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澤明
黑澤明(1910年3月23號—1998年9月6號)係日本電影導演,執導過30套電影,代表作有《羅生門》、《七武士》、《大鏢客》、《天國與地獄》、《德蘇烏扎拉》、《影武者》同《亂》。
黑澤明 | |||||||||||||||||||
---|---|---|---|---|---|---|---|---|---|---|---|---|---|---|---|---|---|---|---|
導演 | |||||||||||||||||||
國籍 | 日本 | ||||||||||||||||||
出世 | 日本東京府荏原郡大井町 (今東京都品川區) | 1910年3月23號||||||||||||||||||
死 | 1998年9月6號 日本東京都世田谷區 | (88歲)||||||||||||||||||
職業 | 導演、監製、編劇 | ||||||||||||||||||
配偶 | 矢口陽子(1935年-1985年結婚) | ||||||||||||||||||
仔女 | 大仔:黒澤久雄(1945—) 大女:黒澤和子(1954—) | ||||||||||||||||||
父母 | 父:黑澤勇(秋田縣人) 母:黑澤志麻(大阪人) | ||||||||||||||||||
屋企人 | 姊:茂代、春代、種代、百代(早夭) 兄:昌康、茂康(早夭)、丙午 | ||||||||||||||||||
|
黑澤明喺1936年加入咗日本電影業,之前佢短暫做過畫家。做咗幾年副導演同編劇之後,佢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憑住受歡迎嘅動作片《姿三四郎》(1943年)首次執導。戰後,佢執導嘅《醉鬼天使》(1948年)大受好評,佢喺呢套戲度起用當時仲未出名嘅演員三船敏郎做主角,確立咗佢作為日本最重要新進導演之一嘅地位。之後佢哋兩個仲會再合作多15套電影。
《羅生門》(1950年)喺東京首映,出乎意料咁贏得咗1951年威尼斯影展嘅金獅獎。呢套戲喺商業同評論方面嘅成功,首次為日本電影業打開咗西方電影市場嘅大門,亦因此令其他日本電影人獲得國際認同。喺1950年代同1960年代初期,黑澤明每年大約執導一套戲,當中有幾套備受推崇(而且經常被翻拍)嘅作品,包括《生之慾》(1952年)、《七俠四義》(1954年)、《蜘蛛巢城》(1957年)、《隱蔽要塞》(1958年)、《用心棒》(1961年)、《天國與地獄》(1963年)同《赤鬚》(1965年)。1960年代之後,佢嘅作品量大幅減少;不過,佢後期嘅作品——包括佢最後兩套電影《影武者》(1980年)同《亂》(1985年)——仍然獲得高度讚賞。
1990年,佢接受咗奧斯卡金像獎頒發嘅終身成就獎。佢逝世之後,被《AsianWeek》雜誌同CNN評選為「藝術、文學同文化」類別嘅「世紀亞洲人」,被譽為20世紀為亞洲發展作出最顯著貢獻嘅五個人之一。佢嘅事業受到好多回顧展、評論研究同傳記嘅表揚,呢啲包括印刷同影像形式,仲有好多消費者媒體嘅發行。
傳記
編輯童年到戰爭年代(1910年-1945年)
編輯童年同青年時期(1910年-1935年)
編輯黑澤明喺1910年3月23日出世,喺東京大森區大井町。佢老豆石三(1864年-1948年)係來自秋田縣嘅武士家庭,喺陸軍體育學院中學擔任校長。佢阿媽志麻(1870年-1952年)就來自大阪嘅商人家庭。阿黑羅係家中第八個仔,亦係最細嘅一個。佢出世嗰陣,家裡面已經有兩個大咗嘅兄弟姊妹,一個已經過身,所以佢係同三個家姐同一個哥哥一齊大。
石三除咗重視體育運動之外,仲接受西方傳統,認為戲劇同電影都有教育價值。佢鼓勵細路仔睇電影;阿黑羅六歲嗰陣就開始睇電影。立川老師係佢小學老師,對佢影響好大。立川老師嘅先進教育方法令年輕嘅阿黑羅先係愛上畫畫,之後又對教育產生興趣。喺呢段時間,阿黑羅仲學習咗書法同劍道。
另一個對佢童年影響好大嘅人就係佢大四年嘅哥哥黑澤平吾(1906年-1933年)。喺1923年關東大地震同之後嘅關東大屠殺發生之後,平吾帶住13歲嘅阿黑羅去睇災難現場。當阿黑羅想避開周圍堆積如山嘅人同動物屍體嗰陣,平吾唔畀佢咁做,反而鼓勵阿黑羅直面恐懼,勇敢面對。有啲評論家認為呢件事影響咗黑澤明之後嘅藝術生涯,因為佢作為導演好少會逃避喺作品中直面不快嘅真相。
戰時電影同結婚(1942-1945)
編輯喺《馬》喺1941年上映之後嘅兩年,黑澤明喺度搵故仔嚟啟動佢嘅導演事業。到1942年底,大概係日本偷襲珍珠港一年之後,小說家富田常雄出咗本受到宮本武藏啟發嘅柔道小說《姿三四郎》,廣告吸引咗黑澤明。佢一出版就買咗本書,一口氣睇晒,即刻叫東寶搶版權。黑澤嘅直覺啱嘅,冇幾日,另外三間大日本片廠都嚟搶。東寶拎咗,黑澤明就開始籌備佢嘅導演處女作。[1][2]
《姿三四郎》喺1942年12月喺橫濱實地開拍。製作過程好順利,但成片過審就好難搞。審查處認為呢部電影喺戰時日本嘅標準嚟講太「英美」,最後要靠導演小津安二郎出面讚好呢部戲,《姿三四郎》先至喺1943年3月25日獲准上映。(黑澤剛剛33歲。)呢部電影喺口碑同票房都好成功。不過,審查處之後決定剪走大約18分鐘嘅鏡頭,而家呢啲片段大部分都認為冇晒。[3][4]
佢之後轉去拍戰時女工嘅題材,拍咗部半紀錄片式嘅宣傳片《一番美麗》,喺1944年初開拍。為咗令女演員嘅演出更真實,導演要佢哋喺拍攝期間住喺真嘅工廠,食工廠嘅飯,仲要互相用戲中角色嘅名嚟叫。佢之後喺成個事業生涯都會用類似嘅方法嚟對待演員。[5][6]
製作期間,飾演工廠女工領袖嘅矢口陽子俾同事推選出嚟向導演提出訴求。佢同黑澤成日拗撬,但就係因為咁樣爭拗,兩個人反而變得親密。佢哋喺1945年5月21日結婚,當時矢口已經有兩個月身孕(佢冇再繼續做演員),兩公婆一直喺埋一齊,直到1985年佢過身為止。[7][8]佢哋有兩個仔女,截至2018年[update]都仲在生:兒子久雄,1945年12月20日出世,做過佢阿爸最後幾部作品嘅監製;和子係佢個女,1954年4月29日出世,做咗服裝設計師。[9]
喺結婚之前唔耐,黑澤俾片廠逼住要拍佢處女作嘅續集。《續姿三四郎》喺1945年5月首映,成日露骨到明顯嘅宣傳意味,一般認為係佢最弱嘅作品之一。[10][11][12]
黑澤決定寫個劇本,既啱審查又唔使咁貴。《虎穴に潜る》改編自歌舞伎劇《勸進帳》,由黑澤做助理導演時期經常合作嘅喜劇演員円谷英二主演,喺1945年9月完成。呢個時候,日本已經投降,日本佔領開始咗。新嚟嘅美國審查員覺得呢部戲宣揚嘅價值觀太「封建」,禁咗呢部戲。直到1952年先至上映,同年黑澤另一部戲《生きる》都上咗。諷刺嘅係,拍緊嘅時候,日本戰時審查員已經批評呢部戲太西化同「民主」(佢哋特別唔鍾意円谷英二飾演嘅搞笑扈從),所以就算戰爭繼續落去過咗完成日期,呢部戲都好大可能見唔到天日。[13][14]
戰後初期到《赤鬚》(1946-1965)
編輯戰後首批作品(1946-1950)
編輯戰後,黑澤受佔領時期嘅民主理念影響,想拍啲電影建立對個人同自我嘅新尊重。[未記出處或冇根據]第一部呢類型嘅電影係《我青春無悔》(1946年),靈感嚟自1933年嘅瀧川事件同戰時間諜尾崎秀實嘅案件,批評日本戰前政權嘅政治壓迫。[註 1] 同佢以前嘅作品唔同,呢次英雄主角係個女人,祐紀(原節子),佢出身喺中產家庭,開始質疑自己嘅價值觀。原本嘅劇本要大幅重寫,因為主題有爭議加上主角係女性,呢部電影俾評論界嘅評價好兩極。雖然係咁,觀眾都幾鍾意,仲將戲名改到變成戰後嘅流行語。[17]
佢下一部電影《素晴らしき日曜日》喺1947年7月首映,評價好參差。呢係一個比較簡單同感性嘅愛情故事,講一對窮苦嘅戰後情侶喺戰後頹垣敗瓦嘅東京,點樣享受佢哋一星期一次嘅假期。呢部戲受到法蘭克·卡普拉、D·W·格里菲斯同F·W·茂瑙嘅影響,全部都係黑澤最鍾意嘅導演。[18][19] 1947年仲有一部同黑澤有關嘅電影上映,係動作冒險驚慄片《雪の果て》,由谷口千吉執導,黑澤寫劇本。呢部戲係激烈嘅年輕演員三船敏郎嘅處女作。黑澤同佢嘅導師山本出面說服東寶簽下三船,因為喺試鏡嘅時候,呢個後生仔深深打動咗黑澤,但得罪咗大部分其他評審。[20]
《醉鬼天使》經常被認為係導演嘅第一部重要作品。[21] 雖然劇本同黑澤所有佔領時期嘅作品一樣,要經過美國審查員重寫,但黑澤覺得呢係佢第一次可以自由表達自己嘅電影。呢個講一個醫生試圖救一個患有肺癆嘅黑幫(極道)嘅硬淨故仔,都係黑澤第一次同三船合作。之後黑澤接下來16部電影入面,除咗《生きる》之外,三船都係演重要角色。雖然三船喺《醉鬼天使》入面唔係主角,但佢爆炸性嘅演出令黑幫角色喺劇中成為焦點,喧賓奪主咗本來由志村喬飾演嘅主角醉鬼醫生。(志村之前已經演過好幾套黑澤嘅戲。)不過,黑澤唔想壓抑呢個後生演員嘅無窮活力,三船嘅反叛角色震撼咗觀眾,就好似幾年之後馬龍·白蘭度嘅反抗態度會震撼美國觀眾一樣。[22] 呢部戲喺1948年4月喺東京首映,得到好評如潮,仲俾有威望嘅《キネマ旬報》影評人選為年度最佳電影,係黑澤三部獲得呢個榮譽嘅電影之一。[23][24][25][26]
《醉鬼天使》拍完之後,東寶陷入咗一場持續幾個月嘅勞資糾紛,東寶工會佔領咗片廠。當東寶管理層唔再俾員工人工嗰陣,黑澤組織咗一個巡迴戲班嚟籌錢,導演安東·契訶夫嘅《求婚》,仲有一個由三船同志村主演嘅《醉鬼天使》改編版。[27] 黑澤因為東寶員工之間嘅分裂同暴力、東寶管理層嘅陰謀手段,仲有警察同軍方圍捕打破佔領嘅行為而感到幻滅,離開咗東寶。佢之後回想:「我明白到我以為係我屋企嘅片廠其實係屬於陌生人嘅。」[28]
黑澤同監製本木莊二郎、好友兼導演山本嘉次郎、成瀨巳喜男同谷口千吉組成咗一個新嘅獨立製作單位,叫做映畫藝術協會。為咗呢個組織嘅處女作,亦係同角川映畫合作嘅第一部電影,黑澤揀咗菊田一夫嘅當代舞台劇,同谷口一齊改編成電影劇本。《靜かなる決鬥》由三船敏郎飾演一個患有梅毒嘅理想主義年輕醫生,呢係黑澤刻意要打破三船成日俾人定型做黑幫嘅嘗試。呢部戲喺1949年3月上映,票房好好,但通常都被認為係導演較次要嘅作品。[29][30][31][32]
影視作品
編輯雖然黑澤明主要以電影製作人聞名,但佢都有喺舞台劇同電視圈度發展,仲寫過幾本書。詳細嘅清單,包括佢完整嘅電影作品,可以喺黑澤明嘅作品一覽度搵到。
風格、主題同技巧
編輯黑澤明展示咗一種大膽而充滿活力嘅風格,雖然深受西方電影影響,但又同佢哋唔同;佢參與電影製作嘅所有方面。[33]佢係一個有天賦嘅編劇,由電影開發階段開始就同其他編劇緊密合作,確保劇本質素高,佢認為呢個係一部好電影嘅堅實基礎。佢經常擔任自己電影嘅剪接師。佢嘅團隊,被稱為Template:日語,包括攝影師中井朝一、製作助理野上照代同演員志村喬,以忠誠同可靠而聞名。
黑澤明嘅風格以幾種手法同技巧為標誌。喺佢四十年代同五十年代嘅電影中,佢經常使用「軸線剪接」,即係通過一系列配對嘅跳接,而唔係運鏡或溶鏡,令攝影機向主體移動或遠離。[34]另一個風格特徵係「動作剪接」,即係用兩個或以上嘅鏡頭,而唔係一個連續嘅鏡頭,來展示銀幕上嘅動作。[35]同黑澤明緊密相連嘅一種電影標點係「推軸」,呢個效果係通過光學印片機創造出嚟嘅:一條線或一個條形好似喺銀幕上移動,將一個場景嘅結尾抹走,顯露出下一個場景嘅第一個畫面。作為過渡裝置,佢用嚟代替直接剪接或溶鏡;喺佢嘅成熟作品中,推軸成為咗黑澤明嘅標誌。
喺電影配樂方面,黑澤明鍾意用聲音同畫面對比嘅手法,即係音樂或音效好似喺諷刺畫面,而唔係強調畫面。野上照代嘅回憶錄提供咗幾個嚟自《醉鬼天使》同《野良犬》嘅例子。黑澤明仲同幾位日本傑出嘅當代作曲家合作過,包括早坂文雄同武滿徹。[36]
黑澤明喺佢嘅電影中使用咗幾個重複出現嘅主題:師徒關係,通常係一個年長嘅導師同一個或多個新人之間嘅關係,呢種關係經常涉及精神上同技術上嘅掌握,以及自我掌控;英雄人物,即係從平凡人中脫穎而出,做啲嘢或糾正啲錯誤嘅特殊個體;用極端天氣作為戲劇手法同人類激情嘅象徵;以及歷史中野蠻暴力循環重複出現。根據Stephen Prince嘅說法,最後一個主題,佢稱之為「黑澤明電影中committed,heroic模式嘅反傳統」,由《蜘蛛巢城》(1957年)開始,喺八十年代嘅電影中重複出現。[38]
獎項同榮譽
編輯亦有兩個電影獎以黑澤明命名。三藩市國際電影節頒發「阿黑羅黑澤明終身成就電影導演獎」,而東京國際電影節則頒發「阿黑羅黑澤明獎」。
黑澤明亦獲得多個國家榮譽,包括1984年被授予法國榮譽軍團勛章、1986年獲意大利共和國功績勛章大十字勳位,仲係1985年第一位獲日本頒發文化勳章嘅電影人。佢逝世後,獲授予從三位,相當於華族制度下嘅貴族頭銜。
紀錄片
編輯喺黑澤明事業顛峰期及佢死後,製作咗唔少短片同長片紀錄片關於佢嘅生平同作品。法國影評人克里斯·馬克導演嘅《A.K.》就係喺黑澤明拍攝《亂》嗰時拍攝嘅。不過,呢部紀錄片主要係講黑澤明有禮但比較疏離嘅性格,而唔係講《亂》嘅製作過程。佢死後製作嘅其他紀錄片包括:
- 《黑澤明:最後嘅帝王》(亞歷克斯·考克斯,1999年)
- 《黑澤明嘅信息:為咗美麗嘅電影》(黑澤久雄,2000年)
- 《黑澤明》(亞當·洛,2001年)
- 《黑澤明:創作真係好》(東寶傑作,2002年)
- 《黑澤明:史詩同私密》(2010年)
- 《黑澤明之路》(凱瑟琳·卡杜,2011年)
註
編輯出面網頁
編輯- ↑ Galbraith, p. 39
- ↑ Kurosawa 1983, pp. 121–123
- ↑ Galbraith, pp. 43, 45–46
- ↑ Kurosawa 1983, pp. 124–128, 130–131
- ↑ Kurosawa 1983, pp. 132–135
- ↑ Galbraith, pp. 46–51
- ↑ Kurosawa 1983, pp. 137–139
- ↑ Galbraith, pp. 55–57
- ↑ Galbraith, pp. 64, 191
- ↑ Kurosawa 1983, pp. 135–137
- ↑ Galbraith, pp. 51–55
- ↑ Richie 1999, pp. 24–25
- ↑ Galbraith, pp. 660–661
- ↑ Richie 2001, p. 106
- ↑ Galbraith, pp. 65–67
- ↑ "Akira Kurosawa". A&E Television Networks. April 21, 2016. 喺June 8, 2017搵到.
- ↑ Galbraith, pp. 70–79; Richie 1999, p. 37; Kurosawa 1983, p. 150; Yoshimoto, pp. 114–134
- ↑ Richie 1999, pp. 43–46; Galbraith, pp. 87–91
- ↑ Crow, Jonathan (January 9, 2015). "Akira Kurosawa's Top 100 Films". Open Culture. 喺August 8, 2017搵到.
- ↑ Kurosawa 1983, pp. 159–161
- ↑ Morris, Gary (October 1, 2000). "Three Early Kurosawas: Drunken Angel, Scandal, I Live in Fear". Bright Lights Film Journal. 喺June 8, 2017搵到.
- ↑ Warren, Richard (February 2, 2015). "Brando and Eliot in shadows". Richard Warren Review. 喺August 8, 2017搵到.
- ↑ Kurosawa 1983, pp. 161–164
- ↑ Bock 1978, p. 169
- ↑ Galbraith, pp. 94–97
- ↑ Richie 1999, pp. 47–53
- ↑ Hirano, Kyoko (1992). Mr. Smith Goes to Tokyo: Japanese Cinema Under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1945–1952. Washington and Lond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pp. 225–226. ISBN 1560981571.
- ↑ Kurosawa 1983, pp. 166–168
- ↑ Kurosawa 1983, pp. 168–169
- ↑ Richie 1999, pp. 54–57
- ↑ Galbraith, pp. 100–104
- ↑ Yoshimoto, pp. 140–146
- ↑ 黑澤明 2008, 第131頁,轉載自John Powers嘅訪問,《L.A. Weekly》,1986年4月4日,第45–47頁
- ↑ 〈電影藝術觀察:黑澤明嘅早春〉 (博客)。2009年12月8日。喺2017年6月12日搵到。
- ↑ 七武士, DVD bonus featurette:《七武士:起源同影響》,Joan Mellen評論
- ↑ 野上, pp. 183–209
- ↑ 〈關於丸內劍片喰(片喰紋)嘅解說〉。《季節嘅小道消息》。2017年5月6日。
- ↑ Prince, p.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