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呢篇文講嘅唔係借詞

假借六書其中一種構成(或者使用)漢字嘅方法,即係將本來有音無字嘅字,借個同音字去用。《說文解字》係噉講嘅:「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古時,漢字本身數目有限,新概念入嚟嘅時候,又或者有啲新嘅嘢想講嘅時候,將新嘅意思畀咗之前嘅個音相同嘅字。久而久之,借過嚟嘅意思就成為個字嘅意思。

概論

編輯
睇埋:六書

講假借,即係用同音字代替,本來冇字寫嘅意思係指口語中有啲字詞本身係冇漢字可以寫。

是但搵一種漢語,口語都會有啲詞語係冇相應漢字嘅。冇字寫嘅原因有好多:可能係因為嗰種漢語入面有啲口語詞語唔係源自漢語,例如粵語入面就有好多字詞係來自古百越語[1],另外中古漢語都有因為佛教傳入而從梵文借詞嘅詞語,好似婆羅門南無噉。除此之外,有啲口語字詞可能本來係有字可以寫,但係寫法已經失傳。無論係咩原因,用漢字嘅人見到有啲口語詞冇字可以寫,就會攞一個同音或者近音、但意思無關嘅漢字嚟用。

有學者話,虛詞代詞等表達抽象概念嘅字詞,成日都會用假借字寫。呢啲概念太過抽象,好難用象形會意或者形聲等方法嚟造字,所以古人通常都係搵啲啱啱同音嘅漢字嚟寫,好似文言文經常見到嘅虛詞或者代詞,就畀人認為係呢種情況嘅例子。現代粵文都有類似嘅情況,例如佢哋我哋裏面嗰個,同表示土地嗰個發音一樣,有時粵語使用者寫粵文嘅時候會寫做佢地我地咁,但係土地同表示複數嘅喺意思上其實冇咩關係。

古語使用

編輯
  • [需要更深入解釋]
  • [需要更深入解釋]
  • 莫 - 本意為「挨晚」,借來表示唔係、唔好嘅意思,例如「莫失莫忘」
  • 四 - 本意為「口、鼻呼出之氣」, 借來表示個「亖」字(三之後嘅數字)
  • 萬 - 本意為「蠍子」,借來表示個「十個千」

粵語使用

編輯

粵語之中,有音,不過,個漢字唔知點寫,一係個字從冇存在過,一係冇人記得(失傳)。所以借個同音字去用寫出嚟。例如借用「而家」、「依家」、「宜加」去講 ji4 gaa1 嘅音,嚟表示「現今」、「呢一刻」、「呢一陣」嘅意思。

寫粵文冇正式嘅官方機構去規範邊個字點寫。假借嘅用字版本可以好多,亦冇話邊個啱,明就算。

香港人英治時期嗰陣就由英文借咗好多字詞入粵語。由英文借詞有個問題:如果粵語要由例如日本話嗰度借詞,好多時用粵音嚟讀啲日文漢字就得—

  • 日本話口語字詞 ninki 簡單講係指受歡迎程度嘅意思;
  • 呢隻口語字詞用漢字寫,通常會寫做人気
  • 用粵語讀人氣呢兩隻漢字— jan4 hei3

但係,英文傳統上唔會攞漢字寫,「讀佢哋嘅漢字嘅粵音」呢種做法行唔通;於是香港人就大舉用假借,口語上借咗隻字詞過嚟,再搵啱音(或者大致上啱音)嘅漢字寫佢出嚟,例子[2]

Bus → 粵語語音 baa1 si2 → 假借漢字巴士
Hello → 粵語語音 haa1 lou2 → 假借漢字哈佬
Brother → 粵語語音 baa1 daa2 → 假借漢字巴打
Follow科勞
Number one冧巴溫
論盡
那西

等等。

粵語同其他漢語(譬如係普通話)嘅發音差異頗大,所以假借用字亦都會同其他漢語有分別。假想有某串漢字,佢用粵語發音讀聽落似某隻英文字詞,但同一串漢字如果用普通話(或者客家話上海話...)讀,出嚟個音通常就唔會再似嗰隻英文字詞。好似係冧巴噉,呢串漢字用普通話讀會係 lín bā,冇咁似英文字 number 一詞。

簡體造字

編輯

廿世紀中中國制定簡化漢字嗰陣,亦都有一定程度噉採用假借做法,用筆劃少嘅漢字取替同音而筆劃多嘅漢字,例如指麵粉同相關意思嘅麵、麪等漢字,就簡化成一字——就係因為一字讀音[註 1]麵、麪相同。

睇埋

編輯
  • 轉注
  • 粵字
  • 音譯
  • 萬葉假名
  • 訓讀:某程度上係假借嘅相反—假借係淨係攞隻漢字嘅讀音而忽略原先意思(取音不取意),訓讀就淨係攞隻漢字嘅意思而忽略原先讀音(取意不取音)。

註釋

編輯
  1. 佢哋應該係以普通話而非粵語做準則嘅。

參考

編輯
  1. (中文)《粵語壯傣語問題:附語法語義詞彙問題探討》 劉叔新著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年5月第一版
  2. Yip, M. (1993). Cantonese loanword phonology and Optimality Theory (PDF).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26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