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書
韻書(粵拼:wan5 syu1)係古代嘅中文字典,呢種書攞韻來分類啲漢字。原本,做韻書係用來喺作詩、詞、曲呢啲韻文時,可以去查可能押韻嘅字,但佢將音韻分類得好細,超出押韻所需要嘅精度,同時佢亦記低字義,所以佢同字書呢啲書一樣,有辭典嘅用處。現存最早同時係影響力最大嘅韻書係隋朝陸法言嘅《切韻》。
韻嘅定義係去除聲母(頭輔音)同介音(半元音)、淨攞音節後半部(主元音+韻尾),呢個音韻用四聲嘅唔同來區別。例如《廣韻》有206韻嘅韻目(韻目即係可能押韻嘅韻類別。啲代表字稱呼做「乜」韻),同一韻目按唔同聲類、等呼將漢字分類成小韻(聲母、韻母、聲調完全相同嘅分組)。
歷代發展
編輯喺古代嘅三國時代,就有李登嘅《聲類》,到晉代有呂靜嘅《韻集》,但呢啲書好早就亡佚,具體入面寫咗啲咩嘢唔清楚。唐代封演嘅《聞見記》中,用咗宮商角徵羽呢五聲。
現存最古老嘅韻書係陸法言嘅《切韻》,呢部書喺日後不斷增補修訂,到唐代叫《唐韻》,到宋代分別編成《廣韻》(1006年開始編修)、《集韻》(1039年發佈)。同樣喺宋代,爲咗應對科舉,作咗簡略版嘅《韻略》,之後修訂佢成《禮部韻略》(1037年發佈)。佢同《廣韻》一樣,都用206韻,但因爲有啲韻會同用,實質得108韻。之後,金代王文郁平水刊咗《新刊韻略》,有106韻,而劉淵嘅《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有107韻。受佢哋影響,元初陰時夫嘅《韻府群玉》定咗106韻,明代以降嘅文人就用呢106韻。呢個稱呼做平水韻。呢個詩韻系統到咗明代有《洪武正韻》(1375年頒佈)、到咗清代有《佩文詩韻》(1716年頒佈)。
除咗詩韻,仲有填詞用嘅《詞林正韻》、寫曲用嘅《中原音韻》。元代周德聲作嘅《中原音韻》係基於當時北方嘅發音而作,將平水韻嘅109韻統合爲19韻,有個音韻變化係入聲消失咗,佢分入第啲聲調,有平、上、去聲。另外喺曲韻,同四聲冇關係嘅通押中,上、去呢二聲冇建韻目。呢本書係研究近古音嘅基本用書,所以近古音又稱呼做中原音韻音系。
喺近代,華南出現咗啲地方韻書,來記錄、標準化當地嘅漢語字音。當中粵語喺清朝中期出咗《分韻撮要》,喺日後畀英國人加註釋做《英華分韻撮要》;而閩東語有自己嘅韻書《戚林八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