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坊時喺廣州泉州杭州設嘅外國僑民居留地,多係阿剌伯人同波斯人,設有教長、審判長來管理僑民,又叫番坊蕃巷,蕃嘅意思就係外國。

唐朝嘅時候,中國同西域關係冇咁好,時不時打仗,令陸上絲綢之路式微,於是海路取代陸路成為來華通商嘅重要路線,同時當時航海技術亦發達過從前。呢個時候阿剌伯帝國興起,佢哋重商,而唐朝國家開放,於是從中國到南洋、波斯灣地區形成咗六條定期航線,全部從廣州出發,其中最出名嘅係「通夷海道」,於是首先廣州有外國人居留。喺唐高宗顯慶六年(西元661年),喺廣州設市舶司,總管海路邦交外貿。

因為當時嘅船係帆船,為咗順風順水,行船要睇季風變化,於是外國嘅商人、使節往往要喺中國住幾個月先走得,噉呢段時間內佢哋要食宿、採購,為咗方便管理,亦都出於華夷之辨嘅觀念,政府唔想外國人同唐人混居、驚會擾亂當地,於是喺唐開元二十九年(西元741年)喺廣州城外劃咗笪地畀外國人住,叫做蕃坊,設蕃坊司同蕃長來管理。

此外泉州喺城南設蕃坊,而杭州設喺城東清泰門內。

啲外國僑民保留咗佢哋嘅語言、穿着、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因為多數係來自中東,所以有清真寺同清真市場,泉州嘅聖友寺、廣州嘅懷聖寺都係舊日蕃坊嘅清真寺,其中廣州懷聖寺係中國現存最早嘅清真寺,佢入口石匾寫嘅阿剌伯文意思係「中國第一間清真寺」。

唐代廣州蕃坊有12萬到20萬僑民,後來黃巢起義攻打廣州,由於蕃商有錢,啲人仇富排外,爆發廣州大屠殺,幾乎殺盡20萬僑民。

到宋代蕃坊重新興盛,令蕃坊設有專供外商交易嘅蕃市,以及蕃學(僑民學校)。後來宋元時期定居廣州嘅蕃商成為今日廣州回族嘅祖先。

元代時廣州地位畀泉州取代,蕃坊亦隨之衰弱。

唐代時蕃商中波斯人最有錢,到宋代係阿剌伯,嘉定年間蕃商曾出資修泉州城。

管理

編輯

裁判上,唐代根據唐律疏議:「諸化外人同類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呢個係官方懷柔遠人政策,並非特權;明朝就一概以大明律法論,冇中外之別。蕃坊有蕃長一個,由中國官府從蕃坊居民中挑選一人任命,蕃長嘅衣冠同中國官員一樣。

廣州蕃坊

編輯

廣州蕃坊呈長方形,以懷聖寺為中心,東到米市路、朝天路,西到人民路,南到當時珠江邊(今日惠福西),北到中山六路。

今日蕃坊範圍內嘅路名都係同當時蕃商相關,有啲名甚至係用阿剌伯話起嘅,後來用漢字記低。

  • 光塔路原名大食巷,係大食國(阿剌伯)人聚居地
  • 仙鄰巷源自阿剌伯話「中國」嘅音譯,同時因為喺五仙觀隔離而揀字記音。
  • 甜水巷源自阿剌伯話」中國山頭」,古時嗰度有個山頭,比如附近有坡山巷、坡山古渡地名。
  • 瑪瑙巷,因波斯人經營珍珠瑪瑙而得名
  • 擢甲巷源自阿剌伯話「巷仔」
  • 海珠中路南段原叫鮮洋街,源自阿剌伯話「送別」,因為當時珠江就喺附近,唐朝要求廣東地方官府一律設宴餞行歸國外商。
  • 詩書路係「獅子」嘅諧音,獅子國即係斯里蘭卡
  • 蓬萊北源自清真教喚禮詞「真主至大」嘅音譯。

參攷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