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前86年),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即係而家陝西韓城),係中國古代史學家同文學家。佢寫嘅《史記》俾人認為係中國史書嘅典範,因此後世尊稱佢為史遷、太史公。
司馬遷 | |
---|---|
姓名原文 | 司马迁、司馬遷 |
出生日 | 145年 BC |
出生地 | 河津 |
死亡日 | 86年 BC (表達錯: 未預料嘅 < 運算符歲) |
死亡地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國籍 | 西漢 |
母語 | 中文 |
識嘅語言 | 中文 |
職業 | 史學家、詩人、作家、astrologer、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 |
名作 | 史記 |
仔女 | Sima Qian's daughter (Yang Bis wife)、Sima Lin |
阿爸 | 司馬談 |
[改維基數據] | |
司馬談,即係司馬遷嘅老豆,最初構思咗寫一部完整嘅中國歷史嘅宏大計劃,但係佢死嗰陣淨係完成咗一啲準備工夫。司馬遷繼承咗老豆喺朝廷做太史嘅職位之後,決心要完成老豆臨終嘅心願,就係編寫呢部鴻篇巨製嘅歷史著作。不過,喺公元前99年,佢因為喺李陵事件中為將軍辯護而受牽連。李陵畀人blame話打唔贏匈奴,司馬遷為佢講好說話。佢要揀係俾人斬頭定係閹割,佢揀咗閹割,為嘅就係可以完成佢嘅歷史著作。雖然佢主要因為《史記》而聞名於世,但係從現存嘅作品可以睇到佢都係一個有才華嘅詩人同散文作家。佢仲參與咗太初曆嘅制定,呢個曆法喺公元前104年正式頒布實施。
司馬遷深深明白佢嘅作品對後世嘅重要性,以及呢啲作品同佢個人遭遇嘅關係。喺《史記》嘅後記入面,佢將自己嘅中國通史同當時嘅經典作品作咗一個含蓄嘅比較,包括左丘明嘅《國語》、屈原嘅《離騷》同孫臏嘅《孫臏兵法》。佢指出呢啲作者喺佢哋不朽嘅作品面世之前都經歷過重大嘅個人不幸。司馬遷仲喺金古良嘅《無雙譜》入面有出現過。
早年生活同教育
編輯司馬遷出世喺左馮翊嘅夏陽(喺而家陝西嘅韓城附近)。佢可能喺公元前145年左右出世,但係有啲資料話佢喺公元前135年左右出世。[1] 大約喺公元前136年,佢老豆司馬談喺朝廷獲委任做「太史」(Template:Tlit 太史,又可以叫做「大史」或者「太史令」)。Template:Sfnmp 太史係一個地位相對低嘅官職,主要職責係制定年曆,識別邊啲日子係吉利定係不吉利,然後喺新年前呈交俾皇帝。[2] 佢仲要陪皇帝參加重要嘅儀式,同埋記錄朝廷同全國嘅日常事務。[3] 根據佢自己嘅記載,佢十歲嗰陣已經識得「讀古文」,畀人睇好係一個有前途嘅學者。司馬遷喺一個儒家嘅環境度成長,佢一直都將自己嘅歷史著作視為儒家孝道嘅體現。[3]
喺公元前126年,大概20歲嗰陣,司馬遷開始咗一次遍及漢朝統治範圍嘅大規模遊歷。[2] 佢由帝都長安(而家嘅西安)出發,然後向南過咗長江去到長沙國(而家嘅湖南),仲去咗汨羅江,傳說戰國時代嘅詩人屈原就係喺嗰度投江自盡。[2] 之後佢去搵傳說中嘅統治者禹喺象魯山嘅葬地同舜喺九嶷山(而家嘅湖南寧遠縣)嘅葬地。[2][4] 跟住佢向北去到淮陰(而家嘅江蘇淮安)參拜漢朝將軍韓信嘅墓,然後繼續向北去到曲阜,即係孔子嘅故鄉,喺嗰度學習禮儀同其他傳統學問。[2]
周遊列國之後,司馬遷喺公元前122年被選為朝廷嘅郎中,職責係跟隨漢武帝巡視各地。[5] 司馬遷早婚,生咗個女。[5] 公元前110年,35歲嘅司馬遷被派往西邊參與對付「蠻夷」部落嘅軍事行動。同年,佢老豆因為冇被邀請參加封禪而鬱鬱寡歡,病倒咗。老豆覺得自己時日無多,就叫佢返屋企接手未完成嘅史書工作。司馬談想效法《春秋》,呢部書係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睇嚟司馬談只係整咗個大綱就過咗身。《史記》嘅後記入面有篇講「六家」嘅短文,呢篇明確係司馬談寫嘅。除此之外,只有少量《史記》嘅內容可能係司馬談寫嘅或者根據佢嘅筆記寫成嘅。受老豆啟發,司馬遷用咗差唔多十年嘅時間寫同編纂《史記》,喺公元前91年之前完成,可能係公元前94年左右。老豆過身三年之後,司馬遷接替咗佢做太史令。公元前105年,司馬遷成為參與改革曆法嘅學者之一。作為朝廷高級官員,司馬遷仲可以就國家大事向皇帝進言。
公元前99年,司馬遷捲入咗李陵事件。李陵同李廣利兩個將領率軍北伐匈奴,結果戰敗被俘。漢武帝將失敗歸咎於李陵,朝中官員都紛紛譴責佢。司馬遷係唯一一個為李陵辯護嘅人,雖然佢哋唔係朋友,但司馬遷好尊重佢。漢武帝將司馬遷嘅辯護理解為對佢姐夫李廣利嘅攻擊,李廣利之前都曾經打過匈奴,但都冇乜成績。結果,漢武帝判咗司馬遷死刑。當時死刑可以用錢贖回或者閹割來代替。因為司馬遷冇錢贖罪,佢揀咗後者,之後被關入監獄坐咗三年牢。佢形容自己嘅痛苦:「一見獄吏,頭都唔敢抬高。見到佢哋嘅手下,就驚到震晒。呢啲恥辱永遠都洗唔甩。」司馬遷話閹割係「最慘嘅懲罰」。[3]
公元前96年,司馬遷出獄之後,為咗完成佢嘅史書,佢揀咗做宮中太監繼續生存落去,而唔係像一般受辱嘅讀書人咁自殺。[5] 司馬遷喺佢嘅《報任安書》中解釋咗:
晚年同死亡
編輯公元前97/96年出獄之後,司馬遷繼續喺漢朝廷做中書令,呢個係太監先可以做嘅檔案管理官,地位幾高,薪酬都比佢之前做史官嘅時候高。[6][7]
《報任安書》係司馬遷回覆任安嘅信,因為任安牽涉到公元前91年戾太子劉據嘅謀反。呢封信係司馬遷喺當代文獻入面最後一次出現。呢封信係回覆任安寫畀司馬遷嘅信,可能係要求司馬遷幫佢求情,因為任安當時面臨被處死嘅危險,佢被指控係機會主義者,喺謀反期間對皇帝嘅忠誠態度含糊。司馬遷喺回信中表示,佢已經係個「殘疾人」,喺朝廷冇乜影響力。[8] 有啲後世史家話,司馬遷因為同任安做朋友而牽涉到呢場謀反,最後喺清洗太子支持者嘅時候被處死。但係呢個說法最早要到4世紀先有記載。而且有人指出,司馬遷因為之前支持李陵而受到嚴厲懲罰,加上任安喺李陵事件中冇幫過佢,所以司馬遷應該唔會真心幫任安。雖然對於《報任安書》嘅具體日期同真正性質同目的有好多種講法,但係有一種常見嘅解釋係,呢封信其實係婉轉表達司馬遷唔願意主動幫任安減刑。[7]
20世紀初嘅學者王國維話,冇可靠嘅記錄可以確定司馬遷幾時死。佢同大部分現代史家都認為,司馬遷離開漢朝廷之後,最後以隱士嘅身份過咗晚年,可能喺公元前87/86年左右同漢武帝差唔多時間過身。[註 1]
生平
編輯司馬遷出身嗰陣,跟董仲舒、孔安國學師,喺佢20歲嗰年就行勻全國搵史料,之後做跟漢武帝做郎中,35歲嗰年派咗去巴蜀,跟住嗰年佢阿爸司馬談病死咗,佢阿爸叫佢幫手寫埋本漢史,司馬遷就接手完成佢阿爸心願,承繼埋佢阿爸個太史職位,最後完成《史記》。之後過咗6年,佢因為幫投降嘅匈奴人李陵辯解,結果判咗死罪,本來要以宮刑贖死,但因為大赦出獄,之後做咗中書令,一路寫書寫到56歲,寫咗18年,最後寫咗本講中國三千年嘅書出嚟[9]。
《史記》
編輯格式
編輯雖然中國歷史著作嘅風格同形式隨住時代變遷,但《史記》(《Shiji》)係定義咗從此以後嘅歷史著作質素同風格。喺司馬遷之前,歷史係用嚟記錄某啲事件或者某啲時期嘅國家歷史;佢對通史嘅概念影響咗後來嘅歷史學家,好似鄭樵寫《通志》同司馬光寫《資治通鑑》。朝代歷史,即係「紀傳體」嘅格式,係由班固嘅《漢書》正式規範化,成為第二部朝代歷史書,但歷史學家都認為司馬遷嘅作品係佢哋嘅典範,成為咗中國歷史嘅「官方格式」。《史記》總共有130卷,包含大約50萬字。[5]
「紀傳體」指係將歷史作品分為「本紀」(本紀),係按照朝代記錄天子嘅傳記;同埋「列傳」(列傳),係非貴族有影響力嘅人物嘅傳記,有時係一個著名人物嘅傳記,但好多時都係幾個人嘅傳記,因為佢哋喺司馬遷嘅判斷中係歷史上扮演相似重要角色。除此之外,仲有「表」(表)篇章,記錄皇族同貴族嘅圖表年表,仲有「書」(書)篇章,係對音樂、儀式同經濟等各方面提供歷史觀點嘅論文。最重要嘅係「世家」(世家)篇章,係記錄周朝半獨立諸侯國嘅重要事件(呢啲原本係周王朝嘅附庸國),以及漢朝建立期間嘅貴族家族嘅歷史。
總括嚟講,《史記》包括12卷本紀、10卷表、8卷書、30卷世家同70卷列傳。最後一卷列傳係《後序》,詳細講述咗《史記》點樣創作同編纂嘅背景,亦簡略解釋咗呢部作品中各大主題、事件同人物嘅選擇理由。作為背景之一,後序提供咗司馬氏家族從傳說時期到司馬遷父親司馬談嘅簡單介紹。佢仲描述咗司馬談臨終前嘅遺言,含淚囑咐司馬遷一定要完成呢部作品,仲有簡略介紹咗作者自己。後序最後亦有自我參照,形容呢篇後序係第70篇列傳,係最後一篇。
影響同被影響嘅作品
編輯司馬遷深受孔子嘅《春秋》影響。表面上,《春秋》係記錄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4年之間12個魯國君主統治事件嘅簡略年表。[3] 好多中國學者,過去同而家都視孔子點樣整理呢本年表為寫歷史嘅理想模式,特別係關於佢選擇咩記錄同唔記錄,仲有佢用字上所表達嘅道德判斷。[3] 從呢個角度睇,《春秋》係教人點樣過正確生活嘅道德指引。[10] 司馬遷自己都係咁睇,佢解釋過:
司馬遷視《史記》為呢個傳統嘅一部分,喺《史記》第61章嘅序言中,佢咁解釋:
為咗解決呢個問題,司馬遷認為雖然壞人喺自己嘅時代可能成功,好人可能受苦,但歷史學家會確保最終好人獲得勝利。[10] 對司馬遷嚟講,寫歷史唔係單純嘅古物研究,而係一個重大嘅道德任務,因為歷史學家會「保存記憶」,確保善終究會戰勝惡。[10]
司馬遷沿住呢條道德線去寫歷史,他認為歷史係有責任去保存記憶,好比係一個保護善良嘅過程,確保好嘅行為最終會得到承認同勝利。[10] 司馬遷講過:「蘇秦三兄弟都喺諸侯當中靠遊說而出名,佢哋用權變嘅策略非常出色。不過因為蘇秦畀人反間計害死,天下人一齊恥笑佢,甚至唔願再學佢嘅術。... 但係,蘇秦係平民出身,卻可以促成六國聯盟,呢已經係智力超凡嘅證據。所以我把佢嘅事蹟詳細記錄,按時序整理,唔想佢只係畀人記住一啲壞名聲。」[11] 呢種以道德為依歸去指引善惡嘅歷史寫法,對於寫歷史嘅人嚟講,其實係好危險嘅,因為可能會招致國家嘅反感,正如司馬遷自己親身經歷過咁。因此,歷史學家往往要小心翼翼,經常用迂迴嘅方式表達佢哋嘅判斷,以避免觸怒審查者。[12]
司馬遷喺《史記》第110章嘅結論入面,聲稱佢係沿住呢種傳統去寫作,佢話:「孔子寫《春秋》,講到隱公、桓公嘅時候好明顯,講到定公、哀公嘅時候就好隱晦,因為佢寫嘅係佢自己嘅時代,所以佢冇直接表達意見,而係用隱晦嘅語言去講。」[12] 喺呢種情況下,唔係司馬遷寫嘅所有嘢都應該理解為係用嚟教訓道德嘅。[12] 但有幾個歷史學家建議,《史記》入面某啲部分,譬如司馬遷將孔子用間接批評嘅方法放喺書中討論匈奴「野蠻人」嘅部分,可能係佢對漢武帝外交政策唔滿嘅表現。[12]
司馬遷喺寫《史記》嘅過程中,開創咗一種新嘅寫作風格,以一連串嘅傳記形式呈現歷史。佢嘅作品有130篇章——唔係按照歷史時間順序,而係分為不同嘅主題,包括編年史、紀錄同專論——涉及音樂、禮儀、曆法、宗教、經濟等內容,仲有詳細嘅傳記。司馬遷嘅作品仲影響咗中國以外嘅歷史寫作,例如高麗歷史嘅《三國史記》。司馬遷創新咁處理歷史資料,並採取咗一個新嘅方法去寫歷史記錄。喺《史記》開篇,司馬遷自稱係效法孔子《論語》入面嘅做法:「多聞闕疑,謹言其餘。」[12] 基於呢啲嚴謹嘅分析方法,司馬遷表明佢唔會寫冇足夠文獻記錄嘅歷史時期。[12] 因此,司馬遷講:「秦朝之前嘅年代距離太遠,資料太少,唔能夠詳細記錄。」[12] 同樣,司馬遷仲對於傳統記錄入面一啲「荒誕」嘅說法表示懷疑,例如太子丹用魔法令雲降谷,馬生角嘅說法。[12] 司馬遷不斷將手頭嘅記錄同佢認為可信嘅資料對比,譬如儒家經典《詩經》、《書經》、《禮記》、《樂經》、《易經》同《春秋》都係佢經常參照嘅書籍。[12] 當司馬遷遇到冇法同儒家經典交叉核對嘅故事時,佢會仔細地將呢啲資料同其他文獻比較。據說,司馬遷曾經提到至少75本書係佢用嚟交叉核對嘅資料來源。[13] 除此之外,司馬遷仲經常向曾經經歷過歷史事件嘅人查詢。[12] 司馬遷喺一次遊歷中國嘅時候提到:「我有機會路經馮同北邑,向當地嘅老人請教,仲探訪過蕭何、曹參、樊噲同夏侯嬰嘅故居,從中學到好多關於當年嘅事。點知聽到嘅同之前所知嘅完全唔一樣!」[13] 反映出中國傳統上對長者嘅尊重,司馬遷認為年紀大嘅人最有可能提供正確同誠實嘅歷史資訊。[13] 喺其中一次旅程中,司馬遷提到當佢見到孔子嘅馬車同埋佢嘅衣物同其他私人用品時,佢感到好激動。[13]
創新同獨特之處
編輯雖然司馬遷喺儒家傳統入面受惠良多,但佢喺四個方面都有創新。首先,司馬遷嘅作品係關注當時已知世界嘅歷史。[13] 以前嘅中國歷史學家主要集中喺某個朝代或者地區。[13] 司馬遷嘅130篇章開始於傳說中嘅黃帝,延續到佢自己嘅時代,唔單止涵蓋咗中國,仲包括咗鄰近嘅國家,例如韓國同越南。[13]
主要作品
編輯註
編輯參考
編輯- ↑ Knechtges (2014), p. 959.
- ↑ 2.0 2.1 2.2 2.3 2.4 Knechtges (2014), p. 960.
- ↑ 3.0 3.1 3.2 3.3 3.4 Hughes-Warrington (2000), p. 291.
- ↑ Watson (1958), p. 47.
- ↑ 5.0 5.1 5.2 5.3 Jay, Jennifer (1999). "Sima Qian". 出自 Boyd, Kelly (編). The Encyclopedia of Historians and Historical Writing Volume 2. FitzRoy Dearborn. pp. 1093–1094. ISBN 9781884964336.
- ↑ Kuiper, Kathleen, 編 (2014). "Sima Qian". Classical Authors : 500 BCE to 1100 CE (High school textbook) (第1版). New York, NY: Britannica Educational Publishing in association with Rosen Educational Services, LLC. pp. 112–116. ISBN 9781622750047. OCLC 852251903.
- ↑ 7.0 7.1 Durrant, Stephen W.; Li, Wai-yee; Nylan, Michael; Ess, Hans van (2016). The letter to Ren An and Sima Qian's legac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ISBN 9780295806389. OCLC 946359303.
- ↑ Knechtges, David R. (2008). ""Key Words," Authorial Intent, and Interpretation: Sima Qian's Letter to Ren An".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30: 75–84. ISSN 0161-9705. JSTOR 25478424.
- ↑ 〈司馬遷〉。原著喺2008年2月10號歸檔。喺2008年5月6號搵到。
- ↑ 10.0 10.1 10.2 10.3 Hughes-Warrington (2000), p. 292.
- ↑ Hughes-Warrington (2000), pp. 292-293.
-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Hughes-Warrington (2000), p. 293.
-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Hughes-Warrington (2000), p.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