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相處之道,同相近。仁起源不明,各家有佢解說。中庸,「仁者人也」,亦就係做人應有嘅嘢,早年仁寫做人。後來貴族君子對人應有品德,施政所顧及。儒家尚仁,大大提倡。孔丘論仁時,答曰「愛人」,而孟柯就話惻隱之心墨家而言,墨子經上,「仁、愛也。」儒家個仁,孔丘為親疏有別,孟柯認為人人都有。而墨家個仁,就對他人無所差別。孟柯將仁同合為四端,而後世儒家再添,合為五常。亦有以智仁合做三達德,取自論語憲問,以及中庸,以及禮記禮運等。

道家就相反,崇尚自然,講唔講仁,皆因仁係人為老子多次提及。「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家講求無為。仁非自然,天地唔會以仁心干預萬物自然,君王聖人唔會以仁心,干預百姓自然。而仁有害,「大道廢、有仁義」,講明道廢咗,先至會生出仁義。「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無仁義先至有孝慈。「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仁只不過為失道、失德而補鑊,至終去到禮就反而有亂。

孫子兵法亦論仁,道天地將法之中,「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之所以有仁,「仁以附衆」「衆附、則思力戰」,亦即有仁先至吸引到人歸附。仁為戰爭方法,如用「非仁義不能使間」。唔清楚敵情而開戰,經折損公私人才物力,涉幾十萬戶,亦歸入「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