛到比賽場地嘅觀眾席或者係場外(個波要喺比賽範圍內飛出去,否則只當作界外球),所有進攻球員可以自由返本壘得分。但係如果個波先彈落場區再飛上觀眾席,呢個只係當二壘安打。
界外球(Foul Ball):個波擊球時打出場區之外,但亦有可能有彈地波,彈出場區外嘅情況,喺咁嘅情況下,當作一個好球,但唔會計落三振(但短打出界外就會計落三振)。
打點(RBI):當擊球手擊球時,可以為球隊攞到幾多分。如果一次攻勢有兩個球員返到本壘,佢就可以得到兩個打點。
勝投(Win):當投手成為正選投手後,喺佢掟足五局後,為球隊贏波,係投手一個重要指標。相對而言有敗投(lost)。
失分率(ERA):投手根據所掟出嘅局數,計算佢平均每九局失咗幾多分。
偷壘(Steal):進攻球員成功上壘後,嘗試喺投手掟波時,進佔第二個壘。
失誤(Error):球員喺防守上出現失誤,導致進攻球員有機會上壘。
流行性
編輯棒球喺國際嘅流行性不大,不過仍然喺某啲國家視為主流運動,當中包括美國、日本、台灣、多明尼加共和國、委內瑞拉、古巴等等,當中以美國職棒大聯盟為最高水平嘅棒球比賽,而日本、台灣、南韓亦都有高水準嘅職業比賽,此外荷蘭、意大利、多明尼加共和國、中國、委內瑞拉都有職業棒球賽事,雖然古巴冇職業嘅棒球比賽,但是球員水準亦公認同職業球員相近。
目前國際棒球總會亦舉辦棒球世界盃,不過比賽時間同職棒比賽時間相沖,因為注目性不大,另外棒球喺198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成為示範項目之一,1992年昇格為正式頂目,不過喺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之後暫時停辦,喺2006年,美國職棒大聯盟同國際棒球總會合作舉辦咗世界棒球經典賽,棒球再次喺世界上觸目。
睇埋
編輯參考
編輯- ↑ Reds Hall of Fame hosts Vintage-Baseball Weekend July 1-2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07年11月9號,.辛辛那提紅人官方網站
- ↑ Bast, Andrew (July 18, 2008). "Southpaw's Revenge". Newsweek. 喺February 8, 2009搵到.
- ↑ 例如,見 Davis, Hank, Small-town Heroes: Images of Minor League Baseball (Univ. of Iowa Press, 1997), 第 186 頁。
- ↑ Paine, Neil (August 13, 2015). "Game Theory Says R.A. Dickey Should Throw More Knuckleballs". FiveThirtyEight. 喺April 22, 2018搵到.
- ↑ "The Mechanics Of A Breaking Pitch". Popular Mechanics. December 6, 2004. 喺April 23, 2018搵到.
- ↑ Walsh, John (December 20, 2007). "Fastball, Slider, Change-up, Curveball—An Analysis". The Hardball Times. 喺February 21, 2009搵到.
- ↑ Stallings and Bennett (2003), 第 192 頁。
- ↑ McCarver, Tim; Peary, Danny (2013). Tim McCarver's Baseball for Brain Surgeons and Other Fans: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Game So You Can Watch It Like a Pro. Random House. pp. 71, 272–273. ISBN 9780307831774.
- ↑ "Balk". Major League Baseball. 原著喺2021年2月25號歸檔. 喺April 23, 2018搵到.
- ↑ Stallings and Bennett (2003), 第 126–132 頁。
- ↑ 11.0 11.1 Stallings and Bennett (2003), 第 45 頁。
- ↑ Stallings and Bennett (2003), 第 5、46–47 頁。
- ↑ Stallings and Bennett (2003), 第 42–43、47–48 頁。
- ↑ Stallings and Bennett (2003), 第 186 頁。
- ↑ official rule 1.0.3 ml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