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統多細胞生物用來食嘢、消化嘢食、獲取能量同營養、排泄剩餘廢物嘅一組器官。佢嘅主要功能係攝取、消化、吸收、同化同排泄。其中有關排泄嘅部分,亦可以歸類到排泄系統(Excretory system)嘅一部分。

消化系統
生理
屬於人體
識別碼
UBERON ID0001007
TAA05.0.00.000

組成部分

編輯
 
成人消化系統

消化食物涉及幾種器官同埋其他組成部分。叫做「輔助消化器官」嘅器官有膽囊同埋胰臟。其他組成部分包括唾液腺同埋會厭

消化系統最大嘅結構係胃腸道(GI tract)。佢由開始,直到肛門結束,長度大約係9米(30英尺)[convert: %s]%s。[1]

係一個主要嘅消化器官。喺佢嘅胃黏膜裏面,有數以百萬計嵌入咗嘅胃腺。佢哋嘅分泌物對呢個器官嘅運作好重要。

大部分食物消化發生喺小腸度,佢係胃腸道最長嘅部分。

胃腸道最大嘅部分係結腸,即係大腸。水份會喺呢度吸收,剩低嘅廢物會喺排便前儲存起嚟。[2]

胃腸道有好多特殊細胞。呢啲包括胃腺嘅各種細胞、味覺細胞胰管細胞腸細胞同埋微皺褶細胞

消化系統有啲部分亦都係排泄系統嘅一部分,包括大腸。[2]

 
解釋口腔消化系統嘅3D醫學圖解

上胃腸道嘅第一部分,配備咗幾種結構,開始進行消化嘅最初步驟。[3] 呢啲包括唾液腺、牙同埋脷。口有兩個區域:前庭同埋固有口腔。前庭係牙、面頰之間嘅區域,[4]其餘嘅就係固有口腔。大部分口腔鋪住口腔黏膜,呢種黏膜會產生潤滑嘅黏液,只需要少量就夠。黏膜喺身體唔同區域嘅結構唔同,但係佢哋都會產生潤滑嘅黏液,呢啲黏液一係由表面細胞分泌,或者更常見嘅係由下面嘅腺體分泌。口裏面嘅黏膜延伸成為包住牙腳嘅薄黏膜。黏液嘅主要成分係一種叫做黏蛋白醣蛋白,分泌嘅類型根據涉及嘅區域而變化。黏蛋白黏稠、透明而且有黏附性。口裏面黏膜下面係一層薄薄嘅平滑肌組織,同黏膜嘅鬆散連接賦予佢好好嘅彈性。[5] 佢覆蓋住面頰、嘅內表面同埋口底,所產生嘅黏蛋白對預防蛀牙有好強嘅保護作用。[6]

口嘅頂部叫做,佢將口腔同鼻腔分開。口前面嘅腭比較硬,因為上面嘅黏膜覆蓋住一塊板;後面嘅腭就比較軟同柔韌,由肌肉同結締組織組成,可以郁動嚟吞嚥食物同液體。軟腭終止喺腭垂度。[7] 硬腭嘅表面提供咗食嘢嗰陣所需嘅壓力,令到鼻腔保持暢通。[8] 嘴唇之間嘅開口叫做口裂,通往喉嚨嘅開口就叫做咽峽[9]

喺軟腭兩邊係腭舌肌,佢哋亦都伸展到脷嘅區域。呢啲肌肉會抬高脷嘅後部,並且合埋咽峽兩邊,令食物可以吞落去。[10]:1208 黏液有助於咀嚼食物,因為佢能夠軟化同埋聚集食物,形成食團。

唾液腺

編輯
 
主要嘅唾液腺

有三對主要嘅唾液腺,同埋八百到一千個小唾液腺,佢哋主要都係服務消化過程,同時喺維持牙齒健康同口腔整體潤滑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冇咗佢哋就冇可能講到嘢。[11] 主要嘅腺體全部都係外分泌腺,透過導管分泌。所有呢啲腺體都終止喺口裏面。最大嘅係腮腺——佢哋嘅分泌物主要係漿液。下一對喺下顎下面,係下頜下腺,呢啲腺體產生漿液同黏液兩種。漿液由呢啲唾液腺入面嘅漿液腺產生,呢啲腺體亦都會產生舌脂肪酶。佢哋產生大約七成嘅口腔唾液。第三對係舌下腺,喺脷下面,佢哋嘅分泌物主要係黏液,只有少量係口水。

喺口腔黏膜入面,同埋喺脷、腭同口底上面,都有小唾液腺;佢哋嘅分泌物主要係黏液,受面神經第七對顱神經)支配。[12] 呢啲腺體亦都分泌澱粉酶,呢個係分解食物嘅第一步,作用喺食物中嘅碳水化合物,將澱粉質轉化成麥芽糖。脷嘅表面仲有其他漿液腺,圍繞住脷後部嘅味蕾,呢啲腺體亦都產生舌脂肪酶。脂肪酶係一種消化酶,催化脂質(脂肪)嘅水解。呢啲腺體叫做味腺,亦都被證明有另一個功能,就係分泌富組蛋白,當食物接觸到脷上嘅呢啲腺體時,可以提供早期嘅防禦(喺免疫系統之外)抵抗食物中嘅微生物。[11][13] 感官資訊可以刺激唾液分泌,提供必要嘅液體俾脷運作,同時亦都方便吞嚥食物。

口水
編輯
内文:口水

口水會濕潤同軟化食物,加上牙嘅咀嚼動作,將食物轉化成一個滑溜嘅食團。食團由口進入食道嘅過程,亦都受到口水提供嘅潤滑幫助。同樣重要嘅係口水裏面有消化酶澱粉酶同脂肪酶。澱粉酶開始作用喺碳水化合物入面嘅澱粉,將佢分解成簡單嘅,例如麥芽糖葡萄糖,呢啲糖可以喺小腸再進一步分解。喺口裏面嘅口水可以負責呢個初步澱粉消化嘅三成。脂肪酶開始分解脂肪。脂肪酶亦都會喺胰臟產生,喺嗰度釋放出去繼續消化脂肪。對於胰臟脂肪酶仲未發育好嘅 BB 仔嚟講,口水脂肪酶嘅存在尤其重要。[14]

除咗提供消化酶嘅作用之外,口水對牙同口都有清潔作用。[15] 佢亦都有免疫作用,為身體系統提供抗體,例如免疫球蛋白A[16] 大家認為呢點係預防唾液腺感染嘅關鍵,尤其係腮腺炎

口水亦都含有一種叫做唾液轉鈷胺素嘅醣蛋白,佢係一種維他命B12嘅結合蛋白。[17] 佢會同維他命結合,以便安全咁帶住佢穿過胃嘅酸性環境。當佢去到十二指腸,胰臟嘅酶會分解呢種醣蛋白,釋放出維他命,然後維他命就會同內在因子結合。

 

食物進入,喺嗰度透過嘅活動同口水分泌,進行消化過程嘅第一步。脷係一個肉質嘅肌肉感覺器官,第一道感官資訊係透過佢表面舌乳頭上嘅味蕾接收番嚟。如果味道啱口味,條脷就會開始活動,喺口裏面操控食物,刺激唾液腺分泌口水。口水嘅液體特性有助於軟化食物,而佢裏面嘅酶含量會喺食物仲喺口裏面嗰陣就開始分解食物。最先分解嘅食物部分係碳水化合物嘅澱粉(透過口水裏面嘅澱粉酶)。

脷透過一條叫做舌繫帶嘅韌帶連接到口底[5],呢個結構俾咗佢好大嘅活動能力去操控食物(同埋講嘢);佢嘅活動範圍由幾組肌肉嘅動作最佳化控制,而外部範圍就受到舌繫帶嘅拉伸限制。脷有兩組肌肉,四條源於脷內部、負責塑造脷形狀嘅內在肌,同埋四條源於骨骼、負責脷活動嘅外在肌

味覺
編輯
内文:味覺
 
輪廓乳頭橫切面,顯示神經同味蕾嘅排列

味覺係一種化學感應,喺口裏面叫做味蕾嘅特殊味覺感受器度發生。味蕾主要喺脷嘅上表面(脷背)。味覺感知嘅功能對於防止食咗有害或者變壞嘅食物好重要。會厭食道上部亦都有味蕾。味蕾由面神經嘅分支鼓索神經同埋舌咽神經支配。味覺訊息透過呢啲顱神經傳送到大腦。大腦可以分辨食物嘅化學性質。五種基本味覺係指甜味同埋鮮味。檢測到鹹味同酸味有助於控制鹽同酸嘅平衡。檢測到苦味可以警示有毒物質——好多植物嘅防禦機制都係有毒而且帶苦味嘅化合物。甜味引導我哋去搵提供能量嘅食物;由唾液澱粉酶初步分解提供能量嘅碳水化合物會產生甜味,因為簡單糖係最初嘅結果。一般認為鮮味係標示緊含豐富蛋白質嘅食物。酸味係酸性,經常喺變壞嘅食物度搵到。大腦需要好快決定應唔應該食呢樣嘢。1991年描述第一個嗅覺受體嘅發現,有助於推動對味覺嘅研究。嗅覺受體位於哥細胞表面,佢哋會同化學物質結合,令人可以探測到氣味。一般假設嚟自味覺受體嘅訊號同嚟自鼻哥嘅訊號一齊運作,形成對複雜食物風味嘅概念。[18]

内文:牙齒

係由佢哋特有嘅物料構成嘅複雜結構。佢哋由一種叫做牙本質嘅類骨質物料組成,外面覆蓋住身體最硬嘅組織——牙釉質[8] 牙有唔同形狀,用嚟處理咀嚼嘅唔同方面,包括撕開同埋將大塊食物嚼成越嚟越細嘅碎片。咁樣可以大大增加表面面積,俾消化酶作用。 牙齒根據佢哋喺咀嚼過程中嘅特定角色嚟命名——門牙用嚟切斷或者咬斷食物;犬齒用嚟撕裂;前臼齒臼齒就用嚟咀嚼同磨碎食物。喺口水同黏液嘅幫助下咀嚼食物,會形成一個柔軟嘅食團,然後可以吞嚥落去,沿住上胃腸道去到胃。[19] 口水裏面嘅消化酶亦都有助於分解任何卡住嘅食物顆粒,保持牙齒清潔。[20][15]

會厭

編輯
内文:會厭
 

會厭係一塊連接到入口嘅彈性軟骨瓣。佢俾黏膜覆蓋住,面向口嘅舌面上有味蕾。[21] 佢嘅喉面向住喉部。會厭嘅功能係守護聲門嘅入口,聲門即係聲帶之間嘅開口。呼吸嗰陣佢通常指向上,下面作為咽嘅一部分運作,但係喺吞嚥期間,會厭會向下摺疊到一個比較水平嘅位置,上面作為咽嘅一部分運作。用呢種方式,佢可以阻止食物進入氣管,反而將食物引導到後面嘅食道。吞嚥嗰陣,脷向後嘅郁動會將會厭壓喺聲門開口上面,防止任何吞緊嘅食物進入通向肺部嘅喉;喉亦都會向上拉,協助呢個過程。吞入嘅物質刺激到喉會產生強烈嘅嗽反射,以保護肺部。

内文:

呼吸系統傳導區嘅一部分,亦都係消化系統嘅一部分。佢係喉嚨緊接住鼻腔後面、口後方、食道同上方嘅部分。咽由三部分組成。下面兩部分——口咽喉咽——同消化系統有關。喉咽連接到食道,同時作為空氣同食物嘅通道。空氣由前面進入喉,但係任何吞落嘅嘢有優先權,空氣通道會暫時阻塞。咽由迷走神經咽支支配。[10]:1465 咽裏面嘅咽肌將食物推入食道。咽喺食道入口處同食道連接,呢個位置喺環狀軟骨後面。

食道

編輯
内文:食道
 
食道(黃色顯示)喺氣管同心臟後面經過

食道,通常叫做食物管道或者食管,係一條肌肉管道,食物透過佢由咽傳送到胃。食道同喉咽相連。佢穿過胸腔嘅後縱隔,喺第十胸椎(T10)嘅水平,透過橫膈膜上嘅一個窿——食管裂孔——進入。佢嘅長度平均係25 cm,根據個人身高而變化。佢分爲頸、胸腔腹腔部分。咽喺環狀軟骨後面嘅食道入口處同食道連接。

靜止狀態下,食道兩端由上、下食道括約肌關閉。上括約肌嘅打開由吞嚥反射觸發,令食物可以通過。呢個括約肌亦都用嚟防止食物由食道倒流返入咽。食道有一層黏膜,具有保護功能嘅上皮組織因為大量食物通過而持續更換。吞嚥期間,食物由口經過咽進入食道。會厭向下摺疊到一個比較水平嘅位置,將食物引導到食道,遠離氣管

一旦進入食道,食團就會透過叫做蠕動嘅肌肉有節奏嘅收縮同放鬆,向下移動到胃。下食道括約肌係圍繞食道下部嘅肌肉括約肌。食道同胃之間嘅胃食管接口由下食道括約肌控制,除咗吞嚥同嘔吐嗰陣之外,佢一直保持收縮狀態,防止胃內容物進入食道。由於食道冇好似胃咁樣嘅防酸保護,呢個括約肌如果失效就會導致胃灼熱(火燒心)。

橫膈膜

編輯

橫膈膜係身體消化系統嘅一個重要部分。呢塊肌肉橫膈膜將胸腔腹腔分隔開,大部分消化器官都喺腹腔裏面。十二指腸懸肌將升十二指腸連接到橫膈膜。一般認為呢條肌肉對消化系統有幫助,因為佢嘅連接點為十二指腸空腸曲提供咗一個更闊嘅角度,方便消化緊嘅物質通過。橫膈膜亦都連接並固定住肝臟嘅肝裸區。食道喺T10水平透過食管裂孔進入腹部。

内文:
 
胃嘅區域

係胃腸道同消化系統嘅一個主要器官。佢係一個持續呈J形嘅器官,上端連接食道,下端連接十二指腸。 喺胃產生嘅胃酸(俗稱「胃汁」)喺消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要含有鹽酸氯化鈉。由胃腺入面嘅G細胞產生嘅一種肽激素——胃泌素,會刺激胃液產生,從而激活消化酶。胃蛋白酶原係由胃主細胞產生嘅一種前體酶(酶原),胃酸會將佢激活成胃蛋白酶,開始消化蛋白質。由於呢兩種化學物質會損害胃壁,胃裏面無數嘅胃腺會分泌黏液,提供一層黏滑嘅保護層,抵禦化學物質對胃內層嘅損害。

喺消化緊蛋白質嘅同時,透過蠕動嘅作用,即係沿住胃壁移動嘅肌肉收縮波,會發生機械性嘅攪拌。咁樣令食物團可以進一步同消化酶混合。由胃黏膜胃底腺嘅主細胞分泌嘅胃脂肪酶,同鹼性嘅胰脂肪酶唔同,係一種酸性脂肪酶。佢會某程度上分解脂肪,不過效率冇胰脂肪酶咁高。

幽門係胃最低嘅部分,透過幽門管連接到十二指腸,佢包含無數嘅腺體,分泌包括胃泌素在內嘅消化酶。一兩個鐘之後,會產生一種叫做食糜嘅濃稠半液體。當幽門括約肌(或者叫瓣膜)打開,食糜就會進入十二指腸,喺嗰度同嚟自胰臟嘅消化酶進一步混合,然後通過小腸,消化會繼續進行。

胃底嘅壁細胞會產生一種叫做內在因子嘅醣蛋白,呢個因子對吸收維他命B12係必需嘅。維他命B12(鈷胺素)同一種由唾液腺分泌嘅醣蛋白——轉鈷胺素I(又叫唾液轉鈷胺素)結合之後,會帶到胃並且穿過胃,呢種醣蛋白可以保護對酸敏感嘅維他命免受胃酸性內容物嘅影響。一旦進入比較中性嘅十二指腸,胰臟嘅酶就會分解呢個保護性醣蛋白。釋放咗出嚟嘅維他命B12之後會同內在因子結合,然後由迴腸嘅腸細胞吸收。

胃係一個可以擴張嘅器官,通常可以擴張到容納大約一公升嘅食物。[22] 呢種擴張係透過胃內壁一系列嘅胃褶實現嘅。初生BB嘅胃只可以擴張到容納大約30毫升。

内文:

係身體最大嘅淋巴器官,但亦都有其他功能。[23] 佢會分解「耗盡」咗嘅紅血球同白血球。所以有時人哋叫佢做「紅血球墳場」。[23] 呢個「消化」過程嘅一個產物係色素膽紅素,佢會送到,然後喺膽汁中分泌出嚟。另一個產物係,會用喺骨髓製造新血球。[5] 醫學上只係將脾歸類為淋巴系統嘅一部分,不過亦都承認佢全部重要功能仲未完全明晒。[10]:1751

内文:
 
肝同膽囊

肝臟係第二大器官(僅次於皮膚),亦都係一個輔助消化腺,喺身體嘅新陳代謝中扮演角色。肝有好多功能,其中一啲對消化好重要。肝可以為各種代謝物解毒;合成蛋白質同埋產生消化所需嘅生物化學物質。佢調節醣原嘅儲存,可以由葡萄糖合成醣原(醣原生成)。肝亦都可以由某啲氨基酸合成葡萄糖。佢嘅消化功能主要同分解碳水化合物有關。佢亦都透過合成同分解嚟維持蛋白質代謝。喺脂質代謝方面,佢會合成膽固醇。脂肪亦都會喺脂肪生成過程中產生。肝合成大部分嘅脂蛋白。肝位於腹部右上象限,喺橫膈膜下面,同橫膈膜有一部分連接,就係肝嘅肝裸區。呢個位置喺胃嘅右邊,覆蓋住膽囊。肝合成膽汁酸卵磷脂嚟促進脂肪消化。[24]

膽汁

編輯

由肝產生嘅膽汁由水(97%)、膽鹽、黏液同色素、1%脂肪同無機鹽組成。[25] 膽紅素係佢嘅主要色素。膽汁部分作用類似表面活性劑,可以降低兩種液體之間或者固體同液體之間嘅表面張力,有助於將食糜中嘅脂肪乳化。食物脂肪透過膽汁嘅作用分散成叫做微膠粒嘅更細單位。分解成微膠粒大大增加咗表面面積,俾胰臟酶——脂肪酶——作用。脂肪酶消化三酸甘油酯,將佢哋分解成兩個脂肪酸同一個單酸甘油酯。呢啲物質之後會由腸壁上嘅腸絨毛吸收。如果脂肪冇喺小腸用呢種方式吸收,之後喺大腸就會出現問題,因為大腸冇能力吸收脂肪。膽汁亦都有助於從飲食中吸收維他命K。 膽汁透過肝總管收集同輸送。呢條管同膽囊管匯合,再同膽囊連接成一條總膽管。 膽汁儲存喺膽囊裏面,等到食物排入十二指腸嗰陣同埋幾個鐘之後釋放。[5]

膽囊

編輯
 
膽囊(綠色顯示)喺肝下面

膽囊膽道系統嘅一個中空部分,位於肝正下方,膽囊體喺一個細小嘅凹陷處休息。[26] 佢係一個細小嘅器官,用嚟儲存由肝產生嘅膽汁,然後再釋放到小腸。膽汁由肝透過膽管流入膽囊儲存。膽汁嘅釋放係為咗回應膽囊收縮素(CCK),呢種肽激素由十二指腸釋放。CCK(由十二指腸嘅內分泌細胞產生)嘅產生係受到十二指腸內有脂肪存在所刺激。[27]

佢分爲三部分:膽囊底、膽囊體同膽囊頸。膽囊頸逐漸變細,透過膽囊管連接到膽道系統,膽囊管之後再同肝總管匯合形成總膽管。喺呢個連接點有一個叫做「哈特曼氏囊」嘅黏膜褶皺,膽石通常會喺呢度卡住。膽囊體嘅肌層係平滑肌組織,幫助膽囊收縮,令佢可以將膽汁排入膽管。膽囊需要時刻將膽汁維持喺自然嘅半液體狀態儲存。由膽囊內壁分泌嘅氫離子令膽汁保持足夠酸性,防止硬化。為咗稀釋膽汁,消化系統會加入水同電解質。另外,鹽分會附喺膽汁中嘅膽固醇分子上,防止佢哋結晶。如果膽汁裏面膽固醇或者膽紅素太多,或者膽囊冇正常排空,呢啲系統就可能失效。膽石就係咁樣形成嘅:一小塊鈣俾膽固醇或者膽紅素包住,然後膽汁結晶形成膽石。膽囊嘅主要目的係儲存同釋放膽汁。膽汁釋放到小腸,透過將較大嘅分子分解成較細嘅分子,幫助消化脂肪。脂肪吸收咗之後,身體亦都會吸收膽汁,運返去肝再用。

胰臟

編輯
内文:胰臟
 
胰臟、十二指腸同膽管
 
消化激素嘅作用

胰臟係一個主要器官,喺消化系統中作為一個輔助消化腺運作。佢既係內分泌腺,又係外分泌腺[28] 內分泌部分喺血糖升高嗰陣分泌胰島素;胰島素將葡萄糖由血液轉移到肌肉同其他組織用作能量。內分泌部分喺血糖低嗰陣釋放升糖素;升糖素令肝臟可以將儲存嘅糖分解成葡萄糖,重新平衡血糖水平。胰臟產生並釋放重要嘅消化酶到佢輸送去十二指腸嘅胰液裏面。[24] 胰臟位於胃嘅下面同後面。佢透過胰管連接到十二指腸,胰管喺膽管連接點附近匯入,咁樣膽汁同胰液就可以一齊作用喺由胃釋放到十二指腸嘅食糜上面。嚟自胰管細胞嘅含水胰臟分泌物含有碳酸氫鹽離子,呢啲離子係鹼性嘅,有助於同膽汁一齊中和由胃攪拌出嚟嘅酸性食糜。

胰臟亦都係消化脂肪同蛋白質嘅酶嘅主要來源。其中一啲酶係為咗回應十二指腸產生膽囊收縮素而釋放嘅。(相比之下,消化多醣嘅酶主要由腸壁產生。)細胞充滿住分泌顆粒,裏面含有前體消化酶。主要嘅蛋白酶,即係作用喺蛋白質嘅胰臟酶,係胰蛋白酶原胰凝乳蛋白酶原彈性蛋白酶亦都會產生。亦都會分泌少量嘅脂肪酶同澱粉酶。胰臟亦都分泌磷脂酶A2溶血磷脂酶同膽固醇酯酶。前體酶原係酶嘅非活性變體;咁樣可以避免自身降解引起嘅胰腺炎。一旦喺腸道釋放,腸黏膜存在嘅酶腸肽酶會透過切割嚟激活胰蛋白酶原,形成胰蛋白酶;進一步切割會產生胰凝乳蛋白酶。

下胃腸道

編輯
内文:胃腸道
想知多啲:胃腸生理學

下胃腸道(GI)包括小腸同全部嘅大腸[29] 腸亦都叫做腸道。下胃腸道由胃嘅幽門括約肌開始,到肛門結束。小腸再細分爲十二指腸空腸迴腸。盲腸標誌住小腸同大腸之間嘅分界線。大腸包括直腸同肛管[2]

小腸

編輯
 
小腸圖解

部分消化咗嘅食物喺食咗一個鐘之後,開始以半液體嘅食糜形式到達小腸[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胃喺平均1.2個鐘之後排空一半。[30] 四五個鐘之後,胃就完全排空。[31]

喺小腸裏面,pH值變得好關鍵;需要精細平衡嚟激活消化酶。食糜非常酸,pH值低,由胃釋放出嚟,需要變得更加鹼性。呢個過程喺十二指腸透過加入嚟自膽囊嘅膽汁,結合嚟自胰管嘅碳酸氫鹽分泌物,同埋嚟自叫做布倫納氏腺嘅十二指腸腺體分泌嘅富含碳酸氫鹽嘅黏液嚟實現。食糜透過幽門括約肌嘅打開,由胃釋放到達腸道。產生嘅鹼性液體混合物會中和胃酸,胃酸會損害腸道內壁。黏液成分潤滑腸壁。

 
小腸嘅層次

當消化咗嘅食物顆粒喺大小同成分上縮減到足夠程度,腸壁就可以吸收佢哋,運送到血液裏面。呢啲食糜嘅第一個容器係十二指腸球。由呢度開始,佢會進入小腸三個部分嘅第一個部分,十二指腸(下一部分係空腸,第三部分係迴腸)。十二指腸係小腸嘅第一個、亦係最短嘅部分。佢係一條中空、連接嘅C形管,連接胃同空腸。佢由十二指腸球開始,終止喺十二指腸懸肌。一般認為懸肌連接到橫膈膜有助於食物通過,因為佢嘅連接點形成一個更闊嘅角度。

大部分食物消化喺小腸進行。分節運動作用係混合同埋更慢咁移動小腸裏面嘅食糜,俾更多時間吸收(呢啲運動喺大腸都會繼續)。喺十二指腸,胰脂肪酶同輔酶——輔脂肪酶一齊分泌,進一步消化食糜嘅脂肪含量。透過呢個分解過程,會產生叫做乳糜微粒嘅更細乳化脂肪顆粒。腸道內壁亦都有叫做腸細胞嘅消化細胞(大部分喺小腸)。佢哋係啲唔尋常嘅細胞,因為佢哋表面有腸絨毛,而絨毛表面又有無數嘅微絨毛。所有呢啲絨毛構成一個更大嘅表面積,唔單止用嚟吸收食糜,亦都透過微絨毛上大量嘅消化酶進一步消化食糜。

乳糜微粒夠細,可以穿過腸細胞嘅絨毛,進入佢哋嘅淋巴毛細管,叫做乳糜管。一種叫做乳糜嘅乳白色液體,主要由乳糜微粒嘅乳化脂肪組成,係吸收咗嘅混合物同乳糜管入面嘅淋巴混合嘅結果。[唔該解釋係乜東東] 乳糜之後會透過淋巴系統運送到身體其餘部分。

懸肌標誌住十二指腸嘅終點,亦都係上胃腸道同下胃腸道之間嘅分界。消化道接住係空腸,再接住係迴腸。空腸,即係小腸嘅中間部分,含有環狀褶,呢啲係雙層黏膜褶皺,部分環繞、有時甚至完全環繞腸嘅內腔。呢啲褶皺連同絨毛一齊增加空腸嘅表面積,令消化咗嘅糖、氨基酸同脂肪酸可以更多咁吸收到血液中。環狀褶亦都減慢食物通過嘅速度,俾更多時間吸收營養。

小腸最後一部分係迴腸。呢度亦都有絨毛,維他命B12、膽汁酸同任何剩餘嘅營養素會喺呢度吸收。當食糜嘅營養耗盡之後,剩低嘅廢物會變成叫做糞便嘅半固體,進入大腸,喺嗰度腸道菌群嘅細菌會進一步分解剩餘嘅蛋白質同澱粉。[32]

通過小腸嘅運輸時間平均係4個鐘。一餐飯嘅食物殘渣平均喺食咗5.4個鐘之後有一半排空咗小腸。[30] 小腸嘅排空平均喺8.6個鐘之後完成。[30]

盲腸

編輯
 
盲腸同升結腸嘅開端

盲腸係一個囊袋,標誌住小腸同大腸之間嘅分界。佢位於腹部右下象限迴盲瓣下方。[33] 盲腸接收嚟自小腸最後部分——迴腸嘅食糜,並且連接到大腸嘅升結腸。喺呢個連接點有一個括約肌或者瓣膜,叫做迴盲瓣,佢減慢食糜由迴腸過嚟嘅速度,容許進一步消化。佢亦都係闌尾連接嘅位置。[33]

大腸

編輯
 
下胃腸道 - 3) 小腸;5) 盲腸;6) 大腸
想知多啲:排泄系統

大腸裏面,[2]消化緊嘅食物喺結腸通過嘅速度慢好多,要用30到40個鐘先至透過排便清除。[31] 結腸主要作為腸道菌群發酵可消化物質嘅場所。所需時間因人而異,差異好大。剩低嘅半固體廢物叫做糞便,身體透過腸壁協調嘅收縮,即係蠕動,嚟清除佢哋,蠕動將排泄物向前推進到直腸,再透過肛門經排便排出體外。腸壁外層係縱向肌肉,即係結腸帶,內層係環狀肌肉。環狀肌肉令物質繼續向前移動,亦都防止廢物倒流。對蠕動作用亦都有幫助嘅係基礎電節律,佢決定咗收縮嘅頻率。[34] 結腸帶可以見到,亦都係結腸上出現結腸袋嘅原因。漿膜覆蓋住胃腸道大部分地方,並且有腸繫膜。其他肌肉較多嘅部分就由外膜包裹。

非人類動物消化系統

編輯

動物嘅消化系統由構造嘅差異可以粗略分為囊狀消化系統管狀消化系統

囊狀消化系統具有囊狀嘅消化腔。好似水螅水母海葵水生生物,大都係用消化腔開口嘅觸手捉獵物食,而消化完嘅殘渣亦由同一開口排出。

管狀消化系統就擁有消化道,呈管狀構造,有口腔同肛門兩個口。好似蚯蚓螳螂同埋人類都歸呢一類。

人類消化系統

編輯

人體嘅消化系統主要由消化道同消化腺組成。

  • 一個正常男性成人嘅消化道長大概6.5米,由上消化道同下消化道組成。
  • 消化道係一條連接口腔同肛門嘅管道,由好多負責處理嘢食嘅構造組成。
  • 消化腺可以分泌消化液去消化嘢食。

上消化道

編輯

上消化道由食道組成。

  • 口包含口腔黏膜(buccal mucosa)、唾液腺同埋
  • 喺口後面係咽,咽連接住一條由肌肉組成嘅中空管道,即係食道。
  • 食道通過肌肉嘅收縮同放鬆,將嘢食向下推,穿過橫隔膜去到胃。

下消化道

編輯

下消化道包括腸同肛門。

消化腺

編輯

消化腺又分為小消化腺同大消化腺兩種。

  • 小消化腺係分佈消化管各部分管壁內嘅小腺體,呢類腺體數量好多,包括胃腺、腸腺等。
  • 大消化腺位於消化道外,佢哋主要通過導管將分泌物排入消化道內,主要有:三對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肝臟同胰臟。

梳示

編輯
  1. Kong F, Singh RP (June 2008). "Disintegration of solid foods in human stomach".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73 (5): R67–R80. doi:10.1111/j.1750-3841.2008.00766.x. PMID 18577009.
  2. 2.0 2.1 2.2 2.3 "Large intestin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6. 喺1 October 2016搵到.
  3. Hopkins J, Maton A, Charles WM, Susan J, Maryanna QW, David L, Jill DW (1993). Human Biology and Health.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US: Prentice Hall. ISBN 978-0-13-981176-0.
  4. Pocock G (2006). Human Physiology (第Third版).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382. ISBN 978-0-19-856878-0.
  5. 5.0 5.1 5.2 5.3 Macpherson G (1999). Black's Medical Dictionary. A & C. Black Ltd. ISBN 978-0-7136-4566-8.
  6. Frenkel ES, Ribbeck K (January 2015). "Salivary mucins protect surfaces from colonization by cariogenic bacteria".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81 (1): 332–338. Bibcode:2015ApEnM..81..332F. doi:10.1128/aem.02573-14. PMC 4272720. PMID 25344244.
  7. Nanci A, Ten Cate AR (2008). Ten Cate's Oral Histology: Developmen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第7版). St. Louis, Mo.: Mosby Elsevier. p. 321. ISBN 978-0-323-04557-5.
  8. 8.0 8.1 Britannica Concise Encyclopedia.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2007. ISBN 978-1-59339-293-2.
  9. Saladin K (2011). Human Anatomy. McGraw Hill. p. 659. ISBN 978-0-07-122207-5.
  10. 10.0 10.1 10.2 Dorland WA (2012). 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 (第32版). Philadelphia, PA: Saunders/Elsevier. ISBN 978-1-4160-6257-8.
  11. 11.0 11.1 Nanci A (2013). Ten Cate's Oral Histology: Developmen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第8版). St. Louis, Mo.: Elsevier. pp. 275–276. ISBN 978-0-323-07846-7.
  12. Illustrated Anatomy of the Head and Neck, Fehrenbach and Herring, Elsevier, 2012, p. 157
  13. Piludu M, Lantini MS, Cossu M, Piras M, Oppenheim FG, Helmerhorst EJ, 等 (November 2006). "Salivary histatins in human deep posterior lingual glands (of von Ebner)". Archives of Oral Biology. 51 (11): 967–973. doi:10.1016/j.archoralbio.2006.05.011. PMID 16859632.
  14. Maton A (1993-01-01). Human Biology and Health. Prentice Hall 1993. ISBN 978-0-13-981176-0.
  15. 15.0 15.1 Edgar WM (April 1992). "Saliva: its secretion,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s". British Dental Journal. 172 (8): 305–312. doi:10.1038/sj.bdj.4807861. PMID 1591115. S2CID 205670543.
  16. Făgărășan S.; Honjo T. (January 2003). "Intestinal IgA synthesis: regulation of front-line body defences".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3 (1): 63–72. doi:10.1038/nri982. PMID 12511876. S2CID 2586305.
  17. Pettit JD, Moss P (2006). Essential Haematology (第5e (Essential)版). Blackwell Publishing Professional. p. 44. ISBN 978-1-4051-3649-5.
  18. Bradbury J (March 2004). "Taste perception: cracking the code". PLOS Biology. 2 (3): E64. doi:10.1371/journal.pbio.0020064. PMC 368160. PMID 15024416.
  19. Bowen R. "Prehension, Mastication and Swallowing". Hypertexts for Biomedical Sciences. 原著喺12 December 2009歸檔 –透過About.com.
  20. Fejerskov O, Kidd E, Nyvad B, Baelum V, 編 (2008). Dental caries: the disease and its clinical management (第2版). Oxford: Blackwell Munksgaard. ISBN 978-1-4051-3889-5.
  21. Jowett A, Shrestha R (November 1998). "Mucosa and taste buds of the human epiglottis". Journal of Anatomy. 193 (4): 617–618. doi:10.1046/j.1469-7580.1998.19340617.x. PMC 1467887. PMID 10029195.
  22. Sherwood L (1997). Human physiology: from cells to systems.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 Co. ISBN 978-0-314-09245-8. OCLC 35270048.
  23. 23.0 23.1 Saladin K (2011). Human Anatomy. McGraw Hill. pp. 621–622. ISBN 978-0-07-122207-5.
  24. 24.0 24.1 Saladin K (2011). Human Anatomy. McGraw Hill. pp. 674–679. ISBN 978-0-07-122207-5.
  25. Hall JE, Hall ME (2011).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U.S.: Saunders Elsevier. p. 784. ISBN 978-1-4160-4574-8.
  26. Drake RL, Vogl W, Mitchell AW, Richardson P (2005). Gray's Anatomy for students. Philadelphia: Elsevier/Churchill Livingstone. p. 287. ISBN 978-0-8089-2306-0.
  27. "Histology guide". 喺22 May 2015搵到.
  28. Ahrens T, Prentice D (1998). Critical care certification: preparation, review & practice exams. Norwalk, CT: Appleton & Lange. pp. 265. ISBN 978-0-8385-1474-0.
  29. Template:MeSH name
  30. 30.0 30.1 30.2 Read NW, Al-Janabi MN, Holgate AM, Barber DC, Edwards CA (March 1986).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gastric emptying, small bowel residence and colonic filling of a solid meal by the use of the gamma camera". Gut. 27 (3): 300–308. doi:10.1136/gut.27.3.300. PMC 1433420. PMID 3699551.
  31. 31.0 31.1 Bowen R. "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How Long Does It Take?". Hypertexts for Biomedical Sciences.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原著喺2015年4月3號歸檔. 喺April 1, 2020搵到.
  32. Cummings JH, Macfarlane GT (November 1997). "Role of intestinal bacteria in nutrient metabolism". 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21 (6): 357–365. doi:10.1177/0148607197021006357. PMID 9406136.
  33. 33.0 33.1 Saladin K (2011). Human Anatomy. McGraw Hill. p. 672. ISBN 978-0-07-122207-5.
  34. Wood JD (2009). "Gastrointestinal Physiology". 出自 Rhoades RA, Bell DR (編). Medical Physiology: Principles for Clinical Medicine (第3版). Philadelphia, P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pp. 46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