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家
當代新儒家,又叫做現代新儒家,係一個現代儒家嘅學派。呢個學派起源於中華民國嘅建國時期,喺國共內戰之後流行喺臺灣、香港同埋美國等唔同嘅地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改革開放同香港回歸之後,呢個學派喺中國大陸都開始發展。
背景同概況
編輯新儒家係從民國新文化運動以嚟全盤西化嘅思潮所產生出嚟嘅思想,佢對近代中國嘅影響力非常大。係由一批學者堅信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仍然有價值,認為中國本土固有嘅儒家文化同人文思想存在住一種永恆嘅價值,佢哋希望發展中國文化同社會現代化嘅一個學術思想流派。1921年學衡社嘅成立同埋1922年學衡雜誌嘅創刊,以純學術嘅形式融化新知昌明中國文化的精粹,同時亦都引發咗新儒家哲學思辨嘅興起。新儒家之所以為「新」,就好似方東美所講:「將儒家作為思想嘅祖宗,融合埋中西哲學,去建立新儒學」。牟宗三就講:「凡係願意用平正嘅心懷,承認人類理性嘅價值,以抵抗一切非理性嘅嘢(包括哲學思想、觀念系統、主義學說、政經活動……),佢就係儒家,呢個就係新儒家。」當代新儒家嘅共通點就係一方面對儒、道、釋三家做一個新嘅詮釋,另一方面就將西方哲學思想融會喺中國傳統智慧入面,從而肯定中國傳統哲學亦都可以發展出民主同埋科學現代思想,嘗試去完成中西哲學會通嘅工作,所以佢同就噉肯定傳統嘅保守國粹學派,即係以康有為為首嘅孔教運動路線係完全唔同。更正統嘅新儒家就認為唔需要用其他文化學說體系嘅角度去改變儒家,只需要喺儒家本身嘅體系入面去搵番普世性嘅道理去發展新時代嘅儒學。同時,唔同文化嘅體系亦都可以喺其他文化體系入面去吸取番有益嘅成分去補充。
唔同時代嘅新儒家代表人物
編輯新儒家可以分成三代,第一代係1921年去到1949年,代表哲學家有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張君勱、馮友蘭;1950年去到1979年就係第二代,代表哲學家有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第三代就係1980年到依家,代表哲學家有成中英、劉述先、杜維明、霍韜晦、姚新中[1]。其中張君勱、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曾經聯署發表咗《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強調「心性之學」係了解中國文化傳統嘅基礎。佢哋同方東美、馮友蘭、熊十力、梁漱溟有新儒學八大家呢個稱呼。
當代新儒家嘅學術思想
編輯根據臺灣東海大學榮譽教授蔡仁厚2005年6月1號喺香港《成報》發表嘅「當代新儒家的學術貢獻」,可以分為以下五點:
- 表述心性義理:令三教智慧系統再次喺世上出現
- 發揮外王大義:解答中國文化入面政治同埋事功嘅問題
- 疏導中國哲學:令中國哲學史嘅發展更加暢通
- 消納西方哲學:譯註三大批判融攝康德哲學
- 會通中西哲學:疏導中西哲學會通嘅道路
大約喺1949年,唐君毅同埋錢穆呢批新儒家學者,咁啱生活喺政局混亂嘅時代,所以佢哋喺香港避難同埋生活。喺呢個時間佢哋就喺香港起咗個新亞書院,就噉樣對香港中文大學做咗好多貢獻,於是佢哋就畀人視為宋代書院文化嘅延續。
解釋民主
編輯熊十力認為孔子嘅大道思想就係真正嘅民主思想,佢認為只要世界大同,每個人都做君子嘅行為,呢個就係最高嘅民主政治。[2]
新儒家同其他學說嘅會通
編輯同西方哲學嘅會通
編輯- 中國哲學同埋康德哲學嘅融通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人或可說:你這樣作,是把康德拉入中國的哲學傳統裡,這未必是康德之所願,而你們中國那一套亦未必是康德之所喜。我說:理之所在自有其必然的歸結,不管你願不願;而以康德之特重道德而且善講道德,則中國這一套亦未必非其所樂聞。你以為中國這一套未必是康德之所喜,是因為你不解中國這一套之本義、實義,與深遠義故。假若中國這一套之本義、實義,與深遠義能呈現出來,則我以為真能懂中國儒學者還是康德。
– 牟宗三,序,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粵語翻譯:你哋話我噉做,係將康德拉入中國嘅哲學傳統入面,噉樣未必係康德想做嘅嘢,而我哋中國嗰一套亦未必係康德鍾意。我嘅回應就係:道理嘅所在一定有佢必然嘅歸結,無論你願唔願意;而以康德特別重視道德,又擅長講道德,噉中國嗰一套未必係佢鍾意。你以為中國嗰套未必係康德鍾意,係因為你唔理解中國嗰套嘅本義同實義,同埋中國呢套究竟有幾深遠。假如中國呢套噉有本義同實義,而且又咁有深義,噉我覺得能夠明白中國儒學嘅人一定係康德。)
- 新儒家同埋美國實用主義嘅會通
安樂哲、郝大維呢批學者認為,儒家應該用中國哲學方式嘅思維去理解,而唔應該去附會西方嘅思維。同時,佢哋又認為儒家學說嘅內容同埋約翰杜威嘅社群共同生活以及民主思想又有相通嘅地方。於是,新儒家學者又將儒家思想同埋杜威嘅美國實用主義會通,形成咗關注社群生活嘅儒家民主主義。[3]
代表人物
編輯三聖
編輯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合稱新儒家三聖。
八大家
編輯新儒學八大家係具有代表性嘅八位新儒家學者嘅合稱。分別有:
喺1940年代,賀麟曾經提出過新心學,佢將黑格爾哲學加入咗儒家思想入面。