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

大乘佛教宗派

禪宗粵拼sim4 zung1),係漢傳佛教嘅一個主要宗派,屬大乘佛教,源自印度佛教

禪宗嘅代表符號 — 圓相

歷史同譜系

編輯

宗寶本《六祖法寶壇經》記錄嘅禪宗祖師(南宗譜系):菩提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 杜朏《傳法寶紀》記錄嘅禪宗祖師(北宗譜系):菩提達摩,惠可,僧璨,道信,弘忍,法如[1],神秀。 李華《故左溪大師碑》記錄嘅禪宗源流: 菩提達摩禪師,傳楞伽法。八世到東京聖善寺弘正禪師[2],即係而家嘅北宗。 又達摩六世到大通禪師,大通再傳大智禪師,傳到長安山北寺融禪師[3],係北宗嘅一個源頭。 又達摩五世到璨禪師(應該係「忍禪師」),璨(應為「忍」)再傳能禪師,即係而家嘅南宗。 又達摩四世到信禪師,信再傳融禪師,住牛頭山,而家徑山禪師係佢嘅後人。 現存禪宗最早嘅西天法統講法紀錄,來自689年嘅《唐中嶽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文中引用〈盧山出修行方便禪經統序〉話佛陀傳法畀阿難,阿難傳末田地,末田地傳舍那婆斯。行狀又話菩提達摩繼承呢個宗派,入魏傳授呢個法門[4][5]

譜系

編輯

Template:Justify

禪宗衍生宗派
初祖
達摩
(?-?)
二祖
慧可
(487-593)
三祖
僧璨
(?-606)
四祖
道信
(580-651)
五祖
弘忍
(602-675)
牛頭法融
(594-657)
牛頭宗
南宗日文南宗六祖
慧能
(638-713)
北宗日文北宗六祖
神秀
(606-706)
永嘉玄覺青原行思南嶽懷讓南陽慧忠南宗七祖
真宗菏澤神會
菏澤宗
北宗七祖
大慧普寂
義福
石頭希遷
石頭宗
馬祖道一 洪州宗南印一行
真言宗
道璿
藥山惟儼招提慧朗天皇道悟南泉普願百丈懷海
雲巖曇晟龍潭崇信趙州從諗溈山靈祐 溈仰宗黃蘗希運
洞山良价 曹洞宗德山宣鑑仰山慧寂臨濟義玄 臨濟宗
曹山本寂雪峰義存南塔光涌興化存獎普化 普化宗
雲門文偃 雲門宗玄沙師備南院慧顒日文南院慧顒
香林澄遠羅漢桂琛風穴延沼日文風穴延沼
清涼文益 法眼宗首山省念
天台德韶汾陽善昭
石霜楚圓
楊岐方會 楊岐宗黃龍慧南 黃龍宗
白雲守端東林常總
五祖法演
圜悟克勤
大慧宗杲虎丘紹隆
佛照德光日文佛照德光天童曇華
大日房能忍日文大日房能忍 日本達磨宗日文日本達磨宗密庵咸傑
佛地房覺晏東山覺晏
破庵祖先
無準師範
雪岩祖欽
高峰原妙
中峰明本
千巖元長
萬峰時蔚
海舟普慈
寶峰明瑄
天奇本瑞
無聞明聰
笑岩德寶
幻有正傳
密雲圓悟
牧雲通門
隱元隆琦 黃檗宗
木庵性瑫

宗義概述

編輯
 
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像,上面嘅字係禪宗理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由日本書法家白隱慧鶴

禪宗嘅「禪」字由梵語禪那」(dhyāna)音譯而來。禪那係六波羅蜜之一,意思翻譯做「靜慮」、「思維修」[6]。定(三摩地)係指修行者高度集中精神,專注一個對象去思考,從而達到心一境性。禪那呢個詞係指色界各個定嘅境界。 有兩種方法入禪那境界,就係奢摩他(Śamatha,寂、止,屬於定學)同毘婆舍那(vipaśyanā,照、觀,屬於慧學[7]禪宗將禪睇做定、慧嘅通稱,係修悟佛性(原本自性清淨心)嘅方法。[8] 禪宗祖師為咗令學人悟入第一義諦真如佛性、自性清淨心),會用特別嘅教學方法引導,叫做「機鋒[9]。佢嘅要旨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思係禪宗喺教門之外另有傳承,唔靠文字,直指清淨本心,令人見到佛性開悟[10][11]。不過「見性」唔係完事,而係啱啱踏入佛道嘅「無門之門」,真正明白「空性」嘅真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同所知障之後,先成就佛果。

印度源流

編輯

達摩禪法,以學《楞伽經》為主,同印度嘅如來藏學派有好深嘅關係。 說一切有部嘅修行觀 佛教由釋迦牟尼開始,就追求點樣脫離輪迴,進入無苦惱嘅自由境界(涅槃)嘅方法。能夠達到呢個境界,就叫做證悟,又叫做菩提,或者覺(bodhi)。證悟又分做聲聞弟子嘅初步證悟,同佛陀嘅最終證悟〈正等正覺,samyak-saṃbodhi〉等唔同嘅位階。 說一切有部將聽聞、思考佛陀講嘅教理,叫做聞慧同思慧。喺聞慧同思慧之後,要真真正正實踐同體驗佛陀嘅教理,呢個過程叫做修慧。修行過程中,會得到唔同程度嘅證悟,分成須陀洹(得法眼淨)、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到咗最後,脫離一切煩惱嘅最終證悟,叫做阿羅漢果或者無學果,得呢個證悟嘅聖者就係阿羅漢,又叫做漏盡者。 透過修行五停心四念住,進入禪那,觀察五蘊無我,斷除煩惱,得證悟。

中觀學派嘅修行觀

編輯

龍樹為開端嘅中觀派,觀察一切法——生滅嘅、唔生滅嘅,世間嘅、出世間嘅,都係如幻如化。如幻如化嘅一切法,只係假名(假施設義),靠緣起相待而有,而自性始終係空。 唯識學派嘅修行觀 唯識派主張「境空識有,萬法唯識」,一切現象都以阿賴耶識為依靠,因三自性而變化顯現。修行方法係依妄分別識嘅有,否認外境嘅非有;再依外境嘅非有,明白識都唔可得——最終境空心寂,契入真如。 唯識學分真心同妄心兩派。真心派特別強調如來藏嘅作用,喺中國最早出現嘅唯識派傳承,就係地論師,同真心派相似,主張心性本來清淨,但因為外在煩惱所以唔清淨。透過修行淨除煩惱,就能搵回呢個本來清淨嘅真心。妄心派主張心性係帶有煩惱嘅雜染,唯妄唔真,清淨法嘅無漏種子係附屬嘅。成佛嘅因——無漏種子要不斷熏習,逐步修行,先至轉識成智,得證悟。

如來藏學派嘅修行觀

編輯

如來藏學派主張有一個靈明常住唔空嘅體,叫做如來藏,係一切眾生本有、與佛同等、本自清淨嘅心性,所以又叫做佛性。修行就係搵回呢個心性本淨嘅狀態。

參考

編輯
  1. 如(fǎ rú)原著喺2021-04-16歸檔。喺2020-04-22搵到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 |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2. 正(hóng zhèng)原著喺2021-04-16歸檔。喺2020-04-22搵到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 |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3. (róng)原著喺2021-04-16歸檔。喺2020-04-22搵到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 |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4. 程羽黑 (2009)。宗元安海禪師碑記禪宗法統釋證會科學原著喺2021-04-16歸檔。喺2020-04-22搵到 {{cite journal}}: Unknown parameter |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5. 中嶽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碑原著喺2021-02-22歸檔。喺2020-04-22搵到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 |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6. 《俱舍論頌疏》卷28:「問:乜嘢叫做靜慮?答:因為定可以寂靜,慧可以審慎思考,所以慮嘅本質係慧,定有靜嘅作用同生慧嘅思考,所以叫做靜慮。」
  7. 慈濟瓦法師。行定與安止定原著喺2021-04-16歸檔。喺2022-02-07搵到。「禪那嘅意思係,用固定嘅注意力密切觀察一個目標。集中專注喺一個選定嘅禪修目標例如呼吸去培養寂止禪,會生起奢摩他禪那;不過,留意心同身嘅自然特徵,觀照佢哋嘅無常、苦同無實質性,就會生起內觀禪那。有兩種禪:奢摩他禪那同內觀禪那。固定嘅專注,發展到寂止嘅,就叫做奢摩他禪那。觀照三相就變成內觀禪那。」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 |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8. 禪源諸詮集都序:「禪係天竺話,全名叫禪那。中華翻譯做思維修,又叫做靜慮,都係定慧嘅通稱。源頭係一切眾生本覺真性,又叫做佛性,又叫做心地,悟咗叫做慧,修咗叫做定。定慧通稱做禪那。呢個性係禪嘅本源,所以叫做禪源。」
  9. 六祖壇經》:「內見自性不動,就喺第一義而唔動,叫做禪。善知識,乜嘢叫做禪定?外離相叫做禪,內不亂叫做定。外邊如果執著相,內心就亂。外邊如果離開相,心就唔亂。本性自淨自定,只係因為見到境界、想到境界就亂。如果見到各種境界心唔亂,就係真定。……外禪內定,就係禪定。」
  10. 清涼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而家想即刻講解『言語斷絕』嘅道理,專為一類人開闢,無呢個方法,就唔夠應機。即係順應禪宗嘅,達摩用心傳心,正係呢個教法。如果唔指一句話直講,即心係佛,點樣傳授?所以用無言嘅方式講,直講斷絕言語嘅道理,教法亦清楚。所以南北宗禪,都係頓教。」
    圭峰宗密《圓覺經大疏釋義鈔》:「而家最初用心傳心,係達摩大師講嘅。因可和尚問:『呢個法有咩教典?』大師答話:『我嘅法用心傳心,不立文字』。話係雖然靠師傅講,但唔以文句為道,要忘記解釋而得真意,得真意就係傳心。」
    圭峰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達摩喺天竺受法,親自來到中華,見呢邊學人多數未得法,只係用名數解釋,事相修行。想令佢哋知月亮唔喺手指,法係我心,所以只用心傳心,不立文字,顯宗破執所以有呢啲話,唔係離開文字講解脫。所以教導明白意旨嘅人,就頻頻讚揚金剛、楞伽,話呢兩部經係我心要。而家嘅弟子彼此迷失源頭,修行心嘅人以經論為別宗,講解嘅人以禪門為別法。聽到講因果修證,就推給經論之家,唔知修證正係禪門嘅本事。聽到即心即佛,就推給胸襟嘅禪,唔知心佛正係經論嘅本意。」
    《續高僧傳》:「(楞伽經)依南天竺一乘宗講解……專注念慧,唔喺言語。之後達摩禪師傳到南北,以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
    六祖壇經·般若品》:「如果係大乘人、或者最上乘人,聽到講金剛經,心開悟解。所以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己用智慧經常觀照,所以唔假文字。」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慧!一切言語,都陷入文字,意思唔陷入。離開性同非性,所以無受生,亦無身。如來唔講陷入文字嘅法,文字有無都唔可得,所以除咗唔陷入文字。……所以,大慧!菩薩摩訶薩,唔好執著言語,隨機方便,廣講經法。因為眾生嘅期望同煩惱唔同,我同諸佛,為咗呢啲唔同理解嘅眾生講各種法,令佢哋離開心、意、意識,唔係為咗得自覺聖智。大慧!喺一切法無所有,覺悟自己心嘅現量,離開二種妄想。諸菩薩摩訶薩依義,唔依文字。」
  11. 冉雲華 (1995)。想嘅發展同定型華佛學學報原著喺2021-02-22歸檔。喺2020-04-22搵到 {{cite journal}}: Unknown parameter |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