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基雅維利
尼科洛·迪·貝爾納多·德·馬基亞維利(/ˈnɪkəloʊ ˌmækiəˈvɛli/ nik-Ə-loh-_-mak-EE-ə,US also /- ˌmɑːk-/ -_-MAHK--;it;有時英文又叫做Nicholas Machiavel(/ˈmækiəvɛl/ MAK-ee-Ə-vel,US also /ˈmɑːk-/ MAHK--))(1469年5月3號—1527年6月21號)係一個佛羅倫斯嘅外交官、作家、哲學家同埋歷史學家,佢生活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佢最著名嘅作品係政治論文《君主論》(Il Principe),大約喺1513年寫成,但直到1532年,即係佢死後五年先出版。
馬基亞維利經常被稱為現代政治哲學同政治科學嘅鼻祖。佢喺佛羅倫斯共和國做咗好多年高級官員,負責外交同軍事事務。佢仲寫過喜劇、嘉年華歌曲同詩歌。佢嘅私人信件對歷史學家同意大利通信學者嚟講都好重要。1498年到1512年,美第奇家族冇權力嗰陣,佢喺佛羅倫斯共和國第二秘書處做秘書。
馬基亞維利死後,佢個名變成咗奸詐行為嘅代名詞,主要係因為佢喺《君主論》入面提出嘅建議。佢話佢嘅經驗同歷史研究顯示,政治一直都涉及欺騙、背叛同犯罪。佢建議統治者喺政治需要嘅時候都要咁做,仲特別講到成功嘅國家改革者唔應該因為殺死可能阻礙改革嘅其他領袖而受到責備。
《君主論》自從出版以嚟就一直好有爭議。有啲人覺得佢只係直白描述政治現實。另外有啲人就睇佢做教導準暴君點樣奪權同保住權力嘅手冊。直到最近,仲有啲學者,好似李奧·施特勞斯,重申傳統觀點,話馬基亞維利係個「教壞人嘅老師」。
雖然馬基亞維利因為佢寫君主國嘅作品而最出名,但學者們都好關注佢喺其他政治哲學作品中嘅勸告。雖然冇《君主論》咁出名,但係《論李維》(大約1517年寫成)被認為為現代共和主義鋪平咗道路。佢嘅作品對啟蒙時代嘅作家影響好大,令到佢哋重新關注古典共和主義,例如讓-雅克·盧梭同詹姆斯·哈林頓。
馬基亞維利嘅政治現實主義繼續影響住一代又一代嘅學者同政治家,包括漢娜·阿倫特,佢嘅做法仲被拎嚟同奧托·馮·俾斯麥嘅「現實政治」做比較。
生平
編輯馬基雅維利喺1469年5月3日出世喺意大利嘅佛羅倫斯,係律師貝爾納多·迪·尼可洛·馬基雅維利同佢老婆巴托洛梅亞·迪·斯特法諾·內利嘅第三個仔女,第一個仔。[1]馬基雅維利家族相信係由托斯卡納嘅舊侯爵後代,曾經出咗十三個佛羅倫斯嘅正義旗手,[2]呢個係由九個市民每兩個月抽籤組成嘅政府或者佛羅倫斯執政團嘅職位之一;不過,佢喺當時佛羅倫斯共和政權下都冇成為完整嘅市民,因為當時佛羅倫斯市民身份嘅特殊性。馬基雅維利喺1501年同科爾西尼家族嘅瑪麗埃塔結婚。佢哋有七個仔女,五個仔同兩個女:普里梅拉娜、貝爾納多、洛多維科、圭多、皮耶羅·馬基雅維利、巴奇娜同托托。[3][4]
馬基雅維利出世喺一個混亂嘅時代。意大利嘅城邦同埋管治佢哋嘅家族同個人可以突然興衰,因為教皇同法國、西班牙同神聖羅馬帝國嘅國王為咗地區影響力同控制權而打仗。政治軍事聯盟不斷改變,有經常轉邊嘅傭兵領袖,仲有好多短命政權嘅興衰。[5]
馬基雅維利跟老師保羅·達·隆奇廖內學習語法、修辭同拉丁文。[6]唔知馬基雅維利係咪識希臘文;當時佛羅倫斯係歐洲希臘學問嘅中心之一。[7]1494年,佛羅倫斯恢復佛羅倫斯共和國,驅逐咗統治佛羅倫斯大約六十年嘅美第奇家族。喺薩沃納羅拉被處決之後唔耐,馬基雅維利被任命為第二大臣府嘅官員,呢個中世紀寫作辦公室令馬基雅維利負責製作佛羅倫斯政府嘅官方文件。[8]之後唔耐,佢仲成為咗「自由同和平十人委員會」嘅秘書。
喺十六世紀嘅第一個十年,佢執行咗幾個外交任務,最著名嘅係去羅馬教廷。佛羅倫斯派佢去皮斯托亞平息兩個對立派系嘅領袖,因為佢哋喺1501年同1502年爆發咗暴亂;當呢個計劃失敗咗之後,領袖哋被逐出城市,呢個係馬基雅維利一開始就贊成嘅策略。[9]由1502年到1503年,佢目睹咗切薩雷·波吉亞(1475-1507)同佢老豆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嘅殘酷現實,當時佢哋正嘗試將中部意大利嘅大部分地區納入佢哋嘅控制之下。[10]波吉亞家族用保衛教會利益嘅藉口作為部分理由。其他去路易十二宮廷同西班牙宮廷嘅出訪都影響咗佢嘅著作,例如《君主論》。
喺16世紀初,馬基雅維利為佛羅倫斯構想咗一支民兵部隊,然後開始招募同組建呢支部隊。[11]佢唔信任傭兵(呢種不信任佢喺官方報告同之後嘅理論作品中解釋過,因為傭兵嘅非愛國同缺乏投入性質令佢哋嘅忠誠變幻莫測,而且經常喺最需要嘅時候變得唔可靠),[12]反而用市民組成佢嘅軍隊,呢個政策帶嚟咗啲正面效果。到1506年2月,佢已經可以令四百個農民着裝(包括鐵胸甲)、配備長矛同小型槍械喺閱兵式上行軍。[11]喺佢嘅指揮下,佛羅倫斯嘅市民士兵喺1509年攻陷咗比薩。[13]
馬基雅維利嘅成功好短暫。1512年8月,美第奇家族喺教皇儒略二世嘅支持下,用西班牙軍隊喺普拉托擊敗咗佛羅倫斯人。[14]圍攻之後,皮耶羅·索德里尼辭去咗佛羅倫斯元首嘅職位,逃亡到外國。呢個經歷同馬基雅維利喺外國宮廷同波吉亞家族嘅經歷一樣,對佢嘅政治著作產生咗重大影響。佛羅倫斯城邦同共和國都解散咗,馬基雅維利被撤職,仲要被逼離開城市一年。[15]1513年,美第奇家族指控佢密謀反對佢哋,將佢囚禁。[16]儘管受到酷刑[15](「繩刑」,即將囚犯嘅雙手綁喺背後吊起,迫使手臂承受身體嘅重量,令肩膀脫臼),佢都否認有參與,三個星期之後就被釋放。
之後,馬基雅維利退休到佢喺聖安德烈亞·因·佩爾庫西納,靠近聖卡夏諾·因·瓦爾·迪·佩薩嘅農場,專心研究同寫政治論文。喺呢段時間,佢代表佛羅倫斯共和國去法國、德國同意大利其他地方進行外交訪問。[15]絕望於直接參與政治事務嘅機會,過咗一段時間之後,佢開始參與佛羅倫斯嘅知識分子團體,寫咗幾齣喺佢有生之年都好受歡迎同廣為人知嘅話劇(唔同佢嘅政治理論作品)。政治仲係佢嘅主要熱情,為咗滿足呢種興趣,佢同政治關係較多嘅朋友保持住有名嘅通信,嘗試再次參與政治生活。[17]喺一封俾弗朗切斯科·維托里嘅信入面,佢形容咗佢嘅經歷:
到咗晚上,我就返屋企,去我嘅書房。喺門檻度,我脫咗滿身污泥同污垢嘅工作服,換上大使會着嘅衫。衣着體面之後,我就入去早已過身嘅統治者嘅古老宮廷。喺嗰度,我受到熱烈歡迎,食住我覺得有營養又天生鍾意嘅嘢。我唔怕同佢哋傾偈,問佢哋解釋佢哋嘅行為,佢哋都好好心咁答我。四個鐘頭就咁過去,我完全冇感到任何焦慮。我忘記咗所有煩惱。我唔再怕窮,亦唔再驚死。我完全活喺佢哋之中。[18]
馬基雅維利喺1527年6月21日因為腸胃病[19]過身,享年58歲,臨終前接受咗臨終聖事。[20][21]佢葬喺佛羅倫斯嘅聖十字聖殿。1789年,喬治·克拉弗林-考珀,第三代考珀伯爵同皮埃特羅·萊奧波爾多,托斯卡納大公開始喺馬基雅維利嘅墓上興建紀念碑。呢個紀念碑係由伊諾琴佐·斯皮納齊雕刻,上面刻有費羅尼博士寫嘅墓誌銘。[22][a]
主要作品
編輯馬基亞維利最著名嘅著作《君主論》包含咗幾條關於政治嘅格言。佢冇針對傳統嘅世襲君主,而係集中討論「新君主」嘅可能性。要保住權力,世襲君主必須小心平衡各種人民習慣咗嘅制度嘅利益。[23]相比之下,新君主喺統治方面有更艱難嘅任務:佢必須首先穩固新獲得嘅權力,以建立持久嘅政治結構。馬基亞維利認為,即使喺道德腐敗嘅情況下,都可以實現穩定同安全嘅社會利益。馬基亞維利相信,要好好統治,就要將公共道德同私人道德理解為兩件唔同嘅嘢。[24]因此,統治者唔單止要關注聲譽,仲要喺適當嘅時候毫無顧忌咁行事。馬基亞維利認為,對統治者嚟講,被廣泛畏懼好過被深愛;一個受愛戴嘅統治者靠義務保持權威,而一個令人畏懼嘅領袖則以懲罰嘅恐懼統治。[25]作為一個政治理論家,馬基亞維利強調有「必要」有系統咁運用暴力或欺騙手段,包括剷除整個貴族家族,以防止任何人挑戰君主嘅權威。[26]
學者們經常指出,馬基亞維利美化咗建立國家嘅工具主義,呢種態度體現喺經常被認為係源自《君主論》嘅格言:「目的證明手段係正當嘅」。[27]馬基亞維利認為欺騙同詐欺係君主必須使用嘅手段。[28]為咗成功穩定權力同引入新嘅政治制度,暴力可能係必要嘅。可以用武力消滅政治對手,摧毀抵抗嘅人口,同清洗社會中其他有足夠能力統治嘅強者,因為呢啲人遲早會試圖取代統治者。[29]馬基亞維利因為呢啲政治建議而聲名狼藉,確保佢喺歷史中會因「馬基亞維利式」呢個形容詞而被人記住。[30]
由於呢本論著對政治嘅爭議性分析,天主教會禁止咗《君主論》,將佢列入咗「禁書目錄」。包括伊拉斯謨(c. 1466Template:Snd1536)喺內嘅人文主義者都對呢本書持負面態度。作為一本論著,佢對政治思想史最主要嘅知識貢獻係打破咗政治現實主義同政治理想主義之間嘅根本分別,因為佢係一本關於如何獲得同保持政治權力嘅手冊。同柏拉圖同亞里士多德相反,馬基亞維利堅持認為想像中嘅理想社會唔係君主應該以之為導向嘅模型。
關於馬基亞維利喺《君主論》中對無情同暴虐嘅君主嘅建議,同佢喺《論李維》中更加共和主義嘅勸告之間嘅異同,有啲評論家認為《君主論》雖然係寫畀君主嘅建議,但包含咗支持共和政體優越性嘅論點,類似《論李維》中嘅論點。喺18世紀,呢部作品甚至被稱為諷刺作品,例如被讓-雅克·盧梭(1712–1778)咁形容。[31][32]
像列奧·施特勞斯(1899–1973)同哈維·曼斯菲爾德(Template:B.)呢啲學者表示,《君主論》同佢其他作品嘅某啲部分故意喺全文中加入咗深奧嘅陳述。[33]不過,曼斯菲爾德認為呢係因為馬基亞維利將嚴肅同重要嘅嘢當做幽默,因為佢哋「可以被人操縱」,同時又將佢哋視為嚴肅嘅,因為佢哋「滿足人類嘅需求」。[34]
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安東尼奧·葛蘭西(1891–1937)認為,馬基亞維利嘅讀者群係普通民眾,而唔係統治階級,因為統治階級已經通過教育了解咗書中描述嘅方法。[35]
《論李維前十卷》,大約喺1517年寫成,1531年出版,通常簡稱為《論李維》或《論述》,表面上係討論古羅馬早期嘅古典歷史,但實際上經常偏離呢個主題,並使用當代政治例子嚟說明觀點。馬基亞維利將佢呈現為一系列關於如何建立同組織共和國嘅教訓。呢部作品比《君主論》更大,雖然佢更加公開地解釋共和制嘅優點,但同時都包含咗好多同佢其他作品相似嘅主題。[36]例如,馬基亞維利指出,要拯救一個共和國免受腐敗,必須用暴力手段將佢恢復到「君主制」狀態。[37]佢為羅穆盧斯謀殺佢嘅兄弟雷姆斯同共同統治者提圖斯·塔提烏斯以獲得絕對權力辯護,因為佢建立咗一種「公民生活方式」。[38]評論家對呢兩部作品有幾大程度嘅一致性有爭議,因為馬基亞維利經常將共和國嘅領導人稱為「君主」。[39]馬基亞維利有時仲會擔任暴君嘅顧問。[40][41]其他學者指出咗馬基亞維利共和國嘅擴張同帝國主義特徵。[42]儘管咁,佢成為咗現代共和主義嘅核心文本之一,而且經常被認為係比《君主論》更全面嘅作品。[43]
疏仕
編輯- ↑ de Grazia (1989)
- ↑ Template:CathEncy
- ↑ Guarini (1999:21)
- ↑ "Machiavèlli, Niccolò nell'Enciclopedia Treccani". www.treccani.it (意大利義大利文). 喺2023-07-11搵到.
- ↑ Maurizio Viroli,《Niccolò's Smile: A Biography of Machiavelli》(2000),第1章
- ↑ Niccolo Machiavelli Biography – Life of Florentine Republic Official, 13 December 2013
- ↑ "Niccolò Machiavelli (1469–1527)". IEP.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 ↑ Ridolfi, Roberto (2013). The Life of Niccolò Machiavelli (英文). Routledge. p. 28. ISBN 978-1135026615.
- ↑ Machiavelli 1981, p. 136, notes.
- ↑ "Niccolo Machiavelli | Biography, Books, Philosophy, & Fact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英文). 喺28 July 2019搵到.
- ↑ 11.0 11.1 Viroli, Maurizio (2002). Niccolo's Smile: A Biography of Machiavelli. Macmillan. pp. 81–86. ISBN 978-0374528003.
- ↑ 呢點喺《君主論》第十二章特別提到
- ↑ Viroli, Maurizio (2002). Niccolo's Smile: A Biography of Machiavelli. Macmillan. p. 105. ISBN 978-0374528003.
- ↑ 好多歷史學家認為呢個係因為皮耶羅·索德里尼唔願意同正喺圍攻普拉托嘅美第奇家族妥協。
- ↑ 15.0 15.1 15.2 Machiavelli 1981, p. 3, intro.
- ↑ Skinner, Quentin (2000). Machiavelli: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英文).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36. ISBN 978-0191540349.
- ↑ 尼可洛·馬基雅維利(1996),《馬基雅維利同佢朋友嘅私人通信》,北伊利諾伊大學出版社,由詹姆斯·B·阿特金森同大衛·塞斯翻譯同編輯。
- ↑ 約書亞·卡普蘭,「政治理論:經典文本同佢哋持續嘅相關性」,《現代學者》(系列中嘅14節課;第7節課/第4張碟),2005年。
- ↑ "Washingtonpost.com: Horizon Section". www.washingtonpost.com. 喺2023-11-03搵到.
- ↑ 「甚至像馬拉特斯塔同馬基雅維利呢啲人,喺佢哋一生都同教會疏遠之後,喺臨終時都尋求教會嘅幫助同安慰。佢哋都做咗好嘅懺悔,接受咗聖體。」 – 路德維希·馮·帕斯托,《教皇史》,第5卷,第137頁。
- ↑ Black, Robert (2013). Machiavelli (英文). Routledge. p. 283. ISBN 978-1317699583.
- ↑ Sil, Narasingha Prosad (1985). Kauṭilya's Arthaśāstra: A Comparative Study (英文). Academic Publishers Calcutta. p. 217.
- ↑ Zuckert, Catherine H. (2017). Machiavelli's Polit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226434803.
- ↑ Machiavelli, Niccolo (1984). The Prince.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59–60. ISBN 0-19-281602-0.
- ↑ Machiavelli, Niccolò (1532). The Prince. Italy. pp. 120–121.
- ↑ Machiavelli, The Prince, Chapter III
- ↑ Mansfield, Harvey C. (1998). Machiavelli's Virtu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226503721.
- ↑ 《君主論》,第十八章,「論君主應如何信守諾言」
- ↑ 《君主論》,特別係第3、5同8章
- ↑ Kanzler, Peter (2020). The Prince (1532), The Leviathan (1651), The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1689), The Constitution of Pennsylvania (1776). Peter Kanzler. p. 22. ISBN 978-1716844508.
- ↑ 《論政治經濟學》:開篇部分。
- ↑ Berlin, Isaiah. "The Originality of Machiavelli" (PDF). 原著 (PDF)喺2 December 2012歸檔. 喺18 October 2012搵到.
- ↑ 呢個觀點主要由Strauss (1958) 提出。
- ↑ Mansfield, Harvey C. (1998). Machiavelli's Virtu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 228–229. ISBN 978-0226503721.
- ↑ Thomas, Peter D. (2017). "The Modern Princ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38 (3): 523–544. JSTOR 26210463.
- ↑ Mansfield, Harvey C. (2001). Machiavelli's New Modes and Orders: A Study of the Discourses on Liv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226503707.
- ↑ "Discourses on Livy: Book 1, Chapter 18". www.constitution.org. 喺9 May 2019搵到.
- ↑ Machiavelli, Niccolò (2009). Discourses on Livy: Book One, Chapter 9.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226500331.
- ↑ Machiavelli, Niccolò (2009). Discourses on Liv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226500331.
- ↑ Machiavelli, Niccolò (2009). Discourses on Livy: Book One, Chapter 16.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226500331.
- ↑ Rahe, Paul A. (2005). Machiavelli's Liberal Republican Leg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3. ISBN 978-1139448338.
- ↑ Hulliung, Mark (2017). Citizen Machiavelli. Routledge. ISBN 978-1351528481.
- ↑ Pocock (1975, pp. 183–219)
引用錯誤 <ref>
tags exist for a group named "lower-alpha", but no corresponding <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tag wa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