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星官)
宿(粵拼:sau3)係天球上面,黃道同白道一帶嘅星官分區,總共有二十八,所以叫廿八宿或者二十八宿,古時亦有稱二十八舍。宿都各自歸入四象,每象七宿。宿之下由星官組成。
宿嘅意思,係月球會逗留嘅地方,所以都喺白道一帶[1]。月光每晚都會移位,宿於星空唔同位置。月在天行一周,要二十七晚多少少,即二十七日又百分之三十二,介於二十七同二十八日之間。故此分為二十八宿,當然亦曾分二十七宿。宿宿經廣不一定,有啲闊,有啲窄,並非等分。
二十八宿分於四象。東方青龍,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
陳遵媯話宿出自遠古天球赤道,公元前二千四百年,春分在昴、夏至在星、秋分在房、冬至在虛,近當時天球赤道。二十八宿歸於四象,乃係華夏古時,星象定季節痕跡。
二十八宿,起名唔一次過得來。遠古天文,都係光星定時節,如此關係到農牧等生活,做好時節準備。堯典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鳥即後名星宿,火即後名房宿。殷墟甲骨文,亦散見鳥、火、井、角等名。光星,諸如牛郎、織女等傳說,參與商嘅故事,都陸續加入二十八宿。月令時已有二十七宿,淮南子有二十八宿,史記有二十七宿。而戰國墓穴,有曾侯乙墓漆箱,蓋頂畫有二十八宿兼有字,有青龍白虎。可見現存文物文獻,唔會遲過戰國成型,而漢後一律定制二十八宿。
地軸會循環攞動,此為歲差。擺動非常之慢,若非有精準天文儀器,或有幾百年長年對照星空記錄,根本難以察覺。之不過,就算點唔察覺,星空因地軸擺動而移位,星宿位置經緯道就有變化,赤道會變化,二十八宿位置亦會變化,長月累月就會發現同古星圖記載唔同,甚至二十八宿中間次序,亦有所顛倒。遠古時用光星為記,星空移位,變轉用暗星,用名相近。好似推斷織女為光星,移位後用女宿暗星代;牽牛為光星,移位後用牛宿暗星代;瓠瓜為光星,壺瓜中空為虛,移位後用虛宿暗星代;大角為光星,移位後用角宿暗星代。漢到明間,觜同參之經度,逐漸拉近,到時大明時已完全易位。
上古天文同星占不分。除咗有授時之用,亦視為觀測天下變異,為帝王祕術,二十八宿變化,都有含義。之不過,隨住技術進步,星占天下變得無咁重要,星占日漸失落,甚至失傳。反觀虛星之類,無實測天文之類占卜,諸如嘅紫微斗數,大唐起日漸得流行。
粵音爭議
編輯宿字讀「叔」定讀「秀」,向有爭議。叔為入聲字,秀為去聲字。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星宿一字,字典粵音多數讀「叔」,而「秀」為異讀,有啲甚至無收「秀」音[2]。粵音韻彙起先指星宿讀「秀」,由於韻彙係第一本以音標標粵讀,影響甚大,此後各字典跟咗。
一解星宿係星星集合,唔係星星宿舍,所以讀「星秀」。之但係,另一解,二十八宿有如月光每晚寄居之處,即係宿。並唔係二十八組星星,宿解做住宿時要讀做「叔」,咁就無必要破讀為秀。外文獻都意譯宿為住宿之處,如 Twenty-Eight Lunar Mansions,可見不必破讀為秀。
史上有關問題,各有唔同睇法。
今日叔同秀音,上古可能係同一音,唔係都極為相似,都為入聲字。之後秀音失去入聲尾,變成破讀去聲。
戰國時期《禮記》[3],西漢劉向《說苑·辨物篇》[4],東漢許慎《說文》都話宿得入聲一個音。大唐白居易《宿溪翁》[5]大宋馬永卿《懶真子錄》[6]都話二十八宿嘅宿字係讀做「叔」。大清趙翼寫《陔餘叢考》,卷二十二指出:「二十八宿,宿字今人皆讀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