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園下馬氏大宗祠

 楓園下馬氏大宗祠粵拼fung6 jyun4 haa5 zoeng1 si6 daai6 zung1 ci4 (注意「楓下」兩字有當地鄉下話讀音),堂號金紫,係廣東廣州嘅祠堂,喺黃埔區九佛街道楓園下街30號。明代始建,清康熙二年(1663)、乾隆乙酉年(1765)、光緒十一年(1885)、1999年、2007年重修。2011年列入蘿崗區登記保護文物。而家係楓下村老人活動中心。

馬氏大宗祠
金紫堂
主祀地龍公(四世祖)
逢秋公(五世祖)
原高公(六世祖)
餘清公(六世祖)
餘聰公(六世祖)
文清公(七世祖)
福政公(七世祖)
錦成公(七世祖)
文廣公(七世祖)
仁廣公(七世祖)
智觀公(八世祖)
家族信息
家族楓園下馬氏
起源廣東新會
修建史
始建明代
重修1663年
1765年
1885年
1998年
2007年
方位
地址廣州市黃埔區九佛街道楓園下村
朝向坐南朝北
現時尚存
經已掛牌
登錄名楓下村馬氏大宗祠
等級蘿崗區登記文物保護單位
分類古建築
登錄時間2011年12月15號

建築

編輯

馬氏大宗祠坐南朝北,面闊三間16米, 深四進55米,佔地800平方。灰塑龍船脊,人字封火山牆,琉璃瓦,雕花封簷板。全祠每沓之間有天井同兩廊連接,兩廊四架捲棚頂。

頭門面闊三間16米,深兩間8.1米,十三架。門口兩邊有花崗石包台,牆有八仙同「水浸金山」圖形,上高掛陽刻嘅「馬氏大宗祠」匾,落款「乾隆歲次乙酉年」;門口兩邊對聯:「汴水家聲遠、扶風世澤長」。前後檐口各兩條石檐柱,蝦公樑,四步樑。第二沓面闊三間16米,深三間8.3米,十五架。前後檐口各兩條花崗石柱,中間4條木金柱。中堂面闊三間16米,深三間11.3米,十七架。前後檐口各兩條花崗石柱,中間4條木金柱,後金柱中間有屏風,掛「金紫堂」匾,名源自嶺南馬氏祖上二封金紫嘅典故。享堂面闊三間16米,深三間9.5米,十五架。花崗岩石柱躉,檐口兩條石柱,中間4條金柱承重[1]。神位有楓園下遠祖至近祖神主牌,側邊掛平西王像。

嶺南馬氏四世祖地龍公,喺南宋末年由新會金紫街,遷入番禺縣鳳凰峒[2](即後來嘅楓園下村)落腳,成爲楓園廈房始祖。後來地龍公嘅七、八世孫同村民夾錢起祠堂,初時得兩沓,九、十世孫嗰時又起多兩沓。康熙二年(1663年)同光緒十一年(1885年)大修;1998年修祠堂瓦面[3]。2007年7月,享堂俾白蟻蛀到就來冧,楓下村委組咗個重修籌建組,聯合有關單位同部門、村民出錢重修成間祠堂。2011年12月15號列入咗蘿崗區登記保護文物名錄。

  1. 廣州市文物普查匯編編纂委員會 (2008)。氏大宗祠. 出自 陳建華 等 (編)。州市文物普查匯編 蘿崗區卷。廣州出版社。頁 121–122。ISBN 978-7-8073-1664-0
  2. 廣州市黃埔區檔案局(館) (2017)。龍鎮楓下行政村. 東省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調查·廣州市黃埔區卷。頁 497。
  3. 馬建新。下村 馬氏大宗祠與馬氏將軍州文史 (簡體中文)。原著喺2020年3月27號歸檔。喺2018年1月29號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