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粵拼maan6 waa2英文comics),又叫「連環圖(畫)」[1][2](如潮文連環圖[3]、連環圖日報[4]),係一種用若干幅靜止嘅圖像加埋少量文字嚟表達故仔嘅媒體。

廿世紀早期嘅一幅漫畫

分類

編輯

漫畫可以大分為傳統漫畫現代漫畫兩種。傳統漫畫係指有諷刺、幽默同灰諧嘅味道,文短編幅細,但係有深嘅寓意嘅單幅畫作。現代漫畫係指畫風精細,配合文字堆砌而成,用分鏡嘅方法去表達一個完全嘅故事嘅多幅畫作。

起源同埋傳統

編輯


歐洲、美國同埋日本嘅漫畫傳統行咗唔同嘅路。[5] 歐洲人覺得佢哋嘅傳統係由瑞士嘅 魯道夫· ટોપ્ફેર 早喺 1827 年就開始,而美國人就覺得佢哋嘅起源係 理查德·F·奧特考特 1890 年代嘅報紙連環漫畫《黃孩子》,雖然好多美國人都開始認同 ટોપ્ફેર 嘅優先地位。 威廉·布殊 直接影響咗 魯道夫·狄克斯 同埋佢嘅《搗蛋鬼兄妹》。[6][7][8][9][10] 日本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已經有悠久嘅諷刺漫畫同埋漫畫歷史。 浮世繪 畫家 葛飾北齋 喺 19 世紀早期普及咗日文漫畫同埋卡通畫嘅詞語「漫畫」。[11] 喺 1930 年代,哈里 "A" 切斯勒 開咗一間漫畫工作室,佢間工作室最鼎盛嘅時候請咗 40 位畫家,為 50 間唔同嘅出版社打工,佢哋幫手令到漫畫呢個媒介喺二戰後嘅「漫畫黃金時代」蓬勃發展。[12] 喺戰後時期,現代日本漫畫喺 手塚治虫 創作咗大量作品之後開始蓬勃發展。[13] 喺 20 世紀尾聲,呢三個傳統喺趨勢上匯聚成書咁長嘅漫畫:歐洲嘅 漫畫專輯,日本嘅單行本単行本 tankōbon?[a]同英文國家嘅 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5]

喺呢啲譜系之外,漫畫理論家同埋歷史學家喺法國嘅 拉斯科洞窟壁畫[14](其中一啲壁畫睇落似係按時間順序排列嘅圖像)、埃及象形文字、羅馬嘅 圖拉真柱[15] 11 世紀諾曼第嘅 巴約掛毯[16] 1370 年嘅 普羅塔木刻 木刻、15 世紀嘅 死亡之藝 同埋 雕版印刷書、米開朗基羅喺西斯汀教堂嘅《最後的審判》、[15] 同埋 威廉·賀加斯 18 世紀嘅連續版畫、[17] 等等入面睇到漫畫嘅先例。[15][b]

理論家辯論緊 巴約掛毯 係唔係漫畫嘅前身。

英文漫畫

編輯
 
「友好關係之間嘅憤怒咆哮」 - 關於 卡羅琳事件(1840–1841 年)政治嘅諷刺版畫
《喺寫字豬嘅屋企》。
《小莉迪·洛夫金斯同埋老頭子穆法魯嘅顛倒世界》,古斯塔夫·維爾貝克嘅漫畫,包含 可逆圖形 同埋 雙向圖 句子(1904 年 3 月)。

插圖幽默期刊喺 19 世紀嘅英國好受歡迎,最早嘅係 1825 年短命嘅《格拉斯哥睇嘢鏡》。[19] 最受歡迎嘅係《笨拙》,[20] 佢將「卡通」呢個詞普及化,用嚟形容佢哋嘅幽默諷刺畫。[21] 喺某啲情況下,呢啲雜誌入面嘅卡通會以連續嘅形式出現;[20] 艾利·史洛普 呢個角色喺最早嘅連載漫畫入面出現,當呢個角色喺 1884 年開始喺佢自己嘅週刊雜誌入面出現嘅時候。[22]

美國漫畫係由《帕克》、《法官》同埋《生活》呢啲雜誌發展出嚟嘅。《紐約世界報》同埋後嚟嘅《紐約美國人報》入面嘅插圖幽默增刊嘅成功,特別係奧特考特嘅《黃孩子》,帶動咗報紙連環漫畫嘅發展。早期嘅 星期日漫畫 係全版[23] 而且通常係彩色嘅。喺 1896 年到 1901 年之間,卡通畫家試驗咗連續性、動作同埋對話氣球。[24] 一個例子係 古斯塔夫·維爾貝克,佢喺 1903 年到 1905 年之間寫咗佢嘅漫畫系列《老頭子穆法魯同埋小莉迪·洛夫金斯嘅顛倒世界》。呢啲漫畫嘅製作方式係,你可以睇完 6 格漫畫,然後將本書倒轉再繼續睇。佢總共製作咗 64 部咁樣嘅漫畫。喺 2012 年,馬庫斯·伊瓦爾松喺本書《In Uppåner med Lilla Lisen & Gamle Muppen》入面重製咗精選嘅漫畫。(ISBN 978-91-7089-524-1

巴德·費舍爾 嘅《穆特和傑夫》(1907–1982 年)係第一部成功嘅每日連環漫畫(1907 年)。

更短、黑白嘅每日連環漫畫喺 20 世紀早期開始出現,而且喺 1907 年 巴德·費舍爾 嘅《穆特和傑夫》成功之後喺報紙入面確立咗地位。[25] 喺英國,聯合出版社 確立咗一種流行嘅風格,就係一系列圖像下面配上文字,包括《圖解薯片》同埋《漫畫剪輯》。[26] 幽默連環漫畫一開始佔咗主導地位,喺 1920 年代同埋 1930 年代,具有連續故事嘅連環漫畫,例如冒險同埋戲劇類型嘅漫畫都開始流行。[25]

叫做 漫畫書 嘅薄期刊喺 1930 年代出現,一開始係重印報紙連環漫畫;到咗 10 年代末,原創內容開始佔據主導地位。[27] 1938 年《動作漫畫》同埋佢嘅主角 超人 嘅成功標誌住 漫畫黃金時代 嘅開始,喺呢個時代,超級英雄類型 好突出。[28] 喺英國同埋 英聯邦DC 湯姆森 創作嘅《淘氣的丹尼》(1937 年)同埋《小頑皮》(1938 年)成為咗成功嘅幽默作品,到咗 1950 年代,兩者嘅總發行量超過 200 萬本。佢哋嘅角色,包括「淘氣的丹尼」、「絕望丹」同埋「巴什街頑童」已經畀幾代英國細路睇過。[29] 呢啲漫畫最初試驗過超級英雄同埋動作故事,然後先至決定採用結合咗聯合出版社同埋美國漫畫書風格嘅幽默連環漫畫。[30]

 
超級英雄 一直都係 美國漫畫書 嘅主要元素(《奇異世界漫畫》第 3 期,1939 年;封面:火焰,作者:威爾·埃斯納)。

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嘅幾年,超級英雄漫畫書嘅受歡迎程度下降咗,[31] 而漫畫書嘅銷量繼續上升,因為其他類型嘅漫畫數量增加咗,例如 愛情西部犯罪恐怖 同埋幽默漫畫。[32] 喺 1950 年代早期嘅銷量高峰之後,漫畫書嘅內容(特別係犯罪同埋恐怖漫畫)受到家長團體同埋政府機構嘅審查,最終導致 參議院聽證會,並促成咗 漫畫法規管理局 自我審查機構嘅成立。[33] 漫畫法規被指責阻礙咗美國漫畫嘅發展,並且喺本世紀嘅大部分時間入面維持咗佢喺美國社會嘅低下地位。[34] 超級英雄喺 1960 年代早期重新確立咗佢哋作為最突出嘅漫畫書類型嘅地位。[35] 地下漫畫 喺 1960 年代末同埋 1970 年代早期以成人、反文化嘅內容挑戰咗法規同埋讀者。[36] 地下漫畫孕育咗 1980 年代嘅 另類漫畫 運動,以及佢哋成熟、通常係實驗性嘅非超級英雄類型內容。[37]

喺美國,漫畫嘅 低俗 名聲源於佢喺 大眾文化 入面嘅根基;文化精英有時會覺得大眾文化威脅到文化同埋社會。喺 20 世紀後半葉,大眾文化獲得咗更大嘅認可,高雅文化同埋低俗文化之間嘅界線開始變得模糊。然而,漫畫繼續受到污名化,因為呢個媒介畀人睇成係細路同埋文盲嘅娛樂。[38]

圖像小說——書咁長嘅漫畫——喺 威爾·埃斯納 用佢嘅書《與神的契約》(1978 年)普及咗呢個詞之後開始受到關注。[39] 喺《鼠族》、《守護者》同埋《黑暗騎士歸來》喺 1980 年代中期取得商業成功之後,呢個詞開始廣為人知。[40] 喺 21 世紀,圖像小說喺主流書店[41] 同埋圖書館[42] 入面確立咗地位,而網絡漫畫就變得普遍。[43]

法比同埋歐洲漫畫

編輯

法語瑞士人 魯道夫· ટોપ્ફેર[需要更深入解釋] 由 1827 年開始製作連環漫畫,[15] 並且發表咗呢種形式背後嘅理論。[44] 威廉·布殊 喺 1865 年首次出版咗佢嘅《壞孩子麥克斯》。[45] 由 19 世紀開始,卡通廣泛咁喺報紙同埋雜誌入面出現。[46] 1925 年《Zig et Puce》嘅成功普及咗對話氣球喺歐洲漫畫入面嘅使用,之後法比漫畫開始佔據主導地位。[47]丁丁歷險記》以佢標誌性嘅 清晰線條 風格,[48] 喺 1929 年開始喺報紙漫畫增刊入面連載,[49] 並且成為咗法比漫畫嘅標誌。[50]

米奇週刊(創刊於 1934 年)嘅成功之後,[51] 專門嘅漫畫雜誌[52],例如《史皮魯》(創刊於 1938 年)同埋《丁丁》(1946–1993 年),同埋全彩漫畫專輯成為咗 20 世紀中期漫畫嘅主要發行渠道。[53] 好似喺美國一樣,當時漫畫畀人睇成係幼稚嘅,而且威脅到文化同埋識字能力;評論員話「冇任何嘢可以經得起最輕微嘅嚴肅分析」,[c] 而且漫畫係「對所有藝術同埋所有文學嘅破壞」。[55][d]

喺 1960 年代,「bandes dessinées」(「畫出嚟嘅條狀物」)呢個詞開始喺法文入面廣泛使用,用嚟表示呢個媒介。[56] 卡通畫家開始為成熟嘅觀眾創作漫畫,[57] 而「第九藝術」呢個詞[e] 就被創造出嚟,因為漫畫開始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吸引公眾同埋學術界嘅關注。[58] 包括 勒內·戈西尼 同埋 阿爾伯特·烏德佐 在內嘅一個團體喺 1959 年創辦咗《飛行員》雜誌,畀藝術家對佢哋嘅作品有更大嘅自由度。戈西尼同埋烏德佐嘅《阿斯泰利克斯歷險記》喺入面出現[59],並且繼續成為最暢銷嘅法語漫畫系列。[60] 由 1960 年開始,諷刺性同埋打破禁忌嘅《切腹》雜誌喺導致 1968 年五月風暴 嘅反文化精神入面,無視咗審查法例。[61]

對審查同埋編輯干預嘅挫敗感導致咗一班《飛行員》卡通畫家喺 1972 年創辦咗成人專屬嘅《草原迴聲》。面向成人同埋實驗性嘅漫畫喺 1970 年代蓬勃發展,例如 墨比斯 同埋其他人喺《金屬咆哮》入面嘅實驗性科幻漫畫,甚至主流出版社都開始出版精裝版嘅 成人漫畫[62]

由 1980 年代開始,主流意識形態重新確立,連載變得唔再咁常見,因為漫畫雜誌嘅數量減少咗,好多漫畫開始直接以專輯嘅形式出版。[63] 規模較細嘅出版社,例如 協會出版社[64],佢哋出版 作者 主導嘅創作者嘅較長作品[65],以非傳統形式[66] 出版嘅作品都開始普及。自 1990 年代以來,合併導致大型出版社數量減少,而小型出版社數量增加。儘管印刷市場趨於萎縮,但總體銷量仍然持續增長。[67]

日本漫畫

編輯
内文:漫畫史
 
北澤樂天 創作咗第一部現代日本連環漫畫。(《田吾作同埋杢兵衛嘅東京觀光》,[f] 1902 年)

日本漫畫漫画 まんが?, manga) 同卡通畫可以用好多種方式 註釋,其中有「隨意嘅圖畫」、「唔體面嘅圖畫」、[68]、「唔負責任嘅圖畫」、[69]、「嘲笑嘅圖畫」同埋「為咗或者出於突然嘅靈感而畫嘅草圖」。[70] }} 嘅歷史可以追溯到 12 至 13 世紀嘅《鳥獸人物戲畫》入面嘅擬人化角色、17 世紀嘅《鳥羽繪》同埋《黃表紙》圖畫書[71],以及 木版畫,例如 浮世繪,佢哋喺 17 世紀到 20 世紀之間好受歡迎。《黃表紙》包含咗連續圖像、動作線[72] 同埋音效嘅例子。[73]

為西方僑民而設嘅插圖雜誌喺 19 世紀末將西方風格嘅諷刺漫畫引入咗日本。西方同埋日本風格嘅新刊物都開始流行,喺 1890 年代末,美式報紙漫畫增刊開始喺日本出現,[74] 以及一啲美國連環漫畫。[71] 1900 年,《時事新報》報紙入面嘅《時事漫畫》首次亮相——「漫畫」呢個詞第一次以佢現代嘅意義使用,[70] 而且喺 1902 年,北澤樂天 開始咗第一部現代日本連環漫畫。[75] 到咗 1930 年代,連環漫畫喺發行量大嘅月刊少女同埋少年雜誌入面連載,並且收集成精裝本。[76]

日本漫畫嘅現代時代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受到多產嘅 手塚治虫 嘅連載漫畫同埋連環漫畫《海螺小姐》嘅成功推動。[77] 喺之後嘅幾十年入面,類型同埋觀眾都變得多樣化。故事通常首先喺雜誌入面連載,呢啲雜誌通常有幾百頁厚,而且可能包含超過十幾個故事;[78] 佢哋之後會編纂成 單行本 格式嘅書。[79] 喺 20 世紀同埋 21 世紀之交,日本幾乎四分之一嘅印刷品都係漫畫。[80] 翻譯版喺國外市場變得極之受歡迎——喺一啲情況下,甚至同本土漫畫嘅銷量相等或者超過。[81]

韓國漫畫

編輯
内文:韓國漫畫

韓國漫畫韓文만화manhwa)指嘅係韓國漫畫同埋印刷卡通,呢個詞語通常喺國際上用嚟指源自韓國嘅漫畫。雖然韓國漫畫同日本漫畫同中國漫畫喺文化同埋語言上有共同嘅根源,但係佢已經發展出獨特嘅身份,受到韓國嘅歷史、文化同埋藝術景觀嘅影響。現代 manhwa 已經獲得全球性嘅歡迎,部分原因係 網絡漫畫——專為喺移動設備上滾動而設計嘅數碼格式漫畫——嘅興起。呢個成功促成咗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同埋電視連續劇。

韓國漫畫喺 20 世紀早期日本佔領韓國期間受到日本漫畫嘅影響而出現。漫畫喺呢個時期喺日本嘅既有地位,強烈咁塑造咗韓國漫畫嘅基礎風格同埋形式。隨住韓國過渡到獨立,韓國漫畫發展成為一種獨特嘅媒介,喺佢鄰國嘅藝術影響同埋傳統韓國美學同埋故仔敘述之間取得平衡。

畫漫畫

編輯

畫漫畫係一門高技術嘅工作:漫畫家係專業畫漫畫嘅人,佢哋首先要識得作故仔,需要對敘事技巧有深入嘅認識,知點樣先可以作出好睇嘅故仔;另一方面,佢哋又要識得畫畫美術,能夠(例如)畫出似樣嘅圖像同埋設計出讀者會鍾意嘅角色。因為漫畫嘅技術性,想做漫畫家往往要用閒閒地幾年嘅時間讀相關嘅課程或者跟專業嘅漫畫家學師[82]-呢個領域亦都因此有唔少嘅行話詞彙。

簡史

編輯

漫畫呢家嘢早喺 19 世紀上半橛嗰陣經已存在,而及後喺廿世紀中後期,美國創作嘅美漫日本創作嘅日漫大受歡迎,令到漫畫流傳到全世界。到咗廿一世紀初,漫畫經已成為咗最受世人歡迎嘅媒體之一,香港都有出香港特色嘅港漫。除此之外,漫畫作為一種講故仔媒介嘅地位仲得到學術界嘅肯定,吸引到創意寫作(creative writing)以及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等領域嘅學者嘅注意[83][84]

睇埋

編輯
  1. 灣流行閱讀的上海連環圖畫1945-1949 (PDF)原著 (PDF)喺2022年7月5號歸檔。喺2022年8月30號搵到
  2. 漫歷史原著喺2022年8月30號歸檔。喺2022年8月30號搵到
  3. 潮文連環圖
  4. 連環圖日報
  5. 5.0 5.1 Couch 2000.
  6. "8 Things about Max und Moritz". 30 March 2015.
  7. "Max and Moritz: How Germany's naughtiest boys rose to fame – DW – 10/27/2015". Deutsche Welle.
  8. "The original story of Max and Moritz".
  9. "Max and Moritz: A Tale of Mischief and Influence - Toons Mag". 8 October 2023.
  10. Gabilliet 2010, p. xiv; Beerbohm 2003; Sabin 2005, p. 186; Rowland 1990, p. 13.
  11. Petersen 2010, p. 41; Power 2009, p. 24; Gravett 2004, p. 9.
  12. Ewing, Emma Mai (1976-09-12). "The 'Funnies'". The New York Times (美國英文). ISSN 0362-4331.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8-11-28. 喺2019-03-05搵到.
  13. Couch 2000; Petersen 2010, p. 175.
  14. Gabilliet 2010, p. xiv; Barker 1989, p. 6; Groensteen 2014; Grove 2010, p. 59; Beaty 2012; Jobs 2012, p. 98.
  15. 15.0 15.1 15.2 15.3 Gabilliet 2010, p. xiv.
  16. Gabilliet 2010, p. xiv; Beaty 2012, p. 61; Grove 2010, pp. 16, 21, 59.
  17. Grove 2010, p. 79.
  18. Beaty 2012, p. 62.
  19. Dempster, Michael. "Glasgow Looking Glass". Wee Windaes. National Library of Scotland. 喺20 June 2022搵到.
  20. 20.0 20.1 Clark & Clark 1991, p. 17.
  21. Harvey 2001, p. 77.
  22. Meskin & Cook 2012, p. xxii.
  23. Nordling 1995, p. 123.
  24. Gordon 2002, p. 35.
  25. 25.0 25.1 Harvey 1994, p. 11.
  26. Bramlett, Cook & Meskin 2016, p. 45.
  27. Rhoades 2008, p. 2.
  28. Rhoades 2008, p. x.
  29. Childs & Storry 2013, p. 532.
  30. Bramlett, Cook & Meskin 2016, p. 46.
  31. Gabilliet 2010, p. 51.
  32. Gabilliet 2010, p. 49.
  33. Gabilliet 2010, pp. 49–50.
  34. Gabilliet 2010, p. 50.
  35. Gabilliet 2010, pp. 52–55.
  36. Gabilliet 2010, p. 66.
  37. Hatfield 2005, pp. 20, 26; Lopes 2009, p. 123; Rhoades 2008, p. 140.
  38. Lopes 2009, pp. xx–xxi.
  39. Petersen 2010, p. 222.
  40. Kaplan 2008, p. 172; Sabin 1993, p. 246; Stringer 1996, p. 262; Ahrens & Meteling 2010, p. 1; Williams & Lyons 2010, p. 7.
  41. Gabilliet 2010, pp. 210–211.
  42. Lopes 2009, p. 151–152.
  43. Thorne 2010, p. 209.
  44. Harvey 2010.
  45. "150 years of Max and Moritz". 22 October 2015.
  46. Lefèvre 2010, p. 186.
  47. Vessels 2010, p. 45; Miller 2007, p. 17.
  48. Screech 2005, p. 27; Miller 2007, p. 18.
  49. Miller 2007, p. 17.
  50. Theobald 2004, p. 82; Screech 2005, p. 48; McKinney 2011, p. 3.
  51. Grove 2005, pp. 76–78.
  52. Petersen 2010, pp. 214–215; Lefèvre 2010, p. 186.
  53. Petersen 2010, pp. 214–215.
  54. 54.0 54.1 Grove 2005, p. 46.
  55. Grove 2005, pp. 45–46.
  56. Grove 2005, p. 51.
  57. Miller 1998, p. 116; Lefèvre 2010, p. 186.
  58. Miller 2007, p. 23.
  59. Miller 2007, p. 21.
  60. Screech 2005, p. 204.
  61. Miller 2007, p. 22.
  62. Miller 2007, pp. 25–28.
  63. Miller 2007, pp. 33–34.
  64. Beaty 2007, p. 9.
  65. Lefèvre 2010, pp. 189–190.
  66. Grove 2005, p. 153.
  67. Miller 2007, pp. 49–53.
  68. Karp & Kress 2011, p. 19.
  69. Gravett 2004, p. 9.
  70. 70.0 70.1 Johnson-Woods 2010, p. 22.
  71. 71.0 71.1 Schodt 1996, p. 22.
  72. Mansfield 2009, p. 253.
  73. Petersen 2010, p. 42.
  74. Johnson-Woods 2010, pp. 21–22.
  75. Petersen 2010, p. 128; Gravett 2004, p. 21.
  76. Schodt 1996, p. 22; Johnson-Woods 2010, pp. 23–24.
  77. MacWilliams 2008, p. 3; Hashimoto & Traphagan 2008, p. 21; Sugimoto 2010, p. 255; Gravett 2004, p. 8.
  78. Schodt 1996, p. 23; Gravett 2004, pp. 13–14.
  79. Gravett 2004, p. 14.
  80. Brenner 2007, p. 13; Lopes 2009, p. 152; Raz 1999, p. 162; Jenkins 2004, p. 121.
  81. Lee 2010, p. 158.
  82. Chapman, Robyn (2012). Drawing Comics Lab: 52 Exercises on Characters, Panels, Storytelling, Publishing & Professional Practices. Quarry Books.
  83. "Comics Not Just For Kids Anymore, Reports 85,000th Mainstream News Story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20年12月15號,.". Entertainment.
  84. Rosenbaum, R. (Ed.). (2012). Manga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Japanese history. Routledge.

文獻

編輯
  • McCloud, Scott (1993). Understanding Comics: The Invisible Art. Kitchen Sink Press. ISBN 978-0-87816-243-7,一本好出名、用漫畫嚟講「漫畫要點畫」嘅書。


引用錯誤 <ref> tags exist for a group named "lower-alpha", but no corresponding <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tag wa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