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魚歌
木魚歌,同龍舟歌係廣東謠謳最古老嘅廣東曲藝,係一種南方彈詞說唱,比同屬粵調嘅南音同粵謳更早產生,早喺明代已經有木魚書《花箋記》同《二荷花史》嘅出現。木魚本來係無伴奏嘅清歌,但係早係明末清初,已經發展成三絃伴奏嘅說唱曲藝。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寫到:「其歌之長調者,如唐人連唱宮詞,琵琶行等,至數百言千言,以三絃合之。每空中絃以起止,蓋太簇調也……如元人彈調日某記某記者,皆小說也。」可以見到,木魚係明末清初時,已經係發展成有伴奏而且有長篇內容,相當成熟嘅廣東曲藝。
木魚書
編輯記抵木魚歌嘅書就係木魚書,木魚書最初以木刻板印,之後用石刻板印。
來源
編輯早期,粵地好多木魚書都係以佛教內容作勸世文,如廣府最廣流傳嘅木魚歌,就係縷述觀音故事嘅「木魚書」—《觀音出世》、《觀音得道》等等。每到中秋,鄉村婦女都請瞽師唱木魚書。廣東婦女係木魚書嘅主要受眾,同明代「寶卷」嘅聽眾群一樣。「寶卷」係明代流行一時嘅佛教詩讚禮說唱,所以有「木魚源出寶卷」一說,認為當寶卷傳入廣東後,同當地文化合流演變出來嘅粵語說唱。
觀音誕
編輯係珠江三角洲各地舉行嘅觀音誕,亦往往係木魚說唱藝人跑江湖唱木魚歌嘅場合。受破除迷信、文革、除四舊等旨在消滅中國傳統文化嘅政治運動影響,觀音誕亦一度中止。失去哩個表演場合,亦係木魚說唱走向趨落嘅其中一個原因。
盲浩絕唱
編輯梁浩成(1935-2006),又叫盲浩,視為最後一個擅唱木魚歌嘅瞽師[1]。盲浩八歲被養父母送到瞽師李達基拜師,學唱木魚、龍舟、南音等等。盲浩的黃金時期係廿世紀八十年代末,因為觀音誕活動復興,而會唱木魚歌嘅瞽師又剩番無幾多,佢就每年農曆三月同七月,獲各地農村邀請,係廟會唱如《觀音出世》嘅木魚歌。1992年,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遣產保護辦公室民俗專家陳勇新遇上盲浩係觀音誕唱木魚,於是就錄低咗《觀音出世》嘅錄音,係目前少數有關佛山木魚歌嘅聲音記錄。
曲目
編輯早期曲目以觀音行跡相關故事最為流行。到咗清代,開始有文人創作木魚歌,除咗有宗教色彩嘅故仔同「勸世文」之類嘅內容,重有以下題材:
- 改編演義小說:如《萬花樓》、《金刀記》、《鍾無艷》、《仁貴征東》、《四下南唐》等。
- 根據社會生活創作,反映歷史事件,如《三姑回門》、《金山婆自嘆》、《老糠記》、《梁天來告御狀》、描寫契約華工苦難生活嘅《金山客自嘆》、《金山客嘆五更》、《華工訴恨》。
- 其他題材,如《玉葵寶扇》、《亦朋種花》、《金絲蝴蝶》、《梅李爭花》、《錦綉食齋》、《呼家後代》、《客途秋恨》、《大宋高文舉》、《紫霞杯》等等。而《紫霞杯》更加係第一個木魚書嘅民間故事被拍攝成香港電影,由南洋影片公司出品,侯曜編導,羅品超及梁雪霏作主演。
喺所有木魚書中,有十一部被稱為「才子書」嘅代表作品,依序為《三國》、《好逑傳》、《玉嬌梨》、《平山冷燕》、《金簪記》、《西廂記》、《琵琶記》、《花箋記》、《二荷花史》、《珊瑚扇金鎖鴛鴦記》、《雁翎媒》。其中《花箋記》、《二荷花史》有外語譯本。
流傳
編輯《花箋記》係1824年已經出現英譯本。德國詩人歌德讀完《花箋記》後,寫出《中德四季與晨昏合詠》一書,輯錄咗十四首木魚歌。後來,鄭振鐸喺著作《中國俗文學史》中,亦推崇《花箋記》同《二荷花史》係傳承木魚歌同中國俗文學嘅貢獻。
參攷
編輯- 黎鍵(2007年),《粵調.樂與曲》,懿津出版企劃公司
- 薛汕,〈木魚歌〉,《中國大百科智慧藏》條目。
- 王順隆(2002年),〈潮汕方言俗曲唱本「潮州歌冊」考〉,登載於王順隆中文網站。
- 《廣州市志》第三章曲藝,登載於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網站
- 余蕙靜(2004年),〈論《靜淨齋第八才子花箋記》-對鄭振鐸看法的再商榷〉,刊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35卷第二期。
- ↑ 〈木魚書:明清時期的女子文學"市政協專門成立調研組,研究搶救發源於佛山的木魚文化遺產〉。原著喺2009年5月13號歸檔。喺2008年8月19號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