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想搵第二個意思嘅話,請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喺明治32年(1899年4月)成立[1]。1919年4月,改名做「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學制亦都由原本嘅五年,延長到八年(預科4年加本科4年)[1][2]。1922年,改名做「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學制跟日本國內嘅醫專,改為招收中學嘅畢業生[1][2]。1936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醫學部,「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併入臺北帝大,改咗叫「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1][2]。1945年,因為日本喺二戰嘅時候戰敗咗,原本由大日本帝國統治嘅台灣由中華民國接收,國民政府接收咗台北帝國大學,將佢改名做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部亦都改叫「臺大醫學院」[1]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辦學時間1897年4月–1945年11月
醫學講習所(1897年)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899年)
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1919年)
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1922年)
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1936年)
類型國立
教師醫學

創立

編輯
 
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

明治28年(1895年)6月,台灣總督府喺舉行「始政式」(1895年臺灣)後嘅第4日,就喺台北大稻埕(台北市大同區)創辦「大日本台灣病院」(係依家台大醫院嘅前身),三年後搬到依家台大醫院西面嗰個位(註:「病院」即日文醫院」嘅意思)。喺日本派咗10個醫生、9個藥劑師、20個護士嚟醫院幫手。1897年4月12號,台灣病院院長山口秀高喺院內創辦醫學講習所(又叫做「土人醫師養成所」,「土人」即係「本土人士」,意思係指「台灣本地人」),用嚟培養台灣本地嘅醫生(註:醫生喺台灣叫「醫師」)[3]。1898年3月總督兒玉源太郎任命咗曾經做過衛生局長嘅後藤新平做民政長官之後,1899年(明治32年)2月20號升格為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為台灣嘅第一間醫科學校,五年制專收台灣人全部住校[3]。1899年4月1號,台灣總督府醫學校舉行「開校式」(開學典禮),首任校長為山口秀高。《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規則》第一條即開宗明義說明主旨: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為授予本島人醫學教育,養成醫師之處。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第十三回卒業紀念撮影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係台灣總督直接管理,學制係4年,加上午1年預科,所以總共需要5年先至能夠畢業,當年收咗70個學生[4]

 
1919年臺灣日日新報「醫學專門學校野球團南下」,根據呢篇文章嘅報導,有兩個本島人同佢一齊去高雄
 
1920年臺灣原住民泰雅族領袖樂信·瓦旦與哈勇.烏送(高啟順)喺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

明治42年(1909年)4月,台灣總督府醫學校舊生成立「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校友會」。之後,「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經歷過叫做「台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1919年)、「台灣總督府台北醫學專門學校」(簡稱「台北醫專」,1922年)等嘅階段。1936年(昭和11年),台北帝國大學正式成立醫學部,「台北醫專」併入臺北帝大,改成「台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期間一共培養咗1,888個台灣人醫師,其中212人繼續深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北帝國大學俾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收咗。1945年11月15號完成咗接收程序。1945年12月,國民政府行政院成立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帝國」同埋大學嘅附屬醫學專門部俾代理校長羅宗洛廢除咗,1944年同1945年入學嘅學生,就轉到由「台北帝國大學預科」改成嘅「國立臺灣大學」先修班讀一年,先修班畢業之後直接升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讀醫科。

 
1910年代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教師肩絆同埋腰帶

1946年間,國立臺灣大學先修班同醫本科(醫本科除了接受先修班畢業嘅原台北帝大醫專生同原本嘅台北帝大預科生之外,仲收咗台北高等學校等嘅畢業生)容納唔到喺日本本土同其他殖民地、領地嘅醫學專門學校輾轉返番嚟台灣嘅好多學生,因為呢個原因,國立臺灣大學成立國立臺灣大學臨時醫學專修科(「臨時醫專」)俾佢哋讀。喺1944年同1945年入學嘅台北醫專學生,當佢哋喺1946年先修班畢業之後,除咗可以直升台大嘅醫本科或者係轉到其他學院讀本科之外,仲可以選擇去讀「臨時醫專」。1947年,陸志鴻校長續辦先修班同「臨時醫專」。1948年,最後一屆先修班喺莊長恭校長任內畢業然後停辦;「臨時醫專」雖然都無再收新生(只係俾啲因為戰爭因素唔能夠完成日制醫學專門部或醫學專門學校學業嘅台灣學生繼續修讀醫學),讀緊嘅學生仍然可以繼續讀落去。1950年,傅斯年校長任內,最後一屆臨時醫專學生畢業,「臨時醫專」停辦,成為歷史。

校長

編輯
  • (兼)山口秀高:1899年4月1號 -
  • (心得)松尾知明:1902年1月16號 - 4月7號
  • (兼)高木友枝:1902年3月31號 - 1907年8月23號
  • 高木友枝:1907年8月23號 - 1912年2月28號
  • (兼)高木友枝:1912年2月28號 - 1915年3月31號
  • 堀內次雄:1915年3月31號 - 1945年

舊生

編輯
  • 台灣第一位帝國大學醫學博士杜聰明
  • 第一位參加中國同盟會嘅台灣人翁俊明(杜聰明嘅同班同學),旅日藝人翁倩玉祖父。
  • 台灣文化協會嘅蔣渭水、吳海水、石錫勳、林麗明、林瑞西等
  • 台灣民眾黨嘅韓石泉、王受祿(台灣第一位留學德國嘅醫學博士)等
  • 文學界嘅賴和等
  • 政治界嘅黃朝生等
  • 農民運動嘅李應章、黃信國等
  • 日治台灣台南州東石郡朴子街初代街長(首任市長)、嘉義客運首任董事長黃媽典
  • 日本漢學家、作家尾崎秀樹
  • 樂信·瓦旦(林瑞昌),泰雅族,日本公醫,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之一,第一屆臺灣省議員。
  • 杜孝生(博尤 特士庫):為鄒族第一位西醫,嘉義縣第一屆議員,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之一,歌手杜銘哲之父。
  • 徐傍興:美和高中同美和護專嘅創辦人,亦都係台灣棒球推手之一。
  •  
    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學生合照
    劉清港:臺灣三峽地區第一位公醫,並兼任莊協議會議員。

參考資料

編輯
  1. 1.0 1.1 1.2 1.3 1.4 https://www.mc.ntu.edu.tw/ntucm/Fpage.action?muid=106&fid=67
  2. 2.0 2.1 2.2 https://the.nmth.gov.tw/nmth/zh-tw/Item/Detail/d24f6998-b90f-4b28-aa9f-edb05994d713
  3. 3.0 3.1 日治時期的台灣醫療史www.drkao.com原著喺2021-04-13歸檔。喺2018-12-12搵到
  4. tmantu (2014-06-10)。波醫師臺灣人海外習醫概略灣與海洋亞洲原著喺2020-12-02歸檔。喺2016-12-21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