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
禪宗(粵拼:sim4 zung1),係漢傳佛教嘅一個主要宗派,屬大乘佛教,源自印度佛教。

歷史同譜系
編輯宗寶本《六祖法寶壇經》記錄嘅禪宗祖師(南宗譜系):菩提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 杜朏《傳法寶紀》記錄嘅禪宗祖師(北宗譜系):菩提達摩,惠可,僧璨,道信,弘忍,法如[1],神秀。 李華《故左溪大師碑》記錄嘅禪宗源流: 菩提達摩禪師,傳楞伽法。八世到東京聖善寺弘正禪師[2],即係而家嘅北宗。 又達摩六世到大通禪師,大通再傳大智禪師,傳到長安山北寺融禪師[3],係北宗嘅一個源頭。 又達摩五世到璨禪師(應該係「忍禪師」),璨(應為「忍」)再傳能禪師,即係而家嘅南宗。 又達摩四世到信禪師,信再傳融禪師,住牛頭山,而家徑山禪師係佢嘅後人。 現存禪宗最早嘅西天法統講法紀錄,來自689年嘅《唐中嶽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文中引用〈盧山出修行方便禪經統序〉話佛陀傳法畀阿難,阿難傳末田地,末田地傳舍那婆斯。行狀又話菩提達摩繼承呢個宗派,入魏傳授呢個法門[4][5]。
譜系
編輯禪宗衍生宗派 | |||||||||||||||||||||||||||||||||||||||||||||||||||||||||||||||||||||||||||||||||||||||||||||||||||||||||||||||||||||||||||||||||||||||||||||||||||||||||||||||||||||||||||||||||||||||||||||||||||||||||||||||||||||||||||||||||||||||||||||||||||||||||||||||||||||||||||||||||||||||||||||||||||||||||||||||||||||||||||||||||||||||||||||||||||||||||||||||||||||||||||||||||||||||||||||||||||||||||||||||||||||||||||||||||||||||||||||||||||||||||||||||||||||||||||||||||||||||||||||||||||||||||||||||||||||||||||||||||||||||||||||||||||||||||||||||||||||||||||||||||||||||||||||||||||||||||||||||||||||||||||||||||||||||||||||||||||||||||||||||||||||||||||||||||||||||||||||||||||||||||||||||||||||||||||||||||||||||||||||||||||||||||||||||||||||||||||||||||||||||||||||||||||||||||||||||||||||||||||||||||||||||||||||||||||||||||||||||||||||||||||||||||||||||||||||||||||||||||||||||||||||||||||||||||||||||||||||||||||||||||||||||||||||||||||||||||||||||||||||||||||||||||||||||||||||||||||||||||||||||
---|---|---|---|---|---|---|---|---|---|---|---|---|---|---|---|---|---|---|---|---|---|---|---|---|---|---|---|---|---|---|---|---|---|---|---|---|---|---|---|---|---|---|---|---|---|---|---|---|---|---|---|---|---|---|---|---|---|---|---|---|---|---|---|---|---|---|---|---|---|---|---|---|---|---|---|---|---|---|---|---|---|---|---|---|---|---|---|---|---|---|---|---|---|---|---|---|---|---|---|---|---|---|---|---|---|---|---|---|---|---|---|---|---|---|---|---|---|---|---|---|---|---|---|---|---|---|---|---|---|---|---|---|---|---|---|---|---|---|---|---|---|---|---|---|---|---|---|---|---|---|---|---|---|---|---|---|---|---|---|---|---|---|---|---|---|---|---|---|---|---|---|---|---|---|---|---|---|---|---|---|---|---|---|---|---|---|---|---|---|---|---|---|---|---|---|---|---|---|---|---|---|---|---|---|---|---|---|---|---|---|---|---|---|---|---|---|---|---|---|---|---|---|---|---|---|---|---|---|---|---|---|---|---|---|---|---|---|---|---|---|---|---|---|---|---|---|---|---|---|---|---|---|---|---|---|---|---|---|---|---|---|---|---|---|---|---|---|---|---|---|---|---|---|---|---|---|---|---|---|---|---|---|---|---|---|---|---|---|---|---|---|---|---|---|---|---|---|---|---|---|---|---|---|---|---|---|---|---|---|---|---|---|---|---|---|---|---|---|---|---|---|---|---|---|---|---|---|---|---|---|---|---|---|---|---|---|---|---|---|---|---|---|---|---|---|---|---|---|---|---|---|---|---|---|---|---|---|---|---|---|---|---|---|---|---|---|---|---|---|---|---|---|---|---|---|---|---|---|---|---|---|---|---|---|---|---|---|---|---|---|---|---|---|---|---|---|---|---|---|---|---|---|---|---|---|---|---|---|---|---|---|---|---|---|---|---|---|---|---|---|---|---|---|---|---|---|---|---|---|---|---|---|---|---|---|---|---|---|---|---|---|---|---|---|---|---|---|---|---|---|---|---|---|---|---|---|---|---|---|---|---|---|---|---|---|---|---|---|---|---|---|---|---|---|---|---|---|---|---|---|---|---|---|---|---|---|---|---|---|---|---|---|---|---|---|---|---|---|---|---|---|---|---|---|---|---|---|---|---|---|---|---|---|---|---|---|---|---|---|---|---|---|---|---|---|---|---|---|---|---|---|---|---|---|---|---|---|---|---|---|---|---|---|---|---|---|---|---|---|---|---|---|---|---|---|---|---|---|---|---|---|---|---|---|---|---|---|---|---|---|---|---|---|---|---|---|---|---|---|---|---|---|---|---|---|---|---|---|---|---|---|---|---|---|---|---|---|---|---|---|---|---|---|---|---|---|---|---|---|---|---|---|---|---|---|---|---|---|---|---|---|---|---|---|---|---|---|---|---|---|---|---|---|---|---|---|---|---|---|---|---|---|---|---|---|---|---|---|---|---|---|---|---|---|---|---|---|---|---|---|---|---|---|---|---|---|---|---|---|---|---|---|---|---|---|---|---|---|---|---|---|---|---|---|---|---|---|---|---|---|---|---|---|---|---|---|---|---|---|---|---|---|---|---|---|---|---|---|---|---|---|---|---|---|---|---|---|---|---|---|---|---|---|---|---|---|---|---|---|---|---|---|---|---|---|---|---|---|---|---|---|---|---|---|---|---|---|---|---|---|---|---|---|---|---|---|---|---|---|---|---|---|---|---|---|---|---|---|---|---|---|---|---|---|---|---|---|---|---|---|---|---|---|---|---|---|---|---|---|---|---|---|---|---|---|---|---|---|---|---|---|---|---|---|---|---|---|---|---|---|---|---|---|---|---|---|---|---|---|---|---|---|---|---|---|---|---|---|---|---|---|---|---|---|---|---|---|---|---|---|---|---|---|---|---|---|---|---|---|---|---|---|---|---|---|---|---|---|---|---|---|---|---|---|---|---|---|---|---|---|---|---|---|---|---|---|---|---|---|---|---|---|---|---|---|---|---|---|---|---|---|---|---|---|---|---|---|---|---|---|---|---|---|---|---|---|---|---|---|---|---|---|---|---|---|---|---|---|---|---|---|---|---|---|---|---|---|---|---|---|---|---|---|---|---|---|---|---|---|---|---|---|---|---|---|---|---|---|---|---|---|---|---|---|---|---|---|---|---|---|---|---|---|---|---|---|---|---|---|---|---|---|---|---|---|---|---|---|---|---|---|---|---|---|---|---|---|---|---|---|---|---|---|---|---|---|---|---|---|
|
宗義概述
編輯禪宗嘅「禪」字由梵語「禪那」(dhyāna)音譯而來。禪那係六波羅蜜之一,意思翻譯做「靜慮」、「思維修」[6]。定(三摩地)係指修行者高度集中精神,專注一個對象去思考,從而達到心一境性。禪那呢個詞係指色界各個定嘅境界。 有兩種方法入禪那境界,就係奢摩他(Śamatha,寂、止,屬於定學)同毘婆舍那(vipaśyanā,照、觀,屬於慧學)[7]。禪宗將禪睇做定、慧嘅通稱,係修悟佛性(原本自性清淨心)嘅方法。[8] 禪宗祖師為咗令學人悟入第一義諦(真如佛性、自性清淨心),會用特別嘅教學方法引導,叫做「機鋒」[9]。佢嘅要旨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思係禪宗喺教門之外另有傳承,唔靠文字,直指清淨本心,令人見到佛性而開悟[10][11]。不過「見性」唔係完事,而係啱啱踏入佛道嘅「無門之門」,真正明白「空性」嘅真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同所知障之後,先成就佛果。
印度源流
編輯達摩禪法,以學《楞伽經》為主,同印度嘅如來藏學派有好深嘅關係。 說一切有部嘅修行觀 佛教由釋迦牟尼開始,就追求點樣脫離輪迴,進入無苦惱嘅自由境界(涅槃)嘅方法。能夠達到呢個境界,就叫做證悟,又叫做菩提,或者覺(bodhi)。證悟又分做聲聞弟子嘅初步證悟,同佛陀嘅最終證悟〈正等正覺,samyak-saṃbodhi〉等唔同嘅位階。 說一切有部將聽聞、思考佛陀講嘅教理,叫做聞慧同思慧。喺聞慧同思慧之後,要真真正正實踐同體驗佛陀嘅教理,呢個過程叫做修慧。修行過程中,會得到唔同程度嘅證悟,分成須陀洹(得法眼淨)、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到咗最後,脫離一切煩惱嘅最終證悟,叫做阿羅漢果或者無學果,得呢個證悟嘅聖者就係阿羅漢,又叫做漏盡者。 透過修行五停心、四念住,進入禪那,觀察五蘊無我,斷除煩惱,得證悟。
中觀學派嘅修行觀
編輯以龍樹為開端嘅中觀派,觀察一切法——生滅嘅、唔生滅嘅,世間嘅、出世間嘅,都係如幻如化。如幻如化嘅一切法,只係假名(假施設義),靠緣起相待而有,而自性始終係空。 唯識學派嘅修行觀 唯識派主張「境空識有,萬法唯識」,一切現象都以阿賴耶識為依靠,因三自性而變化顯現。修行方法係依妄分別識嘅有,否認外境嘅非有;再依外境嘅非有,明白識都唔可得——最終境空心寂,契入真如。 唯識學分真心同妄心兩派。真心派特別強調如來藏嘅作用,喺中國最早出現嘅唯識派傳承,就係地論師,同真心派相似,主張心性本來清淨,但因為外在煩惱所以唔清淨。透過修行淨除煩惱,就能搵回呢個本來清淨嘅真心。妄心派主張心性係帶有煩惱嘅雜染,唯妄唔真,清淨法嘅無漏種子係附屬嘅。成佛嘅因——無漏種子要不斷熏習,逐步修行,先至轉識成智,得證悟。
如來藏學派嘅修行觀
編輯如來藏學派主張有一個靈明常住唔空嘅體,叫做如來藏,係一切眾生本有、與佛同等、本自清淨嘅心性,所以又叫做佛性。修行就係搵回呢個心性本淨嘅狀態。
參考
編輯- ↑ 〈法如(fǎ rú)〉。原著喺2021-04-16歸檔。喺2020-04-22搵到。
{{cite web}}
: Unknown parameter|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 ↑ 〈弘正(hóng zhèng)〉。原著喺2021-04-16歸檔。喺2020-04-22搵到。
{{cite web}}
: Unknown parameter|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 ↑ 〈融(róng)〉。原著喺2021-04-16歸檔。喺2020-04-22搵到。
{{cite web}}
: Unknown parameter|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 ↑ 程羽黑 (2009)。〈柳宗元《龍安海禪師碑》所記禪宗法統釋證〉。《社會科學》。原著喺2021-04-16歸檔。喺2020-04-22搵到。
{{cite journal}}
: Unknown parameter|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 ↑ 〈唐中嶽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碑〉。原著喺2021-02-22歸檔。喺2020-04-22搵到。
{{cite web}}
: Unknown parameter|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 ↑ 《俱舍論頌疏》卷28:「問:乜嘢叫做靜慮?答:因為定可以寂靜,慧可以審慎思考,所以慮嘅本質係慧,定有靜嘅作用同生慧嘅思考,所以叫做靜慮。」
- ↑ 慈濟瓦法師。〈近行定與安止定〉。原著喺2021-04-16歸檔。喺2022-02-07搵到。「禪那嘅意思係,用固定嘅注意力密切觀察一個目標。集中專注喺一個選定嘅禪修目標例如呼吸去培養寂止禪,會生起奢摩他禪那;不過,留意心同身嘅自然特徵,觀照佢哋嘅無常、苦同無實質性,就會生起內觀禪那。有兩種禪:奢摩他禪那同內觀禪那。固定嘅專注,發展到寂止嘅,就叫做奢摩他禪那。觀照三相就變成內觀禪那。」
{{cite web}}
: Unknown parameter|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 ↑ 禪源諸詮集都序:「禪係天竺話,全名叫禪那。中華翻譯做思維修,又叫做靜慮,都係定慧嘅通稱。源頭係一切眾生本覺真性,又叫做佛性,又叫做心地,悟咗叫做慧,修咗叫做定。定慧通稱做禪那。呢個性係禪嘅本源,所以叫做禪源。」
- ↑ 《六祖壇經》:「內見自性不動,就喺第一義而唔動,叫做禪。善知識,乜嘢叫做禪定?外離相叫做禪,內不亂叫做定。外邊如果執著相,內心就亂。外邊如果離開相,心就唔亂。本性自淨自定,只係因為見到境界、想到境界就亂。如果見到各種境界心唔亂,就係真定。……外禪內定,就係禪定。」
- ↑
清涼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而家想即刻講解『言語斷絕』嘅道理,專為一類人開闢,無呢個方法,就唔夠應機。即係順應禪宗嘅,達摩用心傳心,正係呢個教法。如果唔指一句話直講,即心係佛,點樣傳授?所以用無言嘅方式講,直講斷絕言語嘅道理,教法亦清楚。所以南北宗禪,都係頓教。」
圭峰宗密《圓覺經大疏釋義鈔》:「而家最初用心傳心,係達摩大師講嘅。因可和尚問:『呢個法有咩教典?』大師答話:『我嘅法用心傳心,不立文字』。話係雖然靠師傅講,但唔以文句為道,要忘記解釋而得真意,得真意就係傳心。」
圭峰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達摩喺天竺受法,親自來到中華,見呢邊學人多數未得法,只係用名數解釋,事相修行。想令佢哋知月亮唔喺手指,法係我心,所以只用心傳心,不立文字,顯宗破執所以有呢啲話,唔係離開文字講解脫。所以教導明白意旨嘅人,就頻頻讚揚金剛、楞伽,話呢兩部經係我心要。而家嘅弟子彼此迷失源頭,修行心嘅人以經論為別宗,講解嘅人以禪門為別法。聽到講因果修證,就推給經論之家,唔知修證正係禪門嘅本事。聽到即心即佛,就推給胸襟嘅禪,唔知心佛正係經論嘅本意。」
《續高僧傳》:「(楞伽經)依南天竺一乘宗講解……專注念慧,唔喺言語。之後達摩禪師傳到南北,以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
《六祖壇經·般若品》:「如果係大乘人、或者最上乘人,聽到講金剛經,心開悟解。所以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己用智慧經常觀照,所以唔假文字。」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慧!一切言語,都陷入文字,意思唔陷入。離開性同非性,所以無受生,亦無身。如來唔講陷入文字嘅法,文字有無都唔可得,所以除咗唔陷入文字。……所以,大慧!菩薩摩訶薩,唔好執著言語,隨機方便,廣講經法。因為眾生嘅期望同煩惱唔同,我同諸佛,為咗呢啲唔同理解嘅眾生講各種法,令佢哋離開心、意、意識,唔係為咗得自覺聖智。大慧!喺一切法無所有,覺悟自己心嘅現量,離開二種妄想。諸菩薩摩訶薩依義,唔依文字。」 - ↑ 冉雲華 (1995)。〈禪宗「見性」思想嘅發展同定型〉。《中華佛學學報》。原著喺2021-02-22歸檔。喺2020-04-22搵到。
{{cite journal}}
: Unknown parameter|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