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着庵
23°07′27″N 113°16′14″E / 23.1242°N 113.2705°E
無着庵(粵拼:mou4 zoek6 ngam1/am1,尼瓦爾文:अँगपमअं)係廣東廣州一間師姑庵,位置喺越秀區德政中路麗水坊50號。呢間庵最早喺1667年起。[1][2]
名
編輯以前又嗌無着地(mou4 zoek6 dei6)。「無着」呢個名係由來機禪師改嘅,分別有「清淨無貪著」同「天親法侶」噉解。[2]
史
編輯明代時,庵址本來係某個尚書屋企,大清康熙六年(1667年),天然和尚個妹來機禪師喺大東門附近嘅麗水坊買咗笪地,起咗呢間庵堂。根據《番禺縣續志》「鼎建無著庵碑記」記載,佢地用佐十一年起佐佛殿、祖殿、禪堂、觀音閣、齋堂等,仲有住房三十幾間,放生池一口,總面積八畝幾。工程費總共白銀三萬五千八百三十両。到道光年嗰時,試過發展到有八房子孫,輪流管理庵裏面嘅常住事務。[2]好長一段時間,呢間庵係省城出名嘅尼眾道場。
民國13年(1924),廣州市政廳以籌餉為名,將無著庵拍賣充公,各房集資大洋五千贖回大殿、僧房等部分,留存規模壓縮近一半。
解放初期,當地幹部要求庵尼交房產稅,每半年要收九十六擔白米或等值物資。庵中出家人解放前主要靠信眾供養或者做法事維持生計,平時又無積蓄,所以交唔起咁貴嘅房產稅。後來同政府部門傾完再傾,终於達成稅項完減輕,但仍然要將部分地方(大雄寶殿、韋陀殿、伽藍殿、地藏殿、宗廳、客廳、祖堂)出租俾民政工廠做車衣工場,再用租金交稅。後來有車衣工人搵尼姑包伙食,咁樣都叫做幫補一下,有微薄收入,助庵堂出家眾渡過艱難歲月。
文革時庵遭搗毀,殿堂房舍分別為廣州市民政工廠、東山區彈簧廠、東山區房管局和廣州市房管局擴大使用或佔用,並將大殿前放生池填平,建起兩座住宅樓房。
1986年,廣州市人民政府批准無著庵恢復開放。廣州市佛教協會請咗寬敬老法師同12位師姑由揚州到廣州主持庵務,並撥出十萬元作重建基金,陸續完成重建,重光佛門。[2]
建築
編輯而家呢間庵佔地面積有3千m²,建築面積5千幾m²。[1]
參考
編輯出面網頁
編輯- 广州无着庵 佛教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