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百世卡
康百世卡(英文:Compass Card)係加拿大大溫哥華運輸聯線推行緊嘅,類似於廣東嘅嶺南通同香港嘅八達通嘅一種公共交通預付費卡。
運輸聯線將康百世卡系統嘅安裝、運作同維護保養外判徂畀聖地牙哥嘅Cubic Porporation[1]。運輸聯線原本期望喺2014年年尾全面推行康百世卡,但係爾個計劃由於種種原因而一再推遲[2],直到2015年10月先至全面公開發售康百世卡。
簡介
編輯同嶺南通、八達通唔同嘅係,康百世卡衹能夠用來搭公共交通工具,唔可以用來找其他數,連打的都唔用得。喺康百世卡正式推行之後,乘客可以喺架空列車站、西海岸快車站同海上公車碼頭,同埋指定嘅倫敦藥房買到康百世卡,或者通過打電話或上網訂購都得。
康百世卡分為六種:[3]
- 藍卡:成人卡
- 橙卡:中小學生同長者專用卡
- 黃卡:運輸聯線合約員工卡
- 白卡:盲人專用卡
- 紅卡:政府買畀低收入人士同殘障人士用嘅搭車卡
- 單程卡:畀無指南通卡嘅乘客搭車嘅車票卡
乘客上落公共汽車同埋出入架空列車站、西海岸快車站或者海上公車碼頭都要打卡。上車/入站打卡之後,系統會自動預留夠三個收費區嘅車費;落車/出站打卡之後,系統會根據乘客經過嘅收費區嘅數量來計費,然後自動從張卡道扣費。
優惠
編輯為徂鼓勵乘客用康百世卡,運輸聯線對用康百世卡嘅乘客有優惠。以下係單程車費嘅票價比較[4]:
收費區 | 用康百世卡 | 畀現金 |
---|---|---|
1個 | $2.35 | $2.75 |
兩個 | $3.50 | $4.00 |
3個 | $4.70 | $5.50 |
康百世卡全面推行之後,乘客喺自動售票機買嘅日票同月票會自動同康百世卡掛鉤[5]。另外,乘客重可以上網登記,每個月通過銀行轉賬來自動更新月票[5]。上網登記自動更新,免費附送防賊功能:張卡被賊偷徂可以報失,報失嘅卡會馬上凍結,唔畀賊偷用[5]。
缺陷同爭議
編輯預算超標
編輯康百世卡系統最初嘅安裝預算係1億7100萬加元,但係目前嘅花費已經達到1億9400萬加元[6]。2013年10月,運輸聯線承認:由於不可抗力嘅原因,加上通脹嘅影響,康百世卡系統將會超支達2300萬加元。
新舊系統唔兼容
編輯2013年,素里當地媒體《Surrey Leader》爆料話:乘客如果喺公交車上面買車票嘅話,公交車發出嘅轉車票過唔到架空列車站嘅閘門,祇有用康百世卡先至過到閘門[7]。而喺架空列車站嘅舊式驗票機,就讀得到公交車發出嘅轉車票。運輸聯線表示:如果要升級埋公交車嘅車票系統,令到佢等同康百世卡系統兼容,就要再追加2500萬撥款[8]。
收費系統漏洞
編輯2013年9月系統測試期間,測試員發現一個嚴重漏洞:由於公交車上面無閘門,康百世卡用戶可以靠提前打卡但係唔提前落車嘅方式,以一個收費區嘅票價搭三個收費區嘅車[9]。為徂填補漏洞,同埋阻止客源繼續流失,運輸聯線宣佈:由2015年10月5號開始,所有乘客可以以一個區嘅價錢坐勻澌三個區嘅公交車;但係坐架空列車或者海上公車跨區就要繼續畀跨區嘅車費[5]。
參考
編輯- ↑ "Official Compass Card FAQ". TransLink. 原著喺2014年10月17號歸檔. 喺2014年10月15號搵到.
- ↑ "Compass Timeline". TransLink. 原著喺2015年7月20號歸檔. 喺2014年10月15號搵到.
- ↑ Ask Compass
- ↑ McElroy, Justin. "TransLink Compass Cards: 8 things to know as testing winds down". Global News. 喺3 January 2014搵到.
- ↑ 5.0 5.1 5.2 5.3 "Compass — Help". 運輸聯線. 喺2015-11-25搵到.
- ↑ "Compass Card upgrade costing extra $23 million: TransLink". CTV British Columbia. 喺3 January 2014搵到.
- ↑ "Bus-to-SkyTrain transfers costly without smart card, Surrey Leader, 2013-08-14". 原著喺2021-03-20歸檔. 喺2014-10-28搵到.
- ↑ ""SKYTRAIN WILL NOT ACCEPT BUS TRANSFERS WITH NEW TRANSLINK COMPASS CARD", Vancity Buzz", 2013-08-14". 原著喺2014-09-09歸檔. 喺2014-10-28搵到.
- ↑ "TransLink testers find Compass Card fare evasion loophole". CBC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