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華書院粵拼jyut6 waa4 syu1 jyun2)係清朝嘅廣州四大書院其中一間,原址喺而家嘅廣州市越秀區越華路嘅布政司後街、廣中路東南側一帶,包括依家廣中路小學嘅部分。嗰度隔籬冇幾遠就係小東營「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 。清代廣東唔少嘅文化名人都入過書院任教或求學,好似係王映斗、葉衍蘭、梁躍權、李文田、黃任恆、劉士驥、鄭小谷、劉斌華、陳在謙、潘衍、潘桐、冒廣生、潘飛聲、葉恭綽、澎湃等等[1]

其中呢度講得嘅係,隔籬冇幾遠嘅越華路就係因為佢先至改咗噉嘅名。

其實呢間嘢喺清朝乾隆廿年(1755年)由兩廣總督楊應琚同埋鹽運使範——時紀和,就喺廣州嘅外鹽阜商度一齊捐款出錢起嘅一間嘢。喺嗰時係一間民辦學校,成日嚟招喺廣州住嘅外省仔女讀書。到咗道光十九年(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嚟咗廣州搞銷煙嗰時就嚟咗呢度霸住。到咗光緒廿七年(1901年),清朝嘅朝廷落咗命令話將舊式書院變成新式學室。結果過咗3年(1904年),由於廣州知府接咗呢間書院就將廣州府學堂搬咗嚟呢度。

原址嘅變遷

編輯

到中華民國之後,廣州府中學堂改成咗越華路小學,後尾廣中路都起咗間小學,就多咗個廣中路小學。據中共建政後嘅舊生回憶,大概1955年後入讀嘅時候,書院舊址仲係越華路小學嘅分校,越華書院主要殘餘咗一進大屋,屋中間有個天井,學友仔女就用入邊嘅四個房作課堂。收尾越華書院同越華路小學都冇留低痕跡,仲畀廣中路小學食埋咗[1]

睇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