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尾渡
花尾渡(粵拼:faa1 mei5 dou6*2,又寫花尾艔)係20世紀20年代到80年代珠三角地區內河主要嘅水上交通,呢種木船本身無動力,靠前面嘅機動船拖住行,所以又叫拖渡(to1 dou6,又寫拖艔),又因為部船裝飾得好靚,係當時廣東特有嘅河上風景,所以叫花尾渡。曾經係珠江航運嘅主力,後來畀鋼殼動力船取代。
樣
編輯呢種船好大隻,木造,個樣似畫舫,船上嘅樓高3層,上層係餐樓,係一等艙;中層叫公艙,係二等艙;下層同船頭係貨艙。部船裝飾華麗,雕欄畫棟,尤其船尾裝有彩光燈管,夜晚着燈時好靚,因此叫佢花尾,可謂係當時嘅河上宮殿。
部船容量好大,大部啲嘅可載客三四百人,細部嘅可裝一兩百人,可載幾十噸貨。佢嘅特色係無動力艙,全靠前頭嘅火輪(俗話叫溫底)拖住,因而部船無噪音、唔震、穩,瞓覺時好舒服,呢點得人鍾意,不過因為係拖渡,所以行得慢,啲客可能會煩、悶,所以啲船運公司會請啲藝人上去為乘客表演。亦因為自身無動力,所以抗風差。
史
編輯嶺南三江貫通,河道縱橫,舊時未通鐵路高速路,渡船就係主要嘅交通工具,航運好發達。行公路嘅話,有時去個地方要過幾次海。比如當時坐車從廣州到湛江,要經南海九江沙口渡同順德龍江渡,停車過海就好嘥時間,而西江係嶺南黃金水道,可以直通廣西,所以啲人就坐船去地方。
船原先係靠槳或帆驅動,後來出現腳踏船,稱為車渡。道光十年(1830),廣州水域出現咗第一條以蒸汽機為動力嘅英國福士號商船,外國商船開始一個個入來廣州水域度營運。廣東航商受新船吸引,喺咸豐五年(1855)購買美國造嘅「威拉特」 、「星火」、「金髮」 3條輪船,懸掛美國旗航行於省河(珠江廣州地區河段)一帶營運,史稱「詭寄」經營。
光緒末年,火船仔(火輪)傳入廣東,開始越來越多渡船用火輪拖。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航商譚禮庭改造大型車渡,將渡船嘅腳踏裝置拆咗,改為平底船,然後按畫舫來整部船,是為鳳尾渡,清末民初時部船越整越豪華,設有華貴廂房、餐廳、浴室、獨衛,演變成花尾渡。
光緒三十四年,廣州永成航業公司就喺廣州去梧州嘅航線第一次用咗花尾渡。華僑出埠,可以揀搭花尾渡到香港,再轉郵輪出埠(中山石岐1918年就有咗恆昌、利盛號每日去香港)。
1920年代尾花尾渡成咗珠江下游主要客船,1945年後係花尾渡鼎盛時代,以廣州為中心,大小花尾渡行喺梧州、肇慶、江門、三埠、石岐五大航線。到1947年共有40幾條花尾渡(營運),製造工藝同性能都好掂。
最出名嘅花尾渡係廣州到三埠嘅新行利渡,係最大最靚嘅,譽為內河皇后,當時呢條航線上嘅人都首選搭呢部船,後來改名做曙光401渡。
花尾渡抗風差,有安全隱患。1980年2月27號凌晨,曙光401號喺開平單水口以西5公里嘅潭江河面遇強風翻船,死難301人,同年11月26號,廣西桂民301於平南丹竹遇風翻沉,死100人。自呢啲沉船後,花尾渡逐漸為鋼殼船取代。
拍拖嘅典故
編輯因為花尾渡係拖船,每次埋岸離岸都要拍拖一次,就係埋岸時火輪減速,船工鬆開牽引繩,花尾渡就靠慣性拍到拖船上,船工再綁好兩部船嘅繩,拖船發力𢶜(ngung5)去碼頭,是為「拍拖」。後來見男女拖手仔一如兩部船拍埋拖行,於是就將戀愛成為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