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會開幕大典

英國國會開幕大典英文State Opening of Parliament)係英國通常喺每年11月初喺上議院議事廳舉行嘅儀式。喺儀式上面,上下兩院議員會先後去上議院議事廳,恭聽國王或者女王致辭,標誌著新一屆英國國會會期正式開始;至於到咗有國會大選嘅年份,國會開幕大典就會喺大選之後嘅首次國會會議召開之前舉行。

而家在位嘅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自從1952年登基以來,除咗喺1959年同1963年分別因為陀住安德魯王子同埋愛德華王子而出席唔到之外,每年都親自主持國會開幕大典。喺伊利沙伯二世無出席嗰兩場國會開幕大典上面,坎特伯雷大主教曾經受託負責主持大典,而女王致辭就由大法官代行。

儀典程序

編輯

準備工作

編輯

國會開幕大典係英國一項歷史悠久嘅傳統,至今仍然保留咗唔少繁複嘅儀式。

喺大典開始之前,王室警衞會先巡查西敏宮國會大樓嘅地庫,以防止有人策動陰謀。呢項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1605年嘅火藥陰謀:當年一班有前無後嘅天主教極端分子計劃喺西敏宮地庫放炸藥,企圖炸死信新教嘅英王詹士一世同埋佢嘅大部份新教貴族,但係陰謀最終因為準備點火藥引嘅Guy Fawkes被王室警衞捉到而胎死腹中。從此以後,巡查地庫就成為咗每屆大典開始之前指定嘅象徵式工作。

另一方面,君王喺離開白金漢宮前往國會之前,都要先留低一位下議院議員喺白金漢宮做「禮節性人質」。咁樣做,係因為傳統上,國會對王室往往懷有敵意,因此需要一位下議院議員做「人質」,以保證君王嘅人身安全。喺政府管治班子主要由上議院議員組成嘅時代,由下議院議員擔當「人質」重可以算係合理;但係自從政府管治班子變成由下議院議員主導之後,作為「國王/女王陛下政府」嘅組成部份,「人質」嘅角色就變得好混淆。不過時至今日,呢種做法已經剩返象徵意義,而負責去白金漢宮做「人質」嘅下議院議員,通常會係執政黨嘅其中一位黨鞭。喺君王安全返到皇宮之後,呢位「人質」先至可以獲釋。

喺君王抵達國會之前,帝國皇冠(Imperial State Crown)會由專用嘅馬車由倫敦塔小小心心咁運送到西敏宮嘅維多利亞塔,然後由駁船長(bargemaster)負責將皇冠轉送畀宮務大臣嘅審計官。審計官之後就會將帝國皇冠、堅忍之冕(Cap of Maintenance)同埋國家寶劍一齊存放喺皇家畫廊裏面備用。

君臨國會

編輯

喺每一次嘅國會開幕大典裏面,君王都會坐馬車抵達西敏宮嘅國會大樓(近年嘅馬車已加裝咗空調),然後由維多利亞塔嘅皇家入口進入西敏宮。由於西敏宮係王室宮殿,因此君王一抵達西敏宮,西敏宮嘅屋頂就要掛起英國皇家旗(而唔係英國國旗),直到君王離開為止。通過皇家入口之後,君王同埋隨從會經過皇家大梯同諾曼門廊(Norman Porch),然後喺禮服廳裏面着上國家禮袍同埋戴起帝國皇冠。君王準備好之後,就會同王夫/王后一齊穿過皇家畫廊,抵達上議院議事廳。

國會開幕大典傳統上都係喺上議院議事廳,而唔係下議院議事廳舉行。呢個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1642年,時任英王查爾斯一世闖入下議院議事廳,企圖拘捕五名下議院議員,但係下議院議長公然抗旨,拒絕供出五人嘅藏身之所;從此以後,就再冇在位英王進入過下議院議事廳。

君王進入上議院議事廳嘅時候,所有在場人士都要即時企起身,等到君王登上御座,再着令

「諸卿就坐如次。」
"My Lords, pray be seated."

之後先至可以坐低。跟住君王會命令掌禮大臣去傳召下議院議員。

傳召下議院

編輯

掌禮大臣接到指令之後,隨即就會舉起權杖,示意喺上議院議事廳大門前面候命嘅黑杖傳令官傳召下議院議員。喺上議院門衞同埋一位督察嘅陪同下,黑杖傳令官會抵達下議院議事廳大門口。喺黑杖傳令官到達下議院議事廳大門口嗰一刻,下議院議事廳嘅大門會喺佢面前被人大力閂埋,以象徵唔准皇室代表干預下議院辯論嘅權利。黑杖傳令官必須用佢支黑杖大力敲打大門三次,先至會被人放入去。進入下議院議事廳之後,黑杖傳令官會行到議事廳裏面嘅欄柵後面,向下議院議長鞠躬,再行前到議事廳裏面議事臺上面嘅公文箱旁,向下議院議員宣詔:

Mr./Madam Speaker, the King/Queen commands this honourable house(向左右各鞠一個躬)to attend His/Her Majesty immediately in the House of Peers.
議長先生(女士),國王/女王現諭示本院眾位議員閣下(向左右各鞠一個躬)立即前往貴族院覲見。

接到指示之後,喺抓住禮節性權杖嘅警衞官嘅陪同下,下議院議長會立即率領一眾下議院議員前往上議院議事廳。喺議長後面帶頭嘅,一般係英國首相同埋第一反對黨領袖兩個人,而佢哋後面嘅下議院議員,亦都會兩個人一組,一排一排列隊前進。按照慣例,下議院議員去緊上議院議事廳嗰陣,唔使保持嚴肅,途中重可以隨便講笑。不過,一入到上議院議事廳之後,所有下議院議員都要保持絕對嚴肅,而且祇可以企喺議事廳欄柵外嘅地方(同下議院一樣,凡係上議院議事廳開緊會嗰陣,唔係上議院議員嘅都唔可以越過欄柵),企好之後重要向君王鞠躬。

法律無規定兩院議員一定要出席國會開幕大典,佢哋可以選擇唔出席。例如主張愛爾蘭同北愛爾蘭統一嘅新芬黨,佢哋嘅國會議員就每年都杯葛國會開幕大典。

御座致辭

編輯

當上下兩院所有議員到齊上議院議事廳之後,君王就會發表一篇預先準備好嘅演講,稱為「御座致辭」(又名「國王/女王致辭」)。呢篇演講唔係由君王親自寫嘅,而係由英國內閣擬定嘅,內文會勾劃出政府下一個立法年度嘅施政大綱,亦會講述下一個立法年度打算喺下議院進行嘅立法工作。傳統上,篇演講會寫喺羊皮紙上,並由大法官負責將篇演講親手遞畀坐喺御座上面嘅君王;而君王演講結束之後,大法官會再一次行到御座前面,由君王手上拎返篇演講。喺以前,為咗表示尊崇,無論係遞交定抑或係拎返演講,大法官都要面向君王,以倒後行嘅方式由御座前面嘅台階退下;不過,今日嘅大法官已經唔需要再遵守呢種傳統。

君王發表呢篇演講嘅時候,會盡量以一樣嘅聲線宣讀晒成篇演講,以表示中立,即係話佢既唔支持,亦唔反對呢篇演講嘅內容。由於內閣係「國王/女王陛下政府」嘅一部份,因此宣讀演講嘅時候會一概使用「我個政府」("My government")等字眼。而交代晒下一個立法年度所有主要嘅立法工作後,女皇會按慣例自己加句「相應措施亦將一應呈上於諸位前」("Other measures will be laid before you.")一句,暗示政府有更多空間喺未來引入演講裏面無交代到嘅其他草案。通常情況下,篇演講會以呢句話結尾:

“My Lords and Members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I pray that the blessing of Almighty God may rest upon your counsels。”
諸卿及諸位下院議員,我謹祝願全能上帝之恩能施於諸位的忠告之上。

君王致辭完之後,一眾下議院議員就會向女王鞠躬,然後返去下議院議事廳。

傳統上,上下兩院嘅議員喺君王致辭嘅時候,必須要肅靜恭聽,唔可以交談。唯一嘅例外係喺1998年:正當女王喺演講裏面宣告政府計劃緊喺下一個立法年度廢除世襲貴族自動成為上議院議員嘅權利嗰陣時,突然有極少數工黨議員大嗌「係啦!」同「聽下啦!」嘅口號,隨即有幾名在場貴族反嗌「唔係!」同「可恥!」作為回應。女王並冇因此而中斷發言,亦無作出過任何停頓。而事後大嗌嘅人就被朝野同埋輿論大肆抨擊,指佢哋有失體統,而且對女王非常無禮。

致謝辯論

編輯

君王離開之後,上下兩院議員會各自返去自己所屬嘅議事廳,然後各自通過一條形式性嘅草案,象徵佢哋嘅辯論無受到皇室嘅干預或者影響。上議院嘅呢個草案叫做《教區委員會草案》,下議院嘅就叫做《被剝奪公民權人士草案》。呢兩份草案無實質作用,祇係用來象徵新一屆會期辯論開始嘅,所以亦都唔會有二讀等等嘅程序。通過咗草案之後,兩院就會就御座致辭嘅內容進行辯論,並且「回應國王/女王陛下之美辭演講」(Address in Reply to His/Her Majesty's Gracious Speech)。有關嘅辯論一般會持續幾日,每日更加會就演講入面唔同嘅部份,譬如外交、財政等事務進行辯論。由於演講係由內閣擬定嘅,因此呢場辯論會粗略反映兩院對政府來年施政方針嘅睇法。完成辯論之後,兩院會就御坐致辭進行致謝投票。呢次投票等同於對政府嘅信任投票;如果投票唔通過,政府就會倒臺。

選出議長

編輯

喺內閣成員宣誓就職之後,英國下議院就會重選議長。議長產生咗之後,會按照由17世紀初流傳到今日嘅習俗,「好唔情願咁」被人拉上(英文:dragged unwillingly)議長席位。舊陣時,議長隨時會激嬲國王,頸上面個人頭隨時會不保,當選嘅議長往往唔願意就職,所以要被人「好唔情願咁」拉上議長席,結果就留低咗呢個習俗。時至今日,呢種做法已經剩返象徵意義,而下議院議長伊個職位,更加已經成為咗極受尊崇嘅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