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

和平,又叫平和,係無武力衝突嘅狀態,無武力威脅嘅狀態,唔怕受到傷害。通常理解,係大家都無敵意。人人之間,國國之間,大家一係啱啱和好,一係一直和好。社會經濟有生機,大家平等,政治有序,等人人都受益。各國關係來講,和平唔係唔止係打仗,唔武力衝突,亦要互相尊重,有文化同經濟交通。

古時稱平和做吉,所以有好嘅意思。
歷史
編輯和平係通過外交手段促成嘅,好似皇室婚姻,唔論古代定現代都係咁。早期有兩個例子就係利用皇室婚姻嚟建立外交關係:赫莫迪克一世,喺大約公元前800年嫁咗畀弗里吉亞國王,[1],同埋赫莫迪克二世,喺大約公元前600年嫁咗畀呂底亞國王。[2] 呢兩段婚姻都係希臘阿伽門農家族嘅公主嫁畀而家土耳其嗰邊嘅國王。[3] 呢啲婚姻對嗰區域影響好深遠,令到重要嘅技術傳播咗,由安納托利亞傳到希臘。好似,弗里吉亞人引入咗希臘字母,而呂底亞人就帶嚟咗用硬幣作為貨幣嘅先例。呢啲發明好快經由貿易同合作傳播到周圍嘅國家。
和平唔係永遠都用和平嘅方式嚟達成嘅;好多時候,和平係由戰爭勝利者用暴力同脅逼嚟強加嘅。喺佢嘅著作《阿格里科拉》入面,羅馬嘅歷史學家塔西佗好有批判性咁寫咗羅馬帝國嘅貪婪同傲慢,形容佢係一個冷酷同自私嘅政權。佢引用咗卡萊多尼亞首領卡爾加庫斯嘅一句說話,結尾係:「Auferre trucidare rapere falsis nominibus imperium, atque ubi solitudinem faciunt, pacem appellant.」(「佢哋搶掠、屠殺、侵奪,仲要假借名義叫帝國;而喺佢哋造成荒蕪嘅地方,佢哋話嗰啲係和平。」——牛津修訂翻譯)。
所以講和平,其實都係探索佢嘅形式。和平係咪淨係指冇大規模嘅有組織殺戮(即係戰爭),定係和平要有一定嘅道德同正義?(所謂「正義和平」)[4]
社會和平可以有兩種表現形式: 1. 單純冇武裝衝突,冇打仗。 2. 唔單止冇戰爭,仲要有正義、互相尊重、守法同善意嚟維繫雙方嘅關係。
自從1945年以嚟,聯合國同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都致力喺用非戰爭嘅方式解決衝突。但係,喺嗰之後,各國依然參與咗唔少軍事衝突。
組織同獎項
編輯聯合國
編輯聯合國(UN)係一個國際組織,佢話要搞好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同世界和平嘅合作。聯合國喺1945年二戰後取代咗國際聯盟,為咗唔畀國家之間再打仗,仲要做個平台畀大家傾計。 喺安理會批咗之後,聯合國會派維和兵去啲剛停火或者暫停打亂鬥嘅地方,執行和平協議嘅條款,唔畀啲武裝份子再搞亂。因聯合國無自己嘅軍隊,維和部隊係由成員國自願畀出嚟。呢啲部隊,又叫「藍帽兵」,負責執行聯合國協議嘅會攞到聯合國獎章,呢啲獎章算係國際榮譽,唔係軍事獎。成個維和部隊喺1988年攞咗諾貝爾和平獎,好威!
警察
編輯國家有責喺自己地頭維持和平,通常畀警察同其他內部治安工作負責。警察係一班由人組成嘅法定團體,國家畀權佢哋執法,保護市民嘅人生、自由同財物,仲要防罪案同亂局。[5] 佢哋有權拉人同合法用武力。通常同一個主權國家嘅警察部隊連繫起來,獲授權喺特定法律或地頭範圍用警察權。警察通常同軍隊或者對付外敵嘅組織分開;不過,憲兵係負責民事治安嘅軍事單位。[6] 警察多數係公營服務,靠稅收養。
國際聯盟
編輯聯合國嘅前身係國際聯盟。佢喺1919年巴黎和平會議搞起來,係一戰時伍德羅·威爾遜同其他理想主義者推廣出嚟。國際聯盟嘅盟約寫入咗1919年嘅凡爾賽條約,總部設喺日內瓦,直到二戰最終解散,畀聯合國取代。1920年代,國際聯盟聯會成員對佢好有期望,但到1930年代,面對納粹德國、法西斯意大利同日本嘅挑戰失望。 出名學者阿爾弗雷德·埃克哈德·齊默恩爵士,好多人覺得佢係國際聯盟最有影響力嘅知識分子之一,佢從古典文獻搵靈感,同其他英國學者例如吉爾伯特·默里同弗洛倫斯·斯托韋爾一齊,被叫做「希臘與和平」派,因為佢哋鍾意古希臘文明同推和平。 國際聯盟嘅成立,仲有對國際問題有識見解嘅希望(例如一戰時民主控制聯盟講嘅),亦見證咗一戰後有啲機構搞起來研究國際事務,例如紐約嘅外交關係協會同倫敦查塔姆研究所嘅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同時間,國際關係學術研究開始專業化,1919年喺威爾士阿伯里斯特威斯搞咗第一個以伍德羅·威爾遜命名嘅國際政治學教授位。
奧運會
編輯19世紀末嘅和平理想主義促成咗諾貝爾和平獎、羅德斯獎學金、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最終有國際聯盟,仲有古代奧運理想復興。由皮埃爾·德·顧拜旦帶頭,喺1896年搞咗首屆現代奧運會。
諾貝爾和平獎
編輯自1901年起,諾貝爾和平獎係全球最有威嘅榮譽,畀咗啲對和平有大貢獻嘅人或團體。獎項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發,五個挪威議會揀出嚟嘅人負責。提名者來自全球,通常係啲努力停戰、護人權或推人道工作嘅人。每年畀國際知名人士,係跟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搞嘅。遺囑講,和平獎要畀「……為國家間友誼、廢除或減少常備軍、召開同推廣和平會議做得最多或最好嘅人。」[7]
羅德斯、富布萊特同施瓦茨曼獎學金
編輯塞西爾·羅德斯喺1901年搞羅德斯獎學金,畀美國、德國同大英帝國多地嘅靚仔學生,佢講:「目標係三個大國之間有理解,戰爭變不可能,教育關係係最強嘅連繫。」[8] 呢個和平目標喺20世紀上半葉好出名,近年喺羅德斯之家院長唐納德·馬克韋爾帶領下又顯眼,佢係研究戰爭同和平原因嘅歷史學家。[9] 呢個願景好影響參議員J.威廉·富布萊特喺富布萊特獎學金推國際理解同和平嘅目標,仲引導咗其他國際獎學金計劃,[10] 包括施瓦茨曼學者計劃,由史蒂芬·A·施瓦茨曼喺2013年搞去中國。[11]
甘地和平獎
編輯國際甘地和平獎以聖雄甘地命名,印度政府每年頒發。1995年甘地125周年誕辰時推出,係為咗表揚佢嘅理念。呢個年度獎畀用非暴力同甘地方法搞社會、經濟同政治轉型嘅人同團體。獎項有1000萬盧比現金,可換成全球任何貨幣,加獎牌同獎狀。無論國籍、種族、信仰或性別,任何人都攞得。
學生和平獎
編輯學生和平獎每兩年頒一次,畀對推和平同人權有大貢獻嘅學生或學生組織。
阿赫邁迪亞穆斯林和平獎
編輯阿赫邁迪亞穆斯林和平獎每年頒發,「表彰個人或組織為推和平事業嘅貢獻」。2009年由阿赫邁迪亞穆斯林和平獎委員會喺哈利法、阿赫邁迪亞穆斯林社區嘅米爾扎·馬斯魯爾·艾哈邁德指示下首次搞。
和平文化新聞網
編輯和平文化新聞網,簡稱CPNN,係聯合國授權嘅互動線上新聞網,致力支持全球和平文化運動。
悉尼和平獎
編輯每年11月頭一週,悉尼和平基金會頒悉尼和平獎。呢個獎畀生活同工作有大貢獻嘅組織或個人,貢獻包括:
喺地方、國家或國際做到公正和平
推同實現人權
非暴力嘅哲學、語言同實踐
博物館
編輯和平博物館記錄歷史上嘅和平行動。好多有非暴力解決衝突嘅倡導計劃,可能涉及個人、地區或國際層面嘅亂局。 細啲嘅機構有蘭多夫·伯恩研究所、麥吉爾中東公民社會與和平建設計劃同國際和平詩歌節。
宗教信仰
編輯宗教信仰好多時都想搵出同解決人生嘅基本問題,包括人同人之間、社會同社會之間,甚至個人內心嘅衝突。喺古希臘語地區,和平嘅美德被化身為女神艾琳妮,而喺拉丁語地區就係女神帕克斯。佢嘅形象通常被古代雕塑家塑造成一個成熟嘅女人,通常拎住豐饒角同權杖,有時仲有火炬或者橄欖葉。
基督教
編輯基督徒相信拿撒勒嘅耶穌係猶太彌賽亞,叫做基督(意思係受膏者),[12] 佢哋解釋Isaiah 9:6係耶穌嘅彌賽亞預言,話佢係「和平之君」。[13] 喺路加福音,撒迦利亞慶祝佢個仔約翰:「你呢個細路,將會被稱為至高者嘅先知;因為你會喺主前面行,為佢預備路,通過赦免佢子民嘅罪,畀佢哋救恩嘅知識。因我哋上帝嘅溫柔憐憫,高處嘅曙光會照喺我哋身上,畀光畀坐喺黑暗同死蔭下嘅人,引導我哋嘅腳走向和平之路。」[14] 作為和平見證,和平教會喺再洗禮派基督教傳統(例如門諾會同貴格會),同埋神聖衛理公會和平主義者(例如以馬內利傳教會),實行非暴力抵抗,唔參與戰爭。[15] 喺天主教會,好多關於聖玫瑰經嘅教皇文件記錄咗教皇對聖玫瑰經作為促進和平嘅手段嘅持續信心。喺1965年嘅通諭《五月之月》入面,佢促請實行聖玫瑰經,又喺1966年嘅通諭《基督之母》重申祈求和平,保祿六世喺1969年10月嘅使徒勸勉《每月重臨》講到,玫瑰經係一個祈求和平大禮物嘅禱告。
印度教
編輯印度教經文有以下段落:
夜柔吠陀 36.17
夜柔吠陀 7.52
瓦爾米基
佛教
編輯佛教徒相信和平通過終結痛苦而得。佢哋覺得痛苦同苦難來自慾望(極端係貪婪)、厭惡(恐懼)、同錯覺,痛苦係執著於結果。為咗消除呢啲痛苦同達到個人和平,跟隨佛陀道路嘅人遵守一套叫做四聖諦嘅教導——呢係佛教哲學嘅核心信條。
伊斯蘭教
編輯伊斯蘭教源自根詞salam,字面意思係和平。《古蘭經》講:「信道者同心靈喺安拉嘅記憶度找到安慰嘅人。確實喺安拉嘅記憶度,心靈找到安慰。」[16] 又講:「信徒啊!當你哋被要求喺聚會度讓出位置時,就咁做。安拉會為你哋喺佢嘅恩典度讓出位置。如果被要求起身,就起身。安拉會提升你哋中間有信仰嘅人同有知識嘅人嘅地位。安拉全知你哋所做嘅。」[17]
猶太教
編輯猶太傳統將上帝同和平連繫起來,喺猶太教嘅各種原則同律法度有證據。 Shalom,聖經同現代希伯來文嘅和平一詞,根據猶太律法同傳統係上帝嘅一個名。例如,喺傳統猶太律法,個人喺廁所唔可以講「Shalom」,因為有禁令喺廁所講上帝嘅任何名,係對神聖名字嘅尊重。 猶太禮拜同祈禱充滿咗祈求上帝喺世上建立和平嘅禱告。十八祝福,猶太教度每日三次誦讀嘅核心禱告,以和平祝福結束。十八祝福嘅最後一個祝福,又叫做阿米達(「站立」,因為祈禱時站著講),專注於和平,以祈求和平同祝福開始同結束。 和平係猶太教核心原則彌賽亞嘅中心,意味著一個普遍和平同豐盛嘅時代,武器會變成犁頭,獅子同羊會一齊瞓。如以賽亞書所寫:
以賽亞書 2:4Template:Bibleverse with invalid book
以賽亞書 11:6–9Template:Bibleverse with invalid book
呢個來自塔納赫(希伯來聖經)嘅最後隱喻,象徵咗一個期待已久嘅彌賽亞時代嘅和平,喺呢個和平中,天敵、強者同弱者、掠食者同獵物,會和諧共存。 猶太人每日喺彌賽亞祈禱和平時代,除此之外,對彌賽亞時代來臨嘅信仰構成猶太教十三條核心信仰原則之一,據邁蒙尼德。[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疏仕
編輯- ↑ Boederman, John, 編 (1997).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832.Template:Volume needed
- ↑ Nilsson, Martin P. (1983). Mycenaean Origin of Greek Mythology.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p. 48.
- ↑ Dowler, Amelia. "Gold coin of Croesus". A History of the World. 原先內容歸檔喺22 January 2010. 喺12 March 2019搵到.
- ↑ Šmihula, Daniel (2013). The Use of For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EDA, Publishing House of the Slovak Academy of Sciences. p. 129. ISBN 978-80-224-1341-1.
- ↑ 〈警察嘅角色同責任〉 (PDF)。政策研究所。頁 xii。歸檔時間2017年8月29日。喺2009年12月22日搵到。
{{cite web}}
: CS1 maint: unfit URL (link) - ↑ Lioe, Kim Eduard (2010年12月3日)。《武裝部隊喺執法行動中?-德國同歐洲視角》 (第1989版)。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頁 52–57。ISBN 978-3-642-15433-1。
- ↑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摘錄〉。諾貝爾基金會。原著喺2007年10月26日歸檔。喺2008年3月31日搵到。
- ↑ 〈「使戰爭不可能」:羅德斯獎學金、國家間教育關係同和平〉 (PDF)。原著 (PDF)喺2013年6月9日歸檔。喺2013年6月9日搵到。
- ↑ 塞西爾·羅德斯和平願景備受矚目 – 羅德斯獎學金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3年9月22日,.。羅德斯之家院長唐納德·馬克韋爾喺《領導本能:論領導、和平與教育》中嘅和平材料,Connor Court,2013年。
- ↑ http://www.politics.ox.ac.uk/materials/news/Fulbright_18May12_Arndt.pdf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3年9月22日,.,〈紀念J.威廉·富布萊特 - 羅德斯獎學金〉。原著喺2013年9月22日歸檔。喺2012年9月26日搵到。
- ↑ 參見,例如唐納德·馬克韋爾喺《領導本能:論領導、和平與教育》中嘅「中國嘅羅德斯獎學金」,Connor Court,2013年。
- ↑ Benner, Jeff。〈古希伯來文詞義:彌賽亞 ~ meshi'ahh〉。Ancient Hebrew Research Center。原著喺2014年4月26日歸檔。
- ↑ 「因為一個細路為我哋而生,一個仔畀咗我哋;權柄喺佢肩上;佢被稱為奇妙策士、大能之神、永恆之父、『和平之君』。」[新修訂標準版]
- ↑ Luke 1:76–79
- ↑ Template:Multiref2
- ↑ Template:Qref
- ↑ Template:Q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