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文宣帝高洋526年559年),字子進,係北齊嘅開國皇帝,550年至559年在位。佢係東魏權臣高歡第二個仔,亦係高澄嘅二細佬。[1]

一世

編輯

高洋阿媽佗緊高洋嗰時,晚晚都會有光射入佢間房。[2]高洋細個嗰陣好樣衰,但係好叻,所以佢老豆高歡好睇重佢。[3]天平二年,高洋做咗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左光祿大夫太原郡開國公。[4]之後響武定元年,高洋撈多個侍中嚟做。[5]喺武定二年,高洋跳槽做尚書左僕射領軍將軍[6]再響武定五年,東魏皇帝元善見封高洋做尚書令中書監京畿大都督[7]

響武定七年,大哥高澄俾廚師蘭京插死。高洋即刻親自捉蘭京,一啲都唔驚。[8]之後,高洋接掌高澄嘅職位,掌握大權。[9]跟住,元善見封高洋做丞相、齊郡王。[10]

響550年,高洋逼元善見禪位畀佢,高洋終於正式登上皇帝寶座。高洋廢止東魏,建立新國家北齊取而代之,嗰陣時佢得二十五歲。高洋一開始勵精圖治,出兵攻擊柔然契丹,重贏埋。但係喺高洋在位後期,高洋蛻變做一個懶散嘅昏君,佢唔單止有酗酒嘅陋習、荒淫無度,重響連續起三棟豪華皇宮,民不聊生。佢飲醉酒之後好暴戾,接二連三殺死無辜嘅大臣,例如高隆之高德政杜弼王元景李蒨。重響鄴嗰三棟皇宮用鋸死都督穆嵩,而另外一個冇罪、清白嘅都督韓悊亦冇得倖免,俾高洋殺死。[11]

響559年,高洋飲酒飲出病,食唔落嘢,最終英年早逝[12],死嗰時得三十四歲,葬響武寧陵廟號係威宗(後來改做顯祖),諡號係文宣皇帝。[13]

另外,高洋有一個怪癖,就係鍾意喺寒冬除曬衫喺條街度遊蕩。[14]

家室

編輯

老婆

編輯
  1. 皇帝高殷
  2. 太原王高紹德
  3. 范陽王高紹義
  4. 西河王高紹仁
  5. 隴西王高紹廉
  1. 中山公主
  2. 無名氏
  3. 義寧公主

參攷

編輯
  1. 北齊書》第四卷 帝紀第四 文宣:「顯祖文宣皇帝諱洋,字子進,高祖第二子,世宗之母弟」
  2. 北齊書》第四卷 帝紀第四 文宣:「后初孕,每夜有赤光照室,后私嘗怪之。」
  3. 北齊書》第四卷 帝紀第四 文宣:「及長,黑色,大頰兌下,鱗身重踝。不好戲弄,深沉有大度。晉陽曾有沙門,乍愚乍智,時人不測,呼為阿禿師。帝曾與諸童共見之,歷問祿位,至帝,舉手再三指天而已,口無所言。見者異之。高祖嘗試觀諸子意識,各使治亂絲,帝獨抽刀斬之,曰:「亂者須斬。」高祖是之。又各配兵四出,而使甲騎偽攻之。世宗等怖撓,帝乃勒衆與彭樂敵,樂免胄言情,猶擒之以獻。後從世宗行過遼陽山,獨見天門開,餘人無見者。內雖明敏,貌若不足,世宗每嗤之,云:「此人亦得富貴,相法亦何由可解。」唯高祖異之,謂薛琡曰:「此兒意識過吾。」幼時師事范陽盧景裕,默識過人,景裕不能測也」
  4. 北齊書》第四卷 帝紀第四 文宣:「天平二年,授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左光祿大夫、太原郡開國公。」
  5. 北齊書》第四卷 帝紀第四 文宣:「武定元年,加侍中。」
  6. 北齊書》第四卷 帝紀第四 文宣:「二年,轉尚書左僕射、領軍將軍。」
  7. 北齊書》第四卷 帝紀第四 文宣:「五年,授尚書令、中書監、京畿大都督。」
  8. 北齊書》第四卷 帝紀第四 文宣:「武定七年八月,世宗遇害,事出倉卒,內外震駭。帝神色不變,指麾部分,自臠斬群賊而漆其頭,徐宣言曰:『奴反,大將軍被傷,無大苦也。』當時內外莫不驚異焉。」
  9. 北齊書》第四卷 帝紀第四 文宣:「乃赴晉陽,親總庶政,務從寬厚,事有不便者咸蠲省焉。」
  10. 《北齊書》 卷四 帝紀第四 文宣:「戊辰,魏詔進帝位使持節、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台、齊郡王,食邑一萬戶。……夏五月辛亥,帝如鄴。甲寅,進相國,總百揆,封冀州之渤海長樂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間高陽章武、定州之中山常山博陵十郡,邑二十萬戶,加九錫,殊禮,齊王如故。」
  11. 北齊書》第四卷 帝紀第四 文宣:「親戚貴臣,左右近習,侍從錯雜,無復差等。徵集淫嫗,分付從官,朝夕臨視,以為娛樂。凡諸殺害,多令支解,或焚之於火,或投之於河。沉酗既久,彌以狂惑,至於末年,每言見諸鬼物,亦云聞異音聲。情有蒂芥,必在誅戮,諸元宗室咸加屠剿,永安、上黨並致冤酷,高隆之、高德政、杜弼、王元景、李蒨之等皆以非罪加害。嘗在晉陽以槊戲刺都督尉子耀,應手即殞。又在三臺大光殿上,以鋸鋸都督穆嵩,遂至於死。又嘗幸開府暴顯家,有都督韓悊無罪,忽於衆中喚出斬之。自餘酷濫,不可勝紀。朝野憯憎,各懷怨毒。而素以嚴斷臨下,加之默識強記,百僚戰慄,不敢為非,文武近臣,朝不謀夕。」
  12. 北齊書》第四卷 帝紀第四 文宣:「暨于末年,不能進食,唯數飲酒,麴蘖成災,因而致斃。」
  13. 北齊書》第四卷 帝紀第四 文宣:「乾明元年二月丙申,葬於武寧陵,諡曰文宣皇帝,廟號威宗。武平初,又改為文宣,廟號顯祖。」
  14. 北史》第七卷 齊本紀第七:「隆冬酷寒,去衣馳走,從者不堪,帝居之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