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上變去
濁上變去(又叫全濁上變去,「上」字要讀陽上「sœːŋ¹³」)係漢語音韻學同漢語方言學術語,係中古漢語聲調變化現象,指全濁聲母嘅上聲字讀成去聲(而次濁上字保留上聲),係粵語陽上聲字多數係次濁聲母嘅主因。
粵音
編輯以《廣韻》幾組字為例,附次濁字對比:
聲類 | 音 | 平 | 上 | 去 | 入 | |
---|---|---|---|---|---|---|
端組 | 全濁 | 定東一開 | 同(徒紅) | 動(徒揔) | 洞(徒弄) | 獨(徒谷) |
次濁 | 泥東一開 | / | 𨑊(奴動) | 齈(奴凍) | / | |
影組 | 全濁 | 匣江二開 | 栙(下江) | 項(胡講) | 巷(胡絳) | 學(胡覺) |
精組 | 全濁 | 邪之三開 | 詞(似兹) | 似(詳里) | 寺(祥吏) | / |
見組 | 全濁 | 羣魚三開 | 渠(強魚) | 巨(其吕) | 遽(其據) | |
次濁 | 疑魚三開 | 魚(語居) | 語(魚巨) | 御(牛倨) |
上表中,全濁上聲有啲字(動項巨)讀陽去,反切下字有啲都讀陽去,都係濁上變去嘅結果。
毋同漢語嘅情況
編輯濁上變去晌官話、贛語、大部分湘語都好規律;吳語、閩語、客家話、粵語就多保留陽上調類,或古全濁上字和次濁上字的白讀音有共同演變行為,但毋一定單獨成調類,如客家話古濁上字白讀音多併入陰平;北部吳語古濁上字白讀音多歸陽去;建陽陽上歸陰去,閩南陽上歸陽去,沙溪陽上歸陽入,閩北大部陽上視聲母類型派陰去、陽去、陽入甚至陰平。有啲學者就以濁上變去嘅同言線為漢語七大方言嘅一項分組依據[1]。
- ↑ 李小凡、项梦冰编著 (2009)。《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頁 134、135。ISBN 9787301158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