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郵

電子郵件通常簡稱電郵(英文:Electronic mail/email[簡稱:e-mail{音譯:衣貓}]),係一種利用電子通信,傳遞信息嘅方法,包含寫、寄、存、取信息。一般來講,電郵係用互聯網經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SMTP)。其他內部工作組系統亦都有類似電郵嘅系統。呢啲系統係可以經閘道器同互聯網電郵交換。

電子郵件係透過電腦網絡運作嘅,主要係互聯網,重有區域網絡。而家嘅電郵系統係基於儲存轉發模型。電郵伺服器 (電腦) 接收、轉發、傳送同埋儲存訊息。用家同埋佢哋嘅電腦都唔需要同時喺線上;佢哋只需要連線,通常連去郵件伺服器或者網絡郵件介面嚟發送或者接收訊息,又或者下載佢哋。
最初電子郵件淨係ASCII文字通訊嘅媒介,後嚟MIME擴展咗佢,可以傳輸擴展字元集嘅文字同埋多媒體內容,好似圖像噉。國際電郵用UTF-8嘅國際化電郵地址已經標準化咗,但係都未普及。[1]
術語
編輯「電子郵件」呢個詞語由1975年開始用,就係而家呢個意思,而短啲嘅「E-mail」嘅變體就由1979年開始用:[2][3]
email 而家係常用形式,而且係style guide推薦嘅。[4][5][6] 互聯網工程任務組請求註解(RFC)同埋工作組都要求用呢種形式。[7] 好多字典都係用呢個拼法。[8][9][4][10]
e-mail 最初係喺美國英文同埋英國英文嘅編輯出版物入面用得比較多嘅形式,以前有啲風格指南都係偏好呢種寫法。[4]
E-mail 有時都會用。[11] 最初喺1979年6月嘅《電子學》雜誌入面出現,係指美國郵政署嘅E-COM計劃,呢個計劃喺1970年代後期開發,喺1980年代早期運作。[2][3]
EMAIL CompuServe 由1981年4月開始用,令到呢個詞語普及起嚟。[12][13]
EMail 係 RFC 入面「作者地址」嘅傳統形式。
呢項服務通常簡稱為「郵件」,而單一嘅電子郵件就叫做「訊息」。電郵入面嘅欄位慣例,好似「收件人」、「寄件人」、「副本」、「密件副本」等等,喺1975年嘅 RFC-680 開始出現。[14]
歷史
編輯
喺1960年代早期分時技術出現之後,喺同一個系統嘅用家之間進行電腦訊息傳遞成為可能,其中一個值得注意嘅例子係麻省理工學院CTSS項目喺1965年嘅實施。[17] 大部分早期大型電腦同埋迷你電腦嘅開發者都開發咗類似,但係通常唔相容嘅郵件應用程式。1971年,第一封ARPANET網絡郵件發送咗,引入咗而家常見嘅地址語法,用「@」符號嚟表示用家嘅系統地址。[18] 透過一系列嘅RFC,寄郵件訊息嘅慣例喺檔案傳輸協定之上得到咗改進。
專有嘅電子郵件系統好快就開始出現。IBM、CompuServe同埋Xerox 喺1970年代用內部郵件系統;CompuServe 喺1978年賣咗一個商業辦公室內部郵件產品畀IBM,喺1981年賣咗畀Xerox。[nb 1][19][20][21] DEC嘅ALL-IN-1同埋惠普嘅 HPMAIL(後嚟嘅 HP DeskManager)喺1982年發布;前者嘅開發工作喺1970年代後期開始,後者就成為咗全球最暢銷嘅電郵系統。[22][23]
簡易郵件傳輸協定(SMTP)喺1983年喺ARPANET上面實施。LAN電郵系統喺1980年代中期出現。喺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早期嘅一段時間,好似專有商業系統或者X.400電郵系統(政府開放系統互連規範(GOSIP)嘅一部分)會佔據主導地位。但係,一旦喺1995年,互聯網上面商業流量嘅最終限制結束咗,[24][25] 一啲因素加埋一齊,令到而家嘅互聯網 SMTP、POP3 同埋 IMAP 電郵協定套件成為咗標準(睇 協定之戰)。[26][27]
運作
編輯以下係一個典型嘅事件順序,當寄件人Alice 用郵件用戶代理人(MUA)傳送訊息去收件人嘅電郵地址嗰陣時會發生。[28]
MUA 用電郵格式格式化訊息,並且用提交協定,即係簡易郵件傳輸協定(SMTP)嘅一個子集,將訊息內容發送去本地郵件提交代理人(MSA),喺呢個例子入面係「smtp.a.org」。 MSA 決定 SMTP 協定入面提供嘅目標地址(唔係嚟自訊息標頭)——喺呢個例子入面係「bob@b.org」——呢個係一個完全合格域名地址(FQDA)。「@」符號之前嘅部分係地址嘅「本地部分」,通常係收件人嘅用戶名,而「@」符號之後嘅部分係一個域名。MSA 解析域名,喺域名系統(DNS)入面確定郵件伺服器嘅完全合格域名。 域名「b.org」(「ns.b.org」)嘅 DNS 伺服器 回應任何MX 記錄,列出咗嗰個域名嘅郵件交換伺服器,喺呢個例子入面係「mx.b.org」,一個由收件人嘅 ISP 運行嘅訊息傳輸代理人(MTA)伺服器。[29] smtp.a.org 用 SMTP 將訊息發送去 mx.b.org。呢個伺服器可能需要將訊息轉發去其他 MTA,先至可以去到最終嘅訊息傳遞代理人(MDA)。 MDA 將佢傳遞到用家「bob」嘅信箱。 Bob 嘅 MUA 用郵局協定(POP3)或者互聯網訊息訪問協定(IMAP)攞返個訊息。
除咗呢個例子之外,電郵系統入面重有其他替代方案同埋複雜情況:
Alice 或者 Bob 可能會用連接到公司電郵系統嘅客戶端,好似 IBM Lotus Notes 或者 微軟 Exchange 噉。呢啲系統通常有自己嘅內部電郵格式,佢哋嘅客戶端通常用供應商特定嘅專有協定同電郵伺服器通訊。伺服器透過產品嘅互聯網郵件閘道發送或者接收電郵,呢個閘道亦都會做任何必要嘅重新格式化。如果 Alice 同 Bob 喺同一間公司返工,成個交易可能會完全喺單一嘅公司電郵系統入面發生。
Alice 可能喺佢部電腦上面冇 MUA,而係可能會連去網絡郵件服務。
Alice 嘅電腦可能會運行自己嘅 MTA,咁樣就避免咗步驟 1 嘅傳輸。
Bob 可以用好多方法攞佢嘅電郵,例如登入 mx.b.org 直接睇,或者用網絡郵件服務。
域名通常有幾個郵件交換伺服器,咁樣即使主要伺服器唔可以用,佢哋都可以繼續接收郵件。
好多 MTA 以前會接受寄畀互聯網上面任何收件人嘅訊息,並且盡力傳送佢哋。呢啲 MTA 叫做「開放郵件轉發」。喺互聯網早期,當網絡連線唔可靠嗰陣時,呢個非常重要。[30][31] 但係,呢個機制證明咗容易畀未經請求嘅大量電郵嘅始作俑者利用,結果開放郵件轉發變得好少見,[32] 而且好多 MTA 唔會接受嚟自開放郵件轉發嘅訊息。
電郵比即時通訊早出現,而且傳輸優先考慮可靠性而唔係速度,為咗能夠應付唔可靠嘅網絡連接同埋繁忙嘅伺服器(喺互聯網早期比較常見)。傳送速度慢啲嘅原因包括:[33]
發送畀大量收件人嘅訊息需要更多處理
大型訊息(例如有大型附件)需要更多時間透過網絡傳輸
訊息需要經過多個伺服器(有時喺同一個組織入面嘅多個伺服器)
一個或者多個郵件伺服器過載(可能係因為垃圾郵件或者阻斷服務攻擊)同埋排隊處理接收到嘅郵件,或者暫時拒絕接收連線
SMTP 需要多次來回通訊,可能會放大網絡速度慢或者丟包嘅影響
寄件人或者收件人暫時同網絡斷開連接(例如手提電腦超出咗 Wi-Fi 範圍)
DNS 回應慢
伺服器停機維護或者故障
郵件可以排隊重試最多五日,之後先至會通知寄件人永久傳送失敗。[33] 訊息喺經過每個伺服器嘅時候都會加上時間戳,方便診斷傳送速度慢嘅問題,但係分析會因為時區同埋電腦時鐘設定唔準確而變得複雜。[33]
訊息格式
編輯用於電郵嘅基本互聯網訊息格式[34] 喺 Template:IETF RFC 入面定義,非 ASCII 數據同埋多媒體內容附件嘅編碼喺 RFC 2045 到 RFC 2049 入面定義,統稱為「多用途互聯網郵件擴展」或者「MIME」。國際電郵入面嘅擴展淨係適用於電郵。RFC 5322 喺 2008 年取代咗 RFC 2822。更早之前,喺 2001 年,RFC 2822 又取代咗 RFC 822,RFC 822 係幾十年嚟互聯網電郵嘅標準。RFC 822 喺 1982 年發布,係基於早期嘅 ARPANET 嘅 RFC 733。[35]
互聯網電郵訊息包含兩個部分,「標頭」同埋「內文」。呢啲叫做「內容」。[36][37] 標頭結構化為欄位,好似寄件人、收件人、副本、主題、日期,同埋其他關於電郵嘅資訊。喺系統之間傳輸電郵訊息嘅過程入面,SMTP 用訊息標頭欄位嚟傳達傳送參數同埋資訊。內文包含訊息,係非結構化文字,有時喺結尾包含簽名塊。標頭同內文之間用一個空行隔開。
訊息標頭
編輯RFC 5322 指定咗電郵標頭嘅語法。每封電郵訊息都有一個標頭(根據規範,係訊息嘅「標頭部分」),包含好多欄位(「標頭欄位」)。每個欄位都有一個名稱(「欄位名稱」或者「標頭欄位名稱」),後面跟住分隔符「:」,同埋一個值(「欄位主體」或者「標頭欄位主體」)。
每個欄位名稱都喺標頭部分嘅新行嘅第一個字元開始,並且以非空白字元可列印字元開始。佢以分隔符「:」結尾。分隔符後面跟住欄位值(「欄位主體」)。如果嗰啲行嘅第一個字元係空格或者製表符,值可以繼續到後續嘅行。欄位名稱同埋(冇SMTPUTF8)欄位主體都限制為 7 位元 ASCII 字元。一啲非 ASCII 值可以用 MIME 編碼字詞嚟表示。
標頭欄位
編輯電郵標頭欄位可以係多行嘅,建議每行唔超過 78 個字元,雖然限制係 998 個字元。Template:Ref RFC RFC 5322 定義嘅標頭欄位淨係包含 US-ASCII 字元;為咗編碼其他集合入面嘅字元,可以使用 RFC 2047 入面指定嘅語法。Template:Ref RFC 喺一啲例子入面,IETF EAI 工作組定義咗一啲標準追蹤擴展,Template:Ref RFCTemplate:Ref RFC 取代咗之前嘅實驗性擴展,咁樣就可以喺標頭入面用UTF-8編碼嘅統一碼字元。特別係,呢個允許電郵地址用非 ASCII 字元。Google 同埋微軟嘅產品都支援呢啲地址,而且受到一啲政府機構嘅推廣。[38]
寄件人:電郵地址,同埋可選嘅作者姓名。一啲電郵客戶端可以透過帳戶設定更改。
日期:訊息編寫嘅本地時間同埋日期。好似「寄件人:」欄位噉,好多電郵客戶端喺發送之前會自動填寫呢個欄位。收件人嘅客戶端可能會用佢哋本地嘅格式同埋時區顯示時間。
RFC 3864 描述咗IANA 嘅訊息標頭欄位嘅註冊程序;佢提供咗永久 同埋 臨時 欄位名稱,包括為 MIME、網絡新聞同埋 HTTP 定義嘅欄位,並且參考咗相關嘅 RFC。常用嘅電郵標頭欄位包括:Template:Ref RFC
收件人:訊息收件人嘅電郵地址同埋可選嘅姓名。表示主要收件人(允許多個),次要收件人睇下面嘅副本:同埋密件副本:。
主題:訊息主題嘅簡短摘要。一啲縮寫 通常喺主題入面用,包括 「RE:」同埋「FW:」。
副本:碳副本;好多電郵客戶端會根據電子郵件係喺「收件人:」清單定係「副本:」清單入面,用唔同嘅方式標記收件箱入面嘅電郵。
密件副本:密件碳副本;地址通常只係喺 SMTP 傳送期間指定,通常唔會喺訊息標頭入面列出。
優先順序:通常值係「大量」、「垃圾」或者「清單」;用於表示自動「休假」或者「外出辦公室」嘅回應唔應該針對呢封郵件返回,例如防止休假通知從發送去郵件列表嘅所有其他訂閱者。「Sendmail」用呢個欄位嚟影響排隊電郵嘅優先順序,「優先順序:特殊傳送」嘅訊息會更快傳送。喺而家嘅高頻寬網絡入面,傳送優先順序冇以前咁重要。微軟 Exchange 尊重一個精細嘅自動回應抑制機制,「X-Auto-Response-Suppress」欄位。[41]
訊息 ID:都係一個自動產生嘅欄位,用於防止多次傳送,同埋喺「回覆對象:」(睇下面)入面參考。
回覆對象:對呢個訊息嘅回覆嘅訊息 ID。用於將相關嘅訊息連結埋一齊。呢個欄位淨係適用於回覆訊息。
清單取消訂閱:取消訂閱郵件列表嘅 HTTP 連結。
參考:呢封電郵回覆嘅訊息 ID,同埋上一個回覆回覆嘅訊息 ID,等等。
Template:Vanchor:應該用嚟回覆訊息嘅地址。
寄件人:代表「寄件人:」欄位入面列出嘅作者行事嘅寄件人地址(秘書、清單管理員等等)。
已歸檔喺:指向單封電郵訊息嘅歸檔形式嘅直接連結。
「收件人:」欄位可能同訊息傳送嘅地址冇關。傳送清單係單獨提供畀傳輸協定SMTP 嘅,SMTP 可以從標頭內容入面提取出嚟。「收件人:」欄位就好似傳統信件頂部嘅地址,根據外信封上面嘅地址傳送。同樣, 「寄件人:」欄位可能唔係寄件人。一啲郵件伺服器會將電子郵件認證系統應用於轉發嘅訊息。關於伺服器活動嘅數據都係標頭嘅一部分,如下面定義。
SMTP 定義咗訊息嘅「追蹤資訊」,用下面兩個欄位儲存喺標頭入面:[42]
收到:喺 SMTP 伺服器接受訊息之後,佢會將呢個追蹤記錄插入到標頭嘅頂部(最後到最先)。
返回路徑:喺傳送 SMTP 伺服器「最終傳送」訊息之後,佢會將呢個欄位插入到標頭嘅頂部。
接收伺服器喺標頭頂部添加嘅其他欄位可以叫做「追蹤欄位」。[43]
認證結果:喺伺服器驗證認證之後,佢可以將結果儲存喺呢個欄位入面,畀下游代理人使用。[44]
Received-SPF:比認證結果更詳細噉儲存SPF 檢查嘅結果。[45]
DKIM-Signature:儲存 域名金鑰識別郵件(DKIM)解密嘅結果,嚟驗證訊息喺發送之後冇被更改過。Template:Ref RFC
Auto-Submitted:用於標記自動產生嘅訊息。[46]
訊息內文
編輯內容編碼
編輯互聯網電郵係為咗 7 位元 ASCII 而設計嘅。[48] 大部分電郵軟件都係 8 位元乾淨 嘅,但係必須假設佢會同 7 位元伺服器同埋郵件閱讀器通訊。MIME 標準引入咗字元集指定符同埋兩種內容傳輸編碼,嚟啟用非 ASCII 數據嘅傳輸:引用可列印,適用於主要係 7 位元內容,只有少量字元超出咗嗰個範圍,同埋 Base64,適用於任意二進制數據。8BITMIME 同埋 BINARY 擴展嘅引入係為咗允許唔需要呢啲編碼嘅郵件傳輸,但係好多 郵件傳輸代理人 可能唔支援佢哋。喺一啲國家,電郵軟件違反咗 Template:IETF RFC,發送原始[nb 2] 非 ASCII 文字,而且幾種編碼方案並存;結果,默認情況下,非拉丁字母語言嘅訊息會以唔可讀嘅形式出現(唯一例外係如果寄件人同埋收件人使用相同嘅編碼方案,咁就係巧合)。因此,對於國際字元集,統一碼越來越受歡迎。[49]
純文字同埋 HTML
編輯而家大部分圖形電子郵件客戶端都允許用戶選擇用純文字或者 HTML 作為訊息內文。HTML 電郵訊息通常包含一個自動產生嘅純文字副本,為咗兼容性。
HTML 嘅優點包括能夠加入內聯連結同埋圖像、用塊引用分隔之前嘅訊息、喺任何顯示器上面自然換行、用下劃線同埋斜體等強調、同埋更改字體樣式。缺點包括電郵嘅尺寸增加、關於網絡臭蟲嘅私隱問題、濫用 HTML 電郵作為網絡釣魚攻擊嘅途徑,同埋惡意軟件嘅傳播。[50]
一啲電郵客戶端即使喺冇 Content-Type: html
標頭欄位嘅情況下,都會將內文解釋為 HTML;呢個可能會導致各種問題。
一啲基於網絡嘅郵件列表建議所有帖子都用純文字發布,每行 72 或者 80 字元,原因就係上面講嘅所有原因,[51][52] 而且因為佢哋有大量讀者用基於文本嘅電郵客戶端,好似 Mutt 噉。 各種非正式嘅慣例演變出嚟,用於標記電郵同埋 互聯網新聞組 帖子入面嘅純文字,後嚟促成咗正式語言嘅開發,好似 setext (大約 1992 年) 同埋 好多其他語言,其中最受歡迎嘅係 Markdown。
一啲 微軟 電郵客戶端可能會允許用佢哋嘅專有 RTF 格式 進行豐富格式化,但係應該避免噉做,除非保證收件人有一個兼容嘅電郵客戶端。[53]
伺服器同埋客戶端應用程式
編輯
訊息喺主機之間用 簡易郵件傳輸協定 同埋叫做 郵件傳輸代理人(MTA)嘅軟件程式交換;並且由叫做 郵件傳遞代理人(MDA,有時都叫做本地傳遞代理人,LDA)嘅程式傳遞到郵件儲存區。接受訊息令 MTA 有義務傳送佢,[54] 而且當訊息無法傳送嘅時候,MTA 必須發送一個退信訊息返畀寄件人,指明問題。
用戶可以用標準協定(好似 POP 或者 IMAP 噉)從伺服器度檢索佢哋嘅訊息,或者,喺大型企業環境入面更常見嘅係,用 專有 協定,專門用於 Novell Groupwise、Lotus Notes 或者 微軟 Exchange Server。用戶用於檢索、閱讀同埋管理電郵嘅程式叫做 郵件用戶代理人(MUA)。
當打開電郵嘅時候,佢會被標記為「已讀」,通常喺客戶端嘅用戶介面上面,會明顯噉同「未讀」訊息區分開嚟。電郵客戶端可能會允許從收件箱度隱藏已讀電郵,咁樣用戶就可以專注喺未讀電郵上面。[55]
郵件可以儲存喺客戶端、伺服器端,或者兩邊都儲存。郵箱嘅標準格式包括 Maildir 同埋 mbox。有幾個著名嘅電郵客戶端用自己嘅專有格式,需要轉換軟件嚟喺佢哋之間傳輸電郵。伺服器端儲存通常係用專有格式,但係由於可以透過標準協定(好似 IMAP 噉)訪問,所以將電郵從一個伺服器移動到另一個伺服器可以用任何支援呢個協定嘅MUA 完成。
而家好多電郵用戶唔會自己運行 MTA、MDA 或者 MUA 程式,而係用基於網絡嘅電郵平台,好似 Gmail 或者 Yahoo! Mail 噉,呢啲平台執行相同嘅任務。[56] 呢啲 網絡郵件 介面允許用戶用任何標準 網絡瀏覽器,從任何電腦訪問佢哋嘅郵件,而唔係依賴本地電郵客戶端。
檔案名擴展名
編輯喺收到電郵訊息之後,電郵客戶端應用程式會將訊息儲存喺檔案系統入面嘅操作系統檔案入面。一啲客戶端會將單獨嘅訊息儲存做單獨嘅檔案,而其他客戶端會用各種數據庫格式(通常係專有嘅)嚟進行集體儲存。一個歷史悠久嘅儲存標準係「mbox」格式。使用嘅特定格式通常由特殊嘅檔案名擴展名表示:
eml
- 好多電郵客戶端都會用,包括 Novell GroupWise、Microsoft Outlook Express、Lotus Notes、Windows Mail、Mozilla Thunderbird 同埋 Postbox。檔案包含 MIME 格式嘅 純文字 電郵內容,包含電郵標頭同埋內文,包括一種或者多種格式嘅附件。
emlx
- 蘋果郵件 使用。
msg
- 微軟 Office Outlook 同埋 OfficeLogic Groupware 使用。
mbx
- Opera Mail、KMail 同埋基於 mbox 格式嘅 蘋果郵件 使用。
一啲應用程式(好似 蘋果郵件 噉)會將附件編碼喺訊息入面,方便搜索,同時都保存附件嘅單獨副本。其他應用程式會將附件同訊息分開,並且將佢哋儲存喺特定目錄入面。
URI 方案 mailto
編輯URI 方案,喺 IANA 度註冊咗,定義咗 mailto:
方案,用於 SMTP 電郵地址。雖然佢嘅用法冇嚴格定義,但係呢種形式嘅 URL 旨在喺 URL 啟動嘅時候,打開用戶郵件客戶端嘅新訊息窗口,地址由 URL 喺「收件人:」欄位入面定義。[57][58] 好多客戶端都支援查詢字符串參數,用於其他電郵欄位,好似主題行或者副本收件人噉。[59]
類型
編輯基於網絡嘅電郵
編輯好多電郵供應商都有基於網絡嘅電郵客戶端。呢個允許用戶用任何兼容嘅 網絡瀏覽器 登入電郵帳戶,嚟發送同埋接收佢哋嘅電郵。郵件通常唔會下載到網絡客戶端,所以喺冇當前互聯網連線嘅情況下睇唔到。
POP3 電郵伺服器
編輯郵局協定 3(POP3)係一個郵件訪問協定,客戶端應用程式用佢嚟從郵件伺服器度讀取訊息。收到嘅訊息通常會從伺服器度刪除。POP 支援簡單嘅下載同埋刪除要求,用於訪問遠程郵箱(喺 POP RFC 入面叫做郵件投放)。[60] POP3 允許喺本地電腦上面下載訊息,即使離線都可以睇。[61][62]
IMAP 電郵伺服器
編輯互聯網訊息訪問協定(IMAP)提供咗從多個設備管理郵箱嘅功能。細部嘅便攜設備,好似 智能手機 噉,越來越多噉用於喺旅行嘅時候檢查電郵,同埋進行簡短嘅回覆,而鍵盤訪問更好嘅較大型設備就用於進行較長篇幅嘅回覆。IMAP 顯示訊息嘅標頭、寄件人同埋主題,設備需要請求下載特定嘅訊息。通常,郵件會保留喺郵件伺服器嘅文件夾入面。
MAPI 電郵伺服器
編輯訊息處理應用程式介面(MAPI)由 微軟 Outlook 用於同 微軟 Exchange Server 通訊——同埋一啲其他電郵伺服器產品,好似 Axigen Mail Server、Kerio Connect、Scalix、Zimbra、HP OpenMail、IBM Lotus Notes、Zarafa 同埋 Bynari 噉,供應商喺嗰度添加咗 MAPI 支援,允許佢哋嘅產品透過 Outlook 直接訪問。
用途
編輯商業同埋組織用途
編輯電郵已經喺已開發國家嘅企業、政府同埋非政府組織入面廣泛接受,而且係職場通訊「電子革命」嘅關鍵部分之一(另一個關鍵組成部分係高速互聯網嘅廣泛採用)。一項由贊助嘅 2010 年職場通訊研究發現,83% 嘅美國知識工作者認為電郵對於佢哋喺工作上面嘅成功同埋生產力至關重要。[63]
佢對企業同埋其他組織有啲關鍵嘅好處,包括:
- 促進物流
- 商業世界嘅大部分都依賴唔喺同一個建築物、區域,甚至國家嘅人之間嘅通訊;設置同埋參加面對面會議、電話 或者 電話會議 可能唔方便、好費時間同埋成本高。電郵提供咗一種喺兩個人或者更多人之間交換資訊嘅方法,冇設置成本,而且通常比實體會議或者電話平好多。
- 幫助同步
- 用會議或者電話進行實時通訊,參與者必須按照相同嘅時間表工作,而且每個參與者都必須喺會議或者電話入面花費相同嘅時間。電郵允許異步:每個參與者都可以獨立控制佢哋嘅時間表。同打斷性嘅電話相比,批次處理接收到嘅電郵可以改善工作流程。
- 降低成本
- 發送電郵比發送郵政郵件,或者長途電話、電報 或者 電傳 平好多。
- 提高速度
- 比大部分替代方案快好多。
- 創建「書面」記錄
- 同電話或者面對面嘅對話唔同,電郵本身會創建一個詳細嘅書面通訊記錄、寄件人同埋收件人嘅身份,以及訊息發送嘅日期同埋時間。喺合同或者法律糾紛嘅情況下,保存嘅電郵可以用嚟證明某個人被告知咗某啲問題,因為每封電郵上面都有記錄日期同埋時間。
- 自動處理同埋改善分發嘅可能性
- 以及可以透過自動程序實現客戶訂單嘅預處理,或者指定負責人。
電郵營銷
編輯透過「選擇加入」嘅電郵營銷通常成功噉用於發送特別銷售優惠同埋新產品資訊。[64] 根據收件人嘅文化,[65] 未經許可發送嘅電郵——好似「選擇加入」噉——好可能會被視為不受歡迎嘅「垃圾電郵」。
個人用途
編輯個人電腦
編輯好多用戶喺屋企或者公寓入面用個人電腦訪問嚟自朋友同埋屋企人嘅個人電郵。
流動裝置
編輯電郵已經開始喺 智能手機 同埋所有類型嘅電腦上面使用。用於電郵嘅流動「應用程式」提高咗身處屋企以外嘅用戶對媒體嘅可訪問性。雖然喺電郵嘅最早年份,用戶只可以喺桌面電腦上面訪問電郵,但係喺 2010 年代,用戶喺離開屋企嘅時候都可以檢查佢哋嘅電郵,無論佢哋係喺城鎮另一邊定係世界各地。警報亦都可以發送到智能手機或者其他設備,立即通知佢哋有新訊息。呢個令到電郵能夠用於用戶之間更頻繁嘅通訊,並且允許佢哋喺全日入面檢查佢哋嘅電郵同埋編寫訊息。截至 2011年,全球大約有 14 億電郵用戶,每日發送 500 億封非垃圾郵件電郵。[58]
個人通常喺智能手機上面檢查電郵,包括個人同埋工作相關嘅訊息。研究發現,美國成年人檢查佢哋嘅電郵次數多過瀏覽網頁或者檢查佢哋嘅 Facebook 帳戶,令到電郵成為用戶喺智能手機上面做嘅最受歡迎嘅活動。研究入面 78% 嘅受訪者透露,佢哋喺佢哋嘅手機上面檢查佢哋嘅電郵。[66] 研究重發現,30% 嘅消費者淨係用佢哋嘅智能手機嚟檢查佢哋嘅電郵,而 91% 嘅人好可能會每日至少喺佢哋嘅智能手機上面檢查一次佢哋嘅電郵。但係,消費者喺智能手機上面使用電郵嘅百分比喺唔同國家之間差異好大。例如,同美國 75% 嘅消費者使用電郵相比,印度只有 17% 嘅消費者使用電郵。[67]
年輕人使用量下降
編輯截至 2010年,美國人訪問電郵網站嘅數量喺 2009 年 11 月達到頂峰之後下降咗 6%。對於 12 歲到 17 歲嘅人嚟講,呢個數字下降咗 18%。年輕人更偏好即時通訊、短信 同埋 社交媒體。《紐約時報》嘅科技作家 Matt Richtel 話,電郵就好似 錄影機、黑膠唱片 同埋 菲林相機 噉——唔再潮,而且係老年人先會用嘅嘢。[68][69]
2015 年一項 Android 用戶調查顯示,13 歲到 24 歲嘅人使用訊息 應用程式 嘅次數係 45 歲以上嘅人嘅 3.5 倍,而且使用電郵嘅可能性低好多。[70]
問題
編輯附件大小限制
編輯電郵訊息可以有一個或者多個附件,附件係附加到電郵嘅額外檔案。典型嘅附件包括 微軟 Word 文件、PDF 文件同埋紙質文件嘅掃描圖像。原則上,對於附件嘅大小或者數量冇技術限制。但係,實際上,電郵客戶端、伺服器 同埋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對檔案大小或者完整嘅電郵實施咗各種限制——通常限制喺 25MB 或者更少。[71][72][73] 此外,由於技術原因,呢啲傳輸系統睇到嘅附件大小可能同用戶睇到嘅唔同,[74] 喺試圖評估佢哋係咪可以安全噉透過電郵發送檔案嘅時候,可能會令寄件人感到困惑。如果需要共享較大嘅檔案,可以使用各種檔案寄存服務,而且好常用。[75][76]
資訊過載
編輯電郵對於知識工作者同埋「白領」員工嘅普及,已經引起咗人們嘅擔憂,就係收件人喺處理越來越多嘅電郵時,會面臨「資訊過載」嘅問題。[77][78] 隨著流動設備嘅增長,員工默認情況下都可能會喺工作日以外收到工作相關嘅電郵。呢個可能會導致壓力增加,同埋對工作嘅滿意度下降。一啲觀察家甚至認為,佢可能會產生重大嘅負面經濟影響,[79] 因為試圖閱讀大量電郵嘅努力可能會降低生產力。
垃圾郵件
編輯電郵「垃圾郵件」係未經請求嘅大量電郵。發送呢種電郵嘅成本好低,意味住到咗 2003 年,高達 30% 嘅電郵流量係垃圾郵件,[80][81][82] 而且威脅到電郵作為實用工具嘅作用。美國嘅《2003 年反垃圾郵件法》同埋其他地方嘅類似法律[83] 有一啲影響,而且而家好多有效嘅 反垃圾郵件技術 主要透過過濾或者拒絕垃圾郵件嚟減輕垃圾郵件對大部分用戶嘅影響,[84] 但係發送嘅數量仍然非常高——而且越來越多嘅垃圾郵件唔係產品廣告,而係惡意內容或者連結。[85] 例如,喺 2017 年 9 月,垃圾郵件佔合法電郵嘅比例上升到 59.56%。[86] 2021 年垃圾郵件電郵嘅百分比估計為 85%。[87][要更加好嘅來源]
惡意軟件
編輯電郵係傳播 惡意軟件 嘅主要途徑。[88] 通常透過將惡意程式附加到訊息,並且說服潛在受害者打開檔案嚟實現呢個目的。[89] 透過電郵傳播嘅惡意軟件類型包括 電腦蠕蟲[90] 同埋 勒索軟件。[91]
電郵欺騙
編輯電郵欺騙 係指電郵訊息標頭嘅設計令訊息睇起嚟好似嚟自已知或者受信任嘅來源。垃圾電郵 同埋 網絡釣魚 方法通常使用欺騙嚟誤導收件人,令佢哋搞錯訊息嘅真正來源。電郵欺騙可能係惡作劇,或者係犯罪分子詐騙個人或者組織嘅一部分。一個潛在嘅欺詐性電郵欺騙嘅例子係,如果有人創建一封睇起嚟好似係嚟自一間大型公司嘅發票嘅電郵,然後將佢發送畀一個或者多個收件人。喺一啲情況下,呢啲欺詐性電郵會包含聲稱嘅組織嘅標誌,甚至電郵地址都可能睇起嚟合法。
電郵炸彈
編輯電郵炸彈 係指有意噉發送大量訊息到目標地址。目標電郵地址嘅過載可能會令佢無法使用,甚至可能會導致郵件伺服器崩潰。
私隱問題
編輯而家區分互聯網同埋內部電郵系統可能好重要。互聯網電郵可能會喺網絡同埋電腦上面傳輸同埋儲存,而寄件人或者收件人都無法控制。喺傳輸時間入面,第三方可能會讀取甚至修改內容。內部郵件系統,喺呢啲系統入面,資訊永遠唔會離開組織網絡,可能會更安全,雖然 資訊科技 人員同埋其他職責可能涉及監視或者管理嘅人可能會訪問其他員工嘅電郵。
如果冇一啲安全預防措施,電郵私隱可能會受到損害,因為:
電郵訊息通常冇加密。
電郵訊息喺到達目的地之前,必須經過中間電腦,意味住其他人相對容易攔截同埋讀取訊息。
好多互聯網服務供應商(ISP)喺佢哋嘅郵件伺服器上面儲存電郵訊息嘅副本,之後先至傳送佢哋。即使從郵箱度刪除咗,呢啲備份都可能會喺佢哋嘅伺服器上面保留長達幾個月。
電郵入面嘅「收到:」欄位同埋其他資訊通常可以識別寄件人,阻止匿名通訊。
網絡臭蟲 隱形噉嵌入喺 HTML 內容入面,當電郵以 HTML 形式呈現嘅時候(一啲電郵客戶端喺用戶閱讀或者重新閱讀電郵嘅時候會噉做),佢可以提醒任何電郵嘅寄件人,同埋提醒寄件人係邊個 IP 地址。佢亦都可以通過 用戶代理字串 顯示電郵係喺智能手機定係 PC,或者 Apple Mac 設備上面閱讀嘅。
有密碼學應用程式可以作為解決上面一個或者多個問題嘅方法。例如,虛擬私人網絡 或者 Tor 網絡 可以用於加密從用戶機器到更安全網絡嘅流量,而 GPG、PGP、SMEmail,[92] 或者 S/MIME 可以用於 端到端 訊息加密,而 SMTP STARTTLS 或者 SMTP over 傳輸層安全協定/安全套接層可以用於加密 SMTP 客戶端同埋 SMTP 伺服器之間嘅單個郵件躍點嘅通訊。
此外,好多 郵件用戶代理人 唔會保護登入名同埋密碼,令佢哋容易畀攻擊者攔截。加密嘅認證方案,好似 SASL 噉,可以防止呢個問題。最後,附件檔案同對等檔案共享入面發現嘅風險有好多相同之處。附件檔案可能包含 木馬程式 或者 病毒。
法律合同
編輯交換電郵有可能構成具有約束力嘅合同,所以用戶必須小心佢哋透過電郵通訊發送嘅內容。[93][94] 電郵上面嘅簽名塊可以被解釋為滿足合同嘅簽名要求。[95]
煽動
編輯煽動 係指一個人發送包含憤怒或者對抗性內容嘅訊息(或者好多訊息)嘅時候發生嘅情況。呢個詞語嚟自用「煽動性」嚟形容特別激烈嘅電郵討論。電郵通訊嘅容易性同埋非個人性意味住,鼓勵人喺面對面或者透過電話保持禮貌嘅社會規範唔存在,而且禮貌可能會被遺忘。[96]
電郵破產
編輯電郵破產,又叫做「電郵疲勞」,係指用戶喺閱讀同埋回覆大量電郵訊息方面落後之後,忽略大量電郵訊息。落後嘅原因通常係由於資訊過載,以及普遍認為資訊太多,冇可能全部讀完。作為解決方案,人們有時會發送一個「樣板」訊息,解釋佢哋嘅電郵收件箱已滿,而且佢哋正在清理所有訊息嘅過程中。哈佛大學 法學教授 勞倫斯·萊西格 被認為係創造咗呢個詞語嘅人,但係佢可能只係普及咗佢。[97]
國際化
編輯最初互聯網電郵完全係基於 ASCII 文字嘅。MIME 而家允許國際字元集嘅內文內容文字同埋一啲標頭內容文字,但係其他標頭同埋使用 UTF-8 嘅電郵地址雖然已經標準化咗,[98] 但係都仲未普及。[1][99]
追蹤已發送郵件
編輯原始嘅 SMTP 郵件服務提供咗有限嘅機制嚟追蹤已傳輸嘅訊息,而且冇任何機制嚟驗證佢係咪已經傳送或者閱讀。佢要求每個郵件伺服器必須將佢傳送出去,或者返回失敗通知(退信訊息),但係軟件錯誤同埋系統故障都可能會導致訊息丟失。為咗補救呢個問題,IETF 引入咗 傳送狀態通知(傳送回執)同埋 訊息處理通知(返回回執);但係,呢啲並冇喺生產環境入面普及部署。[nb 3]
而家好多 ISP 有意噉禁用未傳送報告(NDR)同埋傳送回執,原因係垃圾郵件發送者嘅活動:
傳送報告可以用嚟驗證地址係咪存在,如果存在,咁就向垃圾郵件發送者表明佢可以被垃圾郵件攻擊。
如果垃圾郵件發送者使用偽造嘅寄件人電郵地址(電郵欺騙),咁樣使用嘅無辜電郵地址可能會被嚟自垃圾郵件發送者可能試圖郵寄嘅好多無效電郵地址嘅 NDR 淹沒。然後,呢啲 NDR 就構成咗從 ISP 到無辜用戶嘅垃圾郵件(反向散射)。
喺冇標準方法嘅情況下,已經開發咗一系列基於網絡臭蟲使用嘅系統。但係,呢啲通常被視為唔光明正大,或者引起私隱問題,[102][103] 而且淨係適用於支援 HTML 渲染嘅電郵客戶端。而家好多郵件客戶端默認唔顯示「網絡內容」。[104] 網絡郵件 供應商亦都可以透過預先緩存圖像嚟干擾網絡臭蟲。[105]
睇埋
編輯註解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DataMail: World's first free linguistic email service supports eight India languages".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6-10-22.
- ↑ 2.0 2.1 "email noun earlier than 1979".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012-10-25. 原先內容歸檔喺April 6, 2023. 喺2020-05-14搵到.
- ↑ 3.0 3.1 Ohlheiser, Abby (2015-07-28). "Why the first use of the word 'e-mail' may be lost forever". Washington Post. 原先內容歸檔喺April 7, 2023. 喺2020-05-14搵到.
- ↑ 4.0 4.1 4.2 "From E-mail to Email: Is the Sky Falling?". CMOS Shop Talk.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11 October 2017. 喺18 September 2024搵到.
- ↑ "Yahoo style guide". Styleguide.yahoo.com. 原著喺May 9, 2013歸檔. 喺2014-01-09搵到.
- ↑ "AP Removes Hyphen From 'Email' In Style Guide". Huffington Post. New York City. March 18, 2011. 原先內容歸檔喺May 12, 2015.
- ↑ "RFC Editor Terms List". IETF.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3-12-28. RFC 文件風格指南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5-04-24.
- ↑ AskOxford Language Query team. "What is the correct way to spell 'e' words such as 'email', 'ecommerce', 'egovernment'?". FAQ.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原著喺July 1, 2008歸檔. 喺4 September 2009搵到.
We recommend email, this is the common form
- ↑ "Reference.com". Dictionary.reference.com.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3-12-16. 喺2014-01-09搵到.
- ↑ ""RFC Style Guide", Table of decisions on consistent use in RFC".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3-12-28. 喺2014-01-09搵到.
- ↑ Israel, Mark. "How do you spell "e-mail"?". Alt-usage-english.org.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2-04-03. 喺2014-01-09搵到.
- ↑ thaigh (2015). "Did V.A. Shiva Ayyadurai Invent Email?". SIGCIS. 原先內容歸檔喺April 17, 2022. 喺2020-09-05搵到.
- ↑ Masnick, Mike (May 22, 2019). "Laying Out All The Evidence: Shiva Ayyadurai Did Not Invent Email". Techdirt. 原先內容歸檔喺January 27, 2022. 喺2020-09-05搵到.
- ↑ Pexton, Patrick B. (2012-03-01). "Origins of e-mail: My mea culpa". Washington Post (美國英文). 原先內容歸檔喺May 19, 2022. 喺2022-04-18搵到.
- ↑ Template:Cite ietf
- ↑ Template:Cite ietf
- ↑ Tom Van Vleck. "The History of Electronic Mail". 原先內容歸檔喺December 2, 2017. 喺March 23, 2005搵到.
- ↑ Ray Tomlinson. "The First Network Email". Openmap.bbn.com. 原著喺May 6, 2006歸檔. 喺2019-10-05搵到.
- ↑ Gardner, P. C. (1981). "A system for the automated office environment". IBM Systems Journal. 20 (3): 321–345. doi:10.1147/sj.203.0321. ISSN 0018-8670; "IBM100 - The Networked Business Place". IBM. 2020-08-02.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0-08-02. 喺2020-09-07搵到.
- ↑ Connie Winkler (October 22, 1979). "CompuServe pins hopes on MicroNET, InfoPlex". Computerworld.第13卷第42號. p. 69; Dylan Tweney (September 24, 1979). "Sept. 24, 1979: First Online Service for Consumers Debuts". Wired.
- ↑ Ollig, Mark (October 31, 2011). "They could have owned the computer industry". Herald Journal. 原先內容歸檔喺February 27, 2021. 喺2021-02-26搵到; "Tech before its time: Xerox's shooting Star computer". New Scientist (美國英文). 15 February 2012. 原先內容歸檔喺April 18, 2022. 喺2022-04-18搵到; "The Xerox Star". toastytech.com. 原先內容歸檔喺July 18, 2011. 喺2022-04-18搵到.
- ↑ "ALL-IN-1". DIGITAL Computing Timeline. 1998-01-30. 原先內容歸檔喺January 3, 2017. 喺April 20, 2022搵到.
- ↑ "HP Computer Museum". 原先內容歸檔喺September 9, 2016. 喺November 10, 2016搵到.
- ↑ "Retiring the NSFNET Backbone Service: Chronicling the End of an Era"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6-01-01., Susan R. Harris, Ph.D., and Elise Gerich, ConneXions, Vol. 10, No. 4, April 1996
- ↑ Leiner, Barry M.; Cerf, Vinton G.; Clark, David D.; Kahn, Robert E.; Kleinrock, Leonard; Lynch, Daniel C.; Postel, Jon; Roberts, Larry G.; Wolf, Stephen (1999). "A Brief History of the Internet". arXiv:cs/9901011. Bibcode:1999cs........1011L.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5-08-11.
- ↑ Rutter, Dorian (2005). From Diversity to Convergence: British Computer Networks and the Internet, 1970-1995 (PDF) (論文).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原先內容歸檔 (PDF)喺October 10, 2022. 喺December 23, 2022搵到.
- ↑ Campbell-Kelly, Martin; Garcia-Swartz, Daniel D (2013).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et: The Missing Narrative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英文). 28 (1): 18–33. doi:10.1057/jit.2013.4. ISSN 0268-3962. S2CID 41013. SSRN 867087.
- ↑ How E-mail Works. howstuffworks.com. 2008.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7-06-11.
- ↑ "MX Record Explanation"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5-01-17., it.cornell.edu
- ↑ "What is open relay?". WhatIs.com. Indiana University. 2004-07-19. 原著喺2007-08-24歸檔. 喺2008-04-07搵到.
- ↑ Ch Seetha Ram (201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Management. Deep & Deep Publications. p. 164. ISBN 978-81-8450-267-1.
- ↑ Hoffman, Paul (2002-08-20). "Allowing Relaying in SMTP: A Series of Surveys". IMC Reports. Internet Mail Consortium. 原著喺2007-01-18歸檔. 喺2008-04-13搵到.
- ↑ 33.0 33.1 33.2 點解電郵唔係即時嘅 — 而且唔應該係
- ↑ 互聯網訊息格式都用於網絡新聞
- ↑ Simpson, Ken (October 3, 2008). "An update to the email standards". MailChannels Blog Entry. 原先內容歸檔喺October 6, 2008.
- ↑ Template:Cite ietf
- ↑ Template:Cite ietf
- ↑ "Now, get your email address in Hindi - The Economic Times". The Economic Times.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6-08-28. 喺2016-10-17搵到.
- ↑ Resnick, P, 編 (October 2008). "Field Definitions". Internet Message Format. sec. 3.6. doi:10.17487/RFC5322. RFC 5322. 喺2014-01-09搵到.
- ↑ Resnick, P, 編 (October 2008). "Identification Fields". Internet Message Format. sec. 3.6.4. doi:10.17487/RFC5322. RFC 5322. 喺2014-01-09搵到.
- ↑ 微軟,自動回應抑制,2010年,微軟參考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1-04-07., 2010年9月22號
- ↑ John Klensin (October 2008). "Trace Information".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IETF. sec. 4.4. doi:10.17487/RFC5321. RFC 5321.
- ↑ John Levine (14 January 2012). "Trace headers". email message. IETF. 原先內容歸檔喺11 August 2012. 喺16 January 2012搵到.
there are many more trace fields than those two
- ↑ 呢個可擴展欄位由 Template:IETF RFC 定義,呢個亦都定義咗 IANA [電郵認證參數] 註冊表。
- ↑ Template:IETF RFC。
- ↑ 喺 Template:IETF RFC 入面定義,並且由 Template:IETF RFC 更新。
- ↑ Template:IETF RFC。
- ↑ Craig Hunt (2002). TCP/IP Network Administration. O'Reilly Media. p. 70. ISBN 978-0-596-00297-8.
- ↑ "What is unicode?". Konfinity. 原先內容歸檔喺January 31, 2022. 喺2022-01-31搵到.
- ↑ "Email policies that prevent viruses". Advosys Consulting. 原著喺2007-05-12歸檔.
- ↑ "Problem Solving: Sending Messages in Plain Text". RootsWeb HelpDesk. 原著喺2014-02-19歸檔. 喺2014-01-09搵到.
When posting to a RootsWeb mailing list, your message should be sent as "plain text."
- ↑ "OpenBSD Mailing Lists". OpenBSD.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4-02-08. 喺2014-01-09搵到.
Plain text, 72 characters per line
- ↑ "Verhindern, dass die Datei "Winmail.dat" an Internetbenutzer gesendet wird" [How to Prevent the Winmail.dat File from Being Sent to Internet Users]. Microsoft Support. 2010-07-02. 原著喺2014-01-09歸檔. 喺2014-01-09搵到.
- ↑ 實際上,而家有啲接受咗嘅訊息可能唔會傳送到收件人嘅收件箱,而係傳送到垃圾郵件或者雜件箱,尤其係喺公司環境入面,收件人可能無法訪問嗰度
- ↑ "View only unread messages". support.microsoft.com. 原先內容歸檔喺November 13, 2021. 喺November 13, 2021搵到.
- ↑ "Free Email Providers in the Yahoo! Directory". dir.yahoo.com. 原著喺2014-07-04歸檔.
- ↑ RFC 2368 第 3 節:Paul Hoffman 喺 1998 年討論咗「mailto」URL 嘅操作。
- ↑ 58.0 58.1 Hansen, Derek; Smith, Marc A.; Heer, Jeffrey (2011). "E-Mail". 出自 Barnett, George A (編). Encyclopedia of social networks.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 245. ISBN 9781412994170. OCLC 959670912.
- ↑ "Creating hyperlinks § E-mail links". MDN Web Docs (英文). 原先內容歸檔喺August 18, 2019. 喺2019-09-30搵到.
- ↑ Allen, David (2004). Windows to Linux. Prentice Hall. p. 192. ISBN 978-1423902454.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6-12-26.
- ↑ "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 DISTRIBUTED ELECTRONIC MAIL MODELS IN IMAP4. sec. 4.5. doi:10.17487/RFC1733. RFC 1733.
- ↑ "Message Store (MS)". Internet Mail Architecture. sec. 4.2.2. doi:10.17487/RFC5598. RFC 5598.
- ↑ By Om Malik, GigaOm. "電郵係詛咒定係恩賜?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0-12-04." 2010年9月22號。喺2010年10月11號檢索。
- ↑ Martin, Brett A. S.; Van Durme, Joel; Raulas, Mika; Merisavo, Marko (2003). "E-mail Marketing: Exploratory Insights from Finland" (PDF).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3 (3): 293–300. doi:10.1017/s0021849903030265 (失效 November 19, 2024). ISSN 0021-8499. 原先內容歸檔 (PDF)喺2012-10-21.
{{cite journal}}
: CS1 maint: DOI inactive as of 11月 2024 (link) - ↑ Lev, Amir (2009-10-02). "Spam culture, part 1: China".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6-11-10.
- ↑ "Email Is Top Activity On Smartphones, Ahead Of Web Browsing & Facebook [Study]". 28 March 2013. 原先內容歸檔喺29 April 2014.
- ↑ "The ultimate mobile email statistics overview".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4-07-11.
- ↑ Richtel, Matt (2010-12-20). "E-Mail Gets an Instant Makeover". The New York Times. 原先內容歸檔喺April 5, 2018. 喺2018-04-04搵到.
- ↑ Gustini, Ray (2010-12-21). "Why Are Young People Abandoning Email?". The Atlantic. 原先內容歸檔喺April 5, 2018. 喺2018-04-04搵到.
- ↑ Perez, Sarah (2016-03-24). "Email is dying among mobile's youngest users". TechCrunch. 原先內容歸檔喺April 5, 2018. 喺2018-04-04搵到.
- ↑ Suneja, Bharat (September 10, 2007). "Set Message Size Limits in Exchange 2010 and Exchange 2007". Exchangepedia.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3-02-12.
- ↑ Humphries, Matthew (Jun 29, 2009). "Google updates file size limits for Gmail and YouTube". Geek.com. 原著喺Dec 19, 2011歸檔.
- ↑ "附件嘅最大大小",Gmail 幫助。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October 15, 2011,..
- ↑ Walther, Henrik (January 2009). "Mysterious Attachment Size Increases, Replicating Public Folders, and More". TechNet Magazine. 喺2021-11-07搵到 –透過Microsoft Docs. Exchange Queue & A.
- ↑ "發送大型檔案畀其他人"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6-08-07., Microsoft.com
- ↑ "透過電郵發送大型附件嘅 8 種方法"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6-07-02., Chris Hoffman, 2012年12月21號,makeuseof.com
- ↑ Radicati, Sara. "Email Statistics Report, 2010" (PDF). 原先內容歸檔 (PDF)喺2011-09-01.
- ↑ Gross, Doug (October 20, 2010). "Happy Information Overload Day!". CNN. 原先內容歸檔喺October 23, 2015. 喺March 24, 2019搵到.
- ↑ Stross, Randall (2008-04-20). "Struggling to Evade the E-Mail Tsunami". The New York Times. 原先內容歸檔喺April 17, 2009. 喺May 1, 2010搵到.
- ↑ "Seeing Spam? How To Take Care of Your Google Analytics Data". sitepronews.com. 2015-05-04. 原先內容歸檔喺7 November 2017. 喺5 September 2017搵到.
- ↑ Rich Kawanagh。2005 年十大電郵垃圾郵件列表。ITVibe 新聞,2006 年,1 月 2 號,ITvibe.com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08-07-20.
- ↑ 微軟點解喺垃圾郵件戰爭入面輸緊 Salon.com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08-06-29.
- ↑ 2003 年垃圾郵件法案 (PDF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06-09-11.)
- ↑ 「Google 話佢嘅 AI 攔截咗 99.9% 嘅 Gmail 垃圾郵件」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6-09-16., Cade Metz,2015年7月9號,wired.com
- ↑ 「2016 年第一季度嘅垃圾郵件同埋網絡釣魚」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6-08-09., 2016年5月12號,securelist.com
- ↑ "Kaspersky Lab Spam and Phishing report". May 26, 2021. 原先內容歸檔喺July 17, 2018. 喺July 17, 2018搵到.
- ↑ "2021 Email Usage Statistics". October 5, 2021. 原先內容歸檔喺October 5, 2021. 喺October 5, 2021搵到.
- ↑ Waichulis, Arin (2024-04-05). "Security Bite: iCloud Mail, Gmail, others shockingly bad at detecting malware, study finds". 9to5Mac (美國英文). 喺2024-05-27搵到.
- ↑ "When are email attachments safe to open?". Cloudflare. 喺2024-05-27搵到.
- ↑ Griffiths, James (2020-05-02). "How a badly-coded computer virus caused billions in damage | CNN Business". CNN (英文). 喺2024-05-27搵到.
- ↑ French, Laura (2024-05-14). "LockBit ransomware spread in millions of emails via Phorpiex botnet". SC Media (英文). 喺2024-05-27搵到.
- ↑ SMEmail – 用於流動環境入面安全電郵嘅新協定,澳大利亞電訊網絡與應用會議(ATNAC'08)會議記錄,第 39–44 頁,澳大利亞阿德萊德,2008 年 12 月。
- ↑ "When Email Exchanges Become Binding Contracts". law.com. 原先內容歸檔喺June 19, 2019. 喺December 6, 2019搵到.
- ↑ Catarina, Jessica; Feitel, Jesse (2019). "Inadvertent Contract Formation via Email under New York Law: An Update" (PDF). Syracuse Law Review. 69.
- ↑ Corfield, Gareth (30 September 2019). "UK court ruling says email signature blocks can sign binding contracts". The Register. 原先內容歸檔喺October 17, 2019. 喺6 December 2019搵到.
- ↑ S. Kiesler; D. Zubrow; A.M. Moses; V. Geller (1985). "Affect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 experiment in synchronous terminal-to-terminal discussi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1: 77–104. doi:10.1207/s15327051hci0101_3.
- ↑ Barrett, Grant (December 23, 2007). "All We Are Saying". The New York Times. 原先內容歸檔喺April 17, 2009. 喺2007-12-24搵到.
- ↑ "Internationalized Domain Names (IDNs) | Registry.In". registry.in.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6-05-13. 喺2016-10-17搵到.
- ↑ "Made In India 'Datamail' Empowers Russia With Email Address In Russian Language - Digital Conqueror". 7 December 2016. 原先內容歸檔喺5 March 2017.
- ↑ RFC 3885,《訊息追蹤嘅 SMTP 服務擴展》
- ↑ RFC 3888,《訊息追蹤模型同埋要求》
- ↑ Amy Harmon (2000-11-22). "Software That Tracks E-Mail Is Raising Privacy Concerns". The New York Times. 喺2012-01-13搵到.
- ↑ "About.com". Email.about.com. 2013-12-19.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6-08-27. 喺2014-01-09搵到.
- ↑ 「Outlook:網絡臭蟲同埋被阻止嘅 HTML 圖像」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5-02-18., slipstick.com
- ↑ 「Gmail 透過喺 Google 伺服器上面緩存所有圖像嚟摧毀電郵營銷......」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7-06-07., Ron Amadeo,2013年12月13號,Ars Technica
延伸閱讀
編輯Cemil Betanov,《X.400 簡介》,Artech House,ISBN 0-89006-597-7。
Marsha Egan,「收件箱排毒同埋電郵卓越習慣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May 20, 2016,.」,Acanthus Publishing ISBN 978-0-9815589-8-1
Lawrence Hughes,《互聯網電郵協定、標準同埋實施》,Artech House Publishers,ISBN 0-89006-939-5。
Kevin Johnson,《互聯網電郵協定:開發者指南》,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ISBN 0-201-43288-9。
Pete Loshin,《基本電郵標準:RFC 同埋協定嘅實用指南》,John Wiley & Sons,ISBN 0-471-34597-0。
Partridge, Craig (April–June 2008).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Email" (PDF). IEEE 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Computing. 30 (2): 3–29. doi:10.1109/mahc.2008.32. ISSN 1934-1547. S2CID 206442868. 原著 (PDF)喺2016-06-02歸檔.
Sara Radicati,《電子郵件:X.400 訊息處理標準簡介》,Mcgraw-Hill,ISBN 0-07-051104-7。
John Rhoton,《程式設計師互聯網郵件指南:SMTP、POP、IMAP 同埋 LDAP》,Elsevier,ISBN 1-55558-212-5。
John Rhoton,《X.400 同埋 SMTP:電郵協定之戰》,Elsevier,ISBN 1-55558-165-X。
David Wood,《程式設計互聯網郵件》,O'Reilly,ISBN 1-56592-479-7。
出面網頁
編輯電郵歷史 係 Dave Crocker 試圖捕捉電郵演變過程入面「重要」事件序列嘅嘗試;一個協作努力,亦都引用咗呢個頁面。
電子郵件歷史 係早期電郵系統實施者嘅個人回憶錄
網絡電郵起源一覽 係對關鍵歷史事實嘅簡短而生動嘅回顧
從第一性原理開始解釋,一篇 2021 年嘅文章,試圖總結超過 100 個 R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