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粵拼:sing6 jyu4 gaa3 zik6)係歷史上馬克思主義理論一個重要部份,指資方(資本家)攞走嘅利潤係由勞動者(打工仔)創造。社會主義共產(馬列主義政權)國家曾按照馬克思概念,以指令經濟方式實現,以政治行政手段將剩餘價值(「政權定義上」為走資派,反動派,地主)瓜分至無產階級(「定義上」為無產階級,『人民』),當中以中國共產黨發起鬥地主同蘇聯共產黨糧食隊更為出名,之後已有好多人質疑馬克思理論可行性同人道問題。
來歷
編輯19世紀,全球經濟重係處於起步期,企業規模細,信息同技術落後,造成成本高,利潤低;同埋法治社會並未成熟,人民維權意識較弱。個別商家將風險同虧損轉為勞工減薪,無補償超時同超額工作,以此提高「利潤」,甚至官商勾結,殘民自肥。除此之外,一般市場交易下進行資本積累,亦被馬克思馬認為同樣係勞動剝削。
馬克思假設前提在於否定生產要素(當時重點批評在於「土地」同「機器」佔有者)。馬派認為,人類經濟只存在兩個系統:自然資源,人類需要,而「勞動」即係馬克思經濟生產唯一核心(勞動價值論),通過人類「勞動」由自然界中得到資源,再加工成各種有用物資,最後以「按須分配」原則,進行「以物易物」。馬派認為,貨幣市場交易本來就係資本家炒賣物資工具,加強私有制佔有為存在目的,最終會出現週期性經濟衰退同壟斷問題。因此,當時親共派認為資方無參與所謂「勞動」,資方利潤應為勞工所有。
定義
編輯剩餘價值算式為m(剩餘價值)=W(商品價值)-c(固定資本)-v(可變資本)。
- 絕對剩餘價值 — 通過延長工作日產出剩餘價值。
- 相對剩餘價值 — 通過縮短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或剩餘勞動時間)數量比例所生出剩餘價值。
局限條件
編輯馬克思假定剩餘價值必然正數,指工人收入總比產品價值要少,否則並無剩餘價值;假設資本主義下,社會購買力會低於生產(資本主義經濟學:「供過於求」),因此,經濟危機無可避免。當剩餘價值為正值,就係「利潤」(資方將部份「利潤」分畀勞工,稱為「分紅」);但當值負數出現時,即係虧損,低於成本價賣出(或送出,銷毀)商品。
當然利潤
編輯今日,利潤存在同很多方面有關:經濟週期長短差,願意擔負風險同相應回報;企業組織同能力(專利、優質);政治或行業壟斷(需求彈性低近乎0,如國家企業係唯一依賴,毒品藥物市場)等......
Lester Thurow,萊斯特·瑟羅(Lester C. Thurow)指出五點利潤存在意義:
- 資本家們願意拖延自己個人滿足感,利潤為回報。
- 利潤係冒險家冒險回報。
- 利潤係組織能力,企業同創業能源回歸。
- 利潤係經濟租 — 一間公司生產產品或服務上出現壟斷,可將價格提高而高於競爭時嘅價格。
- 利潤源於市場缺陷 — 當貨物交易高於其競爭均衡價格時至會出現。
推翻假設
編輯- 資方有參與「無形勞動」,或資本由過往「有形勞動」積累而成。當利潤由勞工佔有,即係勞工要付定量風險,有損失機會,並非如共產黨所宣傳:「利潤歸人民,虧損歸地主」之匪盜歷史,打家劫舍行為。
- 資方虧損之前,勞工工資同福利並唔會因而扣減,就唔會有勞動價值剝削,可立法禁止資方把自己責任推向勞方。
- 勞方身份係願意並有能力才會入職,協助資方完成商品。一般勞方享有員工福利,或員工優惠享有產品,優先得到情報。
由此可見,勞動價值剝削論,與及佢嘅必然性都被現代人否定同淘汰,當代主流經濟學假設經濟學行為必須基於兩方「願意同有能力」並無列寧模式,強迫同暴力。
異見
編輯奧地利經濟學派認為,剩餘價值並非無償被資產階級佔有。資本家創業過程要負生產風險,如:政治壓迫、租金上升、勞力流失、機器維修、舉債創業、市場走向未明定。企業家風險證明企業家所得剩餘價值時正時負,資方已為此承擔,屬無形勞動,佢嘅「價值」不容無視。再者,剩餘價值並非被資本家霸佔,應視為資本家無形勞動(承擔風險)結果。相反,當該等風險出現,勞方並無參與分擔資本家所受風險,勞工最低勞動狀態係無,唔係負(貼錢打工)。
企業家職能發揮於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中,「利潤」證明企業家未雨綢繆,同時資方要付出成本同風險。勞方只係企業成本一環,但資方應保證勞方合理「薪酬」同「福利」,而唔係將成本同風險轉移至勞方,例如欠薪屬非法行為。反之,指令經濟國企下,資方同勞方;黨員同人民亦應要存在上述原理,並非將責任推向另一方,造成國難甚至人民死亡。
夥伴合作模式,資本家同勞動者角色混合,合作人地位同等,付出同收入將被分數瓜分(中國人民公社同共黨特權階級與國家平民階級,存在職級身份差距,有別此合作假設)。但自僱人士就係勞者自負盈虧,證明剩餘價值個人上驗證,同時剩餘價值存在正同負。一人公司、一人社會,馬列共產對異見社會嘅批評無用。
睇埋
編輯
註
編輯
- Shane Mage, The Law of the Falling Tendency of the Rate of Profit; Its Place in the Marxian Theoretical System and Relevance to the US Economy. Phd Thesis, Columbia University, 1963.
- Fred Moseley papers: [1]
- Gerard Dumenil & Dominique Levy papers [2]
- Steve Keen, Debunking Economics; The Naked Emperor of the Social Sciences. London: Zed Press, 2004.Economics: Debunking Economics Overview
- Emmanuel Farjoun and Moshe Machover, Laws of Chaos; A Probabilistic Approach to Political Economy, London: Verso,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