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
30°49′24.2″N 111°0′13.2″E / 30.823389°N 111.003667°E
三峽大壩(粵拼:saam1 haap6 daai6 baa3)係喺中國長江三峽地方起嘅堤壩,係一項好大型嘅水利工程,響起嗰陣叫佢做三峽工程。條壩響正三峽之中嘅西陵峽,即係秭歸縣三斗坪。條壩起來主要係調節長江水流,壩閘咗嘅江水就變成三峽水庫,而條壩本身就都係水力發電廠,叫三峽水電站。因為呢項工程規模好大,關係到各方面嘅利益,所以一直都引起好大爭論。
建築
編輯呢個工程由1919年孫文提出起計,一直拗起唔起拗咗七十三年,所以到完工夾埋就用咗90年。
構想
編輯喺長江三峽起大壩嘅構想,可以追溯到中華民國之父孫文,佢喺《建國方略》(1919年發表)一書認為長江「自宜昌以上,入峽行」嘅呢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利」(第二計劃第四部庚)。按呢個設想,1940年代中期,國民政府同美國墾務局簽約,準備利用美國資金起水電站,同邀請嗰個局總工程師、世界知名水利專家薩維朱(John Lucian Savage)嚟中國考察。薩維朱喺三度實地考察三峽地區後,寫咗《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認為三峽工程可行,重安排開展前期工作,但後來因為中國內戰,呢件事無疾而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由於長江上游周不時發洪水,威脅武漢等長江中游城市嘅安危,所以重提三峽工程。毛澤東1953年初,視察三峽時嗰陣,曾經話:「三峽水利樞紐係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㗎」,「但最後落決心確定修建及同埋幾時開始修建,要等各個重要方面嘅準備工作基本完成之後,先可以作出決定。」。又作「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水調歌頭·游泳》)嘅詞句表示出建設三峽工程嘅設想,並指定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督辦。喺周恩來嘅主持下,開始咗三峽工程嘅勘探、設計、論證工作,並邀請咗蘇聯嘅水利專家參與。當時水利領域內支持工程上馬嘅林一山等人,同反對方黃萬里、李銳等人,爭論得非常激烈。喺呢種情況下,考慮到國力、技術同國內國際形勢等其他因素,毛澤東最終決定暫緩實施三峽工程,「積極準備,充分可靠」,先修建葛洲壩水電站,作為三峽水電站嘅實驗工程。
葛洲壩水電站位於湖北省宜昌市區,1971年開工,「邊設計、邊準備、邊施工」,但無幾耐之後就因為施工質量實在唔合格而停工。喺多次修改設計同施工方案之後,喺1974年復工,1981年實現長江截流,1988年全部建成。電站係無調節能力嘅徑流式水電站,共安裝19台12.5萬千瓦和2台17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271.5萬千瓦,一度係中國最大嘅發電廠。
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中國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嘅口號,要興建一批骨幹工程來拉動國民經濟嘅發展,三峽工程於是再次提上議事日程。1983年水利電力部提交咗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並着手搞前期準備。1984年國務院批准咗呢份可行性研究報告,但係喺1985年嘅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以周培源、李銳等為首嘅好多政協委員表示咗強烈反對。於是,由1986年到1988年,國務院又召集張光斗、陸佑楣等412位專業人士,分十四個專題對三峽工程進行全面重新論證,結論認為技術方面可行、經濟方面合理,「建比唔建好,早建比晚建更為有利」。不過呢個之後爭論唔但只冇平息,各方反對嘅聲浪更大,李鵬等國務院領導人睇到喺難以取得比較一致意見嘅情況下,將工程議案提交畀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呢個係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繼1955年三門峽水電站之後第二件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嘅工程建設議案。1992年4月3號議案獲得通過,標誌住三峽工程正式進入建設期。
工程基本情況
編輯三峽大壩嘅選址最初有南津關、太平溪、三斗坪等多個候選壩址。最終選定嘅三斗坪壩址,位於葛洲壩水電站上游38千米處,地勢開闊,地質條件為較堅硬嘅花崗岩,地震烈度細[1]。江入面有一沙洲中堡島,將長江一分為二,左側係寬約900米嘅大江同江岸邊嘅小山罈子嶺,右側係寬約300米嘅後河,可為分期施工提供便利。
關於大壩嘅壩高,喺籌劃中曾經有低壩、中壩、高壩三種方案。1950年代,喺蘇聯專家嘅影響下,各方多支持高壩方案。到咗1980年代初,「短、平、快」嘅思路佔咗主流,所以低壩方案非常流行。但係,出於為重慶改善航運條件嘅考慮,各方最終同意建設中壩。
三峽大壩係混凝土重力壩,佢壩長2335米,底部寬115米,頂部寬40米,高度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大壩壩體可抵禦萬年一遇嘅特大洪水,最大下洩流量可達每秒鐘10萬立方米。整個工程嘅土石方挖填量約1.34億立方米,混凝土澆築量約2800萬立方米,耗用鋼材59.3萬噸。水庫全長600餘千米,水面平均寬度1.1千米,總面積1084平方千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調洪庫容約220億立方米,調節能力為季調節型。
三峽大壩設計成由多個功能模塊組成,從左至右(面向下游)依次為永久船閘、升船機、洩沙通道(臨時船閘)、左岸大壩同電站、洩洪壩段、右岸大壩及電站、山體地下電站等。大壩嘅永久船閘係雙線五級船閘,建喺罈子嶺背對長江嘅一側,年通過能力5000萬噸。
三峽水電站嘅機組佈置喺大壩嘅後側,共安裝32台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地下6台,另外仲有2台5萬千瓦嘅電源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遠遠超過位居世界第二嘅巴西伊泰普水電站。機組設備主要由德國伏伊特(VOITH)公司、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德國西門子(SIEMENS)公司組成嘅VGS聯營體同法國阿爾斯通(ALSTOM)公司、瑞士ABB公司組成的ALSTOM聯營體提供。佢哋喺簽訂供貨協議時嗰陣,都已經承諾將相關技術無償轉讓畀中國國內嘅電機製造企業。三峽水電站嘅輸變電系統由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負責建設同管理,預計共安裝15回50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連接至各區域電網。
三峽工程喺建設中全面實行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標投標制、建設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制度,以確保工程質量。為咗實現競爭,仲將主要建設項目拆成單項進行招標。三峽工程嘅業主係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設計單位同主要監理單位都係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要施工單位有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葛洲壩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安能建設總公司(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水電部隊)、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聯營體)、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聯營體)、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聯營體)等,呢啲企業曾經承擔咗包括葛洲壩水電站、二灘水電站、引灤入津工程在內嘅好多大型水利工程建設。
三峽工程預測嘅靜態總投資大約係900億元人民幣(1993年5月末價格),其中工程投資500億元,移民安置400億元。預測動態總投資將可能達到2039億元,估計實際總投資約1800億元左右。建設資金主要來自三峽工程建設基金即電費附加費。國務院1992年規定,全國人民每使用1千瓦時電就需附加上交0.003元以投入三峽工程,此後呢個數字又多次調升,有啲省份甚至達到0.0124元。1994年起,葛洲壩水電站嘅利潤都直接轉為三峽建設資金。到2002年,以葛洲壩電廠為主體嘅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掌管葛洲壩同三峽嘅所有發電資產。嗰間公司2003年喺上海證券交易所公開發行股票上市,佢募集嘅資金同之後獲得嘅發電利潤都成為建設資金嘅重要來源。另外,三峽總公司仲發行咗幾期國內債券募集資金。
開工到起好
編輯全國人大通過興建議案之後,1993年,國務院設立咗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係工程嘅最高決策機構,由國務院總理兼任委員會主任。之後,工程項目法人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成立,實行國家計劃單列,由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直接管理。1994年12月14號,各方喺三峽壩址舉行咗開工典禮,宣告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三峽工程嘅總體建設方案係「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工程共分三期進行,總計約需17年,目前已全部完成。
一期工程由1993年初開始,利用江中嘅中堡島,圍護住佢個右側後河,築起土石圍堰深挖基坑,並修建導流明渠。喺呢段期間,大江繼續過流,同時喺左側岸邊修建臨時船閘。1997年導流明渠正式通航,同年11月8號實現大江截流,標誌住一期工程達到預定目標。
二期工程由大江截流後嘅1998年開始,喺大江河段澆築土石圍堰,開工建設洩洪壩段、左岸大壩、左岸電廠同永久船閘。喺呢個階段,水流通過導流明渠下洩,船舶可以由導流明渠或者臨時船閘通過。到2002年中,左岸大壩上下游嘅圍堰先後打破,三峽大壩開始正式擋水。2002年11月6號實現導流明渠截流,標誌住三峽全線截流,江水只可以通過洩洪壩段下洩。2003年6月1號起,三峽大壩開始下閘蓄水,到6月10號蓄水至135米,永久船閘開始通航。7月10號,第一台機組並網發電,到當年11月,首批4台機組全部並網發電,標誌住三峽二期工程結束。
三期工程喺二期工程嘅導流明渠截流後就開始咗,首先係搶修加高一期嗰陣喺右岸修建嘅土石圍堰,同喺佢保護下修建右岸大壩、右岸電站同地下電站、電源電站,同時繼續安裝左岸電站,將臨時船閘改建成洩沙通道。成個工程喺2009年全部完工,2012年電站最後一臺機組交付,成個工程完工。三峽大壩已經喺2006年5月20號完工。
建設過程中嘅負面事件
編輯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之前,國務院三峽工程驗收組喺大壩表面發現咗80多條裂縫,呢件事經媒體披露之後,引起社會上對三峽工程質量嘅紛紛議論。但係據驗收組副組長潘家錚解釋,呢啲裂縫的確存在,但極之細微,最闊唔超過0.2毫米,對大壩安全幾乎冇影響,而且呢啲裂縫嘅產生都係技術問題,絕對唔係質量問題,世界上其他一切水電站都存在呢種裂縫。
2005年1月,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公佈咗三十個未辦理環保手續就違規開工嘅工程項目名單,其中包括三峽電源電站同三峽地下電站。三峽總公司一開始對呢樣嘢極力爭辯,唔顧環保總局嘅停工命令,繼續施工,雙方形成頂牛之勢。後來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嘅調解下,三峽總公司被迫認錯停工,繳納罰款。直到2005年4月,喺補辦完所有手續之後,先至重新開工。
三峽工程自開工以來,就一直有媒體報道其中存在部分貪污腐敗現象。到2004年末,查處嘅貪污資金已有4000幾萬,大部分都係挪用或者侵佔移民款。
三峽電廠組織結構
編輯三峽電廠唔係獨立法人,佢係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嘅下屬單位。三峽樞紐除通航建築以外嘅所有設備設施都由三峽電廠管理,包括左岸電站、右岸電站、地下電站、電源電站、洩洪設施、大壩水工建築等。
三峽左岸電站全部14台機組都已經投產,總裝機容量達到980萬千瓦。右岸電站預計喺2007-2008年完成全部12台機組嘅安裝。左岸電站機組投產情況如下:
- 左岸1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11月22號投產發電。
- 左岸2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7月10號投產發電。
- 左岸3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8月18號投產發電。
- 左岸4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10月28號投產發電。
- 左岸5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7月16號投產發電。
- 左岸6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8月31號投產發電。
- 左岸7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4年4月20號投產發電。
- 左岸8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4年8月24號投產發電。
- 左岸9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5年9月7號投產發電。
- 左岸10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4年4月7號投產發電。
- 左岸11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4年7月26號投產發電。
- 左岸12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4年11月22號投產發電。
- 左岸13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5年4月24號投產發電。
- 左岸14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5年7月21號投產發電。
三峽工程嘅影響、爭議同對策
編輯由三峽工程籌建嘅嗰一刻開始,佢就同各種爭議相伴。早期嘅不同意意見多偏重於經濟和技術因素,普遍認為經濟上無法支撐,技術上亦都難以實現預定目標,並且移民嘅難度極大。
到咗1980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嘅持續,中國國內關於三峽工程嘅爭論更加廣泛,涵蓋咗政治、經濟、移民、環境、文物、旅遊等各個方面。
政治爭議
編輯三峽工程嘅支持者們相信工程將具有巨大嘅經濟和社會效益,並且能夠拉動整個國家國民經濟嘅發展。而反對者們就認為工程勞民傷財,係政府領導人好大喜功、打算青史留名嘅表現。
1992年國務院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交三峽工程建設議案嘅舉動,便被廣泛質疑係李鵬等領導人刻意要將三峽工程辦成「鐵案」。當時有人認為人大代表多唔係專業人士,由他們來決定工程嘅命運並唔合適。而即使喺審議過程中,人大代表們都普遍反映國務院提交議案中嘅可行同唔可行理由嚴重唔對稱,甚至還抱怨官方用種種手段干擾同影響人大代表嘅決策。1992年4月7日議案終於進入表決程序,共有2633名人大代表參與表決,結果是贊成1767票,反對177票,棄權664票,未按表決器嘅有25人。表決雖然獲得通過,但贊成票只佔總票數嘅三分之二左右(67%),是迄今為止中國全國人大所通過嘅得票率最低嘅議案。
國務院向各省強制徵收三峽工程建設基金嘅做法,曾經一度受到一啲省份嘅抵制,後來喺國務院嘅三令五申之下,先至勉強募集到位。另外,由於三峽工程引發嘅好多環保問題,都令佢喺國際上備受指責,從而難以喺海外籌集資金。
喺國防安全方面,有人擔心一旦中國捲入戰爭或者遭受恐怖主義襲擊,三峽大壩將會成為受襲嘅目標。不過樂觀者認為,轟炸呢種關係數億人民生命嘅民用目標係嚴重違反國際法嘅行為,喺現代戰爭中當然唔會出現,而三峽大壩極其龐大,一般恐怖組織所使用嘅手段都難以對大壩造成整體性損毀,即使係炸較薄弱嘅船閘,由於有五級船閘,而且建喺同大壩並唔相連嘅罈子嶺,所以都不會引起潰壩。
預期效益同實際情況
編輯三峽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發電同航運,其中防洪被認為係三峽工程最核心嘅效益。
歷史上,長江上游河段同佢多條支流成日發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嘅時候宜昌以下嘅長江荊州河段(荊江)都要採取分洪措施,淹沒鄉村同農田,以保障武漢嘅安全。喺三峽工程建成後,佢巨大庫容所提供嘅調蓄能力將會可以令下游荊江地區抵禦百年一遇嘅特大洪水,亦都有助喺洞庭湖嘅治理同荊江堤防嘅全面修補。
三峽工程嘅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喺發電。佢喺中國西電東送工程中線嘅巨型電源點,非常靠近華東、華南等電力負荷中心,所發嘅電力將主要賣畀華中電網嘅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華東電網嘅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南方電網嘅廣東省。三峽嘅上網電價按照各受電省份嘅電廠平均上網電價確定,喺扣除相應嘅電網輸電費用後,約為0.25元。由於三峽電站係水電機組,佢嘅成本主要係折舊同貸款嘅財務費用,因此利潤非常高。由於長江屬於季節性變化較大嘅河流,就算三峽電站嘅裝機容量大於伊泰普水電站,但係佢嘅發電量就少於後者。
喺三峽建設嘅早期,曾經有人認為三峽水電站建成後,佢強大嘅發電能力將會造成電力供過於求。但現在睇嚟,就算三峽水電站全部建成,佢裝機容量都僅及到嗰時中國總裝機容量嘅3%,並唔會對整個國家嘅電力供需形勢產生好大影響。而且自2003年起,中國出現咗嚴重嘅電力供應緊張局面,煤炭價格飆升,三峽機組適逢嗰時開始發電,喺它運行嘅頭兩年裡,發電量均超過咗預定計劃,供小於求。
自古以來,長江三峽段下行湍急,唐代詩人李白曾有「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嘅千古名句。但同時,船隻向上游航行嘅難度也非常大,並且宜昌至重慶之間僅可通行三千噸級嘅船舶,所以三峽嘅水運一直以單向為主。到三峽工程建成後,嗰段長江將成為湖泊,水勢平緩,萬噸輪可由上海通達重慶。而且通過水庫嘅放水,還可改善長江中下游地區喺枯水季節嘅航運條件。不過由於永久船閘分為五級,因此通行速度較慢,理論上過閘要2個鐘頭40分鐘,喺目前實際運行中,往往需要4個小時以上先可以通過。
移民問題
編輯移民係三峽工程最大嘅難點,喺工程總投資中,用於移民安置嘅經費就佔到咗45%。當三峽蓄水完成之後,將會淹沒興山縣等129座城鎮,其中包括萬州、涪陵等兩座中等城市同十多座小城市,預計移民數量將大大超過工程初期計劃嘅數量,涉及移民超過120萬人,涉及湖北、重慶的20個縣、區(市), 安置地遍及全國10餘個省(直轄市),歷時長達20幾年,係世界之最。移民嘅置主要通過就地後靠或者就近搬遷嚟解決,但後來發現,水庫淹沒咗大量耕地,從而導致整個庫區人多地少,生態環境趨於惡化,於是對農村人口又增加咗一種移民方式,就係由政府安排,舉家外遷至其他省份居住,目前已經有大約14萬名庫區移民遷到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湖北(庫區外)、湖南、廣東、重慶(庫區外)、四川等省市生活。
為解決移民問題,政府喺1980年代中期曾籌備設立三峽省予以統籌管理,但後來考慮到該地區較為貧困,新成立嘅省恐難以實現經濟自立,並且湖北省抵制情緒嚴重,方案最終只好作罷。到了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後,為促進佔庫區移民總數85%嘅重慶市喺移民問題上嘅積極性同主導性,中央政府決定推動重慶升格為直轄市,並喺1997年3月14號由全國人大以88%嘅贊成票通過。重慶直轄市於當年6月14號正式成立,包括了原四川省嘅重慶、萬州、涪陵同黔江四個地區嘅範圍,因此它雖然被稱為市,但實質上更接近於省。
三峽工程實行「開發性移民」模式,即在移民嘅同時,都伴隨進行大規模嘅基礎設施建造同產業建設,根本目的係要改善民眾嘅活水平。佢嘅經費除咗由三峽建設基金撥付之外,三峽總公司喺電站投產後嘅若干年內每年都要支付畀地方政府一筆資金用於移民安置。另外,國家仲要求全國嘅二十一個省市,每個省對口支援三峽庫區嘅一個縣。
但係,三峽移民由最開始就出現了嚴重嘅腐敗同資金挪用問題,地方政府同官員挪用移民資金用於其它項目嘅現象非常嚴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由李鵬手中接管三峽建委主任之後,一再警告大小官員們謹慎行事,三峽移民經費萬萬動不得,稱佢為「碰不得嘅高壓電線」。迄今為止,三峽重慶庫區因貪污賄賂、瀆職侵權而落馬嘅官員已經超過238名。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開縣縣委常委、副縣長熊聖中喺三峽移民工作中,以造虛假移民戶口方式,套取國家移民補償資金案件。由於庫區移民款嘅挪用問題導致移民補償款缺口太大,有很大部分移民反映未得到合理的補償。
三峽工程庫區移民目前嘅現狀係,雖然移民城鎮嘅基礎建設較快,但係工業發展較差,大批搬遷嘅企業破產倒閉,庫區整體呈現出一種產業空心化嘅狀態,經濟增長緩慢,失業率較高。農村經濟停滯,農民收入下降,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如2004年數萬人包圍萬州市政府的「萬州事件」。
泥沙淤積同水位問題
編輯由於有三門峽水電站嘅前車之鑒,所以泥沙問題始終係三峽工程技術討論嘅重中之重。據測算,長江上游江水每立方米含沙1.2千克左右,每年通過壩址嘅沙量在5億噸以上。在三峽工程未建之前,呢啲泥沙大量淤積喺曲折嘅荊江河段,抬高咗河床水位,並危脅到整個江漢平原同洞庭湖平原嘅安危。
當三峽水庫形成後,受水勢變緩同庫尾地區回水影響,泥沙必然會喺水庫內尤其係大壩同庫尾(回水嘅影響)淤積。不過樂觀者認為,長江嘅含沙量有季節性差異,汛期江水中嘅含沙比例比枯水期大,所以三峽水電站可以採用「蓄清排渾」嘅方法來應對,即係喺汛期時加大排水量令渾水出庫,喺枯水季節大量蓄積清水,便可以減少泥沙喺水庫內嘅淤積,呢方式同目前水電站嘅一般運行方式基本一致,所以不用過於擔心三峽嘅泥沙淤積嘅問題。他們認為喺三峽蓄水嘅初期,排沙比例只有30%至40%,將發生輕度淤積,但主要係填充死庫容,影響不大,隨著水庫運行時間嘅增長,排沙比例會逐漸提高,在80至100年後,將基本達到平衡,不再出現新嘅淤積,舊有淤積都可以通過由臨時船閘改建嘅洩沙通道同加強疏浚等方法清理。嗰時水庫將依然保持90%左右的庫容,唔會對發電、航運同埋沿岸城鎮尤其係重慶造成大嘅不良影響,而且隨住長江上游植樹造林、水土保持工作嘅進展,江水嘅泥沙含量亦都將會慢慢下降。
但係工程嘅反對者好似黃萬里咁認為,長江上游河流所攜裹嘅除咗泥沙,仲有大粒啲嘅鵝卵石,喺三峽大壩築起之後將會極難排出,會造成堵塞,並且向上游延伸,進而影響重慶。之後喺2002年10月,國務院批准由三峽總公司承建長江上游干流金沙江上的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同向家壩等四座巨型水電站,其建設目的之一就係為咗分擔三峽庫區嘅泥沙淤積,減緩三峽庫區嘅泥沙淤積速度,呢個亦都再度引起某些人們對三峽泥沙問題嘅擔憂。
同沙淤積問題同樣極具爭議嘅,介有水位問題。喺三峽蓄水到135米後,有人發現從由大壩到庫尾之間嘅水位落差多達34.7米,遠遠超過咗工程論證報告認為嘅0.4米,因此擔憂重慶可能會喺三峽完全蓄水之後被淹沒。不過三峽驗收組副組長潘家錚對佢解釋,論證報告中計算嘅是滿蓄水後嘅情況,而且而家嘅庫尾水位其實係天然水位,它同大壩水位目前存在住巨大落差並唔人意外。
對生態環境嘅影響同爭議
編輯三峽工程對環境同生態嘅影響非常廣,其中對庫區嘅影響最直接同顯著,對長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響,甚至介有人認為三峽工程將會令到全球嘅氣候吊海洋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庫區嘅人對三峽工程影響環境嘅最大擔憂來自於水庫嘅污染。目前三峽兩岸城鎮同遊客排放嘅污水同活垃圾,都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長江。喺蓄水後,由於水流靜態化,污染物唔可以及時下瀉而蓄積喺水庫中,因此已經造成咗水質惡化同垃圾漂浮,並可能引發傳染病,部分城鎮已喺其他水源採集生活用水。同時大批移民開墾荒地,都加劇了水體污染,並產生水土流失嘅現象。對此,當地政府正在大力興建污水處理廠同垃圾填埋場以解決污染問題,如果發現污染過於嚴重,都可能會採取大壩增加下洩流量來實現換水。
三峽水庫庫容極大,因此必然會增加庫區地震嘅頻率。但支持工程嘅人士認為,當時論證壩址嘅時候,非常重要嘅一個考慮因素就係地質條件,三斗坪附近嘅巖體比較完整,斷裂少,歷史上亦極少發生有感地震,因此唔太可能發生破壞劇烈嘅強震。三斗坪嘅上游地區,地質條件主要係碳酸鹽巖,發生地震嘅可能性較大,但烈度估計最高都唔會超過6級,而三峽嘅主要建築物都係按照防7級地震烈度嚟設計架。由於三峽兩岸山體下部未來長期浸泡,因此山體滑坡、塌方同泥石流嘅頻率會增加,呢個將會係三峽工程所能造成嘅主要地質災害。而工程嘅反對者就質疑論證過程只考慮咗地質嘅靜態狀況,冇考慮蓄水後可能帶來嘅地質條件質變。
根據葛洲壩水電站嘅運行經驗,三峽工程將會對周邊生態造成嚴重嘅衝擊。因為有大壩阻隔,魚類無法正常通過三峽,佢哋嘅生活習性同遺傳等會發生變異。三峽完全蓄水後將淹沒560多種陸生珍稀植物,但佢哋當中絕大多數喺淹沒線以上都有分佈,只有疏花水柏枝同荷葉鐵線蕨兩種完全喺淹沒線以下,而家都已經遷植。
三峽蓄水後,水域面積擴大,水嘅蒸發量上升,因此會造成附近地區日夜溫差縮小,改變庫區嘅氣候環境。由於水勢同沙量嘅變化,三峽仲可能改變下游河段嘅河水流向同沖積程度,甚至可能會影響東海,甚至改變全球嘅環境。但係考慮到各海洋互通,以及長江三峽以下嘅一千多公里流程中仲有湘江、漢江、贛江等多條重要支流嘅水量匯入,因此估計唔會點影響全球海洋同氣候環境。而且環境嘅變化由多種可變因素交織形成,極其複雜,所以無法確定三峽工程會點影響環境。
三峽工程亦有啲益環境嘅作用。三峽水電站,將會代替大批火電機組,每年減少消耗煤炭5000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
對風景名勝同文物古跡嘅影響
編輯長江三峽係中國著名嘅風景名勝區,佢起自重慶奉節縣白帝城,蜿蜒約200千米至湖北宜昌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同陵峽組成,沿途地形險峻,山川秀麗,古跡眾多。喺水庫滿蓄水後,三峽嘅峽谷感將會受到一定程度嘅削弱,但係三峽兩岸山勢原本高拔陡峭,「夔門天下雄」等山巒多喺1000米以上,因此視覺觀感並唔會差異太多。同時,蓄水後,原先一啲幽深嘅景區亦將更加方便旅客探訪。不過,由於旅遊機構喺1990年代廣泛宣傳咗「告別三峽游」,令到人哋普遍認為蓄水後嘅三峽景致不再,因此自2003年以來,三峽嘅旅遊業就一落千丈。
三峽周邊喺古代係巴文化同楚文化嘅交匯地。水庫淹沒區已探明嘅文物點有1200多個,由1992年起文物部門就開始進行搶救性發掘,預計可以喺2009年蓄水完成前搶救、保護完畢。另外,政府介對其中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其他重要古建築文物設立專案、撥給專款予以保護。
白鶴梁題刻位於重慶涪陵區城北長江江面上,係一組天然石樑,長度約1600米,有題刻165段,石魚18尾,揭示當地自唐代至清代間嘅72個年份嘅枯水資料,係世界上所發現嘅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數量最多嘅水文題刻。三峽蓄水完成後,白鶴梁將會永遠淹沒喺水入面,文物部門已經喺佢周圍建設咗巨大嘅水下無壓透明容器以方便遊客觀賞同學者研究,令佢成為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嘅博物館。
張桓侯祠位於重慶雲陽縣縣城嘅對岸,依山傍水,係紀念三國名將張飛嘅巨大祠廟建築群,古建、碑刻等有好多。廟前有「江上風清」四個大字,由長江上抬眼望去,極其宏偉。2002年至2003年,文物部門按照「整舊如舊」原則對張桓侯祠實施咗整體搬遷,新址喺新雲陽縣城嘅對岸,東距原址32千米。
石寶寨位於重慶市忠縣石寶鎮,佢35米高嘅寨樓,係中國唯一一座穿斗式構架嘅高層木建築,被譽為「世界八大奇異建築」之一。寨後有山,拔地而起,四面陡峭如印,名「玉印山」,山同寨渾然一體。由於地勢較高,石寶寨喺三峽蓄水後將會成為一座孤島,四面被水環繞。但是由於水位嘅抬高,令佢下面嘅山石有可能軟化、崩解,因此文物部門喺其周圍建造咗一道巨型圍堤,包圍住成個山寨。
丁房闕—無銘闕均為位於重慶忠縣境內嘅漢代石闕。丁房闕為雙闕,坐落喺忠縣縣城,係罕見嘅廟前闕。無銘闕位於忠縣縣城外嘅古驛道旁,原為雙闕,而家僅存右闕。呢兩組漢闕而家都已搬到咗地勢較高嘅忠縣白公祠內。
另外,地方政府仲對千年古鎮大昌鎮同屈原祠等實行了整體搬遷,對原本嘅三面臨水嘅白帝城實施原址保護,令佢成為一座江中島,而夔州古城(奉節縣城)等無法搬遷保護嘅就只可以永埋水底喇。
重要日期
編輯- 1992年4月3號,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以67%嘅贊成票通過咗《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標誌著建設三峽工程已獲得法律上嘅許可。
- 1993年1月3號,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成立,佢係三峽工程嘅最高決策機構。
- 1993年8月19號,國務院頒布《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
- 1993年9月27號,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成立,佢係三峽工程嘅業主單位。
- 1994年3月18號,葛洲壩水電站劃歸三峽總公司,佢嘅利潤成為三峽建設資金。
- 1994年12月14號,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 1996年8月10號,西陵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呢條橋位於三峽大壩下游4.5千米處。
- 1997年3月14號,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設立重慶直轄市嘅議案,呢個市承擔咗整個三峽工程85%嘅移民人數。
- 1997年6月24號,左岸14台機組開標。
- 1997年10月6號,導流明渠正式通航,大江截流前嘅工程準備已完成。
- 1997年11月8號,大江截流,標誌著一期工程完成,二期工程開始。
- 1998年5月1號,三峽臨時船閘開始通航。
- 2000年7月17號,重慶雲陽縣150戶居民集體搬遷到上海崇明縣,呢個係三峽庫區首批外遷嘅移民。
- 2001年1月15號,國務院頒布咗修訂後嘅《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
- 2002年5月1號,左岸上游圍堰被打破,三峽大壩開始正式擋水。
- 2002年10月21號,洩洪壩段全線澆築至185米高程,宣告建成。
- 2002年10月26號,左岸大壩全線澆築至185米高程。
- 2002年11月4號,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 2002年11月6號,導流明渠截流,之後三峽工程全線截流。
- 2003年5月5號,三峽至華東電網嘅輸電線路開始運行,起訖點由湖北宜昌至江蘇常州。
- 2003年6月1號,三峽水電站開始下閘蓄水。
- 2003年6月10號,水庫蓄水至135米,具備發電條件。
- 2003年6月16號,永久船閘開始通航。
- 2003年7月10號,左岸2號機組投產發電,係三峽第一台發電嘅機組。
- 2003年10月15號,右岸電廠12台機組開標。
- 2003年11月18號,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喺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佢募集嘅資金用於收購三峽機組。
- 2003年11月22號,左岸1號機組投產發電,至此首批機組全部投產,標誌住二期工程嘅目標全部實現。
- 2003年12月2號,三峽至南方電網嘅輸電線路開始運行,起訖點由湖北宜昌至廣東惠州。
- 2003年12月29號,三峽電源電站開工。
- 2005年1月18號,三峽地下電站同電源電站被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勒令停工,喺補辦完各項環保手續之後,於三個月後復工。
- 2006年5月20號,三峽大壩主體工程全面竣工。
- 2006年6月6號,三峽大壩右岸上游圍堰爆破工程喺下晝引爆,佢嘅爆破規模被稱為「天下第一爆」。
參考資料
編輯註釋
編輯- ↑ 〈三峽建設委員會網頁-壩址選擇〉。原著喺2006年6月17號歸檔。喺2006年9月21號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