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蟲類
爬蟲類(正寫爬行類)係脊索動物之中嘅爬蟲綱(又叫蜥形綱)嘅所有物種嘅通稱,係世界上最古老嘅陸上脊椎動物。原始嘅品種大約喺3億4000萬年前就開始出現,比起人嘅200萬年早好多。佢哋同魚一樣,都係冷血動物。有啲品種食肉,有啲品種食菜。大多數卵生或卵胎生,生啲有革質外皮嘅蛋,由蛋發育成幼仔唔需要經過幼體期。表皮有鱗片,可以阻止體液流失。
![]() | ||||||||
---|---|---|---|---|---|---|---|---|
![]() A 喙頭蜥, Sphenodon punctatus
| ||||||||
物種分類 | ||||||||
| ||||||||
|
爬蟲類而家有至少6000種。恐龍死咗之後,就剩低4個目:鱷目、喙頭目、有鱗目同龜鱉目。除咗海龜返去海之外,其他都係陸生。
分類
編輯研究史
編輯13世紀嗰陣,歐洲人將「爬蟲類」定義為一眾生蛋生物嘅大雜燴,包括「蛇、各種怪物、蜥蜴、雜類兩棲動物同蟲」,呢個分類喺博韋嘅《自然之鏡》有記載。[1]
到咗18世紀,分類學一開始就將爬蟲同兩棲動物歸埋一類。來自物種稀少嘅瑞典嘅卡爾·林奈,見慣極北蝰同草蛇喺水中覓食,於是喺佢嘅《自然系統》入面將所有爬蟲同兩棲動物歸入綱「第三綱——兩棲類」。[2]
嗰陣時「爬蟲」同「兩棲」呢兩個詞基本上可以互換,法國人較鍾意用源自拉丁文「repere」(爬行)嘅「reptile」。約瑟夫·尼古拉斯·勞倫蒂第一個正式用「Reptilia」呢個學名,將林奈嘅分類擴展到更多爬蟲同兩棲動物。[3]到咗今日,兩類生物仲係經常被歸入爬蟲學同一門類。
直到19世紀初,學者先至搞清楚爬蟲同兩棲其實好唔同。1825年,皮埃爾·安德烈·拉特雷耶為兩棲類設立「Batracia」綱,將四足動物分成爬蟲、兩棲、鳥同哺乳四綱。[4]英國解剖學家托馬斯·亨利·赫胥黎將呢個定義發揚光大,仲同理查·歐文一齊將「Reptilia」擴展到包含各種化石「洪水前怪物」,例如恐龍同似哺乳嘅(合弓綱)二齒獸。不過呢個唔係唯一分類法:1863年佢喺皇家外科醫學院嘅亨特講座中,將脊椎動物分成哺乳類、蜥形類(Sauroid)同魚形類(Ichthyoid,包含魚同兩棲),後來提議用蜥形綱同魚形綱稱呼後兩者。[5]1866年,海克爾證實可以按繁殖策略區分脊椎動物,並指出爬蟲、鳥同哺乳類因羊膜卵而聯繫起嚟。
1916年,埃德溫·斯蒂芬·古德里奇再用「蜥形綱」(Sauropsida,意為「蜥蜴面」)同「獸形綱」(Theropsida,意為「野獸面」)嚟區分蜥蜴、鳥類同親戚(蜥形綱),以及哺乳類同已滅絕親戚(獸形綱)。古德里奇用咗心臟血管結構同前腦特徵等證據支持呢個分法。據佢所講,兩大類都係從原始嘅「原蜥類」(Protosauria)演化出嚟,而原蜥類包含咗而家被視似爬蟲嘅兩棲動物同早期爬蟲。[6]
1956年,D·M·S·華生發現兩大類好早就分家,於是將古德里奇嘅原蜥類拆開歸入兩邊,並重新定義蜥形綱同獸形綱嚟排除鳥同哺乳類。佢嘅蜥形綱包含前棱蜥目、始鱷目、米勒古蜥科、龜鱉目、有鱗目、喙頭目、鱷目、槽齒目(並系嘅原始主龍類)、非鳥恐龍、翼龍目、魚龍目同鰭龍超目。[7]
19世紀末出現過多個爬蟲綱定義。例如1896年理查·萊德克列出嘅生物特徵包括單一枕骨髁、由方骨同關節骨形成嘅頜關節,以及特定脊椎特徵。[8]呢啲特徵所指嘅動物——即係除咗哺乳類同鳥類嘅羊膜動物——到今日仍被視為爬蟲。[9]
除咗合弓/蜥形分法,另一種分類係按顳顬孔數量同位置將爬蟲分四亞綱。呢個分類由亨利·費爾菲爾德·奧斯本提出,經阿爾弗雷德·羅默嘅經典《古脊椎動物學》完善普及。[10][11]四亞綱如下:
- 無孔類 – 無顳孔 – 大鼻龍類同龜鱉目
- 合弓綱 – 一個低位顳孔 – 盤龍目同獸孔目(即「似哺乳爬行動物」)
- 調孔類 – 一個高位顳孔(位於眶後骨同鱗骨上方)– 原龍目同海洋鰭龍超目、魚龍目(奧斯本稱之為側孔類)
- 雙孔類 – 兩個顳孔 – 大多數爬蟲,包括蜥蜴、蛇、鱷目、恐龍同翼龍目
調孔類嘅範圍一直唔明確。魚龍類曾被認為獨立於其他調孔類,並沿用舊名側孔類。後嚟側孔類多數被廢棄(魚龍類被歸入調孔類或列為地位未定)。不過,四亞綱(若將調孔類併入雙孔類則為三亞綱)分類喺20世紀非專業領域仍廣泛使用。近期研究多已棄用此分法,尤其係發現無孔特徵廣泛出現於唔同類群,證明呢個特徵冇分類價值。[12]
譜系學與現代定義
編輯到21世紀初,古脊椎動物學界開始採用支序分類學,要求所有類群必須係單系群。傳統定義嘅爬蟲係並系群,因為排除咗鳥同哺乳呢兩個從恐龍同獸孔目演化出嚟嘅類群。[13]鳥類同鱷目嘅親緣關係,比鱷目同其他現存爬蟲更近。科林·塔奇寫道:
哺乳類係一個演化支,所以支序學家樂於接受傳統分類「哺乳綱」;鳥類同樣係演化支,公認屬於「鳥綱」。實際上,哺乳綱同鳥綱都係羊膜動物大演化支之下嘅子支。但傳統「爬蟲綱」唔係單系群,只不過係羊膜動物除去哺乳綱同鳥綱嘅剩餘部分。佢唔可以用共有衍徵正確定義,只能靠「有啲咩同冇啲咩」嚟界定:爬蟲就係冇毛冇羽毛嘅羊膜動物。支序學家最多會話,傳統爬蟲綱係「非鳥非哺乳嘅羊膜動物」。[9]
雖然早有學者提議用單系嘅蜥形綱取代並系嘅爬蟲綱(蜥形綱包含鳥類),但呢個名一直冇被廣泛採用,即使用咗都唔統一。[14]
1988年,雅克·戈捷提出用節點為基礎嘅冠群定義爬蟲綱為單系群,包含龜、蜥蜴、蛇、鱷同鳥類,以及佢哋嘅共同祖先同所有後代。雖然呢個定義接近現今共識,但當時未完全理解龜類嘅位置,所以仍有不足。[14]之後重大修訂包括將合弓類移出爬蟲,以及將龜歸入雙孔類。[14]戈捷1994年同勞倫與雷茲1995年將蜥形綱定義得更廣,涵蓋中龍科同嚴格意義嘅爬蟲。[15][16]
之後唔少學者提出過其他定義。2004年,莫德斯托同安德森按《PhyloCode》標準發表首個新定義。[14]佢哋檢視多個舊定義後提出修訂版,希望保留傳統內容同時維持單系性。佢哋將爬蟲綱定義為:所有喺演化樹上更接近敏捷蜥(Lacerta agilis)同尼羅鱷(Crocodylus niloticus)而唔係智人(Homo sapiens)嘅羊膜動物。呢個基幹定義等同常用嘅蜥形綱定義,因「爬蟲」更廣為人知,所以用嚟替代蜥形綱。同過往定義唔同,呢個定義包含鳥類,因為鳥類屬於蜥蜴同鱷魚嘅演化支。[14]
分類系統
編輯- 爬蟲綱/蜥形綱
演化樹
編輯以下簡化自M.S. Lee 2013年研究結果嘅演化樹展示爬蟲嘅「族譜」:[19]
羊膜動物 |
| ||||||||||||||||||||||||||||||||||||||||||||||||||||||||||||||||||||||||||||||||||||||||||||||||||||||||||||||||||||||||||||||||||||||||||||||||
龜類嘅位置
編輯龜類嘅分類位置一直好有爭議。傳統上龜被認為同原始無孔類近緣,[20]但分子研究多數支持龜屬於雙孔類。截至2013年,已有三種龜完成基因組測序,[21]Template:Update needed結果顯示龜類係主龍類(包含鱷魚、非鳥恐龍同鳥類)嘅姐妹群。[22]不過,韋恩堡同桑切斯-維拉格拉(2009年)對器官發生時序嘅比較分析支持龜類屬於蜥形綱中獨立於蜥類嘅演化支。[23]
資料來源
編輯- 《朗文英漢生物圖解詞典》,ISBN:962-359-039-3
- 屯門公園爬蟲館嘅小冊子
- ↑ Franklin-Brown, Mary (2012). Reading the World : Encyclopedic writing in the scholastic age. Chicago, IL / London, UK: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 223, 377. ISBN 9780226260709.
- ↑ Linnaeus, Carolus (1758). Systema naturae per regna tria naturae: Secundum classes, ordines, genera, species, cum characteribus, differentiis, synonymis, locis 《自然三界系統:依綱目屬種,附特徵、差異、同義詞、產地》 (拉丁文) (第10版). Holmiae (Laurentii Salvii). 喺September 22, 2008搵到.
- ↑ Laurenti, J.N. (1768). Specimen medicum, exhibens synopsin reptilium emendatam cum experimentis circa venena 《醫學樣本:改訂版爬蟲綱綜述附毒物實驗》 (拉丁文). 原著 (facsimile)喺2015-09-04歸檔. ——展示咗「Reptilia」嘅混合組成。
- ↑ Latreielle, P.A. (1804). Nouveau Dictionnaire à Histoire Naturelle 《自然史新辭典》 (法文). p. xxiv. 引述自 Latreille, P.A. (1825). Familles naturelles du règne animal, exposés succinctement et dans un ordre analytique 《動物界自然科屬簡明分析目錄》 (法文).
- ↑ Template:Cite periodical
- ↑ Goodrich, E.S. (1916)。〈爬蟲綱分類考〉。《倫敦皇家學會會刊B》。89 (615): 261–276。Bibcode:1916RSPSB..89..261G。doi:10.1098/rspb.1916.0012。
- ↑ Watson, D.M.S. (1957)。〈論米勒古蜥與蜥形類早期歷史〉。《倫敦皇家學會哲學學報B》。240 (673): 325–400。Bibcode:1957RSPTB.240..325W。doi:10.1098/rstb.1957.0003。
- ↑ Lydekker, Richard (1896)。《爬蟲與魚類》。皇家自然史。倫敦:弗雷德里克·沃恩公司。頁 2–3。喺March 25, 2016搵到。
- ↑ 9.0 9.1 Template:RefTudgeVariety
- ↑ Osborn, H.F. (1903)。〈爬蟲亞綱「雙孔類」與「合弓類」及「雙孔蜥類」早期歷史〉。《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紀要》。1: 451–507。
- ↑ Romer, A.S. (1966) [1933]。《古脊椎動物學》 (第3版)。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 ↑ Tsuji, L.A.; Müller, J. (2009)。〈副爬蟲類歷史重構:演化樹、多樣化與新定義〉。《化石記錄》。12 (1): 71–81。Bibcode:2009FossR..12...71T。doi:10.1002/mmng.200800011。
- ↑ Brysse, K. (2008)。〈從奇蹟到基幹演化支:伯吉斯頁岩動物群第二次重新分類〉。《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C輯:生物與生物醫學科學》。39 (3): 298–313。doi:10.1016/j.shpsc.2008.06.004。PMID 18761282。
- ↑ 14.0 14.1 14.2 14.3 14.4 Modesto, S.P.; Anderson, J.S. (2004)。〈爬蟲綱嘅譜系定義〉。《系統生物學》。53 (5): 815–821。doi:10.1080/10635150490503026。PMID 15545258。
- ↑ 引用錯誤 無效嘅
<ref>
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Gauthier-1994-Prothero-Schoch
嘅參照 - ↑ 引用錯誤 無效嘅
<ref>
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Laurin 95
嘅參照 - ↑ Benton, Michael J. (2005)。《古脊椎動物學》 (第3版)。牛津:Blackwell Science。ISBN 978-0-632-05637-8。原著喺2008-10-19歸檔。喺2015-02-15搵到。
- ↑ Benton, Michael J. (2014)。《古脊椎動物學》 (第4版)。牛津:Blackwell Science。ISBN 978-0-632-05637-8。
- ↑ Lee, M.S.Y. (2013)。〈龜類起源:譜系回溯與分子框架嘅啟示〉。《演化生物學期刊》。26 (12): 2729–2738。doi:10.1111/jeb.12268。PMID 24256520。
- ↑ 引用錯誤 無效嘅
<ref>
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Romer, A 1977
嘅參照 - ↑ Gilbert, S.F.; Corfe, I. (2013年5月)。〈龜類起源:加速解謎〉 (PDF)。《發育細胞》。25 (4): 326–328。doi:10.1016/j.devcel.2013.05.011。PMID 23725759。
- ↑ Chiari, Ylenia; Cahais, Vincent; Galtier, Nicolas; Delsuc, Frédéric (2012)。〈基因組學支持龜為鳥類與鱷類(主龍類)姐妹群〉。《BMC生物學》。10 (65): 65。doi:10.1186/1741-7007-10-65。PMC 3473239。PMID 22839781。
- ↑ Werneburg, Ingmar; Sánchez-Villagra, Marcelo R. (2009年4月23日)。〈器官發生時序支持龜類喺羊膜動物演化樹嘅基幹位置〉。《BMC演化生物學》。9 (1): 82。Bibcode:2009BMCEE...9...82W。doi:10.1186/1471-2148-9-82。ISSN 2730-7182。PMC 2679012。PMID 19389226。第8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