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Leo Tolstoy,Lev Nikolayevich Tolstoy,公曆1828年9月9號—1910年11月20號,儒略曆1828年8月28號—1910年11月7號)係俄羅斯帝國作家、小說家、散文作家、劇作家兼哲學家、基督教和平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佢係托爾斯泰貴族家族最有影響力嘅成員之一。寫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妲尼娜》同《復活》呢幾部視為經典嘅長篇小說,一般認為佢係世界最偉大嘅作家之一,喺當時嘅社會,佢提出嘅「托爾斯泰主義」對好多政治運動有深遠嘅影響。
托爾斯泰 | |
---|---|
姓名原文 | Толсто́й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
出生日 | 1828年8月28號 (in Julian calendar) |
出生地 | Yasnaya Polyana |
死亡日 | 1910年11月7號 (in Julian calendar) (82歲) |
死亡地 | Astapovo (俄羅斯帝國) |
死因 | 肺炎 |
國籍 | 俄羅斯帝國、俄羅斯 |
母語 | 俄文 |
識嘅語言 | 俄文 |
信奉 | Eastern Orthodoxy、Tolstoyan movement、基督教 |
母校 | Kazan Imperial University |
職業 | 作家、playwright、哲學家、小說家、教育學家、essayist、children's writer、diarist、prose writer、opinion journalist、Esperantist、和平主義者、詩人、short story writer |
風格 | 短篇小說、short novel、戲劇 |
僱主 | Saint Petersburg Academy of Sciences |
名作 | 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妲尼娜、A Confession、The Kingdom of God Is Within You、What Is Art?、Boyhood、Childhood、Hadji Murat、The Kreutzer Sonata、Resurrection、The Snowstorm、Where Love Is, God Is、Youth、Father Sergius、Sebastopol Sketches、The Fruits of Enlightenment、What is my faith、The Devil |
配偶 | Sophia Tolstaya |
仔女 | Sergey Tolstoy、Tatyana Sukhotina-Tolstaya、Ilya Tolstoy、Lev Lvovich Tolstoy、Maria L'vovna Tolstaya、Andrey Tolstoy、Mikhail Tolstoy、Alexandra Tolstaya |
家族 | House of Tolstoy |
阿爸 | Nikolay Tolstoy |
阿媽 | Mariya Volkonskaya |
兄弟姊妹 | Mariya Tolstaya、Nikolay Tolstoy |
網站 | tolstoy |
[改維基數據] | |
托爾斯泰出身貴族家庭,佢嘅著名作品包括小說《戰爭與和平》(1869年)同《安娜·卡列尼娜》(1878年),[1]經常被認為係寫實主義小說嘅頂峰,[2]同時亦係所有時代最偉大嘅作品之一。[3][4]佢喺二十幾歲嗰陣就憑住半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時代》同《青年》(1852-1856年),以及根據佢克里米亞戰爭經歷寫成嘅《塞瓦斯托波爾紀事》(1855年)首次獲得文學界嘅讚譽。佢嘅小說創作包括幾十篇短篇小說,好似《舞會之後》(1911年),仲有好幾部中篇小說,例如《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年)、《家庭幸福》(1859年)同《哈吉·穆拉特》(1912年)。佢仲寫過戲劇同埋關於哲學、道德同宗教主題嘅文章。
喺1870年代,托爾斯泰經歷咗一場深刻嘅道德危機,之後佢認為自己經歷咗同樣深刻嘅精神覺醒,呢個過程喺佢嘅非小說作品《懺悔》(1882年)中有詳細描述。佢對耶穌嘅道德教導,特別係登山寶訓,作出字面解釋,令佢成為一個熱誠嘅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同和平主義者。[2]佢喺《上帝嘅國度係喺你心入面》(1894年)等作品中表達嘅非暴力抵抗思想,對20世紀幾個重要人物產生咗深遠影響,包括甘地、[5]馬丁·路德·金、[6]詹姆斯·貝弗爾、[7]同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8]佢仲成為亨利·喬治嘅經濟哲學喬治主義嘅熱心支持者,並將呢種思想融入佢嘅寫作之中,特別係喺佢嘅小說《復活》(1899年)中。
托爾斯泰喺佢生前同死後都受到無數作家同評論家嘅讚賞。弗吉尼亞·伍爾夫形容托爾斯泰係「所有小說家中最偉大嘅一個」,[9]而加里·索爾·莫森則將《戰爭與和平》稱為最偉大嘅小說。[10]托爾斯泰冇攞過諾貝爾獎係一個主要嘅諾貝爾獎爭議,到而家都仲係。[11][12]
傳記
編輯托爾斯泰出世喺亞斯納亞波利亞納,佢屋企喺圖拉州(俄羅斯帝國)嘅莊園。托爾斯泰家族係俄羅斯古老貴族嘅知名家族。列夫係伯爵尼古拉·伊里奇·托爾斯泰同伯爵夫人瑪麗亞·托爾斯泰(沃爾康斯基)五個仔女中嘅第四個。1844年,佢開始喺喀山大學讀法律同東方語言,但好快就放棄咗學業返去亞斯納亞波利亞納,之後就喺莫斯科同聖彼得堡度過大部分時間。
喺佢人生呢段時期,佢想搵份工或者搵個好對象結婚。當時佢猶豫不決,又俾賭博債務困擾,克里米亞戰爭爆發,佢嘅哥哥尼古拉,一個炮兵中尉,催促佢同佢去高加索嘅捷列克河谷。到達哥薩克村之後,托爾斯泰對呢個旅程感到失望同後悔。幾日之後,佢陪哥哥護送一隊病人到斯塔里尤爾特要塞。佢哋經過戈里亞切沃茨克嘅溫泉,托爾斯泰因為有啲風濕,就趁機浸溫泉,仲識咗個叫瑪連卡嘅哥薩克女仔,呢段戀情後來出現喺佢嘅小說《哥薩克人》入面。
托爾斯泰本來唔係軍人,但喺克里米亞戰爭嘅一次戰役中,指揮官亞歷山大·巴里亞廷斯基王子留意到佢,經過一輪考試之後,托爾斯泰以少尉身份加入咗炮兵旅,同佢哥哥喺同一個炮兵連度。過咗一排之後,佢獲准去皮亞季戈爾斯克嘅溫泉做風濕治療,喺嗰度,佢覺得成日困喺房入面好悶,就開始寫嘢。1852年7月2日,佢寫完咗《童年》,仲寫咗《伐木》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
之後唔耐,佢親眼目睹咗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1854-1855),喺嗰度因為戰鬥或者疾病死傷嘅人數高達102,000人。返到聖彼得堡之後,佢重新融入咗花天酒地嘅生活,但覺得好空虛同冇用。
佢屬於文學現實主義流派,試圖忠實反映佢身處嘅社會。
小說《哥薩克人》(1863年)描述咗呢個民族嘅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1877年)講述咗一個被社會習俗束縛嘅女人同一個試圖改善農奴生活嘅哲學地主利文(呢個姓氏源於列夫嘅暱稱Lyova;托爾斯泰嘅妻子索菲婭·別爾斯私底下就係咁叫佢)嘅平行故事。
《戰爭與和平》係一部鉅著,描述咗拿破崙入侵期間數以百計嘅唔同人物。
托爾斯泰對俄羅斯嘅無政府主義運動嘅發展有重要影響,特別係作為基督教無政府主義同和平主義無政府主義嘅哲學家。俄羅斯無政府主義理論家彼得·克魯泡特金喺《1911年版大英百科全書》嘅「無政府主義」條目中引用過佢。
佢熱衷閱讀美國思想家亨利·大衛·梭羅嘅《論公民不服從》,仲寄咗一篇題為《致印度人嘅信》嘅文章俾一份印度報紙,呢封信引發咗同當時喺南非嘅聖雄甘地嘅短暫通信,深深影響咗後者對非暴力抵抗概念嘅思考,呢個係托爾斯泰基督教觀嘅核心。1910年9月,即係佢死前兩個月,佢寫信俾甘地,講到要運用「非暴力」,因為「暴力行為同愛作為生命基本法則係唔相容嘅」,呢個原則對印度人後來發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起咗關鍵作用。佢仲同蕭伯納、萊納·馬利亞·里爾克同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二世等人通過信。佢嘅書信集共有大約10,000封信,而家保存喺莫斯科托爾斯泰博物館。
家族
編輯佢嘅老婆Template:暫未有連結畀人認為係惡妻,同蘇格拉底嘅老婆邱桑蒂妮同埋莫札特嘅老婆康士坦絲・莫札特並列為「世界三大惡妻」[註 1]。
戴爾・卡內基喺《人性的弱點》入面提到,托爾斯泰臨死前吩咐唔好畀老婆接近佢,仲有喺佢臨終嗰陣蘇菲亞自責話「係我害死爸爸」,但係啲細路都冇反駁佢。不過女權主義者就話,佢哋兩個嘅衝突係因為托爾斯泰太過沉迷宗教同社會活動而唔理屋企(就好似前面講過嗰樣,晚年嘅托爾斯泰想拒絕收版稅同地租,仲想寫份遺囑話要將版權同其他遺產「移交畀俄羅斯國民」),而蘇菲亞就要養十幾個細路,為咗保護生活就要現實啲。電影《最後一站》就描繪咗蘇菲亞深愛托爾斯泰但又同佢對立,最後得唔到回報嘅愛情故仔。
二女Template:暫未有連結流亡到法國,最後喺意大利嘅羅馬過身。流亡之後佢寫咗本回憶老豆嘅書[13]。
三仔Template:暫未有連結喺1914年出版咗本叫"Template:Lang-en-short"嘅書(後來加咗啲嘢。《回憶父親托爾斯泰》[14](Template:Lang-en-short),突然成為出名作家。1917年流亡到美國。
四女Template:暫未有連結喺1929年去咗日本,住咗18個月[15]之後喺1931年流亡到美國。佢寫咗本叫《童話國‐日本―渡海的托爾斯泰之女》[16]嘅書,記錄咗佢喺日本住咗兩年嘅經歷。仲有本回憶錄叫《同父親生活嘅日子》[17]。
玄孫弗拉基米爾・托爾斯泰做咗弗拉基米爾・普京嘅總統顧問[18]。同樣係玄孫嘅彼得・托爾斯泰喺2024年而家係俄羅斯下議院副議長,仲好叻講法文[19]。
註
編輯攷
編輯- ↑ Beard, Mary (5 November 2013). "Facing death with Tolstoy". The New Yorker. 原先內容歸檔喺16 May 2023. 喺4 September 2018搵到.
- ↑ 2.0 2.1 引用錯誤 無效嘅
<ref>
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Britannica
嘅參照 - ↑ 引用錯誤 無效嘅
<ref>
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8
嘅參照 - ↑ 引用錯誤 無效嘅
<ref>
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7
嘅參照 - ↑ Hellman, Martin E. "Resist Not Evil". Stanford University. 原先內容歸檔喺20 November 2012. 喺6 September 2023搵到.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Gandhi, Arun, 編 (1994). World Without Violence. M. K. Gandhi Institute for Nonviolence.
- ↑ King, Martin Luther Jr.; Carson, Clayborne; 等 (2005). The Papers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第V: Threshold of a New Decade, January 1959 – December 1960卷.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149, 269, 248. ISBN 978-0-520-24239-5.
- ↑ The Children, 1999, David Halberstam
- ↑ Monk, Ray (1991). Ludwig Wittgenstein: the duty of geniu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p. 115 et passim. ISBN 978-0-14-015995-0.
- ↑ Tolstoy, Leo (2023). "First Recollections". New England Review. 44 (2): 180–182. doi:10.1353/ner.2023.a901453. ISSN 2161-9131.
- ↑ Morson, Gary Saul (2019). "The greatest of all novels". The New Criterion (英文). 原先內容歸檔喺28 December 2023. 喺2023-12-28搵到.
- ↑ Hedin, Naboth (1950-10-01).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The Atlantic (英文). 原先內容歸檔喺31 October 2020. 喺2023-12-28搵到.
- ↑ Lichtman, Marshall A. (2022-07-31). "Controversies in Selecting Nobel Laureates: An Historical Commentary". Rambam Maimonides Medical Journal. 13 (3): e0022. doi:10.5041/RMMJ.10479. ISSN 2076-9172. PMC 9345763. PMID 35921488.
- ↑ 日文譯本係《托爾斯泰 女兒眼中的文豪的生與死》(木村浩・關谷苑子譯,TBS不列顛尼加,1977年)
- ↑ 日文譯本係《回憶父親托爾斯泰》(青木明子譯,群像社,2012年)
- ↑ https://www.sankei.com/article/20180331-P56PUSUTZ5P7FFONWTJLI3N2JI/3/ 「來自俄羅斯文豪給世界年輕人的訊息 思考托爾斯泰誕辰190週年 作家・翻譯家 文子・戴維斯」產經新聞 2018.3.31 2020年8月13日閱覽
- ↑ 文子・戴維斯譯,群像社,2007年。ISBN 978-4-903619-05-7
- ↑ 日文譯本係《托爾斯泰的回憶》(八杉貞利・深見尚行譯,岩波書店,1930年,重印1986年)
- ↑ 〈文豪托爾斯泰的孫的孫,成為俄羅斯總統顧問〉。2012-5-26。原著喺2012-05-26歸檔。喺2012-5-26搵到。
{{cite web}}
: Check date values in:|accessdate=
、|date=
(help) - ↑ 〈俄羅斯高官辱罵法國令人「驚訝」 馬克龍〉。AFPBB News。法新社。2024-03-23。喺2024-03-30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