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姓氏,泛指用來分辨人嘅宗族嘅名稱呼。喺秦漢之前嘅中國,姓同氏係唔同一回事嘅。先有姓,再有氏。
「姓」爾個字最初嘅意思係「女人生嘅後代」。上古時代嘅中國係母系社會,「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此仔女個姓係跟老母個姓嘅。旁證之一就係上古時代嘅大姓,包括「姬」、「姒」、「媯」、「姚」、「姜」同「嬴」等,都係「女」字旁嘅。後來中國發展到父系社會時期之後,越來越多人開始跟老頭個姓。大家族嘅後代開始散居各地之後,散居各地嘅分支隨徂保留自己嘅姓之外,重會另外起一個「氏」,以講明自己來自焉個家族嘅焉個分支。以姜子牙為例:姜子牙個姓係「姜」,個氏係「呂」,個名叫做「尚」(一說「望」),個字叫做「子牙」,所以姜子牙就係來自「姜」爾個大家族嘅「呂」爾個分支嘅阿尚,全名係「姜呂尚」(一說「姜呂望」)。姓產生之後,世代相傳,一般唔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就會隨著封邑、官職嘅改變而改變,因此一個人嘅後代可能有幾個氏,而父子兩代亦都可能唔同氏。另外,唔同姓之間可能會以同樣嘅方式起氏,因此唔同姓嘅人可能都會同氏。
喺夏商周時期,氏唔單止係宗族嘅標誌,重係社會地位嘅標誌:貴族有姓有氏,平民有名無氏。另外,由於怕近親通婚生出有遺傳病嘅後代[1],同姓嘅人唔可以通婚,就算係同姓唔同氏都唔可以通婚,但係同氏唔同姓就可以通婚[2]。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宗法制度瓦解,姓同氏之間嘅界限越來越模糊,而之前有名無氏嘅平民都開始有氏。到徂秦漢時期,姓同氏合而為一,但係之後嘅中國社會依然保留徂「同姓唔可以通婚」爾條規矩,而由於姓氏唔再區分得到,同氏唔同姓嘅人都唔可以再通婚[2]。到徂近代,爾條規矩先至慢慢被人打破,但係重有好多保守嘅華人反對仔女同同姓嘅人通婚。
參考
編輯- ↑ 《國語·晉語四》:「同姓不婚,懼不殖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 ↑ 2.0 2.1 〈中国古代"同姓不婚"的范围到底有多大〉。中華網文化頻道。原著喺2010-06-26歸檔。喺2015-04-15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