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
通假字(粵拼:tung1 gaa2 zi6)係中國古書嘅一種用字現象,通假就係「通用、假借」(唔係指六書中嘅「假借」),指用讀音相同或相近嘅字頂替本字。由於種種原因,寫字時冇用到或者唔識本字點寫,就臨時借咗同音或近音嘅字來用。呢種現象喺好多古書入面出現。
概論
編輯睇埋:假借
假借用字嘅做法,好多時會引起通假字。想像依家有隻口語字詞本來係有漢字可寫嘅,但係後來個寫法失傳咗。後人想寫某個口語字詞但係唔知應該點寫,就可能會用假借,借一隻同音漢字嚟寫,最後呢種新寫法普及化,形成通假字。
譬如:
- 樹幹嘅幹字,考證話本來係寫做榦字嘅,但係後來啲人唔記得咗原本嘅寫法,就用幹字代替,喺現代中文,樹幹係標準寫法[1]。
- 粵語入面嘅膥(粵音:ceon1,即係蛋嘅意思,例如講水蛇膥咁長)一字:呢個字嘅本字好少見,寫法失傳咗一段時間,等到學者搵返佢出嚟嘅時候,粵語使用者已經慣咗將呢個口語字詞寫做春(好似水蛇春咁長噉)。
等等。
睇埋
編輯引述
編輯- ↑ 〈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原著喺2019-08-05歸檔。喺2017-08-18搵到。
{{cite web}}
: Unknown parameter|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