珓杯
珓杯,減筆爲杯,係隻占卜架生,有好多寫法,筊杯、筊貝、校杯,或者反轉杯筊、杯珓、杯校、杯教、碑珓、珓兒、跋杯等。珓杯係唐人所用,求神明指引。通勝內有敎點睇。
珓杯年代久遠,原用蚌殼,投擲於地,視其俯仰,斷其吉凶。後尾改用竹片木片。正俯仰叫正反,或者陰陽。
名
編輯外觀材質
編輯珓杯大細,合掌包得實。亦有特大珓杯,但要問過神明,係咪啱尺寸。大筊杯放喺紙錢上,雙手揸實紙錢,甩落珓杯。咁求法係廟祝等問要事用,要事有慶典日期、作醮事宜等。家陣有啲廟用塑膠珓杯。
求神
編輯廟,或者神檯,會置一對幾對珓杯。上香膜拜,請示神明。用珓杯叫擲珓或者問杯。
臺灣
編輯臺灣,凡道教廟宇,神像前幾乎都有一到數對珓杯,佛教寺廟偶爾有之。臺灣民間信仰中,凡係求籤,要向神明擲珓確認。臺語擲珓又叫跋杯。如果新逝者神位,求問唔用得珓杯,用兩銀仔代替。掃墓臨時需用,亦可以用兩個銀仔代。
擲珓結果
編輯聖珓(聖杯、允筊、允杯)
編輯二珓杯一正一反(一陰一陽),神明應允所求、可行。
笑珓(笑杯)
編輯兩支皆為正面(陽陽,即兩面平),代表陳述不清、無法裁示或明知機緣未至不足,何必有此一問;或所提問題自有主張、已有定數,何必多此一問;亦或神明主意未定,再請示。
哭珓(哭杯、蓋筊、蓋杯、沒筊、沒杯)
編輯兩支皆為反面(陰陰,即兩面突肚),神明不允所求。
立珓
編輯珓杯未倒而呈立狀,一般人擲杯,多半對神明有所求,但若為無所求,有可能擲到立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