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姆斯德文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號1897年4月3號)係浪漫主義中期嘅德國作曲家。响漢堡出世,喺維也納逝世。

布拉姆斯

佢嘅大部分創作時期係喺維也納度過,係維也納嘅音樂領袖人物。佢界一啲評論家將佢同巴哈貝多芬拍埋一齊叫做三B[1]。佢對標題音樂華格納嘅樂劇形式唔認同,而係走純粹音樂嘅路線。

布拉姆斯作咗好多鋼琴曲、室內樂交響樂同合唱曲。布拉姆斯本身係鋼琴家,首演過好多自己嘅作品。布拉姆斯都同嗰陣不少好叻嘅音樂家一齊合作,包括鋼琴演奏家克拉拉同小提琴演奏家姚阿幸。布拉姆斯嘅好多作品已經做咗依家音樂會主要嘅歌曲之一。布拉姆斯係不妥協嘅完美主義者,佢曾經整爛佢嘅部份作品.亦有啲未發表嘅作品[2]

音樂

編輯

Template:參見 Template:需要更多引用

勃拉姆斯寫咗好多大型管弦樂作品,包括四首交響曲、兩首鋼琴協奏曲第一首係D小調第二首係B大調)、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小提琴同大提琴嘅雙重協奏曲,仲有《悲劇序曲》,同埋啲相對細規模嘅管弦樂作品,好似兩首小夜曲同埋《學院節日序曲》。

佢嘅大型合唱作品《德意志安魂曲》唔係傳統嘅彌撒曲,而係佢自己揀選路德聖經裡面啲經文譜成嘅。呢首作品係喺佢人生三個主要時期作成嘅。第二樂章嘅早期版本係1854年羅伯特·舒曼企圖自殺之後唔耐寫成嘅,之後呢段音樂仲用咗喺佢第一鋼琴協奏曲度。大部分嘅安魂曲係1865年佢阿媽過身之後寫嘅。第五樂章係1868年首演之後添加嘅,而呢首作品就喺1869年出版。

佢嘅變奏曲作品包括鋼琴獨奏嘅《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同《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仲有《海頓主題變奏曲》(而家有時叫做《聖安東尼變奏曲》),呢首有雙鋼琴同管弦樂版本。第四交響曲作品98嘅最後一個樂章係一首巴薩卡里亞。佢仲改編咗好多民歌。[3]

佢嘅室內樂作品包括三首弦樂四重奏、兩首弦樂五重奏、兩首弦樂六重奏、一首單簧管五重奏、一首單簧管三重奏、一首圓號三重奏、一首鋼琴五重奏、三首鋼琴四重奏,同四首鋼琴三重奏(第四首係posthumously出版嘅)。佢寫咗幾首同鋼琴一齊嘅器樂奏鳴曲,包括三首小提琴奏鳴曲、兩首大提琴奏鳴曲,同兩首單簧管奏鳴曲(呢兩首之後畀作曲家改編成中提琴版)。佢嘅鋼琴獨奏作品由早期嘅鋼琴奏鳴曲敘事曲,到後期嘅性格小品集都有。勃拉姆斯係一個重要嘅藝術歌曲作曲家,佢寫咗超過200首。佢臨死前寫嘅管風琴聖詠前奏曲作品122已經成為管風琴重要嘅保留曲目。呢啲作品係喺1902年posthumously出版嘅。呢套嘅最後一首係以聖詠「O Welt ich muss dich lassen」(「噢世界,我而家要離開你」)為主題嘅,係佢寫嘅最後一個音符。

勃拉姆斯係一個極度嘅完美主義者。佢銷毀咗好多早期作品——包括一首佢同Reményi同小提琴家費迪南·大衛一齊演奏過嘅小提琴奏鳴曲——仲講過佢喺1873年出版第一首正式弦樂四重奏之前已經銷毀咗20首弦樂四重奏。[4]喺幾年時間裡面,佢將原本打算做D小調交響曲嘅計劃改成咗佢嘅第一鋼琴協奏曲。喺另一個例子度,佢花咗差唔多15年時間,由大約1861年到1876年,先完成正式嘅第一交響曲。就算係首演咗幾次之後,勃拉姆斯都仲係銷毀咗原本嘅慢板樂章,換咗另一個版本先出版樂譜。

促成佢咁完美主義嘅一個因素係舒曼早期嘅熱情[5],勃拉姆斯決心要不負佢嘅期望。

勃拉姆斯經常寫冇明確場景或故事嘅音樂;佢從來冇寫過歌劇或交響詩。不過,佢寫咗144首德國民歌,喺好多聲樂同鋼琴嘅藝術歌曲入面。呢啲作品經常反映民間主題或者描繪鄉村生活嘅場景。

風格同影響

編輯

勃拉姆斯嘅音樂包含傳統嘅音樂類型形式(例如奏鳴曲式),同埋受維也納古典傳統影響。佢好多同時代人嘅音樂,尤其係新德國樂派,都係明顯更加創新、炫技、更加情感豐富或者煽情,經常有戲劇性或者標題音樂嘅元素。喺呢個背景之下,好多人(例如Hanslick)都將勃拉姆斯睇成係保守或者反動嘅絕對音樂冠軍。

喺貝多芬嘅陰影之下,勃拉姆斯同佢嘅同時代人都越嚟越多咁利用和聲同強調動機作為基本嘅結構元素。卡爾·達爾豪斯認為,勃拉姆斯使用發展性變奏嘅手法,係同李斯特同華格納嘅調性序列類似嘅呈示過程。[6]

當其他作曲家喺延伸調性方面嘅創新似乎打破咗調性規則嘅時候,勃拉姆斯都考慮過放棄作曲。[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雖然華格納隨住勃拉姆斯嘅地位同人氣提高而變得非常批評佢,但佢對早期嘅《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都係熱情讚賞嘅;根據好多資料顯示,[7]勃拉姆斯本人都深深欣賞華格納嘅音樂,佢嘅矛盾態度只係針對華格納理論入面戲劇創作嘅原則。

貝多芬同維也納古典傳統

編輯

勃拉姆斯非常崇拜貝多芬;喺作曲家屋企,一個貝多芬嘅大理石半身像俯視住佢作曲嘅地方,而佢啲作品入面有啲段落都明顯係以貝多芬嘅風格為靈感。勃拉姆斯嘅第一交響曲同貝多芬嘅第五交響曲有明顯嘅相似之處,兩首作品都係C小調,最後都係由C小調轉到C大調嘅勝利結尾。第一交響曲finale嘅主題都好似貝多芬第九交響曲finale嘅主題,當有人指出呢個相似之處嘅時候,勃拉姆斯回應話任何蠢材[8]都睇得出。1876年,當呢首作品喺維也納首演嘅時候,立即就畀人叫做「貝多芬嘅第十交響曲」。事實上,早喺1853年11月,亞伯特·迪特里希恩斯特·瑙曼嘅信入面已經提到過勃拉姆斯嘅音樂同晚期貝多芬嘅相似。[9][10]

勃拉姆斯好鍾意古典作曲家莫扎特同海頓。佢特別欣賞莫扎特,到咗晚年佢仲話莫扎特係最偉大嘅作曲家。1896年1月10號,勃拉姆斯喺柏林指揮咗《學院節日序曲》同兩首鋼琴協奏曲,喺之後嘅慶祝會上,勃拉姆斯打斷咗約阿希姆嘅祝酒詞,話「完全正確;為莫扎特嘅健康乾杯」。[11]勃拉姆斯仲喺1896年畀理查·霍伊伯格嘅信度,將莫扎特同貝多芬比較,認為貝多芬遜色:「不協和音,真正嘅不協和音就好似莫扎特用嗰啲咁,喺貝多芬嘅作品入面係搵唔到嘅。睇下《伊多美尼歐》啦。佢唔單止係一個奇跡,而且因為莫扎特寫呢首作品嘅時候仲好後生同大膽,所以呢係一個全新嘅嘢。你叫貝多芬做嘅話佢就淨係會寫啲比較普通嘅作品——佢啲比較傳統嘅作品,佢嘅變奏曲之類嘅。」[12]勃拉姆斯收藏莫扎特同海頓嘅作品初版同手稿,仲編輯過佢哋嘅演出版本。

早期浪漫主義者

編輯

早期浪漫主義作曲家對勃拉姆斯有好大影響,特別係舒曼,佢鼓勵過後生嘅勃拉姆斯作曲。

喺1862-63年佢喺維也納逗留期間,勃拉姆斯特別對舒伯特嘅音樂感興趣。[13]舒伯特嘅影響可以喺勃拉姆斯呢個時期嘅作品入面睇到,例如兩首鋼琴四重奏作品25同26,同埋鋼琴五重奏,呢首作品就引用咗舒伯特嘅弦樂五重奏四手聯彈大協奏曲[13][14]

蕭邦孟德爾遜對勃拉姆斯嘅影響冇咁明顯,但有時都可以喺佢嘅作品入面搵到一啲似係引用佢哋嘅地方(例如,勃拉姆斯嘅諧謔曲作品4似乎引用咗蕭邦嘅降B小調諧謔曲,[15]勃拉姆斯F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5嘅諧謔曲樂章似乎引用咗孟德爾遜C小調鋼琴三重奏嘅終樂章)。[16]

Alte Musik

編輯

勃拉姆斯會睇古老啲嘅音樂,特別係啲有對位法嘅音樂嚟搵靈感。佢研究過古典時期之前嘅作曲家嘅音樂,包括帕萊斯特里納喬凡尼·加布里埃利約翰·阿道夫·哈塞海因里希·舒茨多梅尼科·斯卡拉蒂亨德爾巴赫

佢啲朋友包括好多重要嘅音樂學者。佢同弗里德里希·克里桑德一齊編輯過弗朗索瓦·庫普蘭嘅作品。佢仲編輯過C. P. E. 巴赫W. F. 巴赫嘅作品。

彼得·菲利普斯聽出勃拉姆斯啲節奏豐富、富對位性嘅織體同文藝復興時期大師例如喬凡尼·加布里埃利威廉·伯德嘅音樂有相似之處。講到伯德嘅《Though Amaryllis dance》呢首歌,菲利普斯話「呢首歌入面嘅交錯節奏令到E. H. Fellowes都好興奮,佢仲將呢啲同勃拉姆斯嘅作曲風格相提並論。」[17]

勃拉姆斯啲音樂有啲係以巴洛克作品為藍本嘅,特別係巴赫(例如大提琴奏鳴曲第一首終樂章嘅賦格以巴赫嘅《賦格的藝術》為藍本,第四交響曲終樂章嘅帕薩卡利亞主題以巴赫嘅清唱劇第150首為藍本)。

織體

編輯

勃拉姆斯係一個對位法大師。蓋林格寫道:「對勃拉姆斯嚟講,......最複雜嘅對位法形式都係一種表達情感嘅自然方式。」「就好似帕萊斯特里納或者巴赫成功將佢哋嘅技巧賦予精神意義一樣,勃拉姆斯都可以將一個卡農、反行同擴張卡農變成一首純粹嘅抒情詩。」[18]寫勃拉姆斯嘅作家都有評論過佢對對位法嘅運用。例如,講到作品9《舒曼主題變奏曲》,蓋林格寫道勃拉姆斯「展示咗對位藝術嘅所有技巧」。[19]講到A大調鋼琴四重奏作品26,Jan Swafford指出第三樂章係「魔鬼般嘅卡農式」,呼應咗海頓著名嘅弦樂四重奏小步舞曲「女巫嘅圓舞」。[20]Swafford仲話「主題發展、對位法同形式係勃拉姆斯......諗音樂嘅主要技術術語」。[21]

同佢對位法技巧相輔相成嘅係佢對節奏同拍子嘅精妙處理。《New Grove音樂辭典》推測佢喺十幾歲嘅時候接觸過匈牙利同吉卜賽民間音樂,令到佢「一生都對不規則嘅節奏、三連音同rubato嘅運用著迷」。[22]匈牙利舞曲係勃拉姆斯最受歡迎嘅作品之一。[23]Michael Musgrave認為淨係斯特拉文斯基先至可以同佢嘅節奏思維嘅進步相提並論。[24]

佢對對位法同節奏嘅運用喺《德意志安魂曲》度特別明顯,呢首作品有部分靈感係嚟自佢阿媽1865年過身(呢個時候佢寫咗一首葬禮進行曲,之後成為第二樂章「Denn alles Fleisch」嘅基礎),不過呢首作品仲包含咗佢1854年開始寫但因為舒曼企圖自殺而放棄咗嘅交響曲嘅素材。佢曾經講過呢首安魂曲「係屬於舒曼嘅」。呢首放棄咗嘅交響曲嘅第一樂章後來重新改編成為第一鋼琴協奏曲嘅第一樂章。

演奏習慣

編輯

布拉姆斯主要係用德國同維也納嘅鋼琴。佢早年用嘅鋼琴係由漢堡嘅公司 Baumgarten & Heins 製造。[25] 後來,喺1864年,佢寫信畀Clara Schumann,話自己好鍾意 Streicher 嘅樂器。[26] 喺1873年,佢收到咗一部 Streicher 鋼琴,作品編號 6713,並且一直放喺屋企直到佢去世。[27] 佢寫信畀克拉拉話:「喺我呢部 Streicher 上面,我總係完全知道自己寫乜,同點解要咁寫。」[26] 布拉姆斯擁有嘅另一部鋼琴係一部 Conrad Graf 鋼琴,呢部鋼琴係舒曼夫婦送畀佢嘅結婚禮物,後來克拉拉舒曼畀咗布拉姆斯,佢一直擁有到1873年。[28]

去到1880年代,布拉姆斯喺佢公開演出中多次使用Bösendorfer 鋼琴。喺佢嘅波恩音樂會上,佢喺1880年用過一部 Steinweg Nachfolgern 鋼琴,1883年用過一部 Blüthner 鋼琴。布拉姆斯亦多次使用 Bechstein 鋼琴,例如1872年喺維爾茨堡,1872年喺科隆,仲有1881年喺阿姆斯特丹嘅演出。[29]


參考

編輯

<references>

  1. 許文廷 (2006)。士‧奧地利‧德國。臺北:橘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ISBN 9867545575
  2. Alex Needham (2012), Brahms piano piece to get its premiere 159 years after its creation The Guardian
  3. Arora, Anhad (2020年10月20號). "Schöner Augen schöne Strahlen". Liederspiel Oxford. 喺2020年11月8號搵到.
  4. Bozarth, George S. ""Paths Not Taken: The" Lost" Works of Johannes Brahms."". researchgate.net. Music Review 1989. p. 186. 根據勃拉姆斯童年朋友Alwin Cranz嘅估計,作曲家銷毀咗超過20首弦樂四重奏,先至發表C小調同A小調四重奏
  5.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schumannideal嘅參照
  6. Dahlhaus 1980, 46–51.
  7. Swafford 1999.
  8. 勃拉姆斯用咗德文「Esel」呢個字,可以解做「驢仔」或者「蠢材」:《Cassell's New German Dictionary》,Funk and Wagnalls,紐約同倫敦,1915年
  9. Floros 2010, 80.
  10. Dietrich, Albert Hermann; Widmann, J. V. (2000). Recollections of Johannes Brahms. Minerva Group. ISBN 978-0-89875-141-3. OCLC 50646747. 喺2017年10月8號搵到 –透過Google Books.
  11. Spaeth, Sigmund (2020). Stories Behind the World's Great Music. Pickle Partners Publishing. p. 235.
  12. Fisk, Josiah; Nichols, Jeff, 編 (1997). Composers On Music: Eight Centuries of Writings.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pp. 134–135. ISBN 978-1555532796.
  13. 13.0 13.1 Webster, James,「Schubert's sonata form and Brahms's first maturity (II)」,《19th-Century Music》3(1) (1979),52-71頁。
  14. Tovey, Donald Francis,「Franz Schubert」(1927),重印喺《Essays and Lectures on Music》(倫敦,1949),123頁。參見佢喺「Tonality in Schubert」(1928)入面嘅類似講法,重印同上,151頁。
  15. Rosen, Charles,「Influence: plagiarism and inspiration」,《19th-Century Music》4(2) (1980),87-100頁。
  16. Spanner, H.V.「What is originality?」,《The Musical Times》93(1313) (1952),310-311頁。
  17. Phillips, P. (2007)《英國牧歌》,25周年版CD唱片嘅封套說明,Gimell Records
  18. Geiringer and Geiringer 1982, 159.
  19. Geiringer and Geiringer 1982, 210.
  20. Swafford (2012),159頁。Template:Incomplete short citation
  21. Swafford (2012),xviii頁Template:Incomplete short citation
  22. 《New Grove音樂辭典》入面嘅「Brahms」條目,Sadie, S. (ed.) (1995),牛津大學出版社。Template:Full citation needed
  23. Gál 1963, pp. 17, 204.
  24. Musgrave 1985, p. 269.
  25. Münster, Robert (2020). "Bernhard und Luise Scholz im Briefwechsel mit Max Kalbeck und Johannes Brahms". 出自 Thomas Hauschke (編). Johannes Brahms: Beiträge zu seiner Biographie (德文). Vienna: Hollitzer Verlag. pp. 153–230. doi:10.2307/j.ctv1cdxfs0.14. ISBN 978-3-99012-880-0. S2CID 243190598.
  26. 26.0 26.1 Litzmann, Berthold (1 February 1903). "Clara Schumann von Berthold Litzmann. Erster Band, Mädchenjahre". The Musical Times. 44 (720): 113. doi:10.2307/903152. ISSN 0027-4666. JSTOR 903152.
  27. Biba, Otto (January 1983). "Ausstellung 'Johannes Brahms in Wien' im Musik Verein". Österreichische Musikzeitschrift. 38 (4–5). doi:10.7767/omz.1983.38.45.254a. S2CID 163496436.
  28. Frisch & Karnes 2009, p. 78.
  29. Cai, Camilla (1989). "Brahms's Piano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His Late Works". Performance Practice Review. 2 (1): 59. doi:10.5642/perfpr.198902.01.3. ISSN 1044-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