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標: 北緯22°31′27″東經113°01′43″

新會粵拼san1 wui6郵政式拼音Sunwui)喺中國廣東中部,珠三角地區中西部。原本係個,叫新會縣,後來升格做縣級市新會市2002年9月成為江門市一個市轄區,叫新會區

小鳥天堂嘅榕樹

新會係廣東歷史文化名城,同開平恩平台山並稱四邑。之後加埋鶴山,並稱五邑,直到而家。區政府喺會城街道。總面積1387.02平方公里,總人口 104.51 萬。城市綜合實力列國家統計局2005年版中國百強城市第50位。名人薈萃係新會重要嘅人文特色,呢度係梁啟超陳白沙劉德華陳垣等名人嘅鄉下,同時又作為嶺南學派嘅發源地,蘊含獨特嘅文化傳統,俾人叫做「海濱鄒魯之地」。

編輯

喺5000幾年前嘅新石器時代,新會重係珠江口上嘅一個海灣,之後西江泥沙長期淤積成陸。嗰陣時就有古越族人喺度漁獵、生活。近呢幾十年來,喺新會發現咗好多新石器時代嘅古人生活遺址,包括有都會貝丘遺址、梅閣炮台山沙丘遺址等,挖掘出一批有拍印紋飾嘅陶器碎片、粗陶器等文物。

秦至唐 編輯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咗嶺南地區嘅百越之後,新會就隸屬南海番禺縣轄地[1]。秦末,趙佗創立咗南越國,新會屬南越國領地。元鼎六年漢武帝滅咗南越國,新會為交州南海番禺縣轄地。三國黃武元年孫權喺而家司前河村附近為治所置平夷縣,以討平夷族為名,意思係鎮撫喺當地佔大多數人口嘅土著居民,呢個係新會設立行政區嘅開始 [2]

西晉消滅孫吳統一咗中國之後,於太康元年,改平夷縣為新夷縣[3]。喺新夷縣東面增置盆允縣[4],屬南海郡。又喺新夷縣西面增置封平縣[5]屬新寧郡[6]。由於新會嘅土壤適合葵樹生長,種葵同製作葵扇亦都逐漸發展起來。據《晉書·謝安傳》記載:「鄉人有罷中宿縣者,還詣安。安問其歸資,答曰:「有蒲葵扇五萬。」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師士庶競市,價增數倍。」嗰陣新會尚未置郡,但所生產嘅蒲葵扇經陸路已由中宿(今清遠),輸往江左一帶銷售。

南北朝時期嘅劉宋永初元年劉裕分南海、新寧兩郡之地置新會郡,領有盆允、封平、新夷三縣,以盆允為郡治[7],呢個就係新會得名之始,並一直沿用到今日。元嘉十三年北燕昭成皇帝馮弘之子馮業率領三百人從高句麗浮海到此,被宋文帝封為懷化侯新會太守,成為咗馮姓入粵始祖,係有史可考最早嚟新會嘅移民活動。[8]嗰陣時新會郡境,北枕皂幕,南達南海,西起今陽東東平允泊,東至今中山坦洲,面積約8419平方公里[9],地域甚為遼闊。沿用新會郡。

開皇十年隋文帝廢咗新會郡,將六個縣合併為新會縣[10]。以原來新會郡治盆允為新會縣治,係新會立縣嘅開始。又將新夷併入義寧;始康併入封平,置封州[11]。翌年改名允州[12]十三年又改為岡州[13],州治喺而家會城。大業元年廢岡州,將封樂併入新會;封平併入義寧。至此,南朝宋時新會郡十二個轄縣省為兩縣,改屬廣州南海郡。

武德八年,由於新會盛產海鹽,官府開始喺而家台山沿海一帶設立咗岡州鹽場,到咗宋朝發展成六個鹽場。另外,喺古井官沖崖山附近嘅碗山窯址發掘嘅四千幾件陶器同青瓷器,證明唐代新會燒瓷業發達。官府採取嘅開放政策,鼓勵對外出口貿易,新會亦係外國商船出入嗰陣國際商埠廣州嘅必經之路,因此碗山官窯嘅瓷器亦都經由呢條海路源源不絕運出去外國銷售。當時新會嘅貿易已經好發達,市務稅錢4088貫,僅次於增城縣和扶胥鎮,成為咗嶺南第三商埠[14]神龍元年,佛教僧人一行喺新會境內嘅五馬歸槽山種茶,觀天象,繪星圖,並在山上創建咗茶庵寺;又喺圭峰山上創建咗玉臺寺,令玉臺寺成為嶺南四大名剎之一。乾符七年黃巢領導嘅起義軍攻陷咗廣州城並屠城,不久撤退至新會一帶,而家圭峰山有個山坑叫做黃巢坑。天祐二年,官府置辦岡州錫場。

五代至宋元 編輯

 
新會古城區

五代十國時期,新會俾南漢所管轄。當時張九齡後裔張嚳率領族人從曲江遷嚟新會,喺新會分出榮、華、昌派。紹聖四年蘇軾貶咗去儋州,曾途經新會。北宋末年,都會人黃道娘發明手工織布機,教授紡織技術[15]宋高宗時,朝議大夫馬持國由臨安南渡入粵,喺金紫街定居,成為嶺南馬姓嘅始祖。咸淳九年,因蘇妃之亂,羅貴帶領35姓共97人從南雄珠璣巷南逃到新會,奠定咗今時今日新會姓氏宗族嘅分佈[16]祥興元年,宋帝昺俾元軍追殺逃到新會,建立行宮。最後喺崖山海戰一役中俾元軍擊敗,丞相陸秀夫抱住趙昺投海殉國,南宋滅亡。

元滅宋之後,採取咗高壓政策嚟統治百姓,抗元復宋嘅起義不斷爆發,至元二十年,原南宋瓊州知州林獲次子林桂芳與宋宗室後裔趙良鈐兄弟,喺瀧水縣(瀧音雙,現今雙水)羅旁起義,抗元復宋。號稱羅平國,改元延康。冇耐之後俾元軍鎮壓,林桂芳等人全軍覆沒。

明清 編輯

 
清道光廿一年時嘅新會城街道圖

洪武元年六月,朱元璋派征南將軍廖永忠,捕殺盤據新會多時嘅農民起義領袖黃斌,正式將新會納入咗明朝嘅版圖。廿四年,新會開始圍築縣城,從西面嘅西山一直到東面嘅馬山,周長660丈,縣衙建於城內。到咗萬曆年間,縣城修築到會城河邊,周長約莫5公里,新會城就成為咗廣東第三大城,僅次於廣州城同潮州城。嘉靖元年佛朗機別都盧同埋疏世利率領五艘船入侵新會,明軍派右都禦史總督兩廣軍務張嵿應戰,史稱西草灣之戰,呢場仗從西草灣[17]海面一直打到咗哨州[18]海面,最後明軍大獲全勝[19]萬歷二十六年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派兵喺虎跳門河岸設立據點,冇耐之後俾官府派兵驅趕。崇禎七年六月,荷蘭東印度公司海盜劉香,掠劫新會。兩廣總督熊文燦招撫唔到劉香歸降,就調派鄭芝龍軍隊將佢殲滅[20]

 
清宣統年間新會城內嘅南門直街

崇禎十七年明朝李自成滅咗之後,新會重係南明管轄範圍。到咗紹武元年十二月十五,清朝將領李成棟帶軍攻陷廣州,委派咗林鳳翺做知縣,新會納入咗清朝嘅領土。但係,永曆二年四月十五,李成棟轉投南明,新會一度重回南明管轄,但永曆四年十一月初二,清朝嘅尚可喜耿繼茂重奪廣東,新會先至正式納入清朝嘅版圖[21]

永曆八年,南明安西王李定國接連三次攻打新會城,圍攻咗新會城八個月,城中糧盡,守城清軍食城內居民充饑,到十二月初,食咗差唔多成萬人[22]。到最尾清軍援軍趕到,以火箭大破象陣,李定國逃走咗。康熙元年清廷為咗防止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下令遷海,沿海居民需向內陸遷徒五十里,加上實施海禁,新會受到嚴重影響。後來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到咗康熙八年朝廷允許馳禁,居民陸續遷回。康熙五十七年,清政府設置崖門炮臺,嘉慶十四年遷至現址。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由於炮臺火力威猛,守衛森嚴,就連英軍不敢打埋嚟。咸豐四年,新會天地會首領陳松年呂萃俊率領紅巾軍響應太平天國喺在江門起義,史稱狗山起義,不費一兵一卒占領江門。圍困新會城六十日咁耐,兩廣總督葉名琛派兵前嚟鎮壓,起義最終失敗。光緒三十年,根據《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第十六條規定,江門正式成為咗通商口岸。

民國至今 編輯

 
1933年嘅大新路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後,黃明堂、黃梓等人在杜阮領兵起義,率領民軍進攻會城,喺11月10日和平光復新會。新會境內喺清末時,開始修築新寧鐵路;民國時又起咗新鶴公路、江佛公路交匯喺縣城東北10公里嘅江門鎮,新會縣城交通樞紐地位逐漸俾江門鎮取代,江門嘅快速發展,喺1925年11月26號脫離新會獨立成市,到咗1931年2月26號先回歸新會管轄。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日軍喺1939年3月28號,派出咗南支派遣軍藤田旅團2800人從鶴山傑洲登陸入侵新會。國民革命軍進行咗頑強嘅抵抗,但因軍備落後,最終失守。4月2號,日軍太田部隊攻入會城,不久之後,新會全境大部分地區淪陷,縣政府流亡咗去雙水豪山張將軍家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8號,日軍投降代表一三○師團參謀長吉村芳次等人喺台山公益胥山中學向六十四軍投降,新會正式光復。1945年11月至1949年秋嘅國共內戰期間,中共武裝組織曾至少五次對新會縣嘅國軍發動襲擊。1949年10月24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五軍第四十五師和平佔領咗縣城會城,中華民國國軍撤退。自此,中國共產黨同佢創立嘅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咗喺新會縣嘅統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新會縣曾分別屬珠江專區、粵中行政區、佛山專區、江門專區、肇慶專區、佛山地區管轄。1951年江門重新設市,之後半個世紀新會不斷劃出土地畀江門市管轄,到咗2002年6月成為咗江門市嘅市轄區。1965年,新會縣劃出東南部地區同中山縣西南部地區一齊合設斗門縣。1992年10月8號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新會撤縣設市,成為咗省直轄縣級市,由廣東省政府委托江門市代管。另外,由於國家對新會高度重視,先後有周恩來趙紫陽董必武賀龍羅榮桓郭沫若朱德葉劍英華國鋒傅作義蔡廷鍇李宗仁鄧小平艾倫·謝發德習仲勛任仲夷李鵬溫家寶張德江等國家領導人同埋知名人士嚟到新會視察同訪問。

地理 編輯

地形 編輯

 
新會最東端嘅界碑,左面係新會、右面係斗門、後面係中山

新會位於中國南部沿岸,珠江三角洲嘅中西部,西江潭江嘅匯合處,北部、東北部接江門市,東部接中山市,東南部同斗門區接界,南面黐住黃茅海,西南接台山市,西接開平市,西北接鶴山市。海岸線長14.9千米。新會嘅地理座標為北緯22度5分43秒至22度48分24秒、東經112度47分13秒至113度15分24秒之間,東西闊46.6公里,南北長55.2公里[23]

據地質學家考證,喺5000年前,新會重係珠江口嘅一個海灣,東南部一帶係成片島嶼。其後經過西江同潭江幾千年嚟嘅河流作用,新三角洲平原逐漸向海推進,特別係喺近九百年時間入面,新會東部先至逐漸形成家陣呢個遍佈河網嘅沖積平原。

新會而家嘅地貌主要係由山地、丘陵、台地、沖積平原同埋海灘等組成。北部係低山丘陵區,以雲峰山為主,雲峰山嘅主峰海拔545米。西南部係高山山脉區,以古兜山脉為主,古兜山脈嘅主峰獅子頭海拔982米,係新會嘅最高峰。東部係平原河網區,地勢順着西江嘅流向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河流面積佔咗新會全境嘅17%,包括有潭江,以及西江嘅三大出海口——磨刀門水道、虎跳門水道、崖門水道等,海岸線長14.9公里[24]

氣候 編輯

新會位於華南地區,全境都係喺北回歸線以南,瀕臨南海,氣候炎熱,雨量充足,屬於海洋性嘅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唔算分明。全年平均降水量為1784.6毫米,平均氣溫攝氏21.8度,平均相對濕度81%。每年四月中旬到十一月中旬,喺新會嘅夏天,天氣炎熱潮濕,朝早有時有驟雨同雷暴。晏晝最熱,平均氣溫超過攝氏31度,晚間會跌返落去攝氏26度咁上下。十一月中旬至下年四月中旬就係冬天,平時天陰,間中會有冷鋒經過,吹乾燥北風。氣溫有時會跌到攝氏10度以下,古兜山等高地,氣溫仲會降到去攝氏0度左右,會有結霜嘅情況出現。

自然資源 編輯

2007年,新會耕地有成28533公頃,人均0.038公頃,可利用嘅土質類型包括有水稻土、紅壤、菜園土[25]。境內主要礦種有同埋石英等。森林覆蓋率方面,2008年嘅數據係30.6%[26],高於全國嘅水平。新會境內生物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喺古兜山區,境內珍稀植物有銀杏水松水杉等。

新會目前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自然保護區各一處。

級別 級別
圭峰山森林公園 國家級 古兜山自然保護區 省級

人口 編輯

分佈 編輯

根據新會區統計局嘅統計數據,截至2007年年尾,新會總人口估計有成 104.51萬人,其中戶籍人口有 74.51萬人,外來人口約有30萬人。人口分佈方面,會城街道人口數佔戶籍人口嘅36%,雙水鎮則佔12.5%,其餘48.5%嘅人口則分佈各鄉鎮。人口密度為 753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高係會城,每平方公里有1891人。而崖門鎮嘅人口密度最低,每平方公里得 142人。

發展 編輯

新會人口喺呢60年以來一直都保持上升嘅趨勢,戶籍人口從1949年嘅62.5萬人增加到2007年嘅 74.51萬人。另外,祖籍新會嘅海外華僑同埋移居香港、澳門、台灣三地嘅移民共有 110多萬人,分佈喺三十七個國家同地區,新會亦因為咁俾人叫做「僑鄉」。新會嘅居民主要以漢族為主,佔戶籍人口嘅99.99%。少數民族有13986人,依次為壯族、瑤族、土家族等。新會嘅漢族人當中,大多數係廣府人,此外重有少量客家人同埋蜑家人。

年份 420 1391 1492 1512 1609 1686 1771 1839 1907 1939 1941 1949 1953 1964 1982 1996 2007
人口數目(萬) 1.05 8.12 7.26 6.02 7.21 7.01 14.46 68.84 130 88.16 43.09 62.58 55.06 67.70 80.38 85.25 74.51

方言 編輯

新會嘅語言以粵語四邑片新會話為主,壯語、客家話、閩語喺新會都有分佈。新會嘅粵語主要分為會城話、雙水話、古井話三種。客家話主要分佈喺大澤嘅同和、鯽魚山等村。閩語方言主要分佈喺睦洲鎮、大鰲鎮嘅沙田地區,分為睦洲話、大鰲話等。壯語方言主要分佈喺西面嘅司前河村一帶,以司前話為代表。

姓氏 編輯

新會戶籍人口最多嘅頭十個姓氏依次係梁、黃、李、陳、林、趙、張、吳、譚、鍾。

行政區劃 編輯

 
新會區行政區劃圖

新會嘅行政區劃係市轄區、鎮(街道)兩級建制,區下面直接管轄1個街道同10個鎮,區政府駐地喺會城街道。

  • 街道辦事處:會城
  • 鎮:大澤、司前、羅坑、雙水、崖門、沙堆、古井、三江、睦洲、大鰲

經濟 編輯

新會喺1960年代之前仍然以手工業為主,產品以葵扇著稱。清光緒年間,葵扇、夏布、煙絲、蠶絲、茶葉已經成為出口商品,行銷香港及國內等地。辛亥革命後,新會起咗江鶴、江會、江海、江北、江禮、江佛、新開七條公路,加強對外聯繫,促進咗經濟發展。到咗1936年,新會葵扇年產生葵1.3億柄,葵製品遠銷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古巴、哥倫比亞、秘魯、智利等20多國家和地區。柑、桔、橙水果總產量為77900噸,占咗廣東省產量嘅47.2%,遠銷香港、南洋同埋國內各大城市。對外貿易興盛。1949年後,相繼創立咗新會糖餅廠、新會水泥廠、新會鋼鐵廠、新會造船廠等等嘅國營企業。喺中國推行經濟改革政策以後,新會吸引咗香港、澳門、台灣同埋國外嘅大量資本進入,五金、食品、造紙、集裝箱、紡織、鋼材、電器、摩托車等工業有咗快速嘅發展。據新會區統計局嘅數據,2007年新會嘅國內生產總值為263.16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6.06%,全區按戶籍人口統計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5319元人民幣,折合4829美元,比上年增長22.59%。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9%[27]

農業 編輯

新會過去係廣東嘅農業大縣,被譽為廣東嘅「魚米之鄉」,重係桑基魚田種植最發達嘅地區之一。但近年工業和第三產業嘅發展,令到農業喺經濟總量嘅比重逐年下降,2007年新會農業嘅增加值得20.92億元人民幣,僅佔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嘅7.95%。新會嘅農業主要以糧食、蔬菜、水果嘅種植業,淡水漁業和豬、家禽嘅養殖業為主,此外,新會柑、新會陳皮喺海外地區也相當出名,成為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工業 編輯

新會工業開始發展嗰陣,以國有企業為主,其後隨着中國改革開放嘅深入,外來投資比重日漸增加。近年來着重於以工業同科技為主體嘅經濟發展戰略,工業占全區經濟總量嘅比重越來越高,2007年新會工業嘅增加值有143.12億元人民幣,占咗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嘅54.38%。形成咗五金不鏽鋼、食品、造紙、集裝箱、化纖紡織、鋼材、電器、摩托車八大支柱產業。

經中國國務院各部委審批,新會目前建立咗中國不鏽鋼製品生產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江門紡織化纖產業基地、廣東銀洲湖紙業基地同埋廣東江門市銀洲湖石化基地。

另一方面,新會區亦都注重特色工業重鎮嘅發展,會城嘅食品業和造紙業、雙水鎮嘅造紙業和拆船業、司前鎮嘅不銹鋼業、大鰲鎮嘅集裝箱業、羅坑鎮嘅化纖紡織業同埋睦洲嘅小家電業等區域特色經濟發展迅速,成為咗當地重要支柱產業。

近年來,陸續有不少嘅世界500強企業前來投資。新會本身亦都孕育咗唔少中國名牌或者中國馳名商標,例如維達衛生紙、李錦記醬油、美達錦綸等。

第三產業 編輯

新會第三產業嘅規模僅次於工業,2007年第三產業嘅增加值為99.12億元人民幣,占咗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嘅 37.67%,並且呈逐年增長嘅趨勢。物流業、房地產業、旅遊業、係新會嘅三大第三產業

喺物流業方面,一批大型物流項目如大昌慎昌、名冠陸續投入運營。喺房地產業方面,近年來新會良好嘅人居環境激發咗房地產市場嘅巨大發展潛力,吸引咗碧桂園、和記黃埔等知名房地產商相繼進駐新會。喺旅遊業方面,新會注重將文化與旅遊相結合,塑造出小鳥天堂、梁啟超故居紀念館同埋崖門宋元古戰場等一批富文化、歷史內涵和新會特色嘅人文景點,促進咗新會旅遊業嘅發展。新會總共有6間星級酒店,2006年,新會全年接待遊客高達 365萬人次。

交通 編輯

 
新會新福利巴士

新會擁有中度發展嘅交通網絡。以公路為主、水運為輔,並充分利用咗珠三角區域其它城市嘅港口、機場、鐵路等資源。公共運輸嘅主要組成部份包括巴士(公共汽車)、小巴(公共小型巴士)、的士同埋渡輪等。其中,巴士係新會最主要嘅公共運輸工具。

公路 編輯

根據2007年新會區統計局嘅數據,新會共有公路通車里程1225公里,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88.3公里。新會嘅道路網絡,大致上可以分為公路、橋樑同埋渡口。2007年,新會通車嘅高速公路有江中高速公路、江珠高速公路、佛開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同埋新台高速公路,佢哋同325國道、京珠高速公路一起為骨架,構成了四通八達嘅公路網,加強咗新會與周邊廣州、珠海、佛山、中山等城市嘅聯繫,使區內交通與珠三角區域性交通形成緊密嘅銜接。

水路 編輯

新會喺西江、潭江下游交會處,南瀕南海,境內河道縱橫,通江達海。早喺宋末嗰時,皇室沿水路逃亡到呢度,到咗元代就有定期嘅客、貨船來往廣州,到咗清康熙年間,開往廣州、佛山、香山各地嘅航線逐漸增加。後來由於會城河日漸淤塞變窄,到咗清末新會水路交通中心逐漸俾江門鎮取代咗。改革開放之後,政府喺天馬銀洲湖畔設立新會港,2001年10月,新會港天馬港區成為咗國家一類貨運口岸,銀洲湖俾國家確定為對外開放水域,面積成65平方公里。新會港最大靠泊能力5000噸級,通過能力為10萬個標準箱,集裝箱嘅年吞吐量為86萬噸。

鐵路 編輯

 
1930年代新寧鐵路嘅輕火車

新會喺清朝宣統年間已有鐵路嘅出現,陳宜禧修建新會北街到新寧寧城嘅新寧鐵路,新會段全長約40公里,連接牛灣同北街,於1910年開工,1913年3月全線起好。大王市到牛灣一段更使用渡輪渡過潭江,成為咗中國第一條使用火車輪渡嘅鐵路。1927年5月16日,北街至會城一段使用輕鐵列車行駛,成為咗中國第一條輕便鐵路,七七事變後,為咗防止日軍利用,喺1939年2月14號奉命停運,最後俾國民政府拆毀。

目前營運緊嘅有廣珠城軌小欖-新會支綫,境內設有終點站新會站,2011年通車。而廣珠鐵路由北至南連接會城、三江、古井同沙堆等鎮,設有新會南站古井站,預計2011年建成通車。根據江門市城鄉規劃局公佈嘅《江門市綜合交通一體化規劃(一期)》同埋新會國土資源局公布嘅《新會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廣東西部沿海高速鐵路由東向西經過會城、雙水進入台山境內,新會設有新會南站同雙水站。江恩城際軌道由新會站向西伸延,經過南坦、小岡、羅坑、司前等鄉鎮進入開平,新會設有會城站司前站廣佛江珠城際軌道由新會站向南伸延,途經新會三江、古井、沙堆進入珠海境內。斗珠城際軌道經過新會南部,喺崖門設有蓮花石站;喺沙堆設有南門站

航空 編輯

1949年7月,政府喺江門鎮北街西江河面開闢咗江門至廣州、江門至香港嘅水上飛機航線,三個月後因解放軍南下而停航。現時,新會150公里半徑範圍內有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5個國際機場,可以俾新會市民使用。

教育 編輯

新會最早記載嘅學校係喺會城嘅學宮,係官府喺北宋初年開設嘅縣學,到咗慶曆四年遷至學宮,係歷代生員課讀嘅地方。南宋嗰時,新昌鄉民鄧榮喺會城北郊黃雲山下,創辦咗新會第一間私立書院;到元咗朝至正年間,知縣沈壽喺金紫街上,創立咗第一間官辦嘅古岡書院,歷經數百年,頗負盛名。到咗雍正十年改為義學。到明朝中葉,新會籍教育家陳獻章提倡興學育人,令到全縣各鄉,都有成立社學。到咗清末,梁啟超主張「廢科舉、興學堂」。光緒三十年,會城開設咗私立嘅求志學堂,同埋幽馨女子學堂,為新會學堂創設之始。第二年,新會一中嘅前身新會官立中學堂成立,為新會中學教育之始。到咗光緒三十四年,全縣共有中小學堂五十六間,學生達1500人。

目前,隨着人口急劇老化,生育率不斷下降,令到大部分學校收生不足,有啲學校甚至乎出現咗「一對一」教學嘅現象,造成多數鄉村學校被「殺校」。學校經過大量撤併,至2007年,新會共有普通中學58所,職業中學6所,小學88所。全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5.56萬人,職業中學在校學生5900人,小學在校學生7.18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升學率98.01%。

文化 編輯

特產 編輯

 
新會陳皮

新會著名嘅特產品有葵扇、陳皮、甜水蘿蔔、甜橙、黃沙蜆、禾蟲、粉葛、同埋荔枝等,其中以陳皮最為出名,為廣東三寶之首,陳皮係用新會出產嘅大紅柑剝皮後曬乾而成,早喺東漢時期已經有記載,到宋代成為咗「廣貨」之一,遠銷全國各地及外國,到清同治年間,陳皮俾慈禧太后指定為貢品,因此有「千年人蔘,百年陳皮」嘅美譽。醫學研究指出,貯存越耐嘅陳皮含有越多嘅黃酮類,而黃酮類有抗氧化同埋增加免疫能力嘅功效,因此年份越耐嘅陳皮價值就越貴。陳皮嘅種類分為青皮同紅皮,各有不同嘅效用。中秋節至農曆九月初所採摘嘅柑皮為青皮,產量少但藥用價值高。農曆九月後至冬至所採摘嘅柑皮為紅皮,可以食用及藥用。新會柑剝皮之後,立即運到大空地上曬兩至三天,曬完之後裝入密嘅玻璃樽入面等下一年清明節前後再曬兩到三日,三年之後柑皮曬成陳皮,再由啲女工負責進行嚴格嘅篩選分級,一毫米厚嘅為一級大紅皮;顏色比較淡,厚度薄少少嘅係二級皮;至於體型最细嘅為青皮。陳皮分級後用麻袋裝着放入倉庫,令陳皮更容易起到防潮作用同埋陳化作用。

另一種出名嘅特產葵扇亦相當著名。早喺晉朝史書已有記載,到明末清初進入咗黃金時代,遠銷至全國各地,朝廷將其列為貢品[28],當時喺上海、重慶、漢口、蘇州等地都有葵扇出江幫設立嘅岡州會館,作為葵扇交易同葵商居住嘅場所。清道光年間,新會城嘅葵業商號激增到一千多戶。1915年,竹籜畫織扇獲得咗巴拿馬博覽會金牌獎。1980年代後,電風扇取代咗葵扇,紡織業取代咗葵業嘅位置,葵扇業日漸式微。

傳媒 編輯

新會嘅廣播事業可以追溯到1951年,新會電台嘅前身新會新聞收音站開播,而家新會電台以FM98.3嘅頻率廣播。而新會唯一一間有線電視台新會電視台就係喺1984年1月啟播,而家都仲有營運。而第一份報紙係1912年創辦嘅《岡州星期報》,第一份日報係《新會醒報》,不過而家新會冇自己嘅報紙發行。

飲食 編輯

新會傳統嘅本地菜式以粵菜為主。特色菜式有:古井燒鵝、雙水燒雞、司前嘅溫蛋、狗肉、夜魚、睦洲嘅黃沙蜆,仲有以陳皮為特色嘅陳皮骨等。其中以古井燒鵝最出名,古井燒鵝皮脆甘香,肉質鮮甜嫩滑,唔單止深受本地人嘅歡迎,重有啲外地人特登揸車嚟買,就連香港特首曾蔭權亦都親自嚟買燒鵝帶返屋企食。

新會人嘅飲食習慣和廣東其他地方一樣係一日三餐。早餐嘅時間喺早上6點到10點,啲人習慣去茶樓嘆番一盅兩件,或者去街邊舖頭仔食腸粉、粥、撈麵、雲吞麵。中午飯同晚飯,好多人都喺屋企食。但有啲人會到快餐店食飯,又或者喺屋企打電話叫快餐店外賣。另外,由於外來人口增多,新會嘅街頭小食例如雞蛋仔、狗不理、麻辣串同埋醬板鴨等亦受到好多人嘅歡迎。

旅遊 編輯

 
小鳥天堂全景圖

新會旅遊資源豐富,名勝古蹟眾多,係知名嘅旅遊城市。

新會八景

新會八景係指喺新會最著名八個嘅旅遊景點。自宋朝以嚟,均由當地人評選八景,佢哋係:古岡獨松、象山秋月、黃雲樵笛、紫水漁舟、江門晚渡、熊子歸帆(註:熊字實際係「上能下三點」,唔係下四點,讀音係「尼」。因爲電腦冇字,寫下四點嘅熊做代替)、崖門春浪、圭峰瀑布[29]。經歷咗幾百年之後,剩番象山秋月、熊子歸帆、崖門春浪三景,其餘五景都已不復舊觀了。呢八景作成粵詩,叫做[29]

圭峰瀑布影,象山秋月明。
崖門好浪景,沙堤紫水清。
古岡獨松真茂盛,
熊子歸帆風駛正。
黃雲樵笛幾高興,
江門晚渡好客情。

以下係1988年11月9日嘅新會八景(新版八景)。

新會八景
圭峰疊翠 小鳥天堂
叱石松濤 公坑禾雀
象山秋月 葵湖春曉
銀洲塔影 崖門覽勝

自然人文遺產 編輯

新會係廣東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獨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國家4A級旅遊景區2處,古蹟最古老嘅係隋朝時起嘅龍興寺石塔。

 
喺城西嘅龍溪廟(清)
 
喺新盛街嘅蓮花井(元)
新會嘅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圭峰風景區 古兜溫泉旅遊度假村
新會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梁啟超故居
新會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興寺石塔 鎮山寶塔
崖門炮台 新會學宮
張將軍家廟
新會嘅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仙涌寺地藏院碑 奇石
楊太后陵 慈元廟碑刻
慈元廟舊址 凌雲塔
白玉塔 周恩來總理視察新會紀念室
新鶴人民抗日游擊隊大隊部舊址 新會革命烈士紀念碑
宏文社學 古窯群遺址
煉丹井 蓮花井
石戲台 石井及慈尊宫
文炳閣 「百歲流芳」石牌坊
宋宗室親臣趙公祠 見龍橋
華僑義冢墓群 景堂圖書館舊址
新會書院 抗戰紀念塔
羅山咀貝丘遺址 下沙沙丘遺址
慧龍寺遺址 古城遺址
黃道娘墓 林玄輔墓
建安郡王祠
新會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蔡李佛拳 新會葵藝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

宗教 編輯

目前,新會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開放嘅宗教活動場所有八處,教徒約有六百幾人。

新會嘅宗教團體
新會區佛教協會 新會區基督教三自會
新會區基督教協會 新會區天主教聖瑪竇堂

據清康熙《新甯縣誌》記載:佛教喺南朝梁天監元年,天竺僧人智藥三藏坐船嚟中國,遇到颱風,喺烏洞(今台山廣海)一帶上岸,種下咗中國第一棵菩提樹,嗰度後來起咗間靈湖寺。呢個係佛教最早到達新會郡地嘅文字記載。到咗唐代神龍年間,僧人一行嚟到新會圭峰山喺山腰起咗間玉臺寺,從此香火鼎盛,後來重成為嶺南四大古剎之一。

新會道教以正一派為主,據記載,喺唐宋時期開始已經有人修道煉仙,到咗元朝,新會道教頗為興盛,明清時代道教開始衰落,而家最出名嘅道教宮觀係紫雲觀。

天主教喺清康熙三十三年由那伏鄉人高竹傳入新會,並喺金紫街建教堂。教堂喺雍正禁教時俾官府收番,改做公所,其後改為古岡義學,之後百幾年新會都冇傳教活動,但仍有世襲嘅天主教徒。鴉片戰爭後,清廷允許洋人來華傳教,世襲天主教徒將鳳池里一座房屋賣俾教會用嚟起天主教堂,1954年搬到而家嘅地方。

基督教喺清同治十年由美國長老會駐廣州牧師那夏禮傳入,喺會城東關路設立教堂。此後,英國衛斯理宗、英國聖公會、德國信義宗、美國公理宗、美國浸信會同埋安息日會等眾多嘅差會陸續進入新會,分別喺會城、江門同古井等地相繼設立教堂。到咗光緒三十四年,新會共有教堂21間,其中基督教堂十八間,天主教堂三間。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教堂重新開放。1984年新會成立基督教三自愛國教會,恢復基督教活動,而家得番基督教堂3間,天主教堂1間。

由於新會係一個水鄉,所以新會各地幾乎都有天后廟。其他供奉嘅神明主要有觀世音菩薩、龍母、康王、關帝、北帝(玄天上帝)同埋司天氣嘅南海神洪聖等。

友好城市 編輯

城市 地區 締結時間
德惠市 吉林省 1997年12月15日

編輯

新會區係一個人文歷史底蘊深厚嘅城市,自有史以來湧現一大批名人,以下列舉新會全部名人。

政界 編輯

  • 魯能(1426年—1484年),明成化二十年任右副都御史,甘肅巡撫。
  • 何熊祥(1567年—1642年),司前河村人,明朝工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尚書。
  • 黃公輔(1576年—1659年),杜阮人,明朝兵部尚書。
  • 張保仔(1786年-1822年),新會人,廣東沿海著名海盜。
  • 張其光(1831—1895年),雙水豪山人,清朝武官,光緒年間任浙江水師提督。
  • 張雲田(?—1907年10月26日),雙水人,同盟會會員,鎮南關起義烈士。
  • 黃景南(1860年—1923年),棠下忠勛里人,民主革命先驅。
  • 張蔭棠(1864年-1937年7月7日),張蓉光個仔,中國外交家,清朝最後一位駐美國公使,亦係中華民國首位駐美國公使。
  • 伍廷芳(1842年-1923年6月23日),清末民初傑出外交家、法學家、書法家。1917年任中華民國政府總理。
  • 陳昭常(1868—1914年),潮連巷頭人,清宣統年間任吉林省巡撫。
  • 楊西岩(1868—1929年),崖門仙洞洞前里人,1923年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
  • 鄧澤如(1869年—1934年12月19日),棠下篁邊人,國民黨元老之一。
  • 陳少白(1869年8月27日—1934年12月23日),外海人,革命家,晚清「四大寇」之一。
  • 譚學衡(1871—1919年),譚國恩之子,清宣統年間任海軍大臣
  • 趙仕北(1871—1944年),古井霞路人。,辛亥革命元老之一,1923年任大理院院長。
  •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會城茶坑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學者、政治評論家、戊戌變法領袖之一、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首。
  • 李紀堂(1874年12月13日—1943年),李陞第三仔,七堡沖瀝人,民主革命先驅。為支持革命,被孫中山稱為「毀家紓難第一人」。
  • 譚肇康(1875年-1961年),雙水上凌人,工程師、建築師、民主革命先驅。
  • 趙植芝(1875年-1950年5月21日),滘頭南雄里人,民主革命先驅。
  • 黃梓(1876年-1939年3月29日),杜阮松園人,民主革命先驅。
  • 陳永惠(1877年—1936年),大澤五和竹園裡人,革命家。
  • 李雁南(1880年—1911年),禮樂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 趙公璧(約1880年—1930年),民主革命先驅,1923年任兩廣運鹽使。
  • 李茂之(1881年—?),李紀堂細佬,民主革命先驅。1922年任廣東銀行監事長。
  • 聶益之(1885年-1911年2月16日),新魁滘人,廣州起義烈士之一。
  • 譚瑞霖(1886年—1938年),雙水上凌人,民主革命先驅。
  • 伍朝樞(1887年—1934年),伍廷芳個仔,民國時期外交家、書法家。1927年任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長。
  • 伍大光(1887年—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長,世界語先驅者。
  • 趙昱(1888年—?)三江人,1946年任中國民治黨副主席。
  • 陳國倫(1888年-1965年2月25日),棠下石頭慈灣人,中華民國廣東省糧政局局長。
  • 吳澤理(1889年—1962年),古井文樓人,中華民國廣東省政府高級參議。
  • 容祖浩(1889年—1972年11月16日),荷塘良村人,廣東省交通廳副廳長兼總工程師。
  • 馮軼裴(1891年—1931年6月24日),中華民國軍人。1930年任國民政府警衛師師長。
  • 趙冰(1892年—1964年),民主革命先驅、法律學家。香港新亞書院創辦人之一。
  • 林鏘雲(1894年—1970年10月20日),羅坑下沙大來里人,1958年任廣東省副省長。
  • 張猛(1894-1985年7月30日),張雲田個仔,中華民國軍人。
  • 高廷梓(1895年-1984年),沙堆那伏人,中華民國教育部主任秘書。
  • 陳國泉(1895年—1957年6月30日),棠下石頭流滘里人,1957年任民主建國會廣州市委員會委員。
  • 張子柱(1896年-1981年),中國青年黨創辦人之一。
  • 俞鴻鈞(1898年1月4日-1960年6月1日),1954年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長。
  • 吳堅(1904年9月—1970年6月14日),古井文樓人,中華民國國防部高級參謀。
  • 高信(1905年8月17日—1993年9月10日),睦洲龍泉人,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
  • 吳汝鎏(1907年-1938年8月29日),棠下天鄉沙田村人,中華民國中央空軍第三大隊副隊長、少校大隊長。抗日烈士。
  • 梁思忠(1907年-1932年),梁啟超第三仔,曾任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上校。
  • 梁思寧(1916年-2006年),梁啟超四女,中國軍人。
  • 吳冷西(1919年—2002年6月16日),古井文樓人,新聞家。1982年任廣播電視部部長。
  • 李成俊(1926年-),澳門特區全國人大代表。
  • 歐陽漪棻(1929年-),中華民國空軍軍官。1956年7月21日擊落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兩架飛機,獲頒青天白日勳章。
  • 阮北耀(1935年—),香港律師,港事顧問。
  • 黃秉槐(1937年-1997年),香港太平紳士,立法會議員、資深馬主。
  • 董趙洪娉(1937年-),外海滘頭人,前任香港特首董建華夫人。
  • 利德蕙(1941年5月15日-),利銘澤個女,加拿大國會首位華裔上議院議員。
  • 楊孝華(1948年3月30日-),香港立法會前任議員。
  • 張遠貽(1949年—),廣東省交通廳廳長。
  • 伍浩平(1950年—),伍朝樞個孫,美國聯邦法院第四位華裔法官。
  • 湯家驊(1950年8月28日—),香港立法會前任議員、行政會議成員。
  • 崔世昌(1954年-),澳門核數師,立法會議員。
  • 崔世安(1957年-),雙水鎮崔嘉亨村人,第三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 甘乃威(1960年-),香港中西區區議會上環選區前任議員。
  • 楊哲安(1976年-),楊孝華二少,香港中西區區議會山頂選區議員,前藝人張燊悅老公。
  • 陳璧君(1891年-1959年6月17日),荷塘人,汪精衛老婆。漢奸。
  • 陳振光(1877年-1938年),外海東升街人,中華民國農林總長。
  • 莫鄺緯,清朝武官,乾隆年間任台灣澎湖水師協副將。
  • 談秀,清朝武官,乾隆年間任福建金門總兵。
  • 張蓉光,雙水豪山人,張其光細佬,光緒年間任浙江水師總兵。
  • 譚國恩,棠下天鄉禮村繼龍里人,清朝光緒年間任工部主事。
  • 蔣宗漢,沙堆梅閣人,民主革命先驅。1933年任南京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秘書。
  • 黃漢傑,杜阮松園西元里人,民主革命先驅。
  • 黃新衛,黃漢傑個孫,菲律賓前海軍司令。
  • 張德維,外交家。
  • 陳顯強,陳業初個仔,納米比亞駐香港與澳門大使。

商界 編輯

  • 盧觀恆(1746年~1812年12月20日),棠下石頭蓬萊里人。廣州十三行洋行之一嘅廣利行買辦。
  • 李陞(?-1896年),七堡沖瀝人,香港開埠初期一位富商,東華醫院創辦人之一。
  • 趙冠山(1839年-1920年1月29日),古井慈溪南芬里人,美國商人。新會用電照明創始人。
  • 盧華紹(1848年11月10日-1907年12月15日),清末澳門富商,澳門第一代賭王,澳門今有盧九街紀念。
  • 馮平山(1860年-1931年8月2日),會城滻灣高第里人,香港商人、慈善家。
  • 李錦裳(1868年11月9日—1929年),七堡人,蠔油發明人,李錦記創辦人。
  • 岑日初(1870年-1959年),會城人,香港商人。
  • 譚禮庭(1876年-1966年),中國商人。
  • 朱赤霓(1877年11月25日—1943年8月14日),杜阮丹灶肇恆里人,新加坡商人。
  • 盧廉若(1878年—1927年),盧華紹長子,有「澳門皇帝」之稱,澳門今有盧廉若公園紀念。
  • 利希慎(1879年—1928年4月30日),利良奕個仔,香港利氏家族創始人。港澳鴉片大王。
  • 陳瑞祺(1885年-1950年3月3日),羅坑陳涌人,香港商人,道字發明者。
  • 李寶樁(1886年-1963年),李陞個仔,香港商人。
  • 張兆棠(1892年-?),香港廣西銀行經理。
  • 容永協(1895年9月23日-1981年4月16日),古井人,美國商人,慈善家,今美國密西西比州有「容永協日」以示紀念。
  • 葉漢(1904年-1997年5月7日),紫坭人,澳門賭聖。
  • 陳業初(1904年-1992年)潮連巷頭仁和社人,香港業初船務有限公司創辦人。
  • 鄭潮炯(1904年-1984年),大澤許坑人,馬來西亞商人,為抗日而賣仔籌款。
  • 利銘澤(1905年3月7日-1983年7月6日),利希慎大仔,香港企業家。
  • 黃克競(1906年-1996年),雙水龍頭見龍里人,香港寶源基業有限公司創始人。被稱為「光學大王」。
  • 利孝和(1910年-1980年),利希慎三子,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創辦人。
  • 馮秉芬(1911年5月28日-2002年5月16日),馮平山個仔,香港商人同埋政治家。
  • 張子芳(1911年-2004年2月26日),杜阮里村沙堆里人,香港嘉頓有限公司創辦人。
  • 崔德祺(1912年-2007年10月24日),雙水崔嘉亨人,澳門藝術家、商人。澳門又和建築置業有限公司創辦人。
  • 鍾北謙(1922年八月廿七日-),美國中藥商人,有「美國人蔘大王」之稱。
  • 呂志和(1929年-),大澤呂村人,江門東海里出生,香港商人,嘉華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創辦人及主席。
  • 譚兆(1933年-2001年),雙水島橋人,香港德士活集團創辦人。
  • 吳俠榮(1935年-),棠下橫江人,香港香城置業有限公司創辦人。
  • 夏松芳(1938年-),雙水錦江里人,香港商人,福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創辦人、主席及董事總經理、及旗下公司董事。
  • 馮慶炤(1939年-),馮秉芬第四仔,香港及新加坡麥當勞引入者,被稱為「麥當勞叔叔」。
  • 區宗傑(1941年-),潮蓮富崗人,澳門匯業銀行持有人、澳門政界人士。
  • 狄娜(1945年-2010年),中國企業家,電影演員。
  • 陳聖澤(1946年-),潮連芝山人,香港恆和珠寶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創辦人。
  • 陳英麟(1950年-),香港太平紳士。香港生力啤酒廠人事部經理。
  • 陳婉珍(1953年-),澳門賭王何鴻燊三太,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董事。
  • 利定昌(1954年-),利希慎個孫,現任香港希慎興業主席兼執行董事。
  • 呂耀東(1955年-),呂志和個仔,嘉華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副主席。
  • 馬觀適,睦洲龍泉人,香港成業打樁建築有限公司創辦人。
  • 區永熙,香港合盈國際皮業有限公司創辦人。
  • 黃頌盈,杜阮龍榜邊園村人,香港民泰行有限公司創辦人。
  • 黃成廣,杜阮龍眠背塘村人,香港愛活攝影公司創辦人。
  • 葉藹,杜阮井根長塘村人,香港生生(發記)金屬製品廠、生生(發記)置業有限公司創辦人。
  • 朱焯新,香港業興露營製品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董事長。
  • 蘇澄洲,雙水梅岡人。香港永發隆企業創辦人。
  • 李世奕,荷塘篁灣人,香港新法工業有限公司、雄獅國際貿易公司、泰景年有限公司創辦人。
  • 李永森,江門人,香港最大電器產品經銷商和記電業有限公司創辦人。
  • 李麗春,香港明新國際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 李榮漢,三江深呂人,慈善家,美國波士頓紅屋餐館創辦人。
  • 利良奕,雙水嘉寮人,香港利氏家族奠基人。
  • 張祝珊,司前田邊人,張椿錦家族創始人。
  • 張玉良,香港富商。
  • 張玉麟,張興業堂有限公司、香港置業信托公司,聯邦地產有限公司董事。
  • 張鎮漢,香港昌利建築公司創辦人。恆隆銀行董事長、香港華人銀行董事。
  • 陳廣河,棠下虎嶺牡丹村人,香港新河實業有限公司創辦人。
  • 陳經綸,陳瑞祺之子。香港金滿米業(集團)有限公司、陳瑞祺慈善紀念基金及陳經綸有限公司董事長。創辦新會陳經綸中學,陳經綸骨科醫院。
  • 陳經興,陳瑞祺之子。香港興利順有限公司董事長。
  • 林前進,雙水沖式人。香港越時開發集團、吉泰集團有限公司主席。
  • 林蓬,大澤牛勒人,香港建築商。
  • 羅兆寧,棠下良溪人,羅兆寧父子有限公司創辦人,兼任香港英聯洋行董事。
  • 周務謙,大澤田金人,香港新藝織造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長。
  • 黃允熾,黃克競之子,香港寶源基業光學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 黃結,香港日信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 黃球,會城大端里人,香港興業財務置業有限公司創辦人。
  • 崔耀,澳門崔創業堂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升利耀記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煒聯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新誠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主席。
  • 梁華濟,雙水沙路人,香港益安國際集團創辦人。
  • 梁社祥,雙水梁家人,澳門偉倫燈飾電業公司、華輝電業公司、華輝貿易公司總經理,江聯冷氣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
  • 梁鴻傑,小岡四橋人,香港南俊投資、值升、人人投資等多間公司嘅董事。
  • 梁祺佑,棠下桐井人,香港美光珠飾廠有限公司創辦人。
  • 蔣志基,沙堆梅閣人,香港長城電子國際有限公司創辦人。
  • 簡文樂,杜阮井根長塘人,香港冠軍科技集團創辦人。研製出世界上第一部中文傳呼機。
  • 譚文輝,雙水人,香港聯輝布業有限公司、振享實業有限公司、天輝行、力輝有限公司董事長。
  • 譚聯益,譚文輝之堂弟,香港聯輝織造有限公司董事。
  • 譚志豪,譚兆之子,香港德士活集團董事。
  • 吳珠,荷塘六坊塘村人。香港裕隆海產有限公司創辦人。
  • 戴汝儉,雙水天台人,香港啟昌隆第三任司理人。
  • 林保濃,司前人,香港健民藥業同埋福聯海公司總經理、香敦煌集團常務董事。
  • 陳正,會城人,香港正華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長。
  • 莫華操,棠下人,香港華達實業(遠東)有限公司創辦人之一。
  • 莫華沛,香港華達實業(遠東)有限公司創辦人之一。
  • 李文達,李錦記第三代傳人。李錦記集團主席。
  • 黃麗德,棠下人,香港比利時化工塑料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 區柏賢,小岡人,香港江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 朱贊,雙水朱村人,香港商人。
  • 劉衍泉,羅坑坑頭人,澳門有利建築材料行總經理,澳門利海通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 李漢基,司前人,澳門成信行有限公司創辦人。
  • 李耀如。司前人,澳門耀興貿易發展有限公司創辦人。
  • 張廷,雙水人,香港遠東玩具有限公司創辦人。
  • 周廣安,棠下人,香港偉華雪衣有限公司創辦人。
  • 聶國良,會城接圭里人,香港天德行海陸產品有限公司創辦人。
  • 馮棠恩,司前人,香港汛和房地產有限公司總經理。
  • 莫耀強,雙水人,香港標準鐘錶針及配件廠有限公司董事長。
  • 容玉俊,三江洋美人,香港繁華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
  • 梁景昌,小岡人,澳門維雅制衣廠有限公司創辦人。
  • 林宜龍,深圳格蘭達科技集團董事長,香港友好協進會永遠名譽會長。
  • 林夢剛,古井人,江會公路始建者之一。

教育界 編輯

  • 李淡愚(1859年—1942年),七堡人,新會教育家。
  • 陳子褒(1862年—1922年5月29日),外海人,中國教育家。
  • 譚鑣(1863年—1924年),會城南坦人,梁啟超表哥,中國教育家。
  • 何琴樵(1872年—1948年10月6日),會城人,新會教育家。
  • 施見三(1881年—1964年1月5日),杜阮里村人,新會教育家。
  • 趙麗蓮(1896年—1989年),趙士北個女,台灣教育家。
  • 李欽(1898年—1979年7月14日),七堡人,新會教育家。
  • 陳樂素(1902年—1990年),陳垣之子,教育家,史學家。著有《求是集》。
  • 黃天驥(1935年—),中山大學教授,著有《冷暖集》、《納蘭性德和他的詞》。
  • 陳晉英,外海人,教育家。
  • 唐國俊,教育家。致公黨廣東省委會主委。
  • 朱勉躬,江門人,教育家。
  • 林裘謀,羅坑上升飛龍里人,教育家。
  • 林逸民,林裘謀個仔,中山醫科大學創辦人。
  • 趙梅友,三江恆美坊人,新會教育家。
  • 盧筱文,棠下人,1930年代喺馬來西亞森美蘭州創辦潤明學校,係當地最早僑校(現已停辦),女教育家。

章枚,原名蘇壽彭。中國作曲家、教育家。

科技界 編輯

  • 陳煥鏞(1890年-1971年1月18日),潮連芝山人,植物學家。
  • 陳焜培(1896年-1985年),澳門建築師,主要作品有連勝馬路消防局、南灣花園及八角亭、澳門郵政總局等。
  • 陳鴻逵(1900年6月26日-),植物病理學家。
  •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梁啟超大仔,著名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同教育家。
  • 梁思永(1904年7月24日-1954年4月2日),梁啟超第二仔,考古學家。
  • 阮達祖(1906年-),香港建築師,主要作品有永隆銀行大廈、東英大廈、恆生大廈及東城戲院等。
  • 朱志淞(1910年6月14日-1989年4月20日),林業家。
  • 譚葆憲(1910年9月26日-2000年9月30日),鐵路工程師。
  • 黃祖棠(1911年-),雙水龍頭人,香港建築師。
  • 陳國達(1912年1月22日-),地質學家。
  • 潘國定(1915年5月28日-1999年1月14日),航空工程師。
  • 莫柱蓀(1916年-),地質學家,「郁南運動」同「北流運動」兩個地質名詞發明者。
  • 薛社普(1917年-),細胞生物學家。
  • 陳原(1918年5月23日-2004年10月26日),語言學家、翻譯家。
  • 李始美(1923年-2004年),防治白蟻專家,1958年7月8日獲周恩來接見。
  • 梁思禮(1924年8月24日-),梁啟超第五仔,飛彈控制專家,火箭控制專家中國太空CAD技術倡導者同埋奠基人。
  • 鄭哲民(1932年2月7日-),昆蟲分類學家。
  • 郭景坤(1933年-),無機化學家與材料科學家。
  • 周漢華(1934年-1967年11月17日),大澤螺山人,農民種育家。1958年7月2日獲周恩來接見。
  • 李椿萱(1939年11月9日-),空氣動力學、航空航天飛行器設計家。
  • 劉俊賢,數學家,中國數學會理事。
  • 鍾功申,地理學家。
  • 黃妹,廣綉狀元,《半浮沉金魚》獲廣東省國貨展覽一等獎。
  • 張佑啟,物理學家。
  • 譚寶琛,譚肇康之子,香港工程師。
  • 何國源,會城人,加拿大ATI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 黃立本,光譜化學家。
  • 陳國權,化學家。

文化界 編輯

  • 陳獻章(1428年-1500年3月9日),會城都會人,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
  • 區越(1468年—1535年),潮連人,明朝詩人。
  • 高儼(1616年—1689年),明末清初著名畫家。詩、書、畫集於一身。
  • 黃居石(1626年—?),水南人,清朝詩人。
  • 胡方(1654年—1727年),棠下金竹岡人,清代學者。
  • 鄭績(1813年—1874年),雙水人,清朝畫家。
  • 伍光建(1867年—1943年6月10日),外海麥園人,翻譯家。
  • 陳洵(1871年—1942年6月19日),清朝詞人。
  • 鍾大雁(1876年—1971年),崖西南合人,澳洲油畫家。
  • 梁啟勳(1879年—1965年),梁啟超細佬,詞學家。
  • 陳垣(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棠下石頭人。歷史學家。
  • 馮鋼百(1883年—1984年),古井霞路田寮下塘基人,油畫家。擅長肖像畫。
  • 陳抱一(1893年—1945年7月27日),中國畫家。
  • 梁思順(1893年—1966年),梁啟超大女,文學家。
  • 簡又文(1896年-1978年),雙水木江維新里人,中國歷史學家。
  • 李研山(1898年—1961年5月11日),荷塘篁灣人,著名畫家、書法家同埋詩人。1929年創作嘅《松壑山村圖》係國畫嘅經典之作。
  • 伍蠡甫(1900年—1992年),伍光建個仔,國畫畫家。
  • 梁啟雄(1900年—1965年),梁啟超細佬,古典文學家。
  • 梁宗岱(1903年-1983年),司前白廟人,詩人、翻譯家。
  • 劉思慕(1904年—1985年2月21日),會城人,國際問題專家、作家、歷史學者。
  • 梁思庄(1908年-1986年5月20日),梁啟超個女,圖書館學家。
  • 梁朗秋(1911年-1998年),香港詩人及書法家。
  • 李育中(1911年-),雙水豪山人,中國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教育家。
  • 林建同(1911年-),原名林逢欣,張大千弟子,國畫家。
  • 林達川(1912年8月4日—1985年11月21日),沙堆獨洲人,油畫畫家。
  • 林聲翕(1914年9月5日-1991年7月14日),中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 華鈴(1915年—),原名馮錦釗,中國詩人。
  • 鍾石泉(1915年—2008年1月23日),雙水鎮蓢頭村,鍾鎮濤阿爸,香港收藏家。
  • 陳政(1919年—)書法家。
  • 陳子毅(1919年—),國畫畫家。
  • 譚文瑞(1922年—),筆名池北偶。作家。
  • 黃國彬(1923年—),杜阮龍眠背塘人,馬來西亞著名華人書法家。
  • 呂祖銘(1924年—2004年8月30日),江門東倉里人,書法篆刻家。
  • 鍾文略(1926年-2018年)雙水鎮蓢頭村,香港著名紀實攝影家。
  • 鍾錦榮(1927年—),中國書法家。
  • 陳一峰(1927年—2008年1月7日),外海人,民間文學家。著有《扭計師爺陳夢吉》。
  • 陸景華(1929年—),棠下樂溪人,馬來西亞書法家。
  • 薛劍虹(1933年—),書法家,精於行草。
  • 文樓(1933年-),又名文寶樓,香港著名雕塑家。
  • 宗鷹(1935年—),原名趙宗英,美國作家、文藝評論家、政論專欄作家。
  • 陳瑞康(1935年—),生於越南西貢,美國畫家。
  • 李怡(1936年—),香港作家。
  • 趙青坪(1937年—),美國篆刻家。
  • 張君默(1939年-),香港小說家。
  • 陳國堅(1939年12月1日—),學者、翻譯家。
  • 潘樹廣(1940年—2003年8月2日),中國文學家。
  • 湯婷婷(1940年10月27日-),古井泗沖人,美國及世界著名作家和詩人。
  • 陳耀南(1941年-),香港專欄作家、博士,後來移民澳洲。
  • 陳錫添(1941年2月8日-),中國記者,香港商報總編輯。
  • 蘇華(1943年-)小岡人,畫家、書法家。
  • 伍啟中(1944年—),荷塘人,著名國畫家。
  • 黃建炎(1948年—),香港漫畫家。
  • 也斯(1948年-),原名梁秉鈞,香港散文家。
  • 梁鳳儀(1949年—),香港企業家,勤+緣媒體服務公司創辦人,作家。
  • 張抗抗(1950年7月3日—),杜阮長喬人,中國作家。
  • 劉孟寬(1950年—),香港畫家。
  • 李逆熵(1955年—),原名李偉才,香港作家、小說家。
  • 鍾燦光(1956年11月18日-),雙水鎮 蓢頭村,香港著名廣吿攝影師,香港著名紀實攝影家鍾文略大仔。
  • 陳德錦(1958年11月2日-),香港作家、學者。
  • 胡迪(1962年12月29日-),大澤北洋人,原名林年錦,中國自由作家,異見人士,曾兩次上書胡溫。
  • 黃淳,羅坑水邊人,明代學者
  • 黎貞,會城都會人,明代學者。
  • 李之世,明朝詩人。
  • 林維後,攝影家。
  • 陸之駿,陸景華之子,台灣政治、文化評論及美食作家,《食物百科》寫作計劃主持人。
  • 黃兆紀,杜阮人,書法家。
  • 霍宗傑,會城人,收藏家。
  • 林緝光,古井洋邊人,收藏家。
  • 陳夢吉,潮連人,清朝著名狀師,被譽為廣東四大狀師之一。
  • 方唐鏡,潮連人,清末廣東著名狀師。
  • 廖一原,香港小說家。
  • 李文健,原名杜漸,香港作家。
  • 林頌葵,中國作家。
  • 陳絢文,中國作家。
  • 葉一峰,中國作家。
  • 李汗,中國作家。

演藝界 編輯

  • 陳非儂(1899年-1984年2月18日),外海人,陳寶珠阿爸,粵劇著名老倌。
  • 廖俠懷(1903年8月-1952年5月),荷塘人,「粵劇四大名丑」之一。
  • 靚次伯(1905年-1992年2月6日),原名黎松柏,南派粵劇著名老倌。
  • 戴愛蓮(1916年-2006年2月9日),杜阮中和人,中國舞蹈家、編舞家同埋藝術教育家。被譽為「中國舞蹈之母」。
  • 陸雲飛(1919年-1968年),粵劇名丑。
  • 白燕仔(1919年—2000年5月7日),原名陳慶旺,又名陳燕嫻。生於佛山,粵劇名伶。
  • 梁舜燕(1933年─),香港電視史上首位女演員。
  • 林鳳(1940年-1976年),原名馮淑嫣,香港電影演員。
  • 阮兆輝(1945年-),著名香港粵劇演員。
  • 夏雨(1946年-),原名黃成,香港演員。
  • 狄龍(1946年8月3日-),原名譚富榮。雙水上凌人,香港演員。
  • 林子祥(1947年10月12日-),香港歌手及演員。
  • 陳寶珠(1947年12月10日-),香港粵劇演員及電影演員。
  • 譚詠麟(1950年8月23日-),雙水上凌人,已故足球名宿譚江柏個仔,香港粵語流行曲歌手與電影演員。
  • 潘志文(1950年3月21日-),香港著名演員及節目主持人。
  • 徐少強(1950年10月16日-),香港演員。
  • 陳友(1952年10月1日-),香港電影演員,溫拿樂隊成員之一。
  • 鍾鎮濤(1953年2月23日-),雙水鎮蓢頭村,香港藝人,溫拿樂隊成員之一。
  • 曾志偉(1953年4月14日-,但佢自稱係廣東五華縣客家人),香港藝人,電影導演及演員,電視節目主持人。
  • 陳美琪(1955年9月24日-),香港藝人。
  • 唐季禮(1960年4月7日-,亦有人話佢係廣東恩平人),香港武術指導、導演。
  • 歐陽震華(1960年7月28日-),原名歐陽耀泉,杜阮篁莊人,香港演員。
  • 劉德華(1961年9月27日-),荷塘雷步人,香港演員兼歌手,「四大天王」之一,大中華地區樂壇和影壇巨星。
  • 黃凱芹(1961年11月18日-),香港著名創作歌手及DJ。
  • 陳啟泰(1964年7月16日-),潮連芝山人,香港藝人及主持。
  • 蘇永康(1967年9月24日-),會城人,香港歌手及演員。
  • 李克勤(1967年12月6日-),崖門三村人,香港歌手、演員、節目主持人。
  • 陳芷菁(1969年7月8日-),香港演員及主持人。
  • 楊婉儀(1970年6月3日-),1995年香港小姐冠軍。
  • 梁詠琪(1972年3月25日-),香港國語、粵語流行曲歌手及演員。
  • 趙學而(1972年3月31日-),原名趙慧燕,香港女歌手及演員。
  • 曾寶儀(1973年2月21日-),曾志偉個女,台灣歌手、演員、節目主持人。
  • 馮德倫(1974年8月9日-),原名馮進財,香港男演員、導演及歌手。
  • 劉日曦(1978年6月1日—),香港歌手。
  • 小雪(1979年2月7日-),原名蔡雪敏,香港歌手、演員。
  • 陳良韋(1980年—)陳友個仔,香港藝人。
  • 容祖兒(1980年6月16日-),荷塘禾崗人,香港歌手。
  • 譚俊彥(1980年7月30日-),狄龍個仔,香港演員。
  • 林敏俐(1980年10月25日-),2002年香港小姐冠軍。
  • 鍾欣桐(1981年1月21日-),香港歌唱組合Twins成員。
  • 黃嘉威(1981年3月29日-),香港演員。
  • 趙頌茹(1982年7月24日-),原名趙潤敏,香港模特兒、歌手。
  • 吳浩康(1983年6月13日-),原名吳偉男,香港歌手。
  • 徐詩喻(1984年12月18日—),原名徐翠婷,廣東歌手。
  • 黎彼得,靚次伯之侄,香港著名填詞人和演員。
  • 曾國祥,曾志偉之子,香港編劇及演員。
  • 林建明,雙水田心人,香港演員、主持人。
  • 阮德鏘,阮兆輝之子,香港演員。
  • 馮佩樂,前有線、前無綫新聞記者及助理採訪主任。
  • 陳僖儀,香港歌手

體育界 編輯

  • 陳享(1806年-1875年):崖西京梅村拱北里人,蔡李佛拳始創人。
  • 趙竹光(1909年-1991年),舉重運動員。「健美」一詞發明者。
  • 譚江柏(1911年-2006年3月16日),雙水上凌人,中華民國國家代表隊成員,喺1936年代表中國隊前往柏林參加奧運足球賽。
  • 歐陽若曦(1980年3月26日-),香港賽車手。
  • 陳鐵生,「精武四傑」之一。
  • 葉瑞,羅坑東坑人,曾任周家螳螂拳掌門。
  • 劉秋榮,荷塘人,游泳運動員,曾四次打破男子100米器泳、男子50米屏氣潛泳世界紀錄。
  • 李蘭愛,游泳運動員,曾兩次打破蹼泳女子4×200蹼泳接力世界紀錄。
  • 余卓成,跳水運動員,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跳水銀牌得主。
  • 陳兆倫,外海人,航海模型運動員,四項航海模型比賽世界紀錄保持者。
  • 梁卓輝,中國乒乓球隊首位教練。

醫學界 編輯

  • 高竹(約1658年—?),沙堆那伏人,清朝康熙皇帝御醫,天主教傳入新會第一人。
  • 陳伯壇(1863年—1938年5月29日),外海人,中醫師,有廣東四大名醫和廣東四大怪醫稱譽。
  • 盧朋著(1876年—1939年),潮連人,中醫師。
  • 湯澤光(1899年—1985年),中國著名醫生。
  • 李崧(1895年—1989年),七堡人,潘達微女婿,香港著名醫生。
  • 梁思懿(1914年-1988年),梁啟超三女,著名醫生,社會活動家。
  • 黃志強(1922年—),膽道外科奠基人。
  • 陳灝珠(1924年11月6日—),心血管道侵入性診治法奠基人之一。
  • 韓明(1929年—),著名外科醫生。
  • 湯釗猷(1930年12月26日—),腫瘤外科專家。
  • 馮慶麟(1934年—),馮秉芬大仔,美國著名醫生,香港太平紳士。
  • 方黃吉雯,健康快車創始人。
  • 馮慶彪,馮秉芬第二仔,香港著名兒科醫生,現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委員會主席。
  • 張安,血液病學家。
  • 陳愛心,中國著名護士。

宗教界 編輯

  • 林家駿(1928年4月9日—),澳門首位華裔主教。

財經界 編輯

  • 梁思達(1912年-),梁啟超第四仔,經濟學家。

編輯

  1. 新會建縣之前屬何縣轄地,代之前書冇明文記載,唐代《元和郡縣圖誌》載為四會縣地,宋朝《輿地廣記》載為番禺縣地,呢度以《輿地廣記》為準。
  2. 平夷之夷族係瑤族。司前北面距离皂幕山唔係好遠,皂幕山到明朝時,為廣東瑤山之一。見《天下郡國利病書》
  3. 新夷廢縣,在縣西四十五里。《讀史方輿紀要
  4. 盆允廢縣,喺縣北二十里。《讀史方輿紀要》
  5. ,封平廢縣,在今開平東南。《讀史方輿紀要》
  6. 新寧郡,今新興。《大清一統誌
  7. 見《太平環宇記》
  8. 見《隋書·譙國夫人傳》
  9. 《南粵新市—新會》
  10. 嗰六個縣係:盆允、永昌、新建、熙潭、化召、懷集。
  11. 封水得名
  12. 以領縣盆允得名
  13. 以依山為州而得名
  14. 陳大震,《大德南海誌》殘本
  15. 《廣州府誌》:新會苧布,甲於天下,其色如玉,其縷如絲。
  16. 新會瀧水蓮邊里《麥氏家譜》
  17. 位置約在珠海橫琴島之北
  18. 哨州位置約在香港大嶼山以西
  19. 林星章 道光《新會縣誌》
  20. 林星章 道光《新會縣誌》
  21. 顧誠,《南明史》
  22. 中國食人史
  23. 用Google Earth計算得出
  24. . 原著喺2008年10月30號歸檔. 喺2008年11月2號搵到.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08年10月30號,.
  25. 區連續8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 原著喺2009年8月15號歸檔. 喺2008年11月3號搵到.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09年8月15號,.
  26. 會森林覆蓋率30.6%. 原著喺2008年10月30號歸檔. 喺2008年11月3號搵到.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08年10月30號,.
  27. 2007年新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新會區統計局. 原著喺2008年10月30號歸檔. 喺2008年11月3號搵到.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08年10月30號,.
  28. 屈大均 《广东新语·蒲葵扇》:新会若男与女,所以资生者,半出于蒲葵焉
  29. 29.0 29.1 . . 2017年6月27號. 喺2019年3月18號搵到.{{cite web}}: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