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利·卓別靈
差利·卓別靈 | |
---|---|
姓名原文 | Charles Chaplin |
出生日 | 1889年4月16號 |
出生地 | Walworth |
本名 |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
死亡日 | 1977年12月25號 (88歲) |
死亡地 | Manoir de Ban |
死因 | 中風、cerebral hemorrhage |
國籍 | 大不列顛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 |
母語 | 英文 |
識嘅語言 | 英文 |
母校 | Cuckoo Schools、Black-Foxe Military Institute |
職業 | 電影導演、作曲家、電影演員、編劇、電影製片、諧星、電影剪接師、autobiographer、舞台劇演員、film score composer、演員、導演、producer、作家 |
風格 | 默片、笑片、劇情片、戰爭電影、動作電影、警匪片、冒險電影、sport film、紀錄電影、西部電影、獨立電影、浪漫電影、historical drama film、歷史片 |
僱主 | Keystone Studios、Essanay Studios、Mutual Film |
配偶 | Mildred Harris、Lita Grey、寶蓮高黛、Oona O'Neill |
仔女 | Charles Chaplin、Geraldine Chaplin、Michael Chaplin、Josephine Chaplin、Victoria Chaplin、Eugene Chaplin、Christopher Chaplin、Jane Chaplin、Sydney Chaplin |
阿爸 | Charles Chaplin Sr. |
阿媽 | Hannah Chaplin |
兄弟姊妹 | Wheeler Dryden、Sydney Chaplin |
網站 | www |
[改維基數據] | |
1936年差利·卓別靈帶埋《摩登時代》女主角波麗德古黛(Paulette Goddard)去香港旅行幾日,佢哋坐嘅哥列支總統船喺3月12號晚六點泊咗喺九龍倉碼頭,當時有幾百個中西影迷同埋記者喺嗰度等咗大半日[1]。3月13號下晝五點,何東爵紳夫婦喺佢哋嘅府第「紅行」搞咗個茶會去歡迎差利卓別靈同埋波麗德古黛[2]。
生涯
編輯初期嘅人生:1889年 - 1913年
編輯出生同童年
編輯1889年4月16號,查理·史賓沙·卓別林(以下簡稱卓別林)喺佢老豆查理·卓別林·老(以下簡稱查理)同佢老母漢娜·卓別林嘅家庭出世[4]。卓別林喺自傳入面講,佢係喺倫敦南面渥域(而家嘅南華克區)嘅Template:仮リンク度出世[5],但係冇任何正式嘅出生紀錄[4]。佢父母係喺4年前結咗婚,但係喺結婚之前,漢娜已經生咗非婚生子西德尼[6][註 1]。佢父母兩個都係音樂廳嘅表演者,佢老豆查理係一個當紅嘅歌手,但係佢老母漢娜就發展得唔係咁好,係個無名嘅演員[7]。去到1891年,佢父母已經分居,第二年漢娜同另一個表演者Template:仮リンク生咗個仔佐治·威勒·德萊頓,但係佐治出世六個月後就俾佢老豆利奧強行抱走,之後差唔多有30年都冇再出現過喺卓別林面前[8]。
卓別林細個嗰陣,係依家嘅蘭貝斯區入面嘅Template:仮リンク,同佢老母漢娜同哥哥西德尼住埋一齊。漢娜偶爾會做啲縫紉或者護理嚟賺啲小錢,但係收入唔穩定,而查理佢老豆就連養育費都冇俾過[9]。由於貧窮同漢娜生病住院,七歲嘅卓別林同西德尼被送去Template:仮リンク,之後又畀送去漢威爾一間專收孤兒同窮苦小朋友嘅學校[10][11]。
1898年1月,卓別林離開咗嗰間學校,跟住漢娜同西德尼開始不停搬來搬去,住喺一啲閣樓間屋,但到咗七月實在冇辦法,佢哋三個人又一次返咗救濟院度住[12]。喺救濟院度,即使係親生骨肉都要分開收容,但係喺8月12號嗰日,佢哋三個申請咗退院手續,終於可以一齊喺甘寧頓公園度過咗一日。當日三個人用西德尼揾到嘅9便士食咗頓午餐,之後仲用報紙搓咗個波嚟玩接球,享受咗一日親密嘅家庭時光,入夜嘅時候,又要再返去救濟院住返[13]。卓別林之後好快就被轉去Template:仮リンク嗰度專收窮小朋友嘅學校[14]。
1898年9月,漢娜因為營養不良同梅毒引致嘅精神病發作,被送去Template:仮リンク治療[15]。卓別林同西德尼因此要退學,被接去跟老豆查理住,嗰陣查理住喺甘寧頓,卓別林對佢老豆嘅印象只係見過兩次[16]。查理當時已經深受酒精中毒所困擾,呢個新嘅生活環境差到連防止虐待兒童協會都要嚟家訪[17]。
11月,漢娜病情好轉,出院之後卓別林同西德尼離開咗佢老豆,再一次同老母一齊生活[18]。查理最後係喺1901年,因為肝硬化喺38歲時過身[19]。
舞台首次演出
編輯卓別林第一次登台係5歲嗰陣。當時佢老母漢娜喺奧達閣劇場表演,但喺演出時嗓子出問題,被台下嘅觀眾鬧。劇場經理見到卓別林喺後台表演啲小把戲,成功逗笑咗佢老母嘅朋友,就即場安排卓別林上台代替佢老母。卓別林喺台上唱咗首歌,得到咗全場嘅掌聲[9][20]。呢次演出係一個臨時性嘅機會,但到咗卓別林9歲嗰陣,佢已經喺漢娜嘅教導之下,對舞台產生咗興趣。喺自傳入面,卓別林寫到「我老母開始令我對舞台感興趣,佢畀我一種感覺,令我覺得自己有呢方面嘅天份。」[18]。
1898年年底,透過老豆嘅關係,1898年年尾,卓別靈加入咗木鞋舞嘅團隊「八蘭開夏小伙」,開始隨住佢哋四圍巡演。卓別靈從1899年到1900年,隨團走遍咗英國各地嘅音樂廳[註 2]。雖然佢喺呢段時間入行都幾成功,但到後來卓別靈覺得跳舞唔能夠滿足佢嘅志向,開始夢想成為一名喜劇演員[22]。
隨住佢多年嚟嘅努力,卓別靈喺「八蘭開夏小伙」團隊演出嘅同時,亦有返學上課,但佢到13歲嘅時候,因為四圍走嘅巡演生活,最終決定放棄學業[22][23][24]。卓別靈喺度學成為演員嘅夢想之餘,為咗生計做過唔同嘅工作,包括食品雜貨店嘅跑腿仔、診所接待員、豪宅嘅細路工人、玻璃廠同印刷所嘅工人等[25]。
1903年5月,卓別靈嘅媽咪哈娜病情復發,再次被送入賴希爾精神病院[24]。8個月後,哈娜出院,但1905年3月佢又再度病情惡化,被送返醫院,而之後佢病情一直都冇完全好返[26]。卓別靈喺自傳中寫到:「我已經冇辦法,只能夠接受媽咪嘅命運。」[27]哈娜喺1928年8月過身,卓別靈話佢喺媽咪去世之後,足足有幾個禮拜無法走出哀傷嘅陰霾[28]。
哈娜第三次住院之後,卓別靈決定倫敦西區演員中介所登記咗自己嘅名字,開始尋找更加正式嘅表演機會。唔耐,佢就畀經理人查爾斯·弗羅曼嘅公司介紹,喺舞台劇《倫敦子占美嘅浪漫故事》中獲得咗一個細路仔Sam嘅角色[29]。呢場戲劇喺1903年7月首演,卓別靈嘅表現引起咗評論家嘅好評,但戲劇本身就唔係好成功,演咗兩個星期就要腰斬[29][30]。
隨後,卓別靈獲邀參與[[Sherlock Holmes (play)|《福爾摩斯》]]舞台劇,飾演Billy呢個角色,並且隨住劇團進行咗三次全國巡演[26]。1905年9月,卓別靈喺巡演期間,獲邀返倫敦參加威廉·吉列主演嘅福爾摩斯舞台劇,從10月演到12月,卓別靈再次飾演Billy呢個角色[31]。儘管呢場演出最終係失敗,導致演出幾日就被腰斬,但卓別靈嘅表現就畀觀眾深刻嘅印象,並且佢之後繼續演福爾摩斯嘅再演場次[32]。
1906年年頭,卓別靈再參加咗第四次《福爾摩斯》嘅全國巡演,呢次巡演結束之後,佢正式同Billy角色告別,結束咗佢演咗兩年半以上嘅角色[33]。
卓別靈喺巡演結束之後,開始嘗試更多其他嘅演出機會。1906年,佢加入咗名叫「卡諾喜劇團」嘅劇團,呢個劇團喺當時英國嘅音樂廳界非常出名,由著名嘅喜劇演員Fred Karno領導。呢段時間對卓別靈嚟講係一個重要嘅轉折點,因為佢開始接觸到更加專業嘅舞台喜劇技巧,亦有機會去到更加大嘅舞台表演。
卡諾劇團以擅長默劇出名,而卓別靈喺呢度學識咗點樣喺冇對白嘅情況下,通過身體語言同表情去引人發笑。佢最出名嘅一個角色就係「醉酒紳士」,佢喺呢個角色入面表現出一個醉酒嘅上流社會男人喺餐廳嘅一系列滑稽行為,呢個角色大受觀眾歡迎,令卓別靈嘅名聲進一步提升[34]。
1910年,卡諾劇團開始咗一次去美國嘅巡演,呢次巡演係卓別靈第一次踏出英國,佢開始接觸到美國嘅文化同娛樂行業。雖然卓別靈最初喺美國嘅表現未必太突出,但隨住巡演嘅進行,佢逐漸掌握咗點樣迎合美國觀眾嘅口味,特別係佢嘅「醉酒紳士」角色受到咗廣泛嘅好評[35]。
卡諾劇團喺美國巡演咗接近兩年時間,卓別靈亦喺呢段時間逐步累積咗美國市場嘅知名度。1912年,卡諾劇團再度去美國巡演,呢次卓別靈已經係劇團嘅一個核心演員,佢喺每場演出中都係觀眾最期待嘅人物。正係呢次巡演,卓別靈嘅天才終於引起咗好萊塢電影製片人嘅注意[36]。
1913年,卓別靈收到咗美國基石電影公司嘅邀請,準備正式進軍電影界。基石電影公司當時專門製作短篇嘅滑稽片,佢哋嘅老闆麥克·森尼特睇中咗卓別靈喺舞台上嘅喜劇天份,決定畀佢一個機會嚟拍電影。卓別靈喺自傳中回憶,佢喺呢段時間充滿咗興奮,因為佢終於有機會可以實現自己喺大銀幕上發光嘅夢想[37]。
卓別靈最初喺基石電影公司嘅拍攝經歷唔係好順利。由於佢之前主要喺舞台表演,唔係太熟悉電影嘅拍攝技術,同時森尼特亦覺得佢嘅表演風格過於精緻,唔夠適合基石電影公司一貫嘅粗獷滑稽片風格。儘管如此,卓別靈嘅毅力同創意幫助佢逐漸適應咗電影拍攝,並且慢慢搵到自己嘅風格[38]。
卓別靈喺基石電影公司嘅其中一個重要突破,就係佢創造咗「小鬍子流浪漢」呢個經典角色。呢個角色首次出現喺1914年嘅電影《Venice Kids》入面,當時卓別靈嘅造型係一個身穿鬆垮西裝,戴住圓禮帽,拎住手杖,留住小鬍子嘅流浪漢形象。呢個角色即刻引起咗觀眾嘅共鳴,佢既搞笑又富有同情心嘅性格,令佢迅速成為電影界嘅焦點[39]。
卓別靈嘅「流浪漢」角色融合咗喜劇同悲劇元素,佢喺電影入面嘅處境經常充滿悲哀,諗住喺一個充滿艱難嘅世界入面搵到安身立命嘅地方,但同時佢又用獨特嘅方式面對生活嘅挑戰,呢種反差正係佢魅力所在。呢個角色代表住一種小人物喺社會底層奮鬥嘅精神,卓別靈用精湛嘅身體語言同表情演繹,成功咁將喜劇同社會批判結合[40]。
雖然卓別靈喺基石電影公司嘅早期拍攝過程充滿咗挑戰,但隨住佢對電影技術嘅掌握,佢逐漸喺公司中贏得咗更多創作自由。佢開始參與電影嘅編劇、導演同剪接工作,呢種全方位嘅參與令佢更加有能力去表達自己嘅創意。卓別靈嘅才華同獨特風格,令基石電影公司賺咗唔少錢,佢本人亦喺短短嘅幾年內成為咗好萊塢最炙手可熱嘅喜劇明星之一[41]。
不過,卓別靈同基石電影公司嘅合作喺1915年尾逐漸出現咗分歧。卓別靈希望可以拍攝更加有深度同藝術價值嘅電影,而唔係只係依賴搞笑噱頭嘅短篇滑稽片。最終,卓別靈選擇離開基石電影公司,轉投另一間更具規模同資源嘅製片公司艾塞納電影公司,佢喺呢度得到了更加多嘅創作自主權,可以更加自由咁發揮自己嘅才華[42]。
喺艾塞納電影公司嘅時期,卓別靈開始拍攝更加長篇同複雜嘅喜劇電影。佢喺1915年拍攝嘅電影《流浪漢》進一步鞏固咗「小鬍子流浪漢」呢個角色嘅地位。呢部電影同以往嘅短篇滑稽片唔同,佢加入咗更加多嘅情感元素,講述咗一個流浪漢同一個農村女孩嘅故事。卓別靈喺呢部電影中不單止表現出咗高超嘅喜劇技巧,仲透過角色展現咗更加多嘅人性同內心掙扎[43]。
卓別靈喺呢段時期嘅創作,顯示出佢對喜劇電影藝術嘅深刻理解。佢認為,喜劇唔應該只係為咗搞笑,仲可以傳遞深刻嘅社會信息同人性嘅探討。佢嘅電影越來越多地探索社會底層嘅小人物點樣喺困難中尋找尊嚴同快樂,呢種結合咗喜劇同悲劇嘅風格成為咗卓別靈標誌性嘅特色[44]。
卓別靈喺艾塞納電影公司期間,佢嘅電影創作日漸成熟,同時亦不斷探索新嘅電影技術。佢逐漸增加咗鏡頭運用嘅複雜性,並且開始使用更加多嘅場景設計,令佢嘅喜劇表演更加生動自然。同時,卓別靈開始融入更加深刻嘅社會批判,同時保持住電影嘅娛樂性。呢種結合喜劇同批判嘅風格,令卓別靈成功吸引咗唔同層次嘅觀眾[45]。
喺1916年,卓別靈簽咗一份同美琪電影公司嘅合約,呢份合約標誌住佢嘅事業進入一個新嘅高峰期。合約規定,佢要喺兩年間製作12套短篇喜劇電影,而佢可以獲得空前嘅每年67萬美元薪酬,呢個數字打破咗當時影壇嘅薪酬紀錄[46]。喺美琪電影公司嘅創作時期,卓別靈進一步發展咗佢嘅「流浪漢」角色,並且探索咗更多複雜嘅故事情節同角色關係。
呢段時期嘅代表作包括《浪蕩子》、《凌晨一點》、《安樂街》同《移民》。呢啲電影唔單止係喜劇,仲包含咗對社會不公平、貧窮同移民問題嘅深刻思考。尤其喺《移民》入面,卓別靈以幽默方式展現咗移民喺新世界中嘅掙扎同適應過程,亦突顯咗佢對社會現實嘅關注。呢啲電影令卓別靈喺影壇上獲得更高嘅聲望,同時亦表現出佢嘅藝術抱負唔止限於單純嘅喜劇娛樂[47]。
卓別靈喺美琪電影公司嘅時期仲開始咗佢同一啲重要電影合作者嘅長期合作,例如攝影師Roland Totheroh同女演員愛娜·柏薇安斯。佢哋嘅合作關係對卓別靈電影嘅成功起咗至關重要嘅作用,佢哋嘅專業技能同默契,令卓別靈可以更加靈活自如咁發揮自己嘅創意[48]。
不過,卓別靈喺美琪電影公司嘅合約期滿後,佢再次面臨創作自主權嘅挑戰。雖然美琪提供咗極高嘅報酬,但卓別靈始終希望可以擁有更加多嘅創作控制權。因此,喺1918年,卓別靈拒絕咗其他公司提出嘅高薪合約,選擇創立自己嘅製片公司,呢個決定為佢後來嘅電影創作提供咗更加多自由同資源。卓別靈嘅獨立製片生涯就此展開,而佢亦開始拍攝更加多具備藝術價值同社會意識嘅長篇電影[49]。
卓別靈喺1921年成立咗自己嘅製片公司,名為United Artists,佢同其他幾位好朋友,包括D.W. Griffith、Mary Pickford同Douglas Fairbanks共同成立。United Artists嘅成立,讓佢能夠更自由地掌控自己嘅創作同發行過程。呢個舉動亦意味住卓別靈想要避免傳統電影公司嘅限制,並希望能夠拍攝更加符合自己理念嘅電影。
喺United Artists嘅初期,卓別靈製作咗幾部具影響力嘅作品,其中包括《小孩》(1921)。《小孩》唔單只係一部喜劇,仲加入咗感人嘅情節,講述一位流浪漢同一個孤兒之間嘅深厚友誼。呢部電影喺商業上大獲成功,並令卓別靈獲得更高嘅聲譽,同時展現出佢作為導演同編劇嘅潛力。
隨著卓別靈嘅創作越來越受到關注,佢開始嘗試不同嘅題材同風格。例如,《淘金熱》(1925)就係一部經典作品,講述咗喺加州淘金熱期間,流浪漢努力生存嘅故事。電影中嘅“麵包舞”場景至今仍被視為影史上最具代表性嘅片段之一,顯示咗卓別靈嘅創意同幽默感。
隨著電影嘅進一步發展,卓別靈也開始面對新嘅挑戰,特別係有聲電影嘅興起。雖然卓別靈對有聲電影感到懷疑,但佢喺1931年推出咗《城市之光》,呢部電影結合咗無聲電影嘅元素同音效效果,成功吸引咗大批觀眾。電影講述咗流浪漢努力幫助一位失明女花販嘅感人故事,喺商業同藝術上都取得咗巨大成功。
卓別靈對自己嘅電影創作有自己獨特嘅見解,佢經常強調幽默同社會意識嘅結合,表現對人性嘅深刻思考。喺佢眾多作品中,《現代時代》(1936)係最具代表性嘅一部,電影中描繪咗工人喺工廠中嘅辛酸生活,並且批判咗當時社會嘅機械化同失業問題。
喺1930年代,卓別靈繼續喺影壇上發光發熱,佢嘅作品唔單止限於喜劇,仲融入咗更多嘅社會主題。佢不斷挑戰自己嘅創作,並且尋求唔同嘅表達方式,成為影史上最具影響力嘅導演之一。卓別靈嘅創作生涯充滿咗獨特嘅風格同精神,佢對電影藝術嘅貢獻永遠留喺人們心中。
隨著時間嘅推移,卓別靈嘅影響力愈來愈大,佢不僅影響咗後來嘅喜劇演員,仲對整個電影行業產生深遠影響。喺1952年,佢為自己嘅事業頒發咗奧斯卡榮譽獎,以表揚佢對電影嘅卓越貢獻。卓別靈嘅故事唔單止係一位藝術家嘅傳奇,更係一個關於堅持、創新同對社會負責任嘅故事。佢喺影壇上嘅成就,永遠係一個時代嘅象徵,亦成為無數人心中嘅經典。
喺1950年代,卓別靈嘅創作活動開始減少,佢將更多時間用喺私人生活同事業以外嘅興趣上。喺1952年,佢帶住一部作品《夜之狂歡》返嚟,呢部電影雖然喺票房上唔算特別成功,但係卻反映咗佢對藝術生涯嘅思考,表達咗對時代變遷嘅深刻感慨。電影講述一位過氣喜劇演員同一位年輕舞者之間嘅友情,展現出卓別靈對生活同藝術嘅反思。
進入1960年代,卓別靈嘅身影開始淡出公眾視線,佢逐漸遠離電影圈,專注於享受平靜嘅生活。喺呢段期間,佢居住喺瑞士,遠離喧囂嘅好萊塢。卓別靈將大部分時間花喺寫作同繪畫上,佢甚至於1964年出版咗自傳《我嘅影像生活》,詳述自己喺影壇嘅點滴。
儘管卓別靈嘅創作生涯逐漸減少,但佢仍然受到電影界同觀眾嘅尊重同愛戴。喺佢嘅一生中,卓別靈獲得過眾多榮譽,包括奧斯卡金像獎同其他多項獎項,以表揚佢喺電影藝術上嘅傑出成就。佢對喜劇嘅獨特理解,特別係肢體語言同情感表達,對後來嘅喜劇演員產生咗深遠影響。
直到1977年,卓別靈因為心臟病喺瑞士去世,享年88歲。佢嘅離世令全世界嘅影迷感到惋惜,許多人都認為佢係電影史上最偉大嘅喜劇演員之一。佢嘅電影作品至今仍然被重新評價,並且影響咗無數後來嘅電影創作者。
卓別靈留低嘅不單止係一系列經典電影,仲有一種對藝術嘅熱愛同對人性嘅深刻關懷。佢用幽默同感動向觀眾傳遞咗生活中嘅真實與美好,成為咗永恆嘅象徵。無論喺任何年代,卓別靈嘅電影都會繼續打動人心,成為影史上一段不朽嘅傳奇。
作風
編輯影響
編輯最初對查理·卓別靈有影響嘅係佢媽媽哈娜。哈娜成日坐喺窗邊,模仿行過路人嚟娛樂仲細路嘅卓別靈。透過呢個,卓別靈學識咗點樣用手勢同面部表情嚟表達自己嘅感情,亦都學識咗點樣去觀察同深入了解人類[50]。卓別靈初初喺音樂廳舞台開始發展事業嗰陣,親身觀察到啲喜劇演員,好似丹·連奴咁,佢哋嘅表演風格深深影響咗卓別靈[51][52]。卓別靈喺弗雷德·卡諾劇團嘅日子亦對佢日後做演員同導演嘅職業生涯有好大影響[53]。佢由卡諾學到點樣調整笑料嘅節奏,仲學識點樣將滑稽與感傷結合[54]。電影界方面,卓別靈受法國喜劇演員馬克斯·蘭德嘅影響,佢相當欣賞蘭德嘅作品[55][56][57]。卓別靈嘅「細路流浪者」裝扮同角色都受美國雜耍舞台常見嘅流浪漢角色啟發[58]。
製作方法
編輯卓別靈好少講自己嘅製作方法,佢話如果大家知道咗點樣製作,「魔法就會完全消失晒」[59]。1918年,卓別靈經歷過一次工業間諜假扮記者偷聽製作會議嘅事件,從此佢喺電影製作中採取咗秘密主義,唔再畀人參觀佢嘅工作室[60][61]。所以卓別靈嘅製作方法喺佢生前其實好少人知[62]。直至佢去世後,電影史學家凱文·布朗洛同大衛·基爾進行咗研究,並喺三部分電視紀錄片《卓別靈背後》(1983年)中介紹咗卓別靈嘅獨特製作方式[63][64]。
卓別靈喺拍攝《大獨裁者》之前,幾乎從來都唔會用寫好嘅劇本嚟拍攝[65]。佢早期嘅作品通常係由「細路流浪者去休養所」或者「細路流浪者喺當舖做工」呢啲模糊嘅想法開始,跟住先慢慢搭建場景,然後同演員合作即興創作笑料,將每個場景按順序拍攝[63][66]。卓別靈會根據佢心入面嘅構思,多次重新拍攝,甚至經常拋棄或者修改之前嘅想法,慢慢構建出完整嘅故事[67][68]。有時如果已經拍好嘅場景同故事唔符合,佢仲要重拍[69][70]。自《巴里嘅女人》開始,卓別靈會由準備好嘅劇情開始拍攝[71],不過據大衛·羅賓遜所講,《摩登時代》之前嘅作品,「直到故事最終完成之前,唔少點子都經歷咗多次修改」[72]。
用呢種方式嚟製作電影意味住卓別靈要用比其他導演多嘅時間嚟完成作品[74]。如果卓別靈啲靈感枯竭,佢就會停工,離開攝影棚,直至佢嘅靈感再次返嚟,呢種情況有時會持續幾日[75][76]。卓別靈嘅完美主義更加拖慢咗拍攝進度[77][78]。佢嘅朋友艾佛·蒙塔古曾經講,對於卓別靈嚟講,「除咗完美之外,冇其他嘢係啱嘅」[79]。為咗追求完美嘅畫面,卓別靈經常重拍同一個場景幾十次,使用咗大量膠片,佢唔介意花幾多時間同成本,只要唔滿意,佢會將幾千呎嘅膠片全部剪掉[80][81]。拍《孤星血淚》嘅時候,成片嘅長度大約係5300呎,而總嘅拍攝量達到279,000呎[82]。卓別靈沉迷於拍電影,甚至到咗私生活幾乎冇空間嘅地步[83][84],即使到晚年,佢仍然將工作放喺所有其他例子包括《摩登時代》,呢套戲係一部有關工業化同勞工權益嘅無聲片[85],同埋《大獨裁者》,呢套戲係對納粹德國同阿道夫·希特拉嘅直言不諱嘅嘲諷[86]。雖然《大獨裁者》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上映,仲未有盟軍完全介入對德國嘅戰爭,但係呢套戲清晰表達咗反對希特拉同法西斯主義嘅立場[87]。雖然咁樣,喺呢啲具社會批評同政治內涵嘅作品中,查理仔電影嘅核心仍然係人情同幽默[88]。
總結嚟講,查理仔嘅電影唔單止係滑稽搞笑,仲經常加入咗對社會不公、權威壓迫嘅批評。同時,佢嘅作品仲展現咗一種獨特嘅人性光輝,令觀眾即使喺最困難嘅情況下,仍然可以感受到希望同溫暖[89]。
主要作品
編輯註
編輯- ↑ 西德尼嘅老豆唔係好確定係邊個,但有傳係一個有錢嘅出版商叫霍克斯[6]。
- ↑ 卓別靈退出「蘭開夏八小伙」嘅確實時間唔清楚,但影史學家A.J. Marriot根據調查推斷,佢喺1900年12月就已經退團[21]。
攷
編輯- ↑ 天光報, 第3版, 1936-03-13 工商日報有限公司; 香港
- ↑ 天光報, 第3版, 1936-03-14 工商日報有限公司; 香港
- ↑ 卓別林 1966,頁 4-5.
- ↑ 4.0 4.1 羅賓遜(上) 1993,頁 32.
- ↑ 卓別林 1966,頁 7.
- ↑ 6.0 6.1 羅賓遜(上) 1993,頁 26.
- ↑ 羅賓遜(上) 1993,頁 28-30.
- ↑ 羅賓遜(上) 1993,頁 36, 38-39.
- ↑ 9.0 9.1 羅賓遜(上) 1993,頁 40-41.
- ↑ 卓別林 1966,頁 20-22.
- ↑ 羅賓遜(上) 1993,頁 43-44.
- ↑ 羅賓遜(上) 1993,頁 48-49, 426.
- ↑ 大野 2017,頁 16-18.
- ↑ 羅賓遜(上) 1993,頁 426.
- ↑ Weissman 2009, pp. 49-50.
- ↑ 卓別林 1966,頁 28-29.
- ↑ 羅賓遜(上) 1993,頁 51-52.
- ↑ 18.0 18.1 卓別林 1966,頁 36-38.
- ↑ 羅賓遜(上) 1993,頁 62.
- ↑ 卓別林 1966,頁 12-13.
- ↑ Marriot 2005, p. 213.
- ↑ 22.0 22.1 卓別靈 1966,頁 40-41.
- ↑ Louvish 2010, p. 19.
- ↑ 24.0 24.1 羅賓遜(上) 1993,頁 66-69.
- ↑ 卓別靈 1966,頁 58-59, 79.
- ↑ 26.0 26.1 羅賓遜(上) 1993,頁 81-82, 84-85, 428-429.
- ↑ 卓別靈 1966,頁 92.
- ↑ 大野 2005,頁 87.
- ↑ 29.0 29.1 羅賓遜(上) 1993,頁 72-75, 428.
- ↑ Marriot 2005, pp. 42-44.
- ↑ Marriot 2005, p. 217.
- ↑ 羅賓遜(上) 1993,頁 86-88.
- ↑ 羅賓遜(上) 1993,頁 92.
- ↑ 卓別靈 1966,頁 128-129.
- ↑ 羅賓遜(上) 1993,頁 100-101.
- ↑ 羅賓遜(上) 1993,頁 112-113.
- ↑ 卓別靈 1966,頁 155.
- ↑ 羅賓遜(上) 1993,頁 120-121.
- ↑ 卓別靈 1966,頁 162.
- ↑ 羅賓遜(上) 1993,頁 135-136.
- ↑ 卓別靈 1966,頁 173-174.
- ↑ 羅賓遜(上) 1993,頁 148-150.
- ↑ 卓別靈 1966,頁 183-185.
- ↑ 羅賓遜(上) 1993,頁 152-153.
- ↑ 羅賓遜(上) 1993,頁 155-157.
- ↑ 卓別靈 1966,頁 198-199.
- ↑ 羅賓遜(上) 1993,頁 160-162.
- ↑ 卓別靈 1966,頁 204-206.
- ↑ 羅賓遜(上) 1993,頁 168-170.
- ↑ 羅賓遜(上) 1993,頁 42.
- ↑ 卓別靈 1966,頁 44-45.
- ↑ Weissman 2009, pp. 82-83, 88.
- ↑ Louvish 2010, p. 38.
- ↑ 羅賓遜(上) 1993,頁 121.
- ↑ Lynn 1997, pp. 99-100.
- ↑ Brownlow 2010, p. 22.
- ↑ Louvish 2010, p. 122.
- ↑ Louvish 2010, pp. 48-49.
- ↑ 羅賓遜(下) 1993,頁 323, 327-329.
- ↑ 羅賓遜(上) 1993,頁 288.
- ↑ 大野 2017,頁 115.
- ↑ Brownlow 2010, p. 7.
- ↑ 63.0 63.1 Louvish 2010, p. 103.
- ↑ 羅賓遜(上) 1993,頁 216-217.
- ↑ 羅賓遜(上) 1993,頁 222, 246, 385 ; 羅賓遜(下) 1993,頁 192 .
- ↑ 羅賓遜(上) 1993,頁 216-217, 222.
- ↑ 羅賓遜(下) 1993,頁 192.
- ↑ 大野 2017,頁 93, 203.
- ↑ Louvish 2010, p. 168.
- ↑ Brownlow 2010, p. 187.
- ↑ Louvish 2010, p. 182.
- ↑ 羅賓遜(下) 1993,頁 157.
- ↑ 羅賓遜(下) 1993,頁 327-329.
- ↑ Louvish 2010, p. 228.
- ↑ 羅賓遜(上) 1993,頁 295-296.
- ↑ Cousins 2004, p. 71.
- ↑ 羅賓遜(上) 1993,頁 226, 296, 386 ; 羅賓遜(下) 1993,頁 63, 84-85 .
- ↑ Brownlow 2010, pp. 59, 75, 82, 92, 147.
- ↑ Brownlow 2010, p. 82.
- ↑ 羅賓遜(上) 1993,頁 226, 296.
- ↑ 大野 2017,頁 91-92.
- ↑ 羅賓遜(下) 1993,頁 417.
- ↑ 羅賓遜(下) 1993,頁 167-168.
- ↑ Brownlow 2010, p. 157.
- ↑ Brownlow 2010, pp. 42, 89-90.
- ↑ Lynn 1997, p. 163.
- ↑ Maland 1989, p. 202.
- ↑ Louvish 2010, pp. 237-239.
- ↑ Robinson 1993, pp. 2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