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論
一神論(英文monotheism),或者叫上神論,主張宇宙只有一個真神[1]。主張一神論嘅宗敎,叫一神敎,好似基督敎、回敎都主張一神論。
地區
編輯非洲
編輯非洲本土宗教
編輯喀麥隆嘅提卡人有個傳統靈性信仰,強調崇拜單一嘅神,叫做Nyuy。[2]
納米比亞嘅辛巴人信奉一種泛神論式嘅一神教,崇拜神明木庫魯。辛巴人同赫雷羅人已故嘅祖先都服從於木庫魯,充當中介。[3]
伊博人信奉一種叫做奧迪納尼嘅一神教。[4]奧迪納尼具有一神論同泛神論嘅特徵,認為單一嘅神係萬物之源。雖然存在一個神靈萬神殿,但呢啲係較低級嘅神靈,主要用嚟服侍最高神或唯一神齊內克(又稱丘庫)。
瓦克係非洲之角好多庫希特語族人民傳統宗教中單一神嘅名稱,表示一種早期嘅一神教信仰。不過呢個宗教大多已經畀亞伯拉罕諸教取代。大約3%嘅奧羅莫人仍然信奉呢種傳統一神教,用奧羅莫語叫做瓦克法納。
古埃及
編輯阿頓教
編輯阿門霍特普四世最初係喺佢統治嘅第5年(公元前1348/1346年)喺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期間引入阿頓教。佢將阿頓由一個相對默默無聞嘅埃及太陽神提升為埃及神譜中嘅至高神。[5]為咗強調呢個改變,阿頓嘅名字用咗平時只畀法老用嘅卡托斯形式寫出嚟,呢個係阿頓教嘅一個創新。呢次宗教改革似乎同賽德節嘅宣告同步,賽德節係一種皇家禧年,目的係強化法老嘅神聖王權。傳統上喺法老統治嘅第30年舉行,呢次可能係為咗紀念阿門霍特普三世而舉行,有啲埃及學家認為阿門霍特普三世同佢個仔阿門霍特普四世共同執政咗2到12年。
第5年相信係阿門霍特普四世開始建造新首都阿赫塔頓(意思係「阿頓嘅地平線」)嘅時候,呢個地方今日叫做阿馬爾納。[6]喺標記呢個新首都界限嘅三個邊界石碑上面可以睇到呢個證據。[未記出處或冇根據]喺呢個時候,阿門霍特普四世正式將自己嘅名字改做阿肯那頓(意思係「阿頓所喜悅嘅人」),以表示佢對新信仰嘅崇拜。[6]呢件事發生嘅日期估計係喺嗰一年嘅1月2日左右。[未記出處或冇根據]喺佢統治嘅第7年(公元前1346/1344年),首都由底比斯搬到阿赫塔頓(靠近而家嘅阿馬爾納),不過城市嘅建設似乎仲繼續咗兩年。[7]阿肯那頓將佢嘅宮廷由傳統嘅祭祀中心搬走,標誌住宗教同政治權力焦點嘅巨大轉變。[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呢次搬遷將法老同佢嘅宮廷同祭司階層嘅影響力分開,亦都同傳統嘅崇拜中心分開,但佢嘅諭令亦都有更深層嘅宗教意義—同佢改名一起睇,可能搬到阿馬爾納亦都係想象徵阿肯那頓嘅死亡同重生。[未記出處或冇根據]可能亦都同佢父親嘅死亡同共同統治嘅結束同時發生。[未記出處或冇根據]除咗為咗紀念阿頓而建造新首都之外,阿肯那頓仲監督咗一啲古埃及最大嘅神殿建築群嘅建設,包括喺卡納克同底比斯嘅,後者靠近舊嘅阿蒙神神殿。[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喺第9年(公元前1344/1342年),阿肯那頓宣佈咗一個更加激進嘅新宗教版本,宣稱阿頓唔單止係埃及神譜中嘅至高神,仲係埃及唯一嘅神,而佢自己就係阿頓同埃及人之間唯一嘅中介。[未記出處或冇根據]阿頓教嘅主要特點包括禁止崇拜阿頓嘅偶像同其他形象,除咗一個帶光芒嘅太陽圓盤,呢啲光芒(通常畫成以手結尾)似乎代表阿頓無形嘅精神。[未記出處或冇根據]不過,阿肯那頓講得好清楚,阿頓嘅形象只係代表呢位神,但呢位神超越咗創造,所以唔可以完全理解或者表現出嚟。[8]阿肯那頓喺祈禱中稱呼阿頓,例如喺《大阿頓讚美詩》中寫道:「O唯一嘅神,除祢之外再無別神」。
阿頓教嘅神學細節仲未好清楚。排除所有神明只剩一個,同埋禁止偶像崇拜,呢啲都係同埃及傳統嘅重大分歧,但學者[邊個? ]將阿肯那頓視為一神崇拜者而唔係一神教信徒,因為佢冇積極否認其他神嘅存在;佢只係冇去崇拜阿頓之外嘅神。[未記出處或冇根據]阿肯那頓將阿頓同拉神聯繫起嚟,並且將阿頓嘅重要性提升為拉神王權嘅更新。[9]
喺阿肯那頓嘅繼任者統治下,埃及恢復咗傳統宗教,而阿肯那頓本人亦都畀人當成異端。[10]
其他一神論傳統
編輯有啲埃及倫理文本嘅作者相信只有一個神統治住宇宙。[11]
美洲
編輯美洲原住民宗教
編輯美洲原住民宗教可能係一神論、多神論、一神崇拜、萬物有靈論,或者係呢啲嘅組合。例如,切羅基人嘅靈性信仰就係一神論同泛神論。[12]
大靈,蘇族人叫做「瓦坎坦卡」,[13]阿爾岡昆語族叫做「吉切馬尼圖」,係美國原住民同加拿大第一民族文化中普遍存在嘅一種普世靈力或者至高神嘅概念。[14]根據拉科塔人活動家羅素·米恩斯嘅講法,「瓦坎坦卡」更好嘅翻譯係「大神秘」。[15]事實上,喺哥倫布來到之前,拉科塔人認為「瓦坎坦卡」係一個「神明議會」,佢哋嘅宗教並唔係一神論。[16]
有啲研究者將阿茲特克哲學解釋成根本上係一神論或泛神論。雖然普通民眾相信多神論嘅萬神殿,但阿茲特克祭司同貴族可能將特奧特爾理解為一種具有多個面向嘅單一宇宙力量。[17]不過,呢個想法都受到咗批評,最主要係話好多所謂一神論嘅說法可能其實係來自征服者之後嘅偏見,將古代異教模型強加到阿茲特克人身上。[18]
東亞
編輯漢系宗教
編輯由商朝(公元前1766年)到現代,中國大多數朝代信奉嘅正統信仰系統都以崇拜「上帝」(字面意思係「上面嘅君主」,通常譯做「至高神」)或者天作為至高神為中心,凌駕於其他神明之上。[19]呢個信仰系統早於儒家同道家嘅發展,亦都早過佛教同基督教嘅引入。佢有啲一神論嘅特點,因為天被視為一個全能嘅實體,一種無形嘅力量,具有人格神嘅特性,超越現實。不過,呢個信仰系統又唔係真正嘅一神論,因為除咗上帝之外,仲有其他較次要嘅神明同靈魂受到崇拜,呢啲神明同靈魂因地而異。[19]不過,後來嘅變體,例如墨家(公元前470年至公元前391年左右)就接近真正嘅一神論,教導話較次要嘅神明同祖先嘅靈魂嘅作用只係執行上帝嘅意志。喺墨子嘅《天志》中,佢寫道:
《天志》,第27章,第6段,約公元前5世紀
喺古代中國崇拜上帝同天包括建造廟宇,最後同最大嘅係北京嘅天壇,同埋祈禱。每個中國朝代嘅統治者都會每年進行祭祀上帝嘅儀式,通常係宰殺一隻完全健康嘅公牛作為祭品。雖然喺道教、佛教同其他宗教傳入之後,佢嘅流行度逐漸降低,但佢嘅概念一直用到前現代時期,並且融入咗之後喺中國嘅宗教,包括早期中國基督徒使用嘅術語。儘管道教同佛教帶嚟咗非有神論同泛神論嘅精神性,但上帝仲係受到讚美,一直到清朝結束,清朝最後一位統治者仲自稱係天子。
喺19世紀嘅廣東地區,一神論嘅影響導致咗太平天國運動。[20]
騰格里教
編輯批評
編輯批評者認為一神教係造成無知、壓迫同暴力嘅原因。大衛·休謨(1711–1776)曾經講過,一神教冇多神教咁多元化,所以相對冇咁包容,因為一神教要求人哋將佢哋嘅信仰限制喺一個教條入面。[21] 同樣,奧古斯特·孔德講過:「一神教係無法同人類天性中嘅仁慈本能並存」,因為佢迫使信徒要完全投入一個單一嘅造物主。[22] 馬克·S·史密斯,一位美國嘅聖經學者同古代歷史學家,寫過一神教往往係一種「全面性話語」,經常佔據咗社會信仰體系嘅所有層面,導致排斥「其他人」。[23] 雅各·紐斯納指出:「一神教嘅邏輯……唔會為包容其他宗教提供幾多基礎」。[24]
古代一神教亦被形容為戰爭理由,因為佢喺初期激勵咗以色列人向信奉多神嘅迦南人發動戰爭。[25] 薩爾瓦帕利·拉達克里希南認為一神教係暴力嘅原因,佢講過:「狹隘一神教嘅不容忍以血字寫滿咗人類歷史,從以色列部族第一次衝入迦南嘅時候開始。一個嫉妒神嘅信徒被鼓動去向異教信仰同文化嘅人發動侵略戰爭。佢哋會引述神嘅名義嚟為征服者施加嘅殘酷行為作出辯護。舊以色列嘅精神被基督教同伊斯蘭教繼承,可能唔係無道理咁講,如果西方文明喺呢個問題上係比喺希臘而唔係巴勒斯坦塑造,可能會好啲。」[26]
睇埋
編輯註
編輯- ↑ 《學典》。三民書局。1998年。
- ↑ Asante, Molefi Kete; Mazama, Ama (2009). Encyclopedia of African religi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ISBN 978-1-4129-3636-1. OCLC 185031292. pp. 18. 95, 103, 748.
- ↑ *Crandall, David P. (2000). The Place of Stunted Ironwood Trees: A Year in the Lives of the Cattle-Herding Himba of Namibia. New York: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Inc. pp. 47. ISBN 0-8264-1270-X.
- ↑ Ikeng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rican Studies. Institute of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Nigeria. 1972. p. 103. 喺26 July 2013搵到.
- ↑ David, Rosalie (1998). Handbook to Life in Ancient Egypt. Facts on File. p. 125. ISBN 9780816033126 –透過Archive.org.
- ↑ 6.0 6.1 McLaughlin, Elsie (22 September 2017). "The Art of the Amarna Period".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原先內容歸檔喺2 May 2021. 喺4 July 2020搵到.
喺統治年第5年,法老放棄咗所有嘅偽裝,宣佈阿頓係埃及嘅官方國家神,將注意力同資金由阿蒙神職人員轉移到太陽神崇拜。佢仲將自己嘅名字由阿門霍特普(「阿蒙滿意」)改做阿肯那頓(「阿頓嘅忠實者」),並且下令建造一座新嘅首都阿赫塔頓(「阿頓嘅地平線」)喺沙漠裏面。阿赫塔頓位於今日嘅泰勒-阿馬爾納遺址,位於古埃及城市底比斯同孟菲斯之間嘅尼羅河東岸。
- ↑ "Amarna Period of Egypt".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英文).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2-02-17. 喺2022-02-10搵到.
- ↑ "The Aten | Ancient Egypt Online".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2-08-21. 喺2022-08-05搵到.
- ↑ Hart, George (2005). The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Egyptian gods and goddesses (第2版). Routledge. p. 39. ISBN 978-0-415-34495-1.
- ↑ "Akhenaten: The Mysteries of Religious Revolution". ARCE (英文). 喺2024-02-21搵到.
- ↑ Pinch, Geraldine (2004). "The gods themselves, deities and myth". Egyptian Myth: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New York: 牛津大學出版社. ISBN 978-0-19-280346-7.
- ↑ Buskirk, Kathy Van (2007-04-04). "The Cherokee religion". New Statesman (美國英文). 喺2024-02-28搵到.
- ↑ Ostler, Jeffry. The Plains Sioux and U.S. Colonialism from Lewis and Clark to Wounded Kne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ul 5, 2004. ISBN 0521605903, pg 26.
- ↑ Thomas, Robert Murray. Manitou and God: North-American Indian Religions and Christian Culture.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7. ISBN 0313347794 pg 35.
- ↑ Means, Robert. Where White Men Fear to Tread: The Autobiography of Russell Means. Macmillan, 1995. ISBN 0312147619 pg 241.
- ↑ Rice, Julian (1998). Before the great spirit: the many faces of Sioux spirituality.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ISBN 0-8263-1868-1.
- ↑ James Maffie (2005)。"Aztec Philosophy". 《互聯網哲學百科全書》。
- ↑ James Maffie, Aztec Philosophy: Understanding a World in Motion, 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 15/03/2014
- ↑ 19.0 19.1 Dubs, Homer H. (1959). "Theism and Naturalism i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9 (3/4): 163–172. doi:10.2307/1397096. ISSN 0031-8221. JSTOR 1397096. 原先內容歸檔喺2022-02-20. 喺2022-02-20搵到.
呢並唔一定意味住一神論,因為除咗至高神或天之外,仲有普通嘅神明(神)同祖先嘅靈魂(鬼),佢哋都係周朝皇家祭祀嘅對象。
- ↑ Chang, Iris (2003). The Chinese in America: A Narrative History. New York: Viking Press. pp. 30–31. ISBN 978-0-670-03123-8.
- ↑ 大衛·休謨講過,唔同於一神教,多神教本質上比較多元化,冇被教條束縛,所以比一神教包容得多,而一神教傾向迫使人相信單一嘅信仰。(David Hume, 《關於自然宗教嘅對話同宗教歷史》, ed. J. C. A. Gaskin, 紐約: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83, 頁26-32.)
- ↑ 《實證宗教教義問答》, 頁251
- ↑ 馬克·S·史密斯, 《聖經一神教嘅起源:以色列多神教背景同烏加里特文本》, (2001年8月). 頁11. 牛津大學出版社. (Google Books).
- ↑ Berchman, Robert M. (2008年5月)。"The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Tolerance in the Greco-Roman Period". 出自 Neusner, Jacob; Chilton, Bruce (編)。《《世界宗教中嘅宗教包容》》。Templeton Foundation Press (2008出版)。頁 61。ISBN 9781599471365。喺2016-07-03搵到。「雅各·紐斯納 […] 認為『一神教嘅邏輯……唔會為包容其他宗教提供幾多基礎。』」
{{cite book}}
: Check|editor1-link=
value (help); Check|editor2-link=
value (help) - ↑ Regina Schwartz, 《該隱嘅詛咒:一神教嘅暴力遺產》,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1997 ISBN 978-0-226-74199-4
- ↑ Arvind Sharma, 《宗教哲學嘅原初觀點》, 多德雷赫特, Springer, 2006, 頁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