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事件

(由228事件跳轉過嚟)

二二八事件係喺1947年2月到5月期間,台灣所發生嘅一連串事件,其中包括官民武裝衝突、軍隊鎮壓平民、台籍士紳被搜捕同埋殺害,重有當地人對外省人攻擊等。

版畫作品 恐怖的檢查/黃榮燦
228事件起始點:南京西路與延平北路交接嘅現況
2005年底被拆除殆盡嘅原天馬茶房舊址;空地上掛住條「向228英靈致敬」嘅布條。

事件由1947年2月27號台北市一單私煙查緝糾紛引起(有人話係買賣過程誤會),觸發2月28號台北市民請願、示威罷工、罷市。同一日又發生公署衛兵槍擊請願民眾,結果單嘢由請願懲兇變成對抗公署,最後激化到省籍衝突。抗爭同衝突喺幾日內蔓延到全台灣,令原本單純嘅治安事件演變為社會運動,最終導致官民之間武裝衝突,同埋台灣當地人同大陸人之間嘅族群衝突。事件最後喺軍事鎮壓入面結束。

不過二二八事件喺戰後唔夠一年半之間發生,背景實際上唔係咁簡單可以解釋。雖然事件發生原因同台灣獨立運動無乜關係,但對後來台獨運動興起有咁上下影響。

時代背景

編輯

二二八事件喺台灣光復後一年半入面發生,所以有佢特殊時代背景。其實喺臺灣社會更為流傳所謂嘅「五天五地」「盟軍轟炸驚天動地,臺灣光復歡天喜地,貪官污吏花天酒地,政治混亂烏天暗地,物價起漲呼天叫地。」

政治

編輯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向美中等盟國移交戰爭入面嘅佔領區。1945年8月15號,喺中國大陸地區,中華民國政府派何應欽南京接受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嘅降書;喺台灣中華民國政府喺1945年10月25號台北市,接受日本投降同時接管台灣。陳儀被指派做台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負責全台事務。

軍事

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兩國劃分勢力範圍嘅鬥爭立即展開,其中喺東亞嘅焦點喺中國,由美蘇各自扶植嘅親近嘅政治力量——國民黨同埋共產黨開始就戰後中國嘅重建、兩黨勢力範圍同埋軍事力量嘅處理,甚至未來國家政權嘅組成方式同埋由邊方主導等敏感因素進行談判同埋鬥爭。雖然雙方喺重慶談判後達成初步共識,但由於兩黨間互相敵視以久,缺乏根本信任,以及蔣介石對於雙方力量對比同埋國內國際形勢嘅判斷存在偏差。國民政府最終都係決定以武力消滅共產黨勢力。於是中國最終陷入第二次國共內戰嘅泥沼。

1947年之後,由於國民政府嘅財經政策失當、官員貪污腐敗問題嚴重、東北地區戰略失誤,軍事指揮上嘅全局戰略失誤,以及國軍內部派系鬥爭,缺乏協調作戰精神等諸多因素,國軍喺戰場上逐漸陷於被動,並開始呈現崩潰跡象。因此蔣介石開始準備將台灣地區作為重點加以經營,以備日後喺大陸失敗後重有一塊接受美援,反共復國嘅基地。

經濟

編輯

喺接管各日本佔領區之後嘅中國經濟,由於維持國共內戰嘅龐大軍需,以及光復初期國民黨官員嘅腐敗叢生,加上政府相關管制政策不當,以致於民生物資不足,通貨膨脹極之嚴重。喺中國大陸地區,中央銀行先後發行嘅法幣金圓券幾近崩潰。台灣地區雖然情況較全國狀況為好,但亦因此必須供給中國大陸地區嘅資源需求。此外,比起日治時期,經濟民生嘅混亂程度增加,台灣人民多有怨言。

文化

編輯

因為經濟崩潰以及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內部嚴重貪污問題,重有政府喺官職同其他方面對中國大陸人同埋台灣當地人有不平等對待,造成相當嚴重嘅社會問題,當時位居知識領導者嘅文化界同埋學生展開要求民主及經濟改革嘅活動。對此,陳儀為首嘅主政當局採取「寬輿論(政治),緊經濟」政策。一方面並未嚴格禁止批評時政嘅言論,但又唔採納意見,另一方面就積極實施嚴格嘅經濟管控措施,壟斷台灣同中國大陸貿易嘅經濟管道。

主要原因

編輯
 
戰後初期台灣銀行所發行嘅「台幣一百萬元」本票

戰後經濟問題

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空襲台灣,重創台灣產業,導致戰後台灣農業產值得返1937年嘅49%,工業產值更加唔到33%。重有啲學校、商店、工廠、醫院、鐵路、發電廠等建設都因為戰火而嚴重破壞,重建工作困難。加上日本政府停止台灣人申請儲蓄金歸還,搞到啲債券變晒做廢紙,造成金融物價秩序混亂。國民政府接收之後又猛咁印銀紙,重將民生物資運去大陸資助國共內戰,搞到台灣嚴重通貨膨脹。

唔止,官方一方面將原本屬日本人同殖民政府嘅財產,直接收為私有,重拆裝賣去中國大陸。另一方面又延續日本殖民政策,壟斷台灣嘅經濟(好似煙、酒、糖、樟腦等專賣),重利用各種關係排擠民營公司。由於日治時期台灣人都當「煙酒專賣局」、「台灣製糖會社」呢類公司係日本殖民制度象徵,所以產生「以前受日本人欺負,現在受中國人欺負」嘅感覺。二二八事件嘅導火線發生喺查緝私煙上,都或多或少同呢啲政策有關。

隔閡、誤解與不平等

編輯

日本政府直到1945年5月先實施義務兵役,但喺之前1942年1月日本政府已經實施緊志願兵役,雖然台灣人有權選擇唔參戰,但都出現踴躍投軍現象,1943年自願提出申請人數重多到去60萬以上,好多大陸人因為咁遷怒台灣人。加上對戰前台灣情勢唔理解,有一啲台灣人被人話係漢奸,重受到緝捕。為之後族群衝突種下隱憂。

除咗台灣人同閩南人之外嘅大陸人因為有語言同日常習慣嘅隔閡,台灣人參與政治嘅權利都受到差別待遇,多數只係畀做啲低級官員。而政府官員同接收台灣嘅軍隊又有嚴重嘅官僚作風同貪污問題。

國民黨內部派系傾軋

編輯

二二八事件期間,由官民組成嘅處理委員會,本身根本係各種派系勢力鬥爭地,跟陳儀嚟台灣嘅國民黨各個派系,分為政學系、孔宋系統、軍統CC派三民主義青年團等五大派系,基本上政學系同中統唔夾,而CC派旗下嘅中統亦一直想奪取政學系出身嘅陳儀政權,柯遠芬為首嘅軍統派就立場模糊。陳儀當時採取「拉著一派打一派」嘅恐怖平衡,維持自己嘅統治地位。因為咁陳儀本人雖廉潔自持,但佢剛愎自用嘅個性同政治上嘅無能,唔多唔少都要為二二八事件負責。關於呢方面資料可以參考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同戴國煇《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但亦有專家認為派系問題根本同二二八事件冇乜關係[1]

事件經過

編輯
 
今時今日喺重慶南路嘅專賣局台北分局所在

導火線同台北嘅動亂

編輯

話說喺1947年2月27號,「台灣省專賣局台北分局」查緝員傅學通、葉得根、盛鐵夫、鍾延洲、趙子健、劉超群等六條友同四個警察,喺台北市天馬茶房前,見到有一個40歲嘅女人林江邁正喺度販賣私煙,查緝員走去沒收晒林婦賣緊嘅煙同身上所有嘅錢。雖然林婦表示因有仔有女,家計困難,重跪地求饒,但係查緝員一於話之你,搞搞吓令周圍越聚越多民眾睇嘢,之後林江邁畀查緝員用槍柄公然扑佢個頭。見到咁,民眾立臖過火屎,重將查緝員包圍,傅學通等人開槍警告,點知失手射死咗一個叫陳文溪嘅市民。激到群眾喺當日夜晚包圍警察局,要求懲兇,但由於警察局長官包庇下屬,畀唔到民眾得一個滿意答覆。

隔日2月28號,因為前一日事件,台北市部分地區展開罷工、罷市,好多市民除咗走去肇事查緝員所任職嘅專賣局分局抗議之外,重要求公賣局分局長歐陽正宅下臺負責。喺群眾抗議中發生零星焚燒事件,重造成一個警察死亡。之後抗議群眾集結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門口請願示威,過程入面公署衛兵對市民開槍結果造成傷亡,令民眾情緒更加激昂。之後抗議嘅民眾轉去公署附近嘅台北新公園(後改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繼續示威集結,並同時喺位於新公園入面嘅台灣廣播電台,廣播報導事件因由。而長期對中華民國政府唔滿意嘅情緒,加上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處理不當,結果喺3月1號起,終於爆發咗全島性反抗政府事件[2]

初期政治交涉同武裝衝突

編輯

如果唔以民眾暴動事件考慮[3],反抗大致上跟住兩條同時發生嘅路線進行︰第一係「政治交涉路線」;另外係「武裝抗爭路線」[4]。一方面,台北同台灣各縣市嘅各級民意代表同社會名流,紛紛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同行政長官陳儀展開協商談判,重對陳儀提出逮捕貪官污吏、廢止行政長官公署、實施省自治、在行政、司法、軍事各方面起用台灣人等要求[5]

另一方面,各地都出現有民兵嘗試佔領警局或軍械庫,收繳槍械、組織民兵,重試圖用武力進行抗爭。面對呢啲反抗行動,政府亦用軍警開槍射擊回報。好多地方嘅反抗入面,以台灣共產黨前領袖謝雪紅喺台中用『推翻國民政府』作為號召,所發動嘅二七部隊最出名[6],各地嘅反抗亦以呢隊勢力維持最長。另外較有規模嘅衝突重有嘉義水上機場同紅毛埤軍械庫嘅戰鬥、高雄駐軍同反抗勢力嘅衝突。台灣西部地區嘅衝突就重嚴重,東部地區就多數只係得啲小騷動。

高雄嘅軍事鎮壓

編輯

3月2號~3月4號間,已經有來自台北同台南人士入去高雄,同嗰度嘅警察憲兵發生武裝衝突。3月5號,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開始對高雄市區展開砲轟同掃射,重喺3月6號派軍隊攻擊高雄市政府高雄車站同高雄第一中學(而家嘅高雄中學),除咗平民之外,重有好多高雄市議員都喺呢場攻擊行動入面喪生,又或者被逮捕後處死。呢場軍事行動亦喺國民政府由大陸派遣援軍入台灣之以前嘅第一次軍事鎮壓,重發生公開槍決犯人事件。

影響

編輯

台灣意識堀起

編輯
 
由國民黨軍隊操作、整喺救火車上嘅機關槍。當時喺聯合國服務嘅Dr. M. Ottseny就喺台南親眼睇到呢單嘢。詳細拍攝日期不詳。

根據李筱峰研究,喺呢單嘢入面,唔理係政治交涉路線,仰或係武裝抗爭路線,佢哋都喺呢單嘢入面所提出嘅訴求大致相似,其實都係想「高度自治」,喺國家認同嘅層次上,仍以中國作為認同對象。但係喺呢單嘢之後,面對國民黨政府針對台灣嘅高壓統治,台灣本省人同大陸人之間嘅隔閡逐漸加深,部份台灣人漸漸產生想要追求獨立國家嘅諗法。所以就有人話二二八事件係戰後台灣獨立運動嘅起點[7],例如台灣獨立運動開創元老廖文毅廖文奎兄弟。美國學者Meisner都咁認為:「『二二八』一詞,唔單止係海外流亡台灣獨立團體嘅口號,重係點醒所有已成年台灣人個人悲慘經驗嘅一個象徵。」[8]台灣作家李喬都咁認為:「二二八事件是台灣史上,死傷最慘最多,影響最深廣的歷史事件。『二二八』已成為台灣人共同的夢魘、族群的共同潛意識;台灣人的意識、精神、情操、人間形象、人生理想,藝術創造,價值觀念等等,都隱含了『二二八』的因子。」[9]

事件親身參與者嘅口述歷史

編輯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阮美姝,幽暗角落的泣聲。前衛出版社。
  • 阮美姝,2003,孤寂煎熬四十五年。前衛出版社。
  • 陳明忠,2005,被扭曲的歷史集體記憶。台北: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
  • 沈秀華,1997,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台北:玉山社。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1,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2,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4,二二八事件文獻補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許雪姬等,1995,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張文義、沈秀華,1992,噶瑪蘭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
  • 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1994,嘉義北回二二八。台北 :自立晚報。
  • 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1995a,嘉義驛前二二八。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 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1995b,諸羅山城二二八。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 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1995c,嘉雲平野二二八。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 張炎憲、胡慧玲、高淑媛,1993,悲情車站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
  • 張炎憲、胡慧玲、高淑媛,1994,基隆雨港二二八。台北:自立。
  • 張炎憲、胡慧玲、黎光中,1995,台北南港二二八。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口述歷史第4期:二二八事件專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官方重要史料彙編

編輯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陳興唐,1992,台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卷(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台北:人間。
  • 國史館,1997,國史館藏二二八檔案史料(上、中、下)。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
  • 國史館,2002,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一至四冊)。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 林德龍編,1992,二二八官方機密史料,陳芳明導讀。 台北:自立晚報。
  • 王景弘編譯,2002,第三隻眼睛看二二八:美國外交檔案揭密。台北:玉山社。

相關學術研究

編輯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陳翠蓮,1995,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台北:時報文化。
  • 陳芳明編,1988,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Irvine,Calif.:台灣出版社。
  • 陳宏昌,2003,二二八平反運動初探。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戴國煇、葉芸芸,1992,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台北:遠流。
  • 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1992,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台美文化交流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 Hung, Chien-di. 2000. In Search of Taiwanese Identity: Trauma, Formation, and Recovery. Ph.D. diss., Drew University.
  • Kerr, George H. 1965. Formosa Betray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
  • Lai, Tse-han, Ramon H. Myers, and Wou Wei. 1991. A Tragic Beginning: The Taiwan Uprising of February 28, 1947.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賴澤涵、馬若孟、魏萼,1993,悲劇性的開端:臺灣二二八事變。臺北:時報文化。
  • Phillips, Steven E. 1998. Between Assimilation and Independence: The Taiwanese Elite under Nationalist Chinese Rule, 1945-1950. Ph.D. diss., Georgetown University.
  • 夏春祥,2000,媒介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新聞的文本分析(1947-2000)。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1994,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
  • 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1998,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其他

編輯
  • 1990年,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冊首度列入二二八事件。
  • 有一種講法,顯示二二八事件嘅起因唔係取締私煙造成,而係一個當時由中國大陸來台嘅軍人向林江邁個女(林明珠女士)買煙,因當時語言不通嘅關係造成群眾衝突,進而爆發事件[10]。然而,另外一份同樣訪問林明珠女士嘅資料又顯示以上講法同事實不符[11],更令一生追尋調查二二八歷史資料嘅阮美姝出面嚴厲反駁[12]
    • 林江邁個女後來嫁咗畀一個在場外省人警察。林江邁未死,死者係另一人陳文通。當年無牌賣煙犯法,買煙者語言不通被誤認要開槍。軍警開槍唔係故意鎮壓,係4-5人軍警畀一班氣憤民眾圍,只能夠開槍控制治安[13][14]
  • 李敖證實二二八事件嘅元兇係台灣兵同埋台灣流氓[14]
  • 官方調查長期偏台獨人士立場,咁係長年以來,蓋埋台本省人暴民事件,誇大死傷數字。唔提外省人大規模死傷人數。二二八事件變咗製造悲情工具[15][16][17][18][19][20]
    • 梁朝偉嘅《悲情城市》中,講明暴徒出街揾唔講台語外省人,聾啞主角險被誤認殺害。實則唔識講台語、日語、客語嘅大規模外省人死於暴民之手。有逃到台灣嘅福州人,喺高雄暴動中,因識講台語逃過一劫。唔講台語者當街被斬頭,當時周街屍首。暴民中有扮日本人,頭綁巾延街斬人頭,喺當時稱之「浪人」[21]

參考

編輯
  1. 書評:《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武之璋、楊晨光
  2. 楊碧川 1997,55-6
  3. 「民眾暴動事件」,喺性質上同社會運動文獻入面所講嘅突發性(spontaneous)「集體行為」(collective behavior,見Turner and Killian 1987)比較接近。即係話,參與呢啲暴動事件嘅人,並唔係一個有組織性、計劃性嘅團體,而係喺聚眾場合入面,因為當時現場情境嘅渲染而喺某種程度上陷入集體情緒嘅一班人。呢點可以喺相關文獻中搵到類似嘅記載,「民眾不僅燬物,也對外省人不分青紅皂白地屈辱毆打。……多數認為,咁係一年半以來嘅積怨所爆發出嚟嘅盲目排斥外省人暴動。於是,無助嘅小公務員同佢哋嘅眷屬、嚟台旅行或經商嘅外省人都變咗做代罪羔羊」(行政院二二八事件小組 1994,55)。
  4. (李筱峰 1995,99)
  5. 若林正丈 1998,58
  6. 李筱峰 1995,99﹔楊碧川 1997,56
  7. e.g., 張德水 1992,154﹔王育德 1979,162﹔周明峰 1994,139)
  8. Meisner(1964, 155)
  9. 李喬 1993,219
  10. 私煙被打 林江邁爆228!原著喺2007年9月30號歸檔。喺2007年2月28號搵到
  11. 江邁的故事原著喺2007年9月27號歸檔。喺2007年2月28號搵到
  12. 二八紀錄片/林江邁的真真假假原著喺2007年3月3號歸檔。喺2007年2月28號搵到
  13. 二二八事件70周年 蔡正元「台灣島史記」揭事實真相
  14. 14.0 14.1 李敖史料證實228元兇是台灣皇民日本兵-Youtube
  15. 李敖、陳境圳.你不知道的228:李敖出版社,2007 
  16. 蔡正元,2017,台灣島史記。台北:聯合報。
  17. 顏家淦躲林獻堂家避難 .公視新聞 .2011-10-24 
  18. 台灣遺忘的二二八受害者原著喺2017-03-21歸檔。喺2017-06-17搵到
  19. 敖談二二八事件的死亡人數原著喺2017年10月11號歸檔。喺2017年6月17號搵到
  20. 清台獨消費228的真面目原著喺2017年6月1號歸檔。喺2017年6月17號搵到
  21. 補228事件前半段被隱藏的真相資料蒐集原著喺2017年2月17號歸檔。喺2017年6月17號搵到

其他參考書

編輯

(跟作者姓氏拼音順序排列)

  •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nd,台中縣二二八和平紀念碑及碑文 [online]。台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引用於 2004年10月18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
  • 李喬,1993,台灣(國家)的認同結構,見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1-22。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 李筱峰,1995,一百年來台灣政治運動中的國家認同,見李筱峰著,台灣,我的選擇!:國家認同的轉折,頁73-145。台北:玉山社。
  • Meisner, Maurice. 1964. The Development of Formosan Nationalism. In Formosa Today, edited by Mark Mancall, 147-62.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 若林正丈,1998,蔣經國與李登輝,賴香吟譯。台北:遠流。
  • Turner, Ralph H., and Lewis M. Killian. 1987. Collective Behavior.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 王育德,1979,台灣:苦悶的歷史,中文修訂版,黃國彥譯。東京:台灣青年社。
  •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1994,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
  •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
  • 楊碧川,1997,台灣歷史詞典。台北:前衛。
  • 虞義輝,2001,台灣意識的多面向:百年兩岸的民族主義。台北:黎明。
  • 張德水,1992,激動!台灣的歷史:台灣人的自國認識。台北:前衛。
  • 周明峰,1994,台灣簡史。台北:前衛。

睇埋

編輯

相關網站

編輯

美術、影片、圖片

編輯

Online 書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