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篇文講嘅係星加坡嘅人民行動黨。想搵其它個名一樣嘅政黨,睇吓「人民行動黨 (搞清楚)」。


人民行動黨粵拼jan4 man4 hang4 dung6 dong2英文People's Action Party,英文縮寫PAP,中文簡稱行動黨)係一個星加坡右翼[5]政黨,由1959年到而今都係星加坡政府執政黨,喺星加坡國會一黨獨大。佢係星加坡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嘅執政黨,亦係唯一一個。呢種長時間嘅連續統治,令到星加坡經常畀人話佢係「事實上嘅一黨專政」("de facto one party-state"[6])同「唔民主」("undemocratic"[7])。

人民行動黨
主席許文遠
成立 1954年11月21號, 69年之前 (1954-11-21)
官方色彩 {{{官方色彩}}}
總部 星加坡新樟宜路上段57B號PCF大樓#01-1402
郵編463057
意識形態 保守主義
經濟自由主義
公民民族主義[1][2]
社會保守主義
集權主義[3][4]
黨員{{{黨員}}}
白、藍、紅
www.pap.org.sg

1959年星加坡大選到而今,行動黨一路都主宰星加坡政治,亦同呢個城邦嘅政治、社會、經濟方面嘅快速發展有好大嘅關係[8]2015年星加坡大選改選星加坡國會全部89個分區議席,行動黨贏到83個,總得票率69.86%。

政治發展 編輯

喺1940年代到1950年代初,李光耀杜進才吳慶瑞都有參加「馬來亞論壇英文Malayan Forum」,一個喺倫敦嘅學生運動組織,旨在反對殖民統治馬來亞[9][10]。呢班友返到星加坡之後,定期聚埋一齊傾馬來亞地區嘅獨立策略,並且開始搵同道人去組織政黨。吳介紹咗記者拉惹勒南畀李識[11]。李亦通過介紹,識咗一啲受過英文教育嘅左翼學生,以及受過中文教育嘅工會同學生領袖。李當時處理緊「Fajar叛亂案」[註 1]嘅審訊,同埋1954年兵役暴動案英文1954 National Service riots[註 2][13]

1954年11月21號,行動黨正式登記做政黨。召集人包括工會分子、律師同埋記者,譬如李光耀沙末伊斯邁英文Abdul Samad Ismail杜進才吳慶瑞蒂凡那拉惹勒南、曾超卓(Chan Chiaw Thor)、方水雙、陳維今(Tann Wee Keng)同 Tann Wee Tiong[14]。新政黨由李光耀做秘書長,杜進才做創黨主席,黨嘅幹部仲包括Tann Wee Tiong、李玉盛(Lee Gek Seng)、王永元同埋陳維今[15]

1955年星加坡大選,選舉「立法議會」(Legislative Assembly)32個議席之中嘅25個。呢勻係行動黨第一次參加選舉,四名候選人獲得工會會員同學生組織嘅支持,包括幫佢哋出力拉票嘅「大學社會主義俱樂部英文University Socialist Club[16]。卒之俾佢哋贏到三席,包括黨魁李光耀(丹戎巴葛選區)同有份創黨嘅林清祥武吉知馬選區)[17][18]。先得22歲嘅工會分子林清祥,當時係星加坡贏到選舉最後生嘅人,個紀錄一路到而今都冇人破到。呢次選舉由大衛馬紹爾英文David Marshall帶領嘅「勞工陣線」勝出[19]。馬紹爾成為星加坡第一任首席部長(Chief Minister)。

1956年4月舉行「倫敦憲制會談英文Merdeka#Singapore」,首席部長馬紹爾同代表行動黨嘅林清祥同李光耀都有參加。呢次談判最後失敗,英國人拒絕畀星加坡內部自治(internal self-government)英文Self-governance of Singapore。談判失敗咗,馬紹爾覺得失望,為咗兌現爭取唔到自治就落台嘅承諾,喺1956年6月7號,辭任首席部長,由勞工陣線另一位成員林有福接替[20]。林有福大力反共,卒之說服英國人去制定畀星加坡實行自治嘅實際計劃。因此,星加坡憲法喺1958年作出相應修訂,取代咗原有嘅「Rendel憲法」[註 3],畀星加坡自治同可以普選成個立法議會。

1950年代中期,行動黨,同埋啲俾人標籤咗做共產黨嘅左派黨員,俾人批評佢哋煽動騷亂[23][24]1956年華文中學暴動發生之後,林清祥、方水雙、蒂凡那同埋一啲工會分子就俾差人捉咗[25]

因為噉樣,行動黨決定重新加強同星加坡勞工團體嘅關係,諗住噉樣爭取工薪階層嘅星加坡華人啲票,因為佢哋好多都支持坐緊監嘅工會分子。李光耀說服咗呢班坐緊監嘅工會領袖,嗌佢哋簽紙表示支持黨同黨嘅政策,又承諾日後行動黨一旦勝選執政,就會釋放佢哋[26]。後來參加過「社會主義陣線」嘅陳仁貴(Tan Jing Quee)認為,李光耀鬼鬼鼠鼠噉同英國人夾份,阻止大眾支持嘅林清祥同佢啲勞工擁躉執政。陳又話,林有福特登煽動啲學生去搞事,之後就捉咗啲工會領袖[27]。格里菲斯大學嘅Greg Poulgrain博士補充:「李光耀同林有福私底下夾份敦促殖民地大臣去頒布禁令,等所有政治犯都唔可以參加選舉[27]。」日後李光耀卒之指控林清祥同佢啲支持者係共產黨,幫「共產主義統一戰線」(Communist United Front)做嘢,但係有關林清祥係共產黨嘅證據始終都好大爭議,因為好多文件都仲未解密[28][29]

行動黨卒之喺李光耀領導底下贏咗1959年星加坡大選[30]。呢次選舉亦係第一屆議會全部議席由普選產生,並且組成嘅內閣享有全部內部自治權力。從此,行動黨每一屆大選都贏到過半數嘅議席。成為星加坡第一任總理[31]嘅李光耀要求釋放行動黨左派黨員來籌組新內閣[32]

1961年,因為對於同馬來西亞合併嘅建議有唔同睇法,同埋長期以來嘅黨內權力鬥爭,行動黨分裂,左派黨員退黨[33][34][35]。退黨嘅成員成立咗「社會主義陣線」(簡稱社陣),林清祥做秘書長[36]。除咗班華人工會領袖,入黨嘅仲有律師知知拉惹(又叫TT拉惹,T. T. Rajah,全名Thampoe Thamby Rajah)同Tann Wee Tiong[37],以及一啲「大學社會主義俱樂部」嘅成員,譬如J.普都遮里(James Puthucheary)同傅樹介[38]

星加坡從英國獨立出來之後,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聯邦。雖然行動黨喺星加坡呢個邦係執政黨,但係喺成個馬來西亞政治入邊,行動黨係反對黨。嗰時,喺吉隆坡嘅聯邦政府俾巫統為首嘅聯盟控制(一路到而今都係噉)。之但係呢,行動黨似乎有機會上台執政,呢個可能性令到巫統好緊張。行動黨參選星加坡以外聯邦議席嘅決定,同巫統參選星加坡境內議席嘅決定,破壞咗雙方互相尊重對方影響力範圍嘅默契,因此嚴重影響兩黨嘅關係。行動黨黨魁李光耀同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性格上嘅衝突卒之演變成一場危機,搞到東姑喺1965年8月9號抨星加坡出馬來西亞。1964年3月10號先啱啱喺馬來西亞登記嘅馬來亞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 of Malaya),喺1965年9月9號取消咗登記,啱啱好係星加坡獨立之後一個月。啲黨員諗住註冊過個「People's Action Party, Malaya」,俾馬來西亞政府拒絕,卒之惟有註冊做民主行動黨

1966年,星加坡反對黨社陣嘅13個國會議員辭職,實行議會總辭,杯葛國會同大選,呼籲支持者參與街頭抗爭。行動黨從此一路都保持住星加坡國會嘅絕大多數議席。社陣啲議員係1963年星加坡大選選出來嘅,嗰一年選舉之前幾個月嘅「冷藏行動」拘捕咗一部分社陣領袖,指控佢哋係共產主義分子[27]。喺之後嘅1968197219761980年星加坡大選,行動黨都將國會議席冚嘭冷擸晒。與此同時,國會議席個總數一路加,由1968年58席加到1980年75席。雖然反對派喺1984年星加坡大選選得返入國會,但行動黨一路都係基本上一黨獨裁,全面掌握星加坡政府。反對派由1984到2011年之間,每一屆至多都係贏得4個位。2011年星加坡大選工人黨創造反對黨紀錄,第一次搶到一個集選區,加埋1個單選區,總共贏到6個改選議席。

架構 編輯

 
人民行動黨總部,喺星加坡新樟宜路上段
 
人民行動黨支部,呢個喺星加坡武吉知馬

行動黨架構早期行列寧主義,1958年佢啲傾向勞工嘅派系仲組成咗先鋒骨幹,不過後來行動黨中委驅逐咗左翼派系,將黨嘅理論基礎移到中間,喺1960年代再繼續移到右翼。最初,有大概500人點咗做所謂「臨時骨幹」(temporary cadre)[39],但係而今有幾多人係冇人知,同埋骨幹花名冊係保密嘅。1988年,黃根成披露有超過1千個骨幹。骨幹有權出席黨大會,同埋選舉同參選中央執行委員會(簡稱中委會,英文係Central Executive Committee,縮寫CEC),即係黨嘅領導層。如果一個普通黨員想做骨幹,首先要獲得佢個選區嘅國會議員提名,之後經過三輪面試,每次見4到5個部長或者國會議員,通過嘅話就會由中委會任命。每年大概有100人獲得提名[40]

中央執行委員會同秘書長 編輯

黨內政治權力集中喺秘書長(Secretary-General)領導嘅中央執行委員會英文Central Executive Committee (PAP)(中委會/CEC)。人民行動黨秘書長係黨魁。因為1959年以來行動黨次次大選都贏,所以行動黨秘書長做星加坡總理變成咗慣例。多數中委會嘅成員亦係閣員。由1957年開始,規矩定咗,中委會即將卸任嘅時候,向骨幹開一張名單,俾佢哋揀來投票,噉樣選出下一屆中委會。不過呢條規矩最近改咗,變成中委會提名8個,黨團會議揀淨低十個。

歷史上,秘書長個位唔係實穩做硬總理,而係中委會去選邊個做總理。當年秘書長李光耀同司庫王永元爭,投票6比6打和,結果李憑住杜進才嘅決定性一票贏咗,噉就做咗星加坡第一任總理[41]

自從嗰次中委會選舉之後,國會多數黨個秘書長做總理就成為咗一個傳統。

總部行政委員會(HQ Executive Committee) 編輯

對落一層委員會係總部行政委員會(HQ Executive Committee,縮寫HQ Ex-Co),負責黨嘅行政管理,以及監督12個屬下委員會[42]。呢12個屬下委員會分別係:

  1. 黨支部任命同聯繫(Branch Appointments and Relations)
  2. 選區聯繫(Constituency Relations)
  3. 信息同反饋(Information and Feedback)
  4. 新媒體(New Media)
  5. 馬拉人事務(Malay Affairs)
  6. 黨員招募同骨幹挑選(Membership Recruitment and Cadre Selection)
  7. PAP論功行賞(PAP Awards)
  8. 政治教育(Political Education)
  9. 宣傳同出版(Publicity and Publication)
  10. 黨員福利(Social and Recreational)
  11. 婦女(Women's Wing)
  12. 青年團(Young PAP)

後來又加多咗兩個:行動黨樂齡行動小組(PAP Seniors Group,縮寫PAP.SG)、行動黨政策論壇(PAP Policy Forum,縮寫PPF),加埋就係14個。

理念 編輯

由行動黨統治初期開始,「生存意識」一路都主導星加坡政治。據Diane Mauzy同R.S. Milne所講,多數研究星加坡嘅學者歸納出行動黨四個主要理念:實用主義(pragmatism)、精英政治、種族多元主義英文Multiracialism,同埋亞洲價值觀,或者係社群主義英文Communitarianism[43]。1991年1月,行動黨推出咗「共同價值白皮書」(White Paper on Shared Values),諗住噉樣來建立一個國家意識形態同埋用亞洲價值觀來大規模洗腦。行動黨又話,佢哋否定咗佢哋心目中嘅西方式嘅自由民主制,雖然星加坡嘅公共行政都有好多自由民主制嘅特徵,譬如對於民主架構嘅認可。不過,星加坡國立大學助理教授胡欣(Hussin Mutalib)認為,對於李光耀來講,「星加坡冇自由民主制會好啲」("Singapore would be better off without liberal democracy"[44]

行動黨嘅經濟思想一路都認同,社會福利開支嘅需求、務實嘅經濟干預主義英文economic interventionism同埋啲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不過,1980年代開始,為咗廣泛實施一個基於公民社會嘅精英政治制度,自由市場政策一路開始流行。而喺嗰啲信奉自由經濟理論嘅組織,譬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佢哋出嘅「經濟自由度」指數入邊,星加坡亦經常排到好高。

李光耀1992年嗰時噉講:

通過觀察香港,我得出結論,政府福利同津貼會磨蝕一個人追求成功嘅鬥心。香港僱員薪酬好輕鬆就可以變,經濟好景嗰時加,唔好景嘅時候減,我睇到覺得好精彩。我決定反轉我個黨喺英國工黨政策度繼承或者抄返來嘅福利政策[45][註 4]

行動黨對共產主義理念有好深刻嘅懷疑,雖然試過同有份創黨嘅同情勞工嘅元老夾份對抗殖民主義,之但係後來又指控呢啲元老係共產主義分子。2015年,有啲觀察員認為,行動黨喺某啲方面,採納咗一啲中間偏左嘅計,來到保持選舉嘅強勢[46]

行動黨掌權初期實行嘅社會主義係務實為主,體現喺佢哋否定咗國有化。根據陳慶珠英文Chan Heng Chee嘅講法,喺1970年代末期,政府嘅信念明顯係一種「自力更生」嘅哲學,類似於美式資本主義嘅「個人奮鬥精神英文rugged individualism」。之但係,行動黨都仲係話佢係一個社會主義政黨,攞佢監管私人行業、積極干預經濟、社會福利政策來做事例證據[47]。不過,喺1976年,荷蘭工黨指控行動黨箝制言論自由,喺社會黨國際提議驅逐行動黨,行動黨因此決定自行退出社會黨國際[48]

行動黨個 logo,白色做底,上邊有紅色同藍色,代表「跨種族團結」("interracial unity")前提下嘅奮鬥。另外,行動黨黨員時不時喺黨嘅造勢大會度著白恤衫白西褲嘅「制服」。呢個「白中之白」("white-on-white")嘅概念代表行動黨追求廉潔,套白衫提醒黨員一旦污糟咗就好難洗返乾淨。

2015年7月2號,李顯龍喺「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主辦嘅一個交流活動度表示,有需要喺體制內保持某種天然嘅貴族政治,噉樣來到灌輸一種尊卑有別嘅文化同避免無政府主義。佢噉講法,可能係行動黨理念轉變嘅標誌[49]

根據星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陳思賢(Kenneth Paul Tan)嘅睇法,行動黨憑佢喺議會壓倒性嘅多數,經已可以冇乜阻力噉修改憲法,各次修憲之後搞多議席單選區制,搞議員委任制,以及搞第啲事實上加強咗政府嘅威勢,同埋對國會加強控制嘅政制改革[50]。行動黨亦成功推廣咗一個觀念,就係實用主義同經濟考慮緊要過政府問責、政府透明度以及權力互相制衡[51]。行動黨政府利用一啲似是而非嘅儒家思想同東亞文化來建立意識形態堡壘,譬如「東亞式民主」("Asian democracy"),成功兜到佢喺自由民主制度方面嘅不足同埋維護咗佢啲專制手段[50]

領導層 編輯

前秘書長李光耀領導咗個黨好多年,佢本人由1959到1990年一路都係做星加坡總理。1991年,李將秘書長同總理個位都交咗畀吳作棟。而今做緊行動黨秘書長同星加坡總理嘅係李顯龍,即係李光耀個大仔,佢喺2004年8月12號接替吳作棟。

行動黨第一任主席係杜進才。而今個主席係許文遠[52]

主席一覽 編輯

順序 姓名 任期
1 杜進才 1954—1981
2 王鼎昌 1981—1993
3 陳慶炎 1993—2004
4 林文興 2004—2011
5 許文遠 2011—

秘書長一覽 編輯

順序 姓名 任期
1 李光耀 1954—1992
2 吳作棟 1992—2004
3 李顯龍 2004—

行動黨大選成績 編輯

立法議會(Legislative Assembly) 編輯

選舉年份 改選議席數目 行動黨參選議席數目 自動當選數目 非自動當選而勝出嘅議席數目 落選數目 當選議席總數 / 國會議席總數 議席數目變化 總得票數目 得票百分比 選舉結果
1955 25 4 0 3 1
3 / 25
3 13,634 8.7% 行動黨在野。勞工陣線執政。
1959 51 51 0 43 8
43 / 51
40 281,891 54.1% 行動黨多數
1963 51 51 0 37 14
37 / 51
6 272,924 46.9% 行動黨多數

國會 編輯

選舉年份 改選議席數目 行動黨參選議席數目 自動當選數目 非自動當選而勝出嘅議席數目 落選數目 當選議席總數 / 國會議席總數 議席數目變化 總得票數目 得票百分比 選舉結果
1968 58 58 51 7 0
58 / 58
21 65,812 86.7% 行動黨冚嘭冷贏晒
1972 65 65 8 57 0
65 / 65
7 524,892 70.4% 行動黨冚嘭冷贏晒
1976 69 69 16 53 0
69 / 69
4 590,169 74.1% 行動黨冚嘭冷贏晒
1980 75 75 37 38 0
75 / 75
6 494,268 77.7% 行動黨冚嘭冷贏晒
1984 79 79 30 47 2
77 / 79
2 568,310 64.8% 行動黨超級多數
1988 81 81 11 69 1
80 / 81
3 848,029 63.2% 行動黨超級多數
1991 81 81 41 36 4
77 / 81
3 477,760 61% 行動黨超級多數
1997 83 83 47 34 2
81 / 83
4 465,751 65% 行動黨超級多數
2001 84 84 55 27 2
82 / 84
1 470,765 75.3% 行動黨超級多數
2006 84 84 37 45 2
82 / 84
748,130 66.6% 行動黨超級多數
2011 87 87 5 76 6
81 / 87
1 1,212,514 60.1% 行動黨超級多數
2015 89 89 0 83 6
83 / 89
2 1,576,784 69.86% 行動黨超級多數
2020 93 93 0 83 10
83 / 93
1,524,781 61.24% 行動黨超級多數

網絡活動 編輯

睇埋:國家操控嘅網絡洗腦

1995年,行動黨青年團開始喺網上活躍,「發帖修正有關星加坡政治同文化嘅『錯誤訊息』」("posting corrections to "misinformation" about Singaporean politics or culture"[53]。2007年2月,海峽時報報導,由部長黃永宏主持嘅行動黨「新媒體」委員會開始有計劃噉喺網上匿名對付批評者,「因為行動黨有必要喺網絡空間保持發聲」("as it was necessary for the PAP to have a voice on cyberspace"[54]。個計劃由兩個屬下委員會分工。一個由部長呂德耀同議員扎吉哈(Zaqy Mohamad)率領,專門度橋,諗網絡宣傳嘅策略。另一個係「新媒體擔當小組」(new media capabilities group),負責執行定咗出來啲策略,由議員馬炎慶楊莉明領導。個計劃係喺2006年星加坡大選之後定嘅,仲有大約20個好識玩資訊科技嘅行動黨支持者參與[54]

睇埋 編輯

編輯

  1. Fajar,馬拉話嘅意思係「黎明」,係一本馬來亞大學學生組織「大學社會主義俱樂部」(University Socialist Club)喺1950年代嘅刊物。1954年5月,英國政府認為刊物入邊一篇標題係「侵略亞洲嘅行徑」(Aggression in Asia)嘅文涉嫌煽動反殖,拘捕九名編委並控告其中八人叛亂罪(sedition)。[12]
  2. 又叫做「五一三事件」(13 May Incident),唔好同1969年喺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發生嘅「五一三事件」撈亂。
  3. 日軍佔領結束之後,海峽殖民地喺1946年解散,星加坡變成直轄殖民地。新嘅憲制文件,「Singapore Order in Council 1946」設立咗行政局(Executive Council)同立法局(Legislative Council)。立法局部分議席由選舉產生,係星加坡最早嘅民選官員。1948年3月1號,新憲法生效,而星加坡第一次立法機關選舉就喺3月20號舉行。到到1953年,設立咗一個憲制委員會,由George Rendel英文George William Rendel爵士主持,1954年2月交咗一份報告,提出大幅增加星加坡人參與中央同地方政府管治。英國政府接納咗大部分建議[21],並通過咗「Singapore Colony Order in Council 1955」[22],史稱「Rendel Constitution」。
  4. 英文原話係:Through Hong Kong watching, I concluded that state welfare and subsidies blunted the individual's drive to succeed. I watched with amazement the ease with which Hong Kong workers adjusted their salaries upwards in boom times and downwards in recessions. I resolved to reverse course on the welfare policies which my party had inherited or copied from British Labour Party policies.

參考 編輯

引用
  1. .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8年1月21號. 喺2018年3月2號搵到.
  2. . 原著喺2018年1月16號歸檔. 喺2018年3月2號搵到.
  3. .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8年1月30號. 喺2018年3月2號搵到.
  4. .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8年2月27號. 喺2018年3月2號搵到.
  5. Diane K. Mauzy and R.S. Milne (2002). Singapore Politics Under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Routledge. p. 147. ISBN 0-415-24653-9.
  6. Rodan, Gary. "The Internet and Political Control in Singapore" (PDF). 原先內容歸檔 (PDF)喺2017年2月24號. 喺6 November 2017搵到.
  7. Reyes, Sebastian (29 September 2015). "Singapore's Stubborn Authoritarianism | Harvard Political Review". Harvard Political Review (英文).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7年11月7號. 喺6 November 2017搵到.
  8. "A History of Singapore: Lion City, Asian Tiger". Discovery Channel. 2005.
  9. Desker, Barry; Guan, Chong; Kwa, Chong Guan (2012). Goh Keng Swee: A Public Career Remembered (英文). World Scientific. ISBN 9789814291392.
  10. Josey, Alex (2013-02-15). Lee Kuan Yew: The Crucial Years (英文). Marshall Cavendish International Asia Pte Ltd. ISBN 9789814435499.
  11. Leong, Ching (2004). PAP 50 : Five Decades of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Singapore: People's Action Party.
  12. "Singapore: A Biography: The Fajar Generation". www.singaporebiography.com (英文).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8-02-08. 喺2018-03-01搵到.
  13. Lee, Kuan Yew. The Singapore Story: Memoirs of Lee Kuan Yew. Marshall Cavendish International Asia Pte Ltd.
  14. "Nine Form New Political Party in Singapore". The Straits Times. 1954-10-24.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7-08-17. 喺2017-08-17搵到.
  15. "The PAP bosses". The Straits Times. 12 July 1955.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8年1月18號. 喺2018年3月2號搵到.
  16. Yap, Sonny; Richard, Lim; Weng, K. Leong (2010). Men in White: The Untold Story of Singapore's Ruling Political Party.. ISBN. Singapore: Straits Times Press. p. 54. ISBN 9814266515.
  17. "Elected into the Legislative Assembly were (from left) …". 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 1955-04-03.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7-08-18. 喺2017-08-17搵到.
  18. "The Results". The Straits Times. 1955-04-03.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7-08-18. 喺2017-08-17搵到.
  19. "Labour Wins - Marshal Will Be Chief Minister".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7-08-18. 喺2017-08-17搵到.
  20. Wong Hongyi (2009). "Lim Chin Siong". Singapore Infopedia. National Library Board Singapore. 原著喺28 7月 2009歸檔.
  21. [Report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mmission, Singapore [Chairman: George Rendel], Singapore: Printed by the Government Printer, 1954, OCLC 63847297
  22. Singapore Colony Order in Council 1955 (S.I. 1955 No. 187, UK).
  23. "Mr. Lim Sits on The Fence".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7-08-18. 喺2017-08-17搵到.
  24. "The Guilty Men - By Goode". The Straits Times. 1955-05-17.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7-08-18. 喺2017-08-17搵到.
  25. "Who's Who - The Top 15 Names". The Straits Times. 1956-10-28.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7-08-18. 喺2017-08-17搵到.
  26. Chew, Melanie (2015-07-29). Leaders of Singapore (英文). World Scientific. p. 80. ISBN 9789814719452.
  27. 27.0 27.1 27.2 Tan Jing Quee (2001). Comet in our sky: Lim Chin Siong in history. Insan. ISBN 983-9602-14-4.
  28. migration (2014-12-20). "British archives, personal accounts, confirm extent of Communist United Front activities here: PM Lee". The Straits Times (英文).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7-08-31. 喺2017-08-31搵到.
  29.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Operation Coldstore - New Mandala". New Mandala (美國英文). 2015-01-15.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7-08-31. 喺2017-08-31搵到.
  30. "2.45 am-PAP ROMPS HOME WITH LANDSLIDE VICTORY". The Straits Times. 1959-05-31.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7-08-18. 喺2017-08-17搵到.
  31. "LEE IS PREMIER".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7-08-18. 喺2017-08-17搵到.
  32. "Unlocking The Gates". The Straits Times. 1959-06-03.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7-08-21. 喺2017-08-21搵到.
  33. "When Lee lost control of PAP for 10 days". The Straits Times. 12 Sep 2009.
  34. "PAP 'rebels' to form an opposition party".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7-08-18. 喺2017-08-17搵到.
  35. "Merger issue: Dr. Toh hits out at six top unionists".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7-08-18. 喺2017-08-17搵到.
  36. Poh,, Soo K; Tan, Jing Quee; Koh, Kay Yew (2010). The Fajar Generation: The University Socialist Club and the Politics of Postwar Malaya and Singapore. Petaling Jaya: SIRD. pp. 59–60. ISBN 9789833782864.{{cite book}}: CS1 maint: extra punctuation (link)
  37. "Lawyers Rajah, Tann join Barisan Socialis". The Straits Times. 15 August 1961.
  38. Loh, Kah S (2012). The University Socialist Club and the Contest for Malaya: Tangled Strands of Modernity.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pp. 24–25. ISBN 9089644091.
  39. Diane K. Mauzy and R.S. Milne (2002). Singapore Politics Under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Routledge. p. 41. ISBN 0-415-24653-9.
  40. Koh Buck Song (4 April 1998). "The PAP cadre system". The Straits Times. Singapore. 原著喺8 一月 2018歸檔. 喺2018年3月2號搵到. {{cite news}}: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 |1= (help)
  41. "Lee Kuan Yew elected as Prime Minister of Singapore". AsiaOne. 10 September 2009.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1年2月14號. 喺16 December 2012搵到.
  42. "About the Leadership HQ Executive Committee". People's Action Party. 原著喺6 May 2006歸檔. 喺10 May 2006搵到.
  43. Christopher Tremewan (1996).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 Control in Singapore (St. Anthony's Series). Palgrave Macmillan. p. 105. ISBN 978-0-312-15865-1.
  44. Hussin Mutalib (2004). Parties and Politics. A Study of Opposition Parties and the PAP in Singapore. Marshall Cavendish Adademic. p. 20. ISBN 981-210-408-9.
  45. Roger Kerr (9 December 1999). "Optimism for the New Millennium". Rotary Club of Wellington North. 原著喺7 March 2006歸檔. 喺10 May 2006搵到.
  46. Azhar, Saeed; Chalmers, John (6 September 2015). "Singapore's rulers hope a nudge to the left will keep voters loyal". Reuters.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7年12月1號. 喺21 November 2017搵到.
  47. Driven by Growth: Political Chang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edited by James W. Morley
  48. "PAP bows out of Socialist International". Workers' Party of Singapore. June 1976. 原著喺17 September 2007歸檔. 喺4 October 2009搵到.
  49. . 原著喺2017年12月25號歸檔. 喺2018年3月2號搵到.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7年12月25號,.
  50. 50.0 50.1 Tan, Kenneth Paul (2012). "The Ideology of Pragmatism: Neo-liberal Globalisation and Political Authoritarianism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42 (1): 67–92. doi:10.1080/00472336.2012.634644.
  51. Tan, Kenneth Paul (2007). "Singapore's National Day Rally speech: A site of ideological negotia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37 (3): 292–308. doi:10.1080/00472330701408635.
  52. Li Xueying (1 June 2011). "PAP appoints Khaw Boon Wan as Party Chairman". The Straits Times. Singapore.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1年6月4號. 喺2018年3月2號搵到. {{cite news}}: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 |7= (help)
  53. "Mickey Unbound". Wired. 1 July 1995.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6年2月10號. 喺6 November 2017搵到.
  54. 54.0 54.1 Li Xueying (3 February 2007). "PAP moves to counter criticism of party, Govt in cyberspace". The Straits Times. Singapore.
書本
  • Goh, Cheng Teik (1994). Malaysia: Beyond Communal Politics. Pelanduk Publications. ISBN 967-978-475-4.
線上
  • "Singapore – People's Action Party". Retrieved 7 November 2005.
  • James Chin, The 2015 Singapore Swing: Depoliticised Polity and the Kiasi/Kiasu Voter
  • The Round Table Vol. 105 , Iss. 2,2016

出面網頁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